揭祕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揭秘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說武昌的自豪屬於古代,漢口的驕傲則屬於近代。

揭秘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武漢關老照片

漢口的知名度遠遠大於武昌。中國歷史上被稱為“大”的,只有“大上海”與“大漢口”。漢口之大,特點是有“土洋”之別,那就是“高頭”的土街與“底下”的洋街。

“高頭”和“底下”是漢口人特有的方向感措詞,以漢水的流向為參照,上游為高頭,下游為底下。很長的歷史時期,漢口的主要街道漢正街、長堤街都是與漢水平行縱向延伸的,橋口為高頭,往六渡橋、江漢路過去的沿長江一帶即為底下。一般來說,高頭泛指華界土漢口,底下多為租界洋漢口。“從礄口到花樓”,這是最初的漢口兩端。開埠之後,“洋漢口”沿江伸展,順著後城馬路長大,大有後來居上之勢,成為新的市區中心,引得高頭的人青眼刮目。這種差異持續了一個多世紀,我們小時候說聲“到底下去玩喲”,就有點現在說到香港去的好奇感和炫耀感。

揭秘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曾經的漢口街道

“五百年前一沙洲,五百年後樓外樓。”因漢水改道後從漢陽析出的漢口是後起之秀,城市地名的水文化色彩濃厚。如橋名多,有六渡橋、廣益橋、多福橋、九如橋等;散佈在後湖一帶以聚族而居的姓氏地名多,如“王家墩”、“賀家墩”、“天門墩”、“鄂城墩”等,全市含墩臺的地名有180多處,漢口就佔了80多個。至清代光緒年間,為防禦捻軍攻擾,漢口才建起城堡,有玉帶、居仁、由義、循禮、大智等門,但不到40年這座城堡就拆除了。所以,開放性是漢口的特點,用當地方言說就是“敞的”,張開沒有遮攔之意。

揭秘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漢口地標

“本鄉人少異鄉多。”從明代後期起,“漢鎮土民,不事田業,惟貿易是視。”至清代前期,漢口商品市場發達,“居其貨化之賈,比墨而居;轉輸搬運,肩相摩,踵相接。”“其外濱江,舳艫相引,數十里帆檣林立,舟中為市。”不僅本省“十府一州商賈所需於外埠之物,無不取給於漢鎮”,而且外省的商業貿易也大半通過漢口中轉運往各地,漢水邊有大小碼頭30多個。“千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宵明。”漢口鎮已成為華中商業中心。僅其中的新安街,乃是“各路藥材開集市,四方貿易建商廛”,繁華無比。“上街路少下街稠,臥帚一枝水面浮。”漢口呈掃帚形沿漢水分佈,下游街道尤其密集,商鋪、酒樓、茶社、會館、錢莊等充塞著大街小巷。美國學者羅·威廉記述道,“漢口的擁擠在中國的城市中達到了獨一無二的水平”,“在整個19世紀的中國,很可能漢口是人口最密集的地方”。

“漢口通江水勢斜,兵塵過後轉繁華。”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天津條約》規定漢口為全國十大通商口岸之一。漢口門戶洞開,發生一系列嬗變,開始“由土變洋”,封建結構走向解體,五國租界建立,更有洋人接踵而至,洋行最多時達259家,洋教堂、洋行、洋工廠、洋碼頭大量興起,洋貨也紛紛充斥市場。“內河航行權”使長江航運走向國際化,“上江航路千餘里,下江航路二千餘里,皆以漢口為起點。”西風東漸,華洋雜處,武漢帶著屈辱進入世界文明的進程,由內陸封閉性城市轉變為對外開放性的城市。張之洞治鄂,武漢領全國近代化風氣之先,不僅長江水路連通海外,還修築京漢鐵路直達北京。其後粵漢鐵路開通又直達廣州,九省通衢的地位國中無與倫比。

揭秘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武漢漢口

有了“高頭”的原有繁榮,加上“底下”的新興繁榮,漢口在其傳統商業高度發達的基礎上,藉助外部因素,城市成功地完成向近現代的轉型,被稱為“漢口模式”。 這種背景下的中國,漢口是個年輕的對外開放城市,在中國近代史發端時的地位相當於一百多年後的“深圳”。

揭秘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漢正街一景

緊走慢走,一天走不出漢口”的俗語,一般人認為說明漢口之大,我看還能說明漢口之堵。我少年時期主要生活在漢正街,對這條街下段的店鋪林立、人頭攢動印象很深。那時自行車還很少,倘若有人騎著車穿過漢正街而中途不停,說明其車技不凡值得大可炫耀。現在的漢正街小商品市場雖然名氣不如以往,但仍然是水洩不通的人。可能由於漢口人多,解放以後武漢的基本建設多向漢口傾斜,解放大道上有體育館、武漢商場、中蘇友好宮和武漢劇院等“蘇聯式”建築。其中武漢商場與北京百貨大樓一樣為全國大商場之一,現在仍是最大的商業區,在武漢一直佔據著商業的領先地位。

揭秘市場繁榮的漢口,那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歡迎長按,關注不懂哥 每日看最新文章

備註:( 文章由羅時漢老師執筆,授權不懂哥編輯整理並首發,如有轉發此文請備註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