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導語

大家都知道,外國情人節是2月14日,國產情人節是陰曆七月七日,緣於牛郎織牛的愛情傳說,一對仙凡結合的年輕人,活活被王母娘娘拆散,然後每年七月七日,允許他們在天河上一會。小時候聽大人們講,這天晚上,未出嫁的美女們鑽到葡萄架下,可以聽到織女講授針線技巧。其實南朝梁殷芸小說中,把牛郎和織女分開的卻不是王母娘娘,說的是天帝先讓牛郎和織女結合,後來因為他們荒廢了耕織事業,才把他們分隔到天河東西。到清朝時期的小說《牛郎織女》中,西王母也只是向玉帝報告了牛郎織女的情況,並未親自處理他們。直到現代電影和電視劇中,才讓王母娘娘背上了這個鍋。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為了全面瞭解西王母這個人物的進化歷程,我梳理了從先秦時期、近代,到現代,有關於她的記載、傳說和影視作品,理清了她在各個時代的形象、法力和人們的期望,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先秦時期的西王母

1、山海經

主體內容成書於戰國時期的《山海經•山經•西山經》中記載:

又西北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是司天之厲及五殘。

意思是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玉山,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西王母長得與人相似,卻長著豹子一樣的尾巴和老虎一樣的牙齒,而且喜好嘯叫,蓬鬆的頭髮上戴著玉製的髮飾是主管上天災厲和五刑殘殺之氣的。後文還介紹她的周圍有各種奇形怪獸。這是不是一下子顛覆了大家的美好認知?不要慌,看我們慢慢向下展示。

也就是說,西王母完全是一幅半人半獸的樣子。分析當時的歷史背景,西王母應當是一個或多個母系氏族部落的頭領,處在原始社會,人們以打獵和採摘野果為生,以獸皮和樹葉為衣,看起來,就象人首獸身一樣,也可能語言還很落後,只能用不同的叫聲來指揮和招呼她的臣民們。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2、竹書紀年

同期的《竹書紀年》中則有了與中土人交往的記載:

“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來朝。西王母之來朝,獻白環、玉訣。”

“穆王十七年,西征崑崙丘,見西王母。同年,西王母來見,賓於昭宮。”

《爾雅》中也記載,黃帝在位時,西王母曾派兵協助黃帝平定蚩尤之亂。從黃帝到大舜以及周穆王時代,他們與西王母氏族之間都有不斷的往來。代表母系氏族的西王母來拜會父系頭領舜帝,並且還向舜帝獻上了玉製器件;周穆王不但到崑崙去見了西王母,而且西王母也來過,在昭宮會面。從後來歷代記載來看,倒不是說西王母是一個常命不死的人或神,而很可能是在那個時期,她們是代代相傳的女性頭領,在不同時間點與中土交流,只是那時她們沒有明確記載,而中土人又分不清,僅以為西王母是一個人。直到現在雲南摩梭族還是母系社會,實行母系家長制,孩子跟從母姓,應當與那樣有些類似。同時還賦予她一項神職:掌管天下災疫和刑罰,為以後她的法力打下了伏筆。

二、戰國及漢初時代的西王母形象

1.《穆天子傳》

《穆天子傳》是西晉人從古墓中盜掘中的一批書簡,有人認為是戰國時代作品,還是有道理的。為什麼總是先介紹成書年代?因為我們是按從古到今的順序來分析其進化過程的,每個年代中,西王母的形象等都有不同的特點。據該書記載:

吉日甲子,天子賓於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於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將子無死,尚能復來……虎豹為群,於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

周穆王時期大約在公元1000年左右,當時他到西王母那裡做客,與西王母在瑤池飲酒唱和,其中,這裡有了一下明確的地點,也就是後文經常說的瑤池。不僅有瑤池之說,據專家考證,在現涇川縣境內有座回山,山中有座初建於漢朝的王母宮,也叫回中宮,相傳周穆王與西王母在此惜別,並且周穆王幾步一回頭,所以有個回中道之名,不過從字面理解,回中道也可以看做是回到中土之路。這時,西王母已經不是披髮號叫的猿人形象了,

不僅可以喝酒,還可以與周穆王相互做詩唱歌,表達感情。其實從大舜時代到穆王,相隔1000多年,經過與中土的不斷交流,文明程度也有所進步了。從她的說中可以看出,那時她是沒有長生本領的,不然也不會說:“將子無死,尚能復來?”,意思是假如你回去以後,死前還能再來嗎,表達了她對周穆王依依不捨的心情。當然,也可能後人看到“將子無死”幾個字,望文生意,讓她有了能致人長命的本領。文中的西王母還曾流露出與鳥獸為伴的無奈。另外,還透露出她是帝女的信息,與神的距離又近了一步。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涇川回中宮

2.《大人賦》

漢初文學家司馬相如在《大人賦》中寫道:

吾乃今目睹西王母,矐然白首,戴勝而穴處兮

這裡描述了西王母的形象乃是一個白髮蒼蒼、眼睛不好的老人,戴著玉製飾品,仍然住在山洞中。這個形象比山海經與竹書又具體了,這應當是寫實的情況,只是見到了一個上了年紀的氏族首領,仍然是處在穴居、遊獵的母系氏族時代。

三、魏晉唐宋時代,西王母形象高度昇華

1.《漢武帝內經》

該書屬於中國志怪小說範籌,據前人分析是魏晉人所寫。主要記述了武帝一生事蹟,但把軍政大事都略去不寫,專門記載其訪仙問道的情況,而尤以與西王母相會為詳。

其實武帝對於長生不死是相當執著的,在《史記•孝武本紀》中多有記載。據《漢武帝年譜》統計,從45歲以後,他曾11次到涇川,就是為了能遇到西王母,為他開出長命方子。現考古人員已在天峻縣境內的二郎洞內發現西王母居住的遺址,並且發現顯示

“長樂未央”、“常樂萬億”字樣的銘文,確認漢代前後,確實與中土有著密切的聯繫。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天池的西王母瑤池宮

書中記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四月的一個晚上,忽然有個穿青衣的漂亮女子來到宮中,告訴漢武帝100天內清齋,不要處理政事,七月七日王母將要來訪。等了七月七日這天二更以後,

王母乘紫雲之輦,駕九色斑龍……視之可年卅許,修短得中,天姿掩藹,容顏絕世。

王母乘坐著象紫色一樣色彩華麗的車輦,車前是彩色的龍拉著車。看上去也就30歲左右的模樣,不僅有絕世容顏,神人仙的意態,而且和藹親切。跟從她的兩個侍女也是年紀十六七歲的美少女。王母取出七個鴨蛋大小的青色仙桃,給武帝吃了四個,自已吃了三個,然後告訴仙桃要3000年才得一熟,並且在華夏土地上是長不起來的。後來與武帝大談長生不老之道,這可是武帝夢昧以求的願望。在談話中還透露出她的先師是元始天王,元始天尊乃是道教的高級神仙,也說明了這部作品很有可能是道家人士創作的。另外從該書主要內容來看,也應當是當時的道士,為了宣揚他們的長生良方,一方面假託武帝,一方面搬出西王母來為其站臺、撐場子,才寫出的該書。

這時的形象已與遠古迥然不同了,華貴優雅的意態已代替了原來的兇惡面目。作為能使人長生不死的神,並且擁有能讓人延年益壽的仙桃,是符合人們的美好願望的。當然能教漢武帝長生的神仙,風貌格局自然不能太低。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2.道教各派都把西王母神化為各種道家真經的傳播者

從戰國時期到秦始皇,一直有那麼一群宣揚長生不死的方士,假託前世“名人明君”,煉丹作符,為人指點長壽密方。當時的道家也不甘落後,各門派都把掌握著長生法力的西王母拉入自已的陣營。

兩晉時期,道家上清派在《大洞真經》、《雌一寶經》、《大有妙經》中,把西王母列入其傳經體系中;在靈寶派的《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天書經卷》中把

西王母和東王公並列於眾道家大師中。到南北朝時期,西王母已基本完成由神話女神向道教女仙的轉化過程。

梁代道家《真靈位業圖》作品將西王母列入“女真位”,使西王母成為眾女仙之首。唐末道士杜光庭在把西王母列入眾仙之首的同時,還把南極王夫人、雲華夫人、右英王夫人等列成西王母的女兒。正式確定了西王母在道家的女仙地位。同時杜光庭還把生陽和之氣、管理東方的東王公,和理陰靈之氣的西王母並列,形成對偶態勢。另外,道家還在恆山、華山、泰山等名山附近修建了王母觀、王母祠、王母宮等以備民眾膜拜,對王母的法力起到推廣作用。

《舊唐書》中記載,唐高宗曾派使者專門祭祀西王母,說明王母的形象和地位,不僅道家和普通民眾推崇,官方也是肯定和認可的。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四、宋代以後的小說對王母形象的塑造

宋代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描述了法師與猴行者,路過西王母池和蟠桃園時的情景。猴行者不但回顧了他27000年前在此偷桃被罰的經歷,也講述了蟠桃三千年一開花,一萬年方結果的情況,還有人吃了可延壽三千年的奇妙效果。宋代話本只是個原型,明代小說《西遊記》則把整個場面細化了,王母娘娘不但大開壽筵,邀請各路神仙為她祝壽,還描述了孫悟空大鬧天空、去蟠桃園用法術定住摘桃的七個仙女、把整個蟠桃園毀掉的情景。

《東遊記》、《鏡花緣》也都敘寫了西王母在瑤池設宴招待下界八仙、百花仙子的故事。宴中主客們載歌載舞、喜氣洋洋,照例,王母都每人賜一顆仙桃。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東遊記》八仙過海

清末小說牛郎織女中,是這樣描述的

只見西王母頭帶九雲冠,身穿百雉仙衣,腰圍玉帶,手秉如意,端坐殿上。

小說中先是介紹了玉帝駕前金童,來到富有豔名的瑤池仙宮,看到宮內織女天孫後引動凡心,遭到西王母控告,被罰下界,後來回來後,不勤本職,再次惹得西王母向玉帝控告,玉帝決定讓他們每年七月七日一會,由太上老君具體措辦的。雖然西王母兩次告狀,但做出處罰的仍然是玉帝。但我小時候看黃梅戲《牛郎織女》時,分明看到王母娘娘拔下金簪,劃天為河,將一對恩愛夫妻隔在天河兩岸的。從此處看,西王母還是一名封建禮法的維道者形象。

其實,從小說的先後順序和情節來看,《穆天子傳》和《漢武帝內經》當為其原型,特別是各種場景中都提到瑤池和仙桃,還有豐富的樂舞。西王母的形象和權威也是越來越豐滿了,不僅容貌優雅,還且有母儀天下、統領眾仙的風範。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五、民間傳說及王母在民間的影響力

在前文所說的甘肅涇川縣回山王母宮,自宋朝開始已舉辦1000多次廟會,近年來在當地政府和文化部門倡導下,曾經舉辦6萬多人的廟會,遊人及商客滿布陝西、河南、甘肅、臺灣各地。

明清時代,王母娘娘在民間善男信女心目中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河北平山縣王母村中流傳,王母出生於該村一戶桑姓人家,從小父母過世,跟著兄嫂生活,經常受到虐待,後來受仙家點化,許配給東王公,並居住在長滿蟠桃的瑤池旁邊,號稱西王母。漢武帝曾經到訪,並一起飲宴,一起唱詩答和,也為王母在高臺上修建了祠堂。家鄉舊民們希望已經成神的西王母,能為家鄉賜福,就在每年三月初三到初六期間,鑼鼓喧天地開展廟會,並在會上對王母娘娘進行隆重祭奠。其次,清朝時期北京也有一座蟠桃宮,也是每年三月舉行蟠桃會,百戲競演,熱鬧非凡的。泰山之下的王母池,在道光年間前後,也有相當規模的王母廟會。這都反應了處在歷朝歷代的普通民眾,為了平安長壽,寄希望於讓人長生、法力無邊的女神領袖的良好願望。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泰山下的王母池

六、西王母的婚姻家庭情況

前面講到,河北平山縣的傳說中,把西王母嫁給了東王公,但從各種記載中,並沒有明確這層關係,道教作品中,只是把他們兩個安排為分管男女的神仙領袖,在各類廟宇中有的也將二位並列,但並不能直接認定他們為配偶關係。

在《西遊記》中雖然看上去王母娘娘與玉皇大帝好象是夫妻關係,但也沒有明確。其中玉帝住在天庭靈霄寶殿,西王母仍然住在瑤池仙宮,而且在舉行蟠桃盛會時,玉帝也是以客人身份參加的。包括清末小說《牛郎織女》中,也是各管各的、各住各的,應當是上下級關係。依筆者看來,西王母沒有配偶也是對的,從最初的母系氏族習俗中,家長肯定是女性,不會專門配一個丈夫的。後來的道家講究的是長生不老,將東王公與王母配成夫妻,也不符合他們的道義。至於民間傳說,當然得有民間的煙火味道,一個單身女人長期單打獨鬥,肯定不符合大家的口味。至於現代的多數影視劇,總把玉帝與西王母安排在一起,儼然是一雙入對的夫妻關係,把天庭開成他們的夫妻店,也反映了現代大眾崇尚夫妻美滿、瞌家幸福的美好願望。

至於子女,除了道家所說的南極王夫人、雲華夫人、右英王夫人,還有各類小說和民間傳說中的如下幾位。

1.七仙女,從漢代時期就有七仙女傳說,在各類漢代及後世壁畫中,多有眾仙女環繞西王母的畫面,民間傳說將她們都說成西王母的女兒們。

2.龍吉公主,《封神演義》中說龍吉公主是昊天上帝與瑤池聖母所生之女,最後被姜子牙封為紅鸞星。

3.太真夫人,宋《太平廣記》中記載,太真夫人是王母的小女兒,十十六七歲年紀。

七夕相會,始作俑者並非王母。帝王、道家與民眾共塑王母人生

結語

1.從遠古的黃帝開始,到周朝天子穆王、漢朝的武帝,應當是親自與西王母有過實際接觸的,他們心目中的形象比較接近實際,雖然描繪出來以後,會根據自已的需求做一些修改。比如黃帝時代可能以中原帝君自居,有意醜化邊遠民族形象,而漢武帝為了求得長生,就算不能如他所願,也不能實話講出西民的落後狀況,以免失了帝王身份。

2.魏晉開始以後的道家,從道教發展角度出發,演義周穆王和漢武帝故事,豐滿、美化了西王母形象,提高其在仙家的地位,讓她的法力由擁有長生不死藥到發放蟠桃,再到廣泛傳授道家經典,成了一個虔誠的道家女仙領袖。

3.後期各家教門與普通民眾,還是根據自已的願望來塑造西王母形象。不管處於什麼目的,已經神化了的王母,必須具備威嚴高貴、法力無邊的特質。比如道家仍然宣揚西王母在天庭中的權威的法力,而河北平山縣則將其拉入自已的圈子之內,為家鄉增光添彩。

4.現代影視劇則為了弘揚民族文化,傳播真善美的正能量,同時增加作品的趣味性和藝術性,進行了大膽的創作與改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