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北平附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據點》

一位是因拍攝影片短暫逗留中國的攝像師,一位是旅居中國八年的記者,上世紀30年代,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瓦爾特•博薩德不約而同來到中國,以外國人的視角,用鏡頭記錄了抗日戰爭期間的珍貴畫面。

下週二(10月29日),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將推出新展《“瓦爾特•博薩德與羅伯特•卡帕在中國”的影像軌跡》,首次同時展出兩位傑出攝影師的作品,包括大量迄今為止鮮為人知的原版照片、影像和文獻。這個展期為半年的展覽,將持續至明年5月3日。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空襲警報響起時尋找避難所的人群,漢口》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日本空襲後正在滅火的平民,漢口》

對中國而言,20世紀30年代是至關重要的十年,從九·一八事變到華北事變,再到盧溝橋事變,日本侵略軍侵佔中國東北,蠶食華北,直至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38年,許多外國記者、外交官和知識分子聚集在漢口,見證這個在日軍長期轟炸下即將淪陷的城市,瓦爾特•博薩德和羅伯特•卡帕也在其中。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瓦爾特•博薩德(左2)與羅伯特•卡帕(左3)

羅伯特•卡帕是當時聲名遠揚的戰地記者,來中國一行是為荷蘭製片人尤里斯•伊文思的影片《四萬萬人民》擔當攝像師。他把中國人民對日軍的抵抗看作歐洲反法西斯鬥爭的平行運動,他期望能在前線捕捉到振奮人心的報道。

瓦爾特•博薩德則是《柏林日報》《圖片郵報》和《生活》等重要雜誌的瑞士記者,曾經在中國生活和旅行八年,並作為中國抗日戰爭無偏見的專家揚名在外。他的聲音被西方世界所傾聽,他的攝影為世界所關注。

兩人曾是好友,也是《生活》雜誌的競爭對手。他們不約而同地報道類似的事蹟、洞察相同的戰爭畫面。瑞士攝影基金會館長彼得•普夫倫德認為,兩人身份相似,表達方式卻有所不同。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生,延安》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抗日軍政大學的演講,延安》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官網展示了兩人的部分代表作,包括瓦爾特•博薩德的作品《中國空中武裝力量(雙重曝光)》《北京附近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據點》《抗日軍政大學的演講,延安》《抗日軍政大學的學生,延安》《等待疏散的兒童,漢口》,羅伯特•卡帕的作品《受傷的士兵,徐州前線,臺兒莊》《日本空襲後正在滅火的平民,漢口》《觀看中日空戰的人群,漢口》《空襲警報響起時尋找避難所的人群,漢口》等。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中國空中武裝力量(雙重曝光)》

外國人視角記錄中國抗戰,這些珍貴照片下週展出


《受傷的士兵,徐州前線,臺兒莊》

走進展覽,透過更多珍貴的影像,觀眾將更加真切感受上世紀30年代那段歷史。

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副館長蘇丹看來,兩位記者都試圖成為戰爭中的“第三隻眼睛”:瓦爾特•博薩德利用的是身份,作為中立國的記者,他可以在殘酷的戰時狀態下自由穿梭於幾個對立的陣營之中。羅伯特•卡帕利用的則是身體,他出發於其中一個陣營,在依靠勇氣和機智接近衝突的前沿。

至於兩人的作品風格到底異同,觀眾或許能在展覽現場找到自己的答案。


監製:丁肇文、王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