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家長裡短,滿地雞毛,這是我們再熟悉不過的瑣碎日常,但正是平凡簡單的生活才讓我們更能體會人情冷暖,更能懂得只有愛與被愛以及活著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那些憤怒、忌妒、背叛、傷害、流言,最終都將隨風而逝,變得微不足道。

而這就是美國當代作家伊麗莎白·斯特勞特所著的《奧麗芙·基特里奇》的意義所在,這部小說還被譯為《微不足道的生活》,2008年出版時就被《今日美國》、《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等多家媒體評選為“年度好書”,2009年榮獲美國文學最高獎普利策小說獎。同時同名美劇獲得了豆瓣9.3的高分和艾美獎6項大獎。

《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奧麗芙·基特里奇》這部小說更像一本生活回憶錄在你我面前徐徐鋪開,瑣碎的小事但充滿溫馨,悲哀落淚的同時又讓人啼笑不得,一頁一頁翻開,你我如同已置身其中,與小鎮上的鄰人一起經歷生活中微不足道的日常,感受夫妻與鄰里間的情愛冷暖,也更深的體會到滿地雞毛的普通生活亦是艱難不易,跌撞磕絆的平凡人亦能開出堅韌的生命力之花。

就如作者所說:“我希望讀者看過書後,能生髮出對人類堅忍的敬畏之心,領悟到愛可以在重重磨難之後歷久彌香,瞭解到平凡的生活同樣不易,同樣值得我們尊重”。

一、平凡瑣碎才是真實的日常

這是一個平靜溫暖的海岸小鎮,陽光照耀下的海灣波光粼粼,小白浪拍打著海岸,上湧的潮水把小石子沖刷的發亮,帆船停泊在岸,野玫瑰潔白的花朵散發著花香,花朵從山坡一直延伸到海邊。

奧麗芙·基特里奇是一位中學教師,雖然兒子叛逆、與她日漸疏遠,但丈夫亨利是個“好好先生”,他待人溫和、親切。

《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奧麗芙還有一群可愛有趣的鄰居:

哈蒙和妻子邦妮已是人到中年,四個兒子早已長大成人各奔東西了,哈蒙經營著一家五金店,邦妮參加了讀書俱樂部,平常忙著讀書寫作,無事的時候就在家織越來越多的地毯。

安琪拉·歐米拉在一家酒吧彈鋼琴,她年輕時長得美貌動人,現在仍保養的很好,只是一直獨身未嫁。

鮑伯夫婦已是七十多歲的白髮老人,但兩人仍然恩愛如初,她們喜歡牽手一起去教堂,一起去聽音樂會。

拉金夫婦經歷了一場可怕事件後,便整日拉攏窗簾,關緊房門躲在家裡,斷絕了與鎮上所有人的交往。

瑪琳·波尼是奧麗芙的學生,她的丈夫年紀輕輕就因病去世了,但奧麗芙覺得被兒女、親朋好友滿滿的愛包圍著的瑪琳仍舊是幸福的。

吉姆·哈伍德一家也是雞飛狗跳,女兒茱莉最近與人私奔了。

瑞貝卡·布朗年輕但沒有家人和工作,她試圖通過盜竊來獲得人們的愛與關注。

傑克·肯尼森夫婦孤僻冷漠,奧麗芙與他們很少有來往。

小鎮上所有的人的生活都水波不興、井然有序。像極了身邊無數個你我他,我們按部就班的工作、社交、生活,每個人看起來都怡然自得、開心滿足。

就如《紅與黑》中默默無聲的於連和相夫教子的雷納夫人;或是《包法利夫人》中整日待在閨閣中讀書作畫的包法利夫人愛瑪;亦或是《霍亂時期的愛情》中獨身半個多世紀的阿里薩。

《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殊不知波瀾不驚的表面下早已是暗流湧動,不安分的心早已蠢蠢欲動:每個人都不甘心於死水般的生活,不甘心於無性無愛的婚姻,不甘心於孤獨寂寞終老。

而這無數的不甘心也為我們揭開了小鎮醜陋的傷疤與不堪的一面:恐懼與孤獨、背叛與嫉妒、憤怒與悲傷、流言與傷害,當然還有愛與希望。

二、愛與被愛才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費洛伊德曾說:"我們必須去愛,否則就會生病。”

是的,“愛與被愛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這是個有愛有家的世界,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是在尋找愛,用盡方法,頭破血流,身敗名裂都是為了愛。

這讓我想起了小仲馬的《茶花女》,茶花女瑪格麗特雖然魅力四射,生活奢靡,但她內心一直是孤寂寒冷的,與她交往的男人只是貪圖美色和享樂,直到她遇到阿爾芒,他帶來了愛,也激活了瑪格麗特內心沉寂許久的愛。

這份愛對於瑪格麗特來說太過沉重與高貴,就如文中所說:“上帝幾乎總是向她們指出兩條道路:一條通向痛苦,一條通向愛情,這兩條路走起來都十分艱難,那些女人在上面走得兩腳流血,兩手破裂。”但她甘願拋棄奢侈生活、忍受流言蜚語來得到對方的愛,因為愛與被愛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同樣小說《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安娜也是為愛踏上了不歸路,雖然她是婚內出軌,但我們只能說她對愛的追求用錯了方式,違背了道德,但不能否定她對愛的渴望與真誠,更不能扼殺愛在她生命中的重要性。

的確,愛與被愛是人一生中永恆不變的美好,是每個人活著的力量和存在的理由。就如李二和所說:“愛,出自心靈,出自本然。是生命最美最自然最渴望的情愫和狀態”。

《奧麗芙·基特里奇》中的奧麗芙和鄰居們,她們無一利外不都是在苟延殘喘的生活中期望得到一點愛與關心:

茱莉為了愛私奔;凱文因為無人愛而抑鬱想要自殺;安琪拉因多年未解的一份愛而獨身到老;瑞貝卡為了得到愛去盜竊;瑪琳失去了丈夫的愛卻有兒女和親人的愛包圍;哈蒙和戴茜偷偷燃起了狂熱的愛情。

而奧麗芙一生脾氣暴躁,說話刻薄,她像個孩子般毀壞兒媳婦的衣服,之後又長途跋涉住到兒子家哭鬧,她所做所為都是希望兒子能愛她、溫暖待她或是回到她的身邊陪伴她。

丈夫去世後,奧麗芙猶如跌入黑暗的牢籠中,“好好先生”的丈夫一生都懼怕她,與她若即若離,她曾愛慕的吉姆也出車禍去世了,如今的她孤獨無助,她好幾次想到了死,甚至想速戰速決,幸運的是她遇到了同樣喪妻的傑克,而年老孤獨的傑克需要她。

愛不分年齡,無論哪個年紀對愛的渴望是一樣的,愛不是餐盤上一塊等待分發的果餡餅,錯過這輪還有下輪。愛易逝,愛經不起等待,如果愛就在眼前,一定要緊緊的抓住。任何時候都不要把愛隨隨便便放走。

《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奧麗芙和傑克雖然已年老,蒼老與皺紋佈滿軀體,但她們的身體和生命同樣需要愛來支撐,生活奪去了她們太多的東西,但此刻疲憊的她們仍然渴求愛,能感受到愛,同時也感恩活著,只要活著就能享受愛。

三、這個世界讓我挫敗,但我還不願離開

奧麗芙感覺自己像是中了彩票一樣,眼看著朋友們一個個失去伴侶,跌進無邊的空虛與孤獨中,但自己仍然健康活力的活著,重要的是年老的她終於懂得了一個道理:時間會沖淡一切的記憶與感覺,唯有活著才是真實。

而只要活著,就有希望與愛,就能早起散步享受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光,就能看見春天綻放的花蕾,還能幫助傑克解除困境,與他聊天、傾訴與聆聽,重要的是傑克需要她,他的這份需要給了奧麗芙一個在人世間最好的位置。

即使奧麗芙與傑克都已是暮年,心中充斥著脆弱與恐懼,都有對過往的悔恨與自責,但此刻他們都感恩活著,並祈求活著。

《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這裡不免讓人想起了餘華的小說《活著》,主人公徐富貴本是地主少爺,但因賭博輸光了家業一貧如洗,求醫途中被抓,後來回到家鄉後母親早已過世,兒子為救縣長夫人抽血過多而死,女兒因產後大出血去世,女兒死後三個月妻子也離開了人世,外孫因食用過多豆子而撐死,總之親人一個個先他而去,到了最後只剩下年老的他和一頭老牛相依為命。

毫無疑問,徐富貴的一生就是災難與悲劇的一生,是極其挫敗與悲哀的一生,但他沒有抱怨,也沒有絕望想不開,而是依然與老牛相依作伴,雖然艱難痛苦,但仍要樂觀的活著。

活著的意志是徐福貴身上唯一不能被剝奪的東西,也是奧麗芙和傑克身上不能被剝奪的東西,更是你我他身上不能被剝奪的東西。

就如餘華所言:“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

所以這個世界會摧殘、折磨我們,它會無情地層層剝開我們千瘡百孔的生活,但我們仍滿懷希望,追著愛,守著戀戀不捨的靈魂不願離開。

《奧麗芙·基特里奇》:平凡的活著是對生命最好的詮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