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天道》中的五台山论道,都有哪些让人很深刻的内容?

姒莞萱


五台山论道是电视剧删减的部分,我就挑出一些能理解的给你做一下解释

五台山论道开始从丁元英的一首诗开始

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净,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这首词引来了一开始智玄大师跟丁元英探讨什么是真经,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丁元英这首词的第一句就是一个逆向思维的应用,修行的人都是为了取得真经,达到涅碦的究竟法门,而他偏要说修行不要取经,甚至说不要修,而要悟,我的理解就是修在于学习佛经的意思,悟则在于理解并升华佛经或者天道的意思。后边的几句就是说世道轮回、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再后来说袈裟本无清净,也只是表象,真正的悟要在人心,而不在寺庙里的拜佛行境。

接下来丁元英说了什么是真经

丁元英回答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碦的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觉者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碦。

这里面有一个字你注意到没有,就是电视剧把涅碦已经换成了涅槃,可见豆豆作者又是在臆造了一个词语,实际我查了一些涅碦本来就没有这个词,佛教里用的是涅槃这个词,不过碦这个字意思是:石坠,石坚。而槃这个字就同盘了,应该也是磐石的意思,因为这是佛教的原文,所以只能按照意思来理解,涅槃,简单讲就是死,就是灭。不过这不是一般人的死,泛指得道者的高尚之死,就是能有轮回的死,所以这里的死也就不是死了,只是一个阶段的开始,另一个阶段的结束,通俗点就是《三生三世》里的三世轮回。

大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

丁元英答:

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碦。觉行圆满之佛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若佛有量,即非阿弥陀佛。佛法无量即觉行无量,无圆无不圆,无满无不满,亦无是名究竟圆满。晚辈个人以为,佛教以次第而分,从精深处说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即非文化。从浅义处说是导人向善的教义,善恶本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即是文化。从众生处说是以贪制贪、以幻制幻的善巧,虽不灭败坏下流,却无碍抚慰灵魂的慈悲。”

我理解这段话先说佛就是觉性,通俗讲就是思想的醒悟,所谓立地成佛,就是你理解了佛家的意思,那么你此时时刻就是佛,明白了就是佛,不明白就不是。而觉性又是变化的,无穷尽的。

至于说佛教丁元英说了三层意思:

第一、是得到天成的道法,是不在平常文化之内的单独体系。

第二、佛教就是教化人向善的教义,这又归为一类教人向善的文化。

第三、佛教就是用因果善恶来教化人,以幻治幻,抚慰人的灵魂。

听了以上丁元英的解释,智玄大师判断丁元英不是佛门人,并明确告诉他离佛门只差一步,但是这一步比登天还难。

为什么比登天还难,那是因为,丁元英看透了佛教存在的真正意义,还有佛教对社会的贡献,他不进不出。只顾自己慢慢参悟,这个时候丁元英才告诉大师来五台山的目的,是为了讨得心安。可见对丁元英来说他知道佛不能帮他的忙,但是佛却可以去掉心魔。

接下来智玄大师跟丁元英说了天道面临传统文化的阻力,就是一个靠字。

智玄大师给丁元英解释了他所担心的就是骂名,但是如果有识之士都来讨伐他,就会承担更大的骂名,所以他不会挨骂,还有韩楚风说的扶贫之道,都是一些好理解的,就不在这里赘述了。不过未删减版的电视比起原著来说,这段对话至少还要去掉了三分之二的内容,所以,要完全弄清楚那些深刻的内容,还是找原著来看看。

种草影视,欢迎关注!需要未删减版,请关注私信我。


种草影视


电视剧《天道》中丁元英去“五台山论道”的故事,应该是整部作品中最经典的几个片段之一丁元英之所以会去五台山“求神问道”,是因为他自己也意识到了“杀富济贫”会带来的恶劣后果,他为了求得一个心安,才邀上好朋友韩楚风一起去五台山找大师谈话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很多有意思的故事,值得让我们好好地去揣摩一番。

第一个,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算不上问题。

在丁元英和韩楚风还没有走进寺庙之前,他们俩做了一个很有趣的“小测试”。先将一个装有十万块钱现金的袋子,作为入寺的“敲门砖”,让看门的师父转交给大师,他们俩得到的答复是“非也”。随后,他们俩又往袋子加了十万块,让大师傅再去禀报,结果得到的答复是“非也,非也”。最后丁元英通过自己胡诌的一首诗,才成功得到了大师的接见。

按理来说,丁元英明明可以直接用那首诗顺利的进入寺庙见到大师,那他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先用钱来做“敲门砖”呢?他这样的行为不仅很没礼貌,还很容易自失身份,以他的思想境界,没理由会一而再的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呀?

我们先抛开原著内容不谈,就单论电视剧中丁元英的行为,其实他的这一波操作,很符合他的人物性格。他本来就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而且天生就不会主动“求人”,他能为了“杀富济贫”的事情,来五台山讨个心安,就必须是找个有点道行的人,才能满足他的需求的。

如果大师是因为“钱”才见的他,那么在本质上就已经落入下成了,对于丁元英来说,如果是可以用钱来解决的问题,他又何必大老远的来五台山呢?第一次“给钱”,是在试探大师是不是要“见面礼”,第二次“加钱”,是在试探大师是不是“嫌钱不够”,只有第三次,才是丁元英的真实目的。

第二个,一步之遥,看似很近,实则难如登天。

当智玄大师听了丁元英对“真经”的一番见解之后,他对丁元英说,你与“得道”只有一步之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而丁元英也很有自知之明,说自己一切随缘,能到哪儿就是哪儿。

他们俩的对话很玄妙,对于一般的观众来说,整段对话都充满了“打哑谜”的感觉,可实际上并没有那么的高深。你看懂了就是懂了,没看懂就是没看懂。每个人对于事物的见解都是不一样的,我们没必要拿着别人的见解,去参照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就像丁元英所面对的“一步之遥”一样,他那么的聪明,对于“真经”的理解那么深刻,可得得到的最终评价不也是“难如登天”么。这就说明,我们没必要去纠结自己无法理解的东西,有的时候顺其自然,也是一种境界。

按照智玄大师对丁元英的评价,我们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一步之遥就等于难如登天,你只要达不到真正“得道”的境界,差一步和差一万步,都没有区别,又或者说,追求得道,未必就是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东西。不过“得道”和“得到”,有点像。

第三个,规矩是死的,人是活得,随机应变才是重要的。

当丁元英和韩楚风结束了与大师的“论道”之后,来到了寺庙的后院。韩楚风问丁元英,佛门净地,可以抽烟吗?这对于经常烟不离手的丁元英来说,简直就是一个“送分题”。他很坦然的说到,栏内是净,栏外是土,靠着栏杆就能抽。然后俩人就乐呵呵地开始了自己的吞云吐雾之旅。

什么是规矩?被俗人刻在脑门子上的东西就是规矩,可是规矩对于像丁元英这样的人来说,就是用来打破的。不要说是在佛门净地抽烟了,像他那个“杀富济贫”的大招,不也是一种破坏规矩式的做法吗?

如果不是因为会打破大多数人所遵守的规矩,带来很大的恶劣影响,像丁元英那种境界的人,又怎么会专程跑五台山来“求神问道”呢?他如果不打破点规矩,又怎么能靠着自己的一己之力,来带着王庙村的人脱贫致富呢?

破坏规矩的人,未必就是坏人,但是破坏规矩的人,绝对就不是什么好人。因为这世道对于好人的定义,永远都是随大流的那一批,而破坏拒绝的人,一定是特立独行的存在。他们不会中规中矩地去办事,在他们的眼里,只要是能达到目的的方法,就是好方法。

做个守规矩的乖宝宝不好,做个喜欢打破规矩的怪宝宝也不好,既然这样,那我们就只好随机应变咯。用合适自己的标尺,来判断什么才是合适自己的规矩标准,选择最合适自己的规矩,才是最好的方法。

丁元英的“五台山论道”,借用韩楚风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不来这一趟,真是人生一大憾事”。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看《天道》这部作品,如果不看“五台山论道”,也算是一大憾事。





小苗撸影视


第一个,用钱就能解决的问题,那就算不上问题。

第二个,一步之遥,看似很近,实则难如登天。

第三个,规矩是死的,人是活得,随机应变才是重要的。

丁元英的“五台山论道”,借用韩楚风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如果不来这一趟,真是人生一大憾事”。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看《天道》这部作品,如果不看“五台山论道”,也算是一大憾事。





影视点亮生活


从修持上说,明心是修止,见性是修观。

从事理上说,明心偏于理,见性偏于事。

为什么智玄说丁元英“离得道只差半步,这半步却难于登天”?

前半部分双方从参《悟》这一话头而切入,探讨佛理,话藏机锋,是试探过招的一步,即是明心的阶段。而这个阶段,丁元英显然是过关的,一句“袈桬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已然心如明镜,了无所住,直指佛法真谛。然而这里面还有个红尘与清静自性的分别心,还有垢与净之二法。因此从智玄的角度看,认为这首《悟》里边执于一个空性可得,偏于小乘,故评价丁说“离得道只差半步”。

为什么半步却“难于登天”? 佛家有言:”宁可执有如须弥山,不可执空如介子许。” 从大乘法门来说,执空最容易落入顽空境界,认为有一空法可得,有一佛可成,产生“法我执”。而大乘是依不二法门,是不垢不净的无分别境界。

后半部分“进门就看见墙上挂着一副横幅,上面写着‘清净自在’”这句是表法的,即是见性,照见清净自性。 这部分具体内容也是偏于探讨探讨王庙村的事情。

智玄说丁元英差半步,这半步如何跨越?其实就在智玄之后修改的那九个字之间。 修改后区别在哪? 韩楚风一语中的,“无证而证”,即是无住而住,无所住而生其心。

大乘佛法不仅是自度,而是讲究普度众生的,而众生根性高低有别。以智玄的境界,自然也知道袈桬本无清静,也知道佛家其实并没有凡夫所理解的真经或神通或有求必应保佑人的能力,但却还要“务取真经”,因为这是对应众生根性,“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以能让迷者进步为真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