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突围时伤兵怎么安置?

NZNL13277690


这种要分具体情况,就拿你死我活的抗日战争来吧:国军部队在极端严峻条件下突围时,无论是野外突围还是向城外突围,重伤员基本都是丢弃在战场上的。

这些可怜的重伤员的命运可想而知,往往会死在日军的枪口或者刺刀之下。

并不是说那些国军部队长有多不体恤部下,真实原因是,在极端环境下,带着重伤员突围,基本就等于放弃了突围的希望。不但伤员走不了,连还有战斗力的官兵也都可能会被日军一网打尽。

空洞的说抗战中的国军重伤员在部队突围后会多惨多惨并没有说服力,我们就拿三次比较著名的突围来说说伤员的悲惨遭遇吧:常德保卫战、滕县保卫战和徐州会战。

余程万师长率57师在常德血战十六天,突围后差点被蒋介石枪毙,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留下的众多伤兵被日军杀害了

当余程万师长于城破后再次率兵进入常德后,命令所有部下在常德城内的天主教堂集合。这时57师所有人马已不足千人,其中还大部分还是一直驻守在城郊太阳山激战的169团3营。

这意味着,在城内抵御日军的第57师八千虎贲将士,基本损失殆尽了。

由于事先在南门城墙下的沅江边藏了几艘木船,余程万师长及包括炮兵团团长金定洲在内的少数人得以成功突围。率最后还有战斗力的50多名战士掩护余师长等人突围的少将团长柴意新,也壮烈牺牲了。

柴意新将军

而因受重伤失去行动能力的57师官兵,很多都被日军残忍地杀害了。虽然蒋介石给他定的罪名是“擅自弃城逃脱”,要枪毙余程万,但或许也有蒋介石对余程万没有妥善处理伤员而震怒的因素吧。

相比率部坚守衡阳47天的第十军军长方先觉的遭遇,恐怕更能说明问题。

恶战47天后,考虑到七千伤员无法突围,也无法得到救治,只有等死,方先觉放弃了突围,选择向日军放下武器。方先觉后来拜托日军的控制回到重庆后,蒋介石不但对他宽慰有加,还请他及属下几名师长吃饭,并向他颁发了青天白日勋章。

率川军第122师死守滕县三昼夜,腰部中弹的王师长奋力击毙三名日军后殉国,城内的三百多名重伤员则以手榴弹互炸牺牲

在台儿庄战役之前的滕县保卫战中,攻守双方是日军第十师团的一个旅团和王铭章部3000余人。双方人数差不多,但日军部队配置了重炮,作为川军的122师则装备简陋。因此,这原本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对决。

战至最后,滕县城破,王师长及参谋长、团长战死。有没有部队成功突围呢?有,突围的是727团三营的二三百名士兵,他们在副营长的率领下成功突围了。

至于伤兵,尤其是重伤员,突围是绝无可能的事。也许等待他们的,只有毫无人性的日军的冰冷刺刀。在这种情况下,王铭章部300多名重伤员,为避免遭受日寇的侮辱和屠杀,引爆手榴弹自尽了,他们无愧于国家,更无愧于长官!

徐州会战中,为避免遭受日军南北夹击围歼,李宗仁第五战区部队数十万人先后成功突围,但因铁路中断导致来不及运走的一军列3000多伤兵被日军屠戮

徐州会战末期,嗅到第五战区部队有被日军围歼危险的李宗仁,下令各部队突围。关于有序撤退,李宗仁很有信心。他说,李某人不是唐生智,不会像当面南京保卫战时乱成一锅粥。

李宗仁的承诺,几乎做到了。除了他亲率的长官部一千多名人员突围时遇到了一点麻烦,好在还算有惊无险地达到了安全地——阜阳,就连带着十多门15生重炮的汤恩伯部,也都麻利地跳出了日军的包围圈。

但是,有一列装有3000多名伤兵的军列被留在了徐州车站,永远再也没机会开走了。

原来,由于南下的津浦路铁桥已被炸断,西行的陇海线也已被日军占领,满载伤兵的军列无法开动。结果,在南京已经犯下滔天罪恶的日军第16师团,一节车厢一节车厢地朝着可怜的伤兵们捅刺刀。。。

总体来说,虽然国军习惯性地提早撤退,因此极端条件下的突围行动在整个抗战期间并不算太多,但一旦到了必须紧急突围的情况,伤兵们特别是重伤兵们可能就会被迫留给鬼子,成为他们刺刀下的牺牲品。。。


我是@司马砸光,敬请关注~


司马砸光


很多影视剧里,包括很多老帅的回忆录里面都有。

能够跟上队伍的,就跟着走。

跟不上队伍的就地分散在老乡家里。

许和尚当年挨了一枪后,躺在死人堆里,都以为他死了,然后许和尚又活了过来,扣了点南瓜瓤在弹孔里,然后又爬起来找队伍。

其实,以当时的医疗条件,绝大多数的重伤员,是活不过受伤后的那天晚上!


孤独的TRS


其实在战争中,真正的最大的伤亡其实不是被敌人直接打死的,而是因为受伤无法及时得到医治而死亡的。

我们都看到很多战争片,在里面就有这样的情节,很多伤兵就是因为没有及时医治而死了,因为那时候缺医少药的,受伤了之后能够及时得到医治的是少数。那么如果是在突围的时候伤兵怎么办呢?

大多数的时候基本上就是伤兵跟得上就跟着大部队,跟不上的就只能扔下了。

我们都看过一些红军长征的电视剧,长征本来就是一次大突围,里面就有这样的情节,把一些重伤员就留在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让老百姓看着,伤好了之后再归队。

当然如果是在突围作战中受伤的话,一旦医务人员跟不上的话,那么战场上的很多伤兵就只能等死了。

战争本来就是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国人一共伤亡了三千多万,想想是多么恐怖的数字,三千多万,更有甚者说是五六千万人,想想日本带给中国的灾难,我们应该永远铭记这段历史。所以说和平才是主流,也是人人都期盼的。希望永远都没有战争。


中国历史研究所


1943年11月29日,死守常德的第74军57师伤员已越来越多,师长余程万趁日军调整兵力布署的间隙,命令有力一部掩护担架队从南门迅速突围,攻城主力正在转至北门的鬼子猝不及防,眼睁睁看着数百名重伤员脱困,两天后这批伤员到达沅陵野战医院,几乎可以说是常德保卫战期间的奇迹。



(第10军第3师周庆祥)

能实现这个奇迹有两条因素,其一是第57师总兵力有限,8000虎贲在两周时间内除战死的之外,伤员数量并不很多,得以一股作气先行突围;其二是日寇第11军面对第六和第九战区国军的反包围态势,为求迅速破城故意“围三阙一”,那个口子原本是给余程万撤出常德准备的!

谁知道余程万并不领情,兀自死战不逃,因为远在开罗参加会议的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要求他必须死守待援。黄埔一期的余师长自然要执行命令。而伤员大部突围也使57师没有了后顾之忧,又跟鬼子兵大战三天三夜,直到12月2日深夜,第57师拼得只剩下几百人时,为给部队留下点种子,余程万才在部下的哭劝下率200人趁黑突围。

(第74军57师余程万)

没有了伤员的拖累,余程万200多人的突围还算成功,找到增援部队时部下仅存83人。战后重庆要追究余程万责任的主因,一方面是他违令突围在开罗会议那边有点载面,一方面是增援部队收复常德后,废墟里又站出来一批士兵和伤员。

然而1944年的方先觉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第10军死守衡阳长达47天,战斗中造成的伤员已达7000余名,这样规模的伤员队伍成功突围是不可想象的。同时,1944年豫湘桂战役期间,日寇在湖南战场兵力占据绝对优势,已经将衡阳团团包围,“泰山”第10军到7月下旬之后,实际丧失了突围的最佳时机。



(第10军军长方先觉)

于是黄埔三期的方先觉面临一个巨大的难题,弹尽粮绝之后如果他率部强行突围,或许在付出重大牺牲后能够成功,可是这7000名伤员怎么办?携带重伤员行动是不可能的,而第10军战役期间杀伤了数万名鬼子兵,一旦日军破城,报复性屠杀几乎是肯定的。

这恐怕是方先觉最终选择谈判和放下武器的主要原因,为此他背负了后半生的骂名。事实证明,虽然日军违背承诺没有提供足够的药品(理由是药品不足,日本人自己不够用),造成部分重伤员最终身死,但报复性屠杀确实没有发生,这7000人的大部分活了下来。



(国军伤员)

在直升机没有普及使用的二战及其之前,战场上还缺乏立体运输手段,部队一旦被围,伤病员的处置确实是极大的困难。1938年徐州会战第一阶段,在台儿庄城下狼狈而逃的日军濑谷支队,在撤退前逼着所有重伤员自杀,以免成为部队逃跑时的累赘,但这种事也就日本人干得出来。

而在第二阶段中国军队的大突围中,由于局面混乱和调度失误,一列伤兵列车被抛弃在徐州车站,结果列车上的3000多名伤员,全部被日寇第16师团的先头部队用刺刀挑死,其状甚惨。由此可见,战场突围期间,伤员的下场基本是悲惨的。

(德军伤员)

苏德战场上,在大规模的战役行动中德军一旦被围,通常会利用简易机场撤退伤员,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的后期,德国空军就运走了第6集团军的20000多名伤员 。

但随着苏军包围圈的缩紧和炮火封锁机场,最终仍有大批伤员随着降军被俘,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倒毙在步行前往西伯利亚战俘营的路上。


度度狼gg


当一个部队被包围后只能被迫突围的时候,绝大多数情况下,伤病员都只能放弃,以保证其余人员能以比较好的战斗力突围,同时没有太多的负担,可以轻装上阵,保证主力行动迅速便捷。

比如红军时期的伤病员多数可以转到后方进行治疗,但有些情况下在被动突围的时候也只能就地安置在老乡家里。比如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撤离时,秦基伟正在养伤,就被放在老乡家里了,但是他恢复得快,好了之后刘又追赶部队去了。因为他知道,留下还能活下去的可能性比较低。

但其中有些伤员在病愈之后如果有比较强有力的领导,也可能重新集结起来,继续战斗。比如沙家浜里的新四军战士就是大部队转移的时候就地安置留了下来,但伤愈之后他们又追赶部队去了。而且,类似的情况出现过很多次,所以才说长征是播种机,就是这个原因,就是因为很多留下来的伤病员在当地后来又继续坚持战斗了。

即使如此,长征中绝大多数留下来的绝大多数伤病员还是流失了。比如在贵州遵义附近就有一些从湖南江西过去的红军伤病员,伤愈后既没有去追赶大部队,也没有继续坚持战斗,而是就在当地隐姓埋名活下来了,后来也是娶妻生子,安家立业,一直到解放后才承认了自己的来源和身份。

1948年初,中央决定让粟裕率三个纵队渡江南进,去扰乱敌人后方的时候,粟裕后来在分析南进利弊的时候就说,他率十万人南下,沿路伤病减员可能要达到一半左右。这是他曾经率部南下天目山时的经验,加上再在南方各地留置部队建设根据地,最后留下来能打仗的大概就两三万人,远远无法起到调动敌人主力的作用。

李奇微回忆录里曾经称赞过志愿军的文明程度说,当美军不得不决心突围撤退的时候,往往会把伤病员抬出来,放在比较显眼的地方,比如路边之类的地方,志愿军都会妥善照顾,拿出自己本来并不充裕的物资来尽量救治,并不伤害和侮辱,这是当时半岛南北双方都做不到的。

相比之下,从红军到八路军,再到解放军,志愿军,每个时期在不得已的时候放弃了的伤病员都遭到了对手的杀害,侮辱。比如红军转移后留下的伤病员经常会被国军千方百计的查找出来,然后杀害。比如中央苏区红军主力转移后,留下来的很多人就在被俘后被杀害了,比如毛泽谭,瞿秋白,有些人则成了可耻的叛徒。

当然,有些特殊情况下的特定伤病员,在部队尚未溃散的时候,一般都会尽量在突围的时候带走,比如比较重要的干部,就一般都会带走。《亮剑》刚一开头,突围的时候张大彪负伤没有冲出来,李云龙又杀回去,硬是把他救出来了,就是因为李云龙认为张大彪是个好手,他不能抛弃。

此外,在突围的时候抛弃伤病员太多,不进行妥善安置,会对部队的士气有比较严重的影响。不仅是安置伤病员,在结束战斗之后打扫战场,能否妥善掩埋和处理在战斗中牺牲的人员的遗体,也会严重影响部队的士气。


萧武


任何一支强大的军队都没有在战场上将受伤的战友抛弃的传统,除非是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军队很少会抛下伤兵,独自突围。只有在部队实在无力携带伤兵时,才会不得不将伤兵留在包围圈里,一般这时部队的医疗兵都会志愿选择留下来照顾伤兵,等待敌人过来接受这些伤兵。对任何一位指挥官来说,放弃伤兵都是最难以下达的命令,有时候却不得不这样执行,否则整个部队都将被毁灭。



在二战的东线战场,苏德两军都信奉机动作战,时常会发生部队被包围的情况,突围行动也就非常普遍了。一般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部队都会带上伤员,将最有战斗力的部队作为前锋发起突击,伤员则安置在中间,紧跟着突围,最后由后卫部队负责殿后。伤员一般都会安置在装甲车、卡车等车辆上,实在不行就是由士兵用担架运输。一些大型的合围圈一般会临时开辟一条野战飞机跑道,运输飞机在运入弹药补给的同时,将伤员提前转移出去,如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包围战和切尔卡瑟合围战中就有大量伤兵被空运出去,以减轻被围部队的负担。在东线双方都没有优待俘虏的传统,被俘的伤兵往往都会被立刻处死,所以双方极力避免伤兵落入对方手里。



如根据真实事件拍摄的著名的《黑鹰坠落》电影中,美国军队便体现了对战友的不抛弃、不放弃精神,在最后的撤退行动中,甚至连战友的尸体也要带出去,装甲车被腾出用于搭载伤员,还能战斗的士兵在武装分子的射击下徒步撤离战区。但凡有一丝的希望,部队都不会抛弃伤兵,自己突围的。


战略论


部队在突围时,对于伤兵的安置无外乎就是尽一切最大的努力救治,或者就任其自生自灭。

及时止损

军队在战斗中,如果面临伤员占到部队人数的三分之一时,就要考虑是否撤退了。这个指标是安全撤离的临界点,毕竟一个伤员一般都由两名士兵或者医护兵负责抬担架。而当伤员占到部队人数一半的时候,这就相当危险了,考虑到轻伤或者一对一照顾伤员的情况,部队还能勉强撤离。而一旦突破上升到三分之二的伤员,几乎不可能安全撤离了,一名健康的士兵拖着两名伤员撤离难度是非常大的。此时就是与敌方一决雌雄的时刻了,如果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还想撤离,很可能就会被敌方全歼,只有拼死一搏战胜对方才有活命的机会。

因此,很多将军都会提前做好打算,在不同伤亡的情况下做风险评估。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保存有生力量才是关键。当然如果是战略要地的进攻或者防守,那只有做玉石俱焚的打算,这时就没有突围时怎么安置伤兵的问题了,就是拼到一兵一卒也要干。

就地疗养

部队在面对野外的遭遇战时,机动性非常的高,很容易就可以化整为零,各自突围。在红军长征中,对于重伤员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会将其寄养在同情革命的群众家里,并且会留下适当的疗养费给当地的老乡,多则六块银元,少则两块银元。在甘孜藏区,很多沿途的百姓就安置了人数上千的伤病员,留在西康的红军伤病员约3000余人。而如果是在有群众基础的地方,伤员就会留给驻地地下党员照顾。

在二战期间,欧洲战场上的部队都普遍能遵守《日内瓦公约》。本着人道主义精神,盟军不会向德军运送伤员的救护车和医护兵开枪,德军同样也不会向盟军的医护兵和救护车开火。这些伤员都会被送往附近的各自军队医院或者伤兵营救治。

但是这种情况对于日军来说是不存在的,日军在淞沪会战时,就公然轰炸标有红十字标识的医院,难民收容所,而且日军在攻陷香港后,进入圣斯蒂芬医院,屠杀64名英军伤员,并强奸杀害了78名女医生和护士。

自生自灭

常德保卫战中,余程万带领8000名“虎贲军”驻守常德。三万日军浩浩荡荡对其发起了猛攻,余程万在日军的优势兵力和猛烈炮火下,败下阵了。全军将士英勇殉国,余程万率300残部突围,最后仅剩83人。当留在常德城内2000余伤兵看到余程万带领少数人坐船突围时,就像被抛弃的感觉。最后余程万也因丢下部下突围而落下了逃跑将军的恶名,被送交军事法庭审判,虽然没受到处罚,但是也留下了终生挥之不去的黑历史。

当然也有撞大运的伤员。盟军在二战时期发起的市场花园行动,由于事前情报失误,在盟军空降兵预定着陆的地点,德军已经提前部署了党卫军第二装甲军的两个装甲师和空降第一集团军的部分部队。孤军深入又缺乏重武器的空降兵损失惨重,盟军损失1.7万人,德军伤亡仅3300人,英军王牌第一空降师只有不到2000人突围。幸运的是德国医院救治了大批英军伞兵员,当时纳粹德国已是强弩之末,想必很多人想留下好名声,为以后铺路。

投降

西方军队当面对敌军围城时,一般都会选择投降以保性命。但是投降在东方的价值观里是非常屈辱的,将军一旦选择投降,注定要承担历史的指摘。

衡阳保卫战中,第十军军长方先觉原本可以选择抛下7000受伤的官兵,独自突围。当时杀火了眼的日军,势必会对衡阳城里的伤兵大开杀戒。方先觉为了对城里的伤兵和百姓尽最大的责任,选择与日军求和,并且开出了要求日军不得伤害城中的百姓,伤兵和医务人员。日军在围困衡阳城的第47天凌晨,方先觉正式缴械投降。

根据《抗日圣战中的衡阳保卫战》一书中描述:此时仍有7000余伤患员官兵,于颓壁中痛苦呻吟,或举枪自杀,或跳井投江,或悬梁而亡;重伤不能行动者,争求轻伤者或持械官兵补他一枪,以了残生。

衡阳保卫战是空前惨烈的城市争夺战,据战后统计,中国军队伤亡17000余人,日军伤亡19380人。但是日军在1945年8月接受投降时,日军将领回答是48000余人。日军战史称,方先觉为骁勇善战之虎将,第十军寸土必争,其孤城奋战之精神,实令人敬仰。

方先觉在战后并没有被追究,但是却一直饱受争议。方先觉让日军停止屠杀伤兵,被迫投降。但方先觉本来是可以突围的,他放下武器只是一个交换条件,而不是贪生怕死。谁都愿意当道德楷模,但是如果为了顾全大局,谁又能像方先觉那样挺身而出,愿意承担万世的骂名,这所需要的勇气比马革裹尸还要大。


梓蕤


在一场战役中,某支部队被对手包围是常有的事,而指挥官在发现部队被敌军围困后,只有三条路可选,那就是突围、投降和血战到底了,美英等国军队在战场上把投降看的并不可耻,他们在身陷重围、伤亡过半的情况下通常会选择投降,原因很简单,如果拼死突围,部队损失会更加惨重,而且负伤的士兵就是累赘,突围时带上他们定会行动迟缓,所以干脆投降罢了。

在二战时期,日军即使被围困,他们也断然不会轻易投降,他们长期受到军国主义思想的洗脑,把投降看做一件耻辱的事,所以当他们被围困时,往往会抛弃伤员,自行突围,而这些被抛弃的伤员,要么自杀,要么就准备和对手同归于尽。其实在战争中,伤病员集体自杀事件非常普遍,不过日军有时候会“帮助”伤兵自杀,为了节约子弹,日军士兵往往用刺刀来结束伤员性命。

当年我红军将士在面对国军的围追堵截时,伤亡惨重,特别是在长征时,伤病员的安置,就成了军中一道难题,好在卫生部门及政治部门积极做好伤病员救护与安置工作,及时挽救了大批红军将士生 命。红军长征中伤病员救治和安置工作是在日夜行军、不断突围艰苦条件下进行的,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军只好把部分重伤员安置在革命群众家中,还给其一些修养费。

总之,在突围时,伤兵的日子是不太好过的,他们要么被俘,要么直面死亡,在那种环境下,很多重伤员是熬不过几天的。


兵说


电视《三八线》中,李长顺高喊“我请求向319阵地开炮,为了胜利”,这就是中国的军人的选择,为了胜利付出一切,在中国军人的脑海中,自己突围不出去,就和敌人一起下地狱。


如果在中国的话,“请把最后一颗自己留给我”,而如果是西方的话,“让子弹飞一会”,这就是不同文化和思想,选择就会不一样,西方觉得投降没有什么可耻的,而且投降的话,也可以被治疗,但不是每次都那么幸运的,当年二战的时候,德国向美国投降了,但是苏联还是回去报复德军,而且还欺负他们国家的妇女,苏联军那么恨德军,就是因为在德国利用闪电战术进攻苏联的时候,希特勒手下的骷髅师,京国师、维京师手段残忍,而且他们对苏联的杀伐果断,战斗力极强,苏联面对骷髅师的时候,需要几倍的兵力,还是还被希特勒的骷髅重创并突围出去,所以苏联特别恨他们。


对于部队突围出现伤兵的时候,救护人员会马上上来,把伤员拉到后方进行抢救,但是如果伤亡惨重的话,救也救不过来,药品也不够,突围的话,需要很多的人去拉伤员,那么火力就会下降,后果可能就是团灭,而这个时候如果是西方,会直接选择投降,但是在二战,和日本投降的话,结局还是一样的。

二战的时候,中国战场上,有这样的一场战斗,中国的远征军有1500个人,因为战伤和重病,不想拖累部队,自焚了,他们的信念就是“以宁为烈士死,不作降虏生的决心”。



而当年被人讨论的还有衡阳保卫战中,方先觉因为7000多名的伤员,选择放弃突围,最后和日本谈条件,只能被迫投降,他没有贪生怕死,在当时的条件,如果他们想突围,是可以突围出去的,但是看着最后的7000个人,都是从娘胎十月怀胎生下来的,方将军放下手中的武器,失去了自己名声,获得战友的生命。


在战场上,对于伤兵有很多的选择,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回到后方,或者在当地居民治疗,但是条件不允许的话,要么自杀,要么他杀,要么同归于尽,最后还有投降,战争本来就是残忍的,就是用献血推出来的胜利。


风暴冰工厂


这就可以知道,所谓“不抛弃,不放弃!”只是和平时期练兵的一种理想。突围分战略突围和战术突围。战术突围根本就没有什么余地给你安置伤兵,伤兵自己也要有自觉,像士兵突击里伍六一那样伤了一条腿,自己杵跟棍子,有战友协助,自己一定要配合战友协助,不能像伍六一一样矫情,那么还是有很大机会突出去的,像我的团长我的团里的小太爷,就拖着条伤腿从北平一直逃到滇西,还远征缅甸一圈回来。要是两条腿的伤了,或者伤重到必需要人抬,那就别指望了,自己主动留后面打阻击吧,这样大家脸上都好看,自己也死的有尊严一点,这个问题到现在都是世界难题,没法解决,所有的军队即使按自己的长远利益考虑,为安定军心,安抚士兵不要畏惧伤亡,有意愿很精心的去做这件事,也只能一定程度上解决,比如某部队攻守某阵地,在战斗期间就不惜人力战力,预先就把伤员朝后方送,可是这都是战场优势,或者起码还有僵持之力时才能做到,等打到要突围了,那还有后方?



还能朝那里送伤员?即使突围前运气好,刚好把伤员都送走了,突围本身就是一种容易产生大量伤亡的战术动作,这时产生的伤员怎么办?!除了抛弃放弃,要么留下来陪他们一起死或投降,要么干脆亲自动手打死他们,相信我,很多时候会紧张到你想动手都未必有时间。这时候只能以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来镇定自己,这时候你接到的命令就是冲出去!战略突围要好一些,多少有些余地可以利用,但是战略突围就是遇上战略层面大麻烦了!

别说突围,就是撤退,伤员在优先名单上面也远远排不上前列,当然也不会有部队直白的命令放弃伤兵,只会命令“就地安置”之类,但是本质就是放弃,比方抗日战争,一个大战区局势败坏,要突围撤退了,下令伤员就地安置,就是给点钱、给点东西,把伤兵安置到当地不跟着撤的老乡家,这也就是拚八字了,日本人来了,整体性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屠杀,未必每个地方都会遇到,但是占领一个地区后,起码的清理查抄肯定会有的,清理什么?查找来不及,没办法跑的伤兵就是重头!
南京大屠杀里几乎所有的屠杀行动,借口不都是查找国军逃兵伤兵吗?即使被安置在隐蔽偏僻的村落,侥幸逃过敌方搜查,那么大部队走后,那些本来终日劳作,却只能勉强不把自己饿死的陌生老乡,对着一个重伤需要照顾的伤兵,还是会给自己甚至全村招来杀身之祸的伤兵,随他听天由命恐怕都是幸运的,影视作品里那种很善良,或者觉悟很高的老乡,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存在,在解放前,在我们国家的农村里,大多数农民在本乡本土人面前,是老实可欺的穷苦人,在落单落难的外乡人面前,会立即化身孙二娘,越是穷苦的地方越是如此。说到这里大家就知道了,部队要突围,走不了的伤兵,各安天命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