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再塑一座長安城

翻開史書,許多關於武則天的記載中,都說她有帝王之命。但我認為,與其說她有帝王命,還不如說她有帝王心,從她給自己所起的名字“武瞾”中,便可見一斑。武則天當朝執政的真實場景,我們無法親眼目睹,她的陵墓——乾陵的真容,我們也無從知曉,但從乾陵陵園的石刻中,我們依舊可以看得出武則天的帝王之心。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唐時的長安城,分宮城、皇城和外郭城三大部分,宮城和皇城居全城北部正中,四面開門,整個城市以朱雀門大街為中軸線分為東、西兩部分,文武官員的住宅分佈在朱雀門大街兩側的坊裡,由朱雀門大街的南頭到宮城設三道門,即明德門、朱雀門、承天門。

反觀乾陵,陵寢位於整個陵園的北面,內城四面開門,由南而北設三道門,陵園石刻群分佈在中軸線兩旁,我們基本可以斷定,這不可能是一種巧合,而是嚴格按照帝王的旨意安排的。

如此看來,內城和陵寢象徵的是宮城;第二、三道門之間,外城之內陳列著的石刻群,象徵著長安城內百官衙署的所在地——皇城;南面第一道門外,皇室人物和文武官吏的陪葬墓群,則象徵著唐長安城的外郭城。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如此嚴密的城防體系,還體現在守衛類石刻的佔比上。

從石刻群的組合上分析,整個石刻群有113件,其中屬於守衛陵墓一類的石刻有30件,包含石獅8件,鴕鳥2件,直閣將軍像20件,約佔37.66%,也就是石刻中佔比最大的一部分,顯然這是在強調嚴密防衛地下宮殿的重要性。

這種居高臨下,防衛嚴密的平面佈局,正體現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加強和鞏固。雖然武則天執政期間,遷都洛陽,但顯然,長安城的建制,才更符合她對權力把控的理解,再加上古人“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於地下建造一座長安城,也就不奇怪了。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昭昭有唐,天俾萬國

眾人皆知,乾陵是唐高宗李治與武則天的合葬陵,李治死於弘道元年(公元683年),光宅元年(公元684年)葬於乾陵。據《唐六典·尚書禮部》記載,唐高宗的葬禮舉行時,有六十一個友好國家的使節和兄弟民族的首領前來參加。

那次葬禮是唐代中外友好往來和國內民族團結的一次空前盛會,反映了武則天時期中外交流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葬禮之後,武則天為了“張大誇示來世”,遂將中外六十一番王像刻石立於乾陵,以示紀念。在這些人像的背後,還刻有他們的名字,因年代久遠,目前尚能看清的僅有7個,如“木俱罕國王斯陀勒”“吐火羅王子持羯達犍”等。“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大唐王朝的繁盛與包容,想必從這六十一番臣像中,就可以窺見一角。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除此之外,從乾陵石刻中所選的動物來看,依舊可以看到中外交流的痕跡,而且這種交流,已經深入唐人的骨髓裡。

在乾陵神道的最前端,有一對雄踞神道兩側,昂首對視的石雕天馬,它們被中外專家學者認為是中國古代最具力量感的石馬!它們的頭高高揚起,眼睛炯炯有神,俾睨一切而傲視八方,它們的頸部非常粗壯,胸部已誇張成圓形,似乎一遇號令,它們就會勢如流星閃電,馳騁在這梁山之巔。天馬的造型來自西方,當時,唐朝從70多個國家和地區引進良馬,而這些外來良馬的形象,就像乾陵中的天馬這般雄健壯美。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在乾陵的神道前部,本該是瑞獸朱雀的位置,卻代之以一對來自非洲的鴕鳥。它們用高浮雕的形式刻成,逼真生動,姿態優美而剛健。朱雀是神鳥,但鴕鳥卻是凡鳥,而且來自“蠻夷番邦”。這種現象,正是唐朝人認識世界、與外部世界交往的見證,也是唐朝人開放包容的直接體現。與此相似的,還有神道盡頭的蹲獅,同樣來自國外,並且從乾陵開始,取代了傳統的老虎形象,成為宮殿、衙署和陵墓的主要裝飾物。

無論是番臣像,還是天馬、鴕鳥和石獅,它們立於乾陵陵園之內,都彰顯了大唐帝國的強大與繁榮,而且,可能也是武則天“有意為之”的結果。

<strong>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無字碑的背後

在這些眾多的石刻中,最引人注目、爭論最多的就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了。

“無字碑”位於乾陵朱雀門的地勢寬廣處,用整石雕成,碑額九條蟠龍盤繞,碑兩側各有升楷圖一幅,碑座正面是一幅獅馬圖,馬屈蹄俯首,雄獅威嚴挺立。雕刻之精細,氣勢之恢宏,乃歷代墓碑之罕見。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無字碑”,初立之時無刻一字

一種說法認為,因為武則天是中國第一位女皇帝,創前代未有之奇蹟,自認“功高德大”,無法用文字敘述;

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臨終時留下遺言,讓後人去評價自己的功過,所以不刻文字;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武則天之後,中宗李顯即位,他認為武則天推翻了李唐王室,此乃大過一件,但她畢竟是自己的母親,對她的評價也就變得左右為難,乾脆一字不刻。


從乾陵石刻中解讀武則天的帝王心


且不論第三種說法,前兩種說法,均認為武則天是修造無字碑的主導者,並且,在這兩種說法的背後,也都暗含了武則天非同常人的一面。“功高德大”一說,雖然片面,但也是因為她在位期間積極作為,穩固發展了“貞觀之治”,為“開元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後人評價”一說,更是體現了武則天作為帝王的寬闊胸襟,她自知在位期間,有功有過,自知後人對她的評價定是褒貶不一,因此立此“無字碑”,任由後人評說,如此帝王胸襟,令人佩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