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版《最好的我们》?

劉盛榤


陈飞宇,在影片中饰演吴亦凡,演得特别好。

这大概是惠英红参演的评分最低的作品。


橘子简讯


1.

很多年前,我读过二熊的这本小说。坦率的说,当时并没有什么感触。

唯一触动到我的,是通篇熟稔的代入感,二熊和我同龄,又都生活在哈尔滨,所以她这一段少年故事,其实讲的就是我们。

多年以后,《最好的我们》上映,我赶去故事发生地旁边不远处的电影院,看了点映。

却不知道为什么,散场后,我忽然很难过。

所以以下这些字字句句,算不上什么影评,只是一些电影中和记忆里的,时光碎片。

有些感触和故事,今天在这里一并讲了,算是我,和这么多年始终不肯散场的少年岁月的,一次了断。

没有意外的话,以后再不会提起了吧。

2.

「电影中,耿耿对余淮说,我想要和你在一所城市读大学。」

电影里的振华中学,原型是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或许是东三省最好的高中,李建就是从这里一路走到清华的。

十几年前我在读高中之前,人设一直都是学校里不世出的学霸,去这所超级中学读书,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但是我没去,而是选择了第九中学。

我给家里人的理由是三中离家有点远,九中的话走路就可以去。

我给朋友们的理由是九中的姑娘更好看,毕竟我们那一届的九中同学里,就走出来了后来的阚清子。

但这些其实都是屁话,我真正的理由是,那会儿我喜欢的姑娘,她最多只能考到九中,我只有这样才能和她继续在一所学校读书。

后来这个姑娘没能考上九中,后来我在读高中后很快喜欢上了别人,后来我们没有了联络。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这个当初一腔孤勇的决定,都冒着浓浓的傻气,对吧。

但你们中又有多少人,在学生时代没有过“想和自己喜欢的人一起读一所学校”的热切又卑微的念头呢?

所以当我看到电影中,耿耿对余淮说,想要和他在一所城市读大学的时候,我31岁的中年内心,忽然被重重的打了一拳。

耿耿自知没有能力和余淮考到同一个学校,她也要拼命拽住最后的尾巴,只为了能和他留在同一座城市里。

这种感觉就像是她在分文理班的时候,只是为了不和余淮分开,就一意孤行的选择了理科。

耿耿她一腔无处盛放的勇敢,让她毫不在意在最年轻的岁月里,把自己当个二踢脚给放了。

她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余淮而燃烧。

我们高中班级里有一对情侣,和耿耿余淮一样,在高考前他们约好了一起考去北京。

但结果造化弄人,男生去了北邮,女生却第一志愿落榜,被调剂去了中国药科。

刚知道这个消息的时候他们还很高兴,以为只要是以“中国”开头的大学都在北京,结果差了一个字。

不是北京,是南京。

大学的前三年,男生每个月都会去一次南京,那会儿没有高铁,从北京到南京要坐一夜的火车。

于是在那几年里,这个男生会在周五坐一班硬座,熬上一夜,去南京。然后在周日坐一班硬座,熬上一夜,回北京。

他这样坚持了三年,迎来了几十次秦淮河的清晨,吃掉了几十碗鸭血粉丝,最终他们分开了。

后来有一年我们凑在一起喝酒大排档,盛夏的哈尔滨深夜,男生一边嬉皮笑脸的和我们讲那几年苦逼兮兮的贯穿南北,一边因干掉一整杯扎啤而呛到。

再抬起头来的时候,满脸都是眼泪。

有些感情就像是烈酒,失去很多年之后,才会涌上心头。

3.

「电影中,余淮靠在耿耿肩上假寐,一个关于“和余淮亲吻”的念头让耿耿内心小鹿乱撞,而目击这一切的余淮,嘴角露出了少年的笑容。」

电影里耿耿和余淮做了三年的同桌。

电影里耿耿对余淮说,我想和你一直做同桌。

我猜想,应该会有很多人,都曾喜欢过自己的同桌吧。

我曾经在公众号做过关于同桌的问卷,在很多人的回忆里,和同桌做的事情很多比恋人之间都要更亲密。

但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这些回忆中虽然有大把的暖红色暧昧,但一件一件却都折射着少年的清澈见底。

片尾处余淮靠在耿耿肩上假寐,一个关于“和余淮亲吻”的念头让耿耿内心小鹿乱撞,而目击这一切的余淮,嘴角露出的笑,是全片对于这份感情,最清澈的表达。

我读高二的时候生物很差,我同桌总是会给我补习,课上课下总是会一起聊东聊西,其实现在回想起来完全记不得当时的细节,但或许在班主任的眼里我们的关系已经逾界,所以他为我们调换了座位。

我至今还记得那天,班主任在课间安排好这件事之后,上课铃已经响了,任课老师在门口,于是他快步走出去。

我们班教室紧挨着电梯,班主任在等电梯的时候死都想不到,我同桌这个身高不到一米六的娇小女生,会忽然冲出来到他眼前,告诉他“我不换座位”,然后扭头回到教室,关门落座,一气呵成。

留下班主任独自凌乱,失魂落魄的走进电梯,却迟迟没有按要去的楼层。

说起来真的很奇怪,这件事之后班级里的所有同学都觉得我们两个绝必“有一腿”,但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清澈如白纸,一直认定是彼此最重要的朋友。

当电影里余淮的母亲出手干预余淮的时候,我瞬间想到了这段往事。

大人们总会试图将成人世界中的洪水猛兽,预设会发生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我很难盖棺论定这就是心思肮脏,但他们那些以“为你好”作为堂而皇之侵犯孩子自由的借口,多半都是无可辩驳的大傻帽行为。

4.

「电影中。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见面,余淮送耿耿回家,耿耿在余淮的手臂上涂了一个浓稠的对号。而多年后他们再次重逢的时候,耿耿发现那枚对号依然在余淮的手臂上。它变成了一枚文身。」

高晓松之前也讲过一个类似的故事。

他和他中学时的同桌,因为显得过分亲密而被调了座位,反倒让原本没什么的两个人生出了些少年的暧昧。

以至于高晓松果真爱上了这个姑娘,并把它定义为自己的第一场艰苦卓绝的暗恋。

中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结束之后,高晓松到处找人对最后一道超级难的大题答案,黑板前有一群同学在围着一个人演算,他上前说:

“答案是173吗?”

围观的同学散开,露出正在演算的他的同桌,女孩头也没回说:

“应该是173。”

然后两个人四目相对,闹了个大红脸。

后来过了很多年,他们在一次非常乌龙的场景下,在清华相遇。

那天夕阳很美,他俩百无聊赖无话可说,高晓松忽然问那个姑娘说:

“你还记得那年中考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的最后一道大题的答案吗?”

姑娘脸上顿时生出一抹粉黛,说:

“我记得,是173。”

高晓松在故事的结尾说,当时窗外暮色低沉,我们俩就那么坐着没再说什么话,但那种熨帖的感觉在于,原来那一切的感情并不是我一个人妄想,原来那种细枝末节的感触,在她内心也有另外一份。

我猜想,这段岁月才因此,没有被辜负,对吧。

电影中。

高考前的最后一次见面,余淮送耿耿回家,耿耿在余淮的手臂上涂了一个浓稠的对号。而多年后他们再次重逢的时候,耿耿发现那枚对号依然在余淮的手臂上。它变成了一枚文身。

那个瞬间,我旁边座位的一个女生忽然捂住嘴开始哭。

我猜想,她未必是被电影感动。

而是掉落进某一段过往。

耿耿在这段感情中,始终都处在不确信的位置,她卑微却奋力争取,她没有安全感却一腔孤勇,余淮消失的七年,耿耿一直处在这段感情的自我否认当中。

而这枚文身,对于耿耿来说,是一次青春中迟到的承认,让她确认自己感知到的一切,并不是自作多情的妄想。

我猜想,这七年来一直的执念在于,她可以接受任何事情,甚至他们终生都不会在重逢,但她需要的,是一个来自于少年时那场狂风的承认。

她的卑微在于,她只想要一个名分。

我的朋友歪歪说,恋慕上一个人,我就想如果有一天你想要看的话,我就把整套琉璃盏送给你。连同我肥厚矮丑的心,一并洗的干干净净,全部送给你。

5.

「电影中,耿耿坐在余淮的单车上,余淮拉着耿耿的手奔跑。」

我忽然看到了自己的,一整面墙不肯褪色的,少年时代。

最后讲一个自己的故事好了。

这些年来很多朋友会问我,为什么最终会留在哈尔滨,在哈工程读书。

我给家里人的理由是,离家近,我骑车就可以回家。

我给朋友们的理由是,专业好,毕业后工作吊炸天。

但真实的理由是,我和我高中时喜欢的姑娘,曾有无数个周末在这里自习,这所学校对我来说,是那些年里我们两个人甜蜜又哀伤一个秘密。

很多年前的冬季,我在海南的深夜大海边酩酊大醉,回想起那些年月里,我骑车带着她穿过五月的杏花,六月的风筝,七月的浮光掠影,我记得我带她走过了很长的一段路。

即便是我骑车载着她,她就在身后揽着我,把头靠在我背上的时时刻刻里,我都没有想过能够拥有她。

彼时,我只想着彼此陪伴者一起走过一段路。而到了渡口,我把她送上渡轮,朝她挥挥手,目送她到达彼岸,开始一段,没有我的新的生活。

我转山转水转过佛塔,却转不过一个年岁正好的女子。有些人是离开了,才会发现离开了的人是自己的最爱。

只道贪嗔痴是苦,后来才发现,求不得才最苦。

6.

「电影中。高考前的晚上,余淮送耿耿回家,耿耿打断了余淮,要他有什么话,等高考结束后再说。」

最后。

差不多两年前,几个在国外定居的高中同学很凑巧的,一起回到了哈尔滨。

多年来很罕见的,张罗了十几个人一起吃饭。

她也从北卡回来了,第二天去重庆。

我们已经十年没有见过了。

有很多个瞬间,我内心又一种很古怪的感觉,我觉得我已经人到中年,但对面坐着的她,依然还是十几岁的样子。

后来我驱车送几个同学回家,她最后下车。

在距离她家里还有几个街口,等红绿灯的时候,我从后视镜望着她,不知道为什么忽然问:

“你还记得读书的时候,我们经常去哈工程自习的那个教室吗?”

她抬起头看我,或许是我的幻觉,但我的确在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岁月。

她说:

“记得,4021小教室。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是五月,楼下长亭里有杏花。”

那一瞬间,我不知道说什么好,只是摇下一点点车窗,晚风很凉,街灯昏黄如同十几年前我送她回家的每一个晚上。

也包括高考前的晚上。

我们再没有说话,直到她下车我们道别。

7.

最后的最后。

《再见金华站》中说,某天,你无端端想起一个人,她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她却完完全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

青春的残酷就在于,我们拥有最好的爱,也遇见了最好的人,但是这些感情通常都没有任何结果,当它陨落消散的时候,甚至我们都来不及问一句为什么。

年轻时我们都是一杯烈酒,我们不在意被浪费,不在乎被辜负,总是想找人一起痛饮。

只道是,浮生如酒,只等这一场大醉。

奈何遗憾,如梦似幻,花开两端,此生恨晚。

如果可以的话,我只希望,每一个在看电影时掉泪的人,最终都能放过自己,不再耿耿于怀。

都能有怀抱可以期许。


娱乐生活123


《最好的我们》故事的开始应该是刘昊然,谭松韵版的《最好的我们》。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 电视剧版的《最好的我们》里面有一个“敢动我小爷的人,我看他是活得不耐烦了”的余淮,有一个为了余淮而选择理科,选择北京的耿耿。结局那一句“我来晚了”,都让我对电影版的期待不那么大,也不那么小。 电影里面有许多戳到我的点。陈飞宇版的余淮,有一种在打光下很痞的帅气。

电影的节奏还是很紧凑的,它在短短的时间里面,用倒叙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高中时候的耿耿余淮,这一部分很甜,陈飞宇版的余淮总有一些霸道总裁似的台词出现,不那么直接,却也不扭捏。耿耿的好助攻闺蜜把她的自行车钥匙扔掉,然后想让余淮送耿耿回家,我们都以为看到余淮爽快的说“走,我送你回家”。故事的发展应该是女主就这样坐上了男主的脚踏车后座,然后在夕阳那美轮美奂的余晖下,慢动作播放,他们幸福的回家去了。谁知道,余淮会直男式的送耿耿上了公交车,在我们跟耿耿一样懵逼的时候,以为故事就这样了。可是,这时候余淮骑上他的脚踏车叫停公交,醒悟般的说到“送你上了公交,我才觉得我应该送你回家的”。有点傻气,但还好是我们心里想要的那个版本。 我想这个电影之所以在我看完之后,觉得它并没有像一般的我们以为的那些青春片一样俗套或者直接觉得是烂片,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个版本的余淮他能给予我们观众想要的样子,正中下怀。电影里面这样的转折还有很多。 其次,让我感动的点,应该更多的是在结尾的时候,都是知道电视剧版的《最好的我们》,因此总少不了比较,因为刘昊然版的余淮就是我以为最好的那个余淮,可是我没想到陈飞宇版的余淮,身上的魅力也不少。尤其是看到长大后的余淮,那个发型,那个出场,完全是帅的。

最后的部分让我觉得感动的点还有电影的配乐。当杨炅翰的《最好的我们》响起的时候,当歌词唱着“最好的我们,最坏的我们”配着男主回忆的独白,那种感觉真的很棒! 电影里面还有几处让我很动容。一个是最后在晚秋高低,余淮出现喊的那句“你是白痴吗?”,一下子就让我跳到了《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电影里,沈佳宜在看到柯景腾为了耍帅,被打,心疼的在雨中喊出的“笨蛋,大笨蛋。”这两处的给了我一种很相类似的感觉。以及高考前,余淮送耿耿回家时,镜头看到的星空,也让我想起《那些年》里面,地震的时候,男主女主打着电话抬头看的那片天空。

看完电影,我并不觉得它像一般的青春片那样烂片,而是让我觉得自己陷入了很大的情怀当中。电影结尾打的那些字幕,很矫情,也很煽情。 在看电影前,就有网传,这是部男生看了都会哭得电影,我也很好奇怎么样才能让男生也哭,毕竟因为看过电视剧版,对情节还是知道的情况下,又像我这么“铁石心肠”的人,我觉得哭出来应该还不至于吧。尽管看完电影,我也没有哭,但是我想说,它真的有带给我感动,我也沉浸其中。为陈飞宇的帅在心里偷偷兴奋,为了最后,晚秋高低,不是“我来晚了”,而是“你是白痴吗?”的结局而感到满足。

最后还应该说,我觉得看完这个电影真的觉得挺甜的。但是里面有盛淮南,却没有那个在墙壁上写“洛枳爱盛淮南谁也不知道”的洛枳,也没有电视剧里面最后也在墙壁上写了“盛淮南爱洛枳全世界都知道”的盛淮南。更没有那个为了表达喜欢,而在学校操场用钠和水制造大爆炸的路星河。但是它还是比较完整的告诉了我们耿耿余淮他们的故事。

优质回答


阿森乐活西安


电影版《最好的我们》和小说相比较,改编的并不成功

青春影视剧已然成为市场的香饽饽,像“优爱腾”每个月都各自上新至少一部青春题材的网剧。虽然爆款的比例低了许多,但青春影视剧丝毫没有降温的趋势,一方面是,“没有人永远青春,却永远有人正青春”,这一题材永远有追随者;另一方面,青春影视剧的制作门槛低、成本低、政策风险小、收益率高。而如果是IP,那就更不容错过了。

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可以说是青春校园小说的超级IP。“振华三部曲”是以振华中学为背景的三部小说,分别是《你好,旧时光》《最好的我们》《橘生淮南》,这三部小说分别已经改编成网剧。其中剧版《最好的我们》于2016播出,由刘昊然、谭松韵饰演男女主角,该剧播出后大获成功,当时点击率超过20亿。如果说赵薇《致青春》拉开了青春电影的帷幕,那么《最好的我们》则掀起了青春网剧的热潮,正是《最好的我们》的成功让资本注意到这一市场的广阔天地。除了《最好的我们》,剧版《你好,旧时光》于2017年播出,由李兰迪、张新成主演,而剧版《暗恋橘生淮南》也将于6月10日播出。

“振华三部曲”分别改编成了网剧

于6月6日起全国公映,由陈飞宇、何蓝逗主演的影版《最好的我们》,是“振华三部曲”首次搬上大银幕。影版《最好的我们》会否复制剧版的成功?

影版《最好的我们》海报

对于影版来说,原著和剧版的巨大影响力,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是,剧版粉丝基础雄厚,影版在宣发上事半功倍;问题是,剧版实在太深入人心,刘昊然的余淮、谭松韵的耿耿受到书迷的一致好评,甚至有剧迷说,不是刘昊然、谭松韵在演耿耿余淮,而仿佛是八月长安看到他俩,才写出了这样的故事。观众难免会对比,影版的压力可想而知。

剧版的耿耿余淮深入人心

首先得搞明白,八月长安的小说原著有怎样的特征?何以成为大IP?客观地评价,如果以精英文学的标准衡量,那么八月长安的“振华三部曲”也是快餐文学;但假若与同题材的快餐文学相比,那么“振华三部曲”的写作则有质感多了,至少是那种清淡可口、色香味俱全的快餐。八月长安出生于1987年,是2006年哈尔滨市的高考文学状元,她是名副其实的学霸,本身文学功底就挺好的,85后的成长经历也让她小说中的细节叙述贴近80后、90后。但“振华三部曲”最与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真实。

如今“真实”是一个用滥了的评价,任何青春影视剧播出时打出的宣传旗号里,一定会说反映了真实的青春云云。但并不是说主人公穿着校服、听着那个年代的流行歌曲、纠结于文理分班等,就代表这部剧真实了。真实不仅仅是体现在服化道的细节和一些标志性的事件上,它更体现在叙事的肌理、人物的塑造上。绝大多数人的高中生活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普通,绝大多数高中生,也是普通人。因此,真实的奥秘,即“普通”。

在高考的指挥棒下,高中生活里哪有那么多抓马的风波,学生们就是教室-食堂-宿舍/家三点一线地来回奔波,为着每日的功课、每月的月考以及发下来的成绩单愁苦。而一群普通的高中生,哪怕你智商再高,终究也就是一个还未步入社会的小屁孩,会紧张、会焦虑、会恐慌、会退缩,没有偶像剧里霸道总裁那一套一套的“英雄救美”。

八月长安很聪明,她抓住了校园生活和高中生“普通”这一特质。当然一部小说要好看,肯定不能是流水账,八月长安在普通的基础上,赋予了小说足够的戏剧性和幽默感。小说也会给读者带来言情小说小鹿乱撞的那种心动感,但这一心动是亲切的、熨帖的、似乎触手可及的,因为它是发生在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之间,能给我们带来强烈的真实感。

以小说《最好的我们》为例。单看梗概,它跟现在市面上扎堆的青春校园故事似乎没太大差别。一方是学霸,一方是学渣,俩人是同桌,从相互看不顺眼到日久生情,文理分班各种纠结,学渣为了跟学霸考上同一所大学拼命学习,结果高考时学霸出了意外,或者学霸为了跟学渣同一所学校故意“失利”,两人就此分离……

大部分故事,是按玛丽苏偶像剧或者甜宠剧的模式写的,男主角自带霸道总裁气质,如果他恰好是学霸,那么一定是雷打不动考第一,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从容淡定;而学校也好像是被《流星花园》里的英德学院“附体”了,三天两头就有各种抓马的大事发生。总之,故事的核心是男女主角轰轰烈烈一波三折的恋爱,学习主要是作为一个叙事背景。

《最好的我们》不同,它虽然讲述的是耿耿余淮“耿耿于怀”的故事,但主线仍旧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的校园生活;耿耿余淮相互喜欢,是学习之余喜欢,而不是喜欢之余学习。小说也没有那种夸张甜腻的撒糖,哪怕俩人其实已经暗生情愫,但余淮对于耿耿依旧是“一小部分时间施以援手,大部分时间落井下石”。学生嘛,主业总归是埋头苦学。

最为关键的是,小说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有弱点的男主角。余淮虽然是学霸,但不是那种天才般的学神,稍不留神他的名次会往下掉,竞赛会落榜;余淮虽然自称“小爷”,看上去如此开朗、活泼、无所畏惧,可实际上他“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考不好了就会怀疑自我的少年”,他也会畏惧、会怀疑、会自卑、会逃避。

剧版《最好的我们》之所以赢得高口碑,根本在于它充分还原了小说中那一份真实与普通,还原了一个虽然闪闪发亮,但也有弱点的少年余淮。影版若想保持原著的精髓,改编也得遵循这一个大方向。

刘昊然版余淮与原著非常贴近

剧版《最好的我们》有24集,但影版只有110分钟,大概网剧3集的篇幅,这意味着影版必须大量删减。该如何删减,是影版面对的最大的挑战。

如此短的篇幅里,既要拍出平淡真实的学习日常,又要充分反映耿耿余淮的情感累积,是蛮有难度的。可惜啊,影版采取的编剧策略是最简单的那一种:删除小说中那些普通的、日常的部分,保留那些具有冲突性的情节,并予以放大。

编剧的出发点是为了保障戏剧性和可看性,只是整个故事的内核由此也转向玛丽苏偶像剧了,电影中耿耿余淮的主要任务好像是谈恋爱,到处都有宠溺的细节;两个人的情感进展神速,也有偶像剧里那种抓马型的起冲突的情节。就比如小说中,余淮的妈妈家长会后请求老师不要让余淮与耿耿同桌,耿耿也没受太大伤害,事后还偷偷向林杨打听余淮与初中同桌的故事;到了电影中,这个冲突被放大,耿耿生气暴走,直接走进有人正在打球的篮球场,余淮则在一旁大喊。

影版“加”了一些情节,非常偶像剧

也就是说,影版《最好的我们》整体气质抓马化了,甚至有那么一点点狗血气息。何蓝逗版耿耿,与谭松韵版耿耿各有千秋,但陈飞宇版的余淮,就比刘昊然版余淮逊色不少。陈飞宇也非常帅气,少年感也非常足,奈何大部分时候稍显僵硬,欠缺那么一点灵动;当然这也怪剧本,一开始没有表现出余淮的弱点,家庭变故后他突然的“堕落”也就显得欠缺说服力。

陈飞宇版余淮,少年气十足,只是演技稍稍生硬

应该说明的是,从剧本改编角度看,影版《最好的我们》并不成功,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上映后市场境遇也会不成功。影版《最好的我们》的起承转合,跟之前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有点像,虽然一部是校园爱恋最终大团圆,一部以悲剧收场,但两部电影都特别适合现在以及曾经的高中女生边看边哭。《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的目标受众,与《最好的我们》是重叠的,前者虽然口碑惨淡但票房近10亿元,影版《最好的我们》口碑是没太大指望了,祝愿它票房好运吧。


何天源


为什么永远要把耿耿和余淮改的差距那么大呢?

余淮不是一个特爱出风头的人,也没那么爱耍帅,甚至是个跟(漂亮)姑娘说话会紧张害羞到脸红的普通少年,在振华他不是最优秀的,为了物理竞赛他得逃掉合唱排练,得熬夜抓紧一分一秒做题。七年之后,余淮虽然没有高中时代那么优秀,但不至于落魄成捡破烂的啊。

耿耿不是一个傻大姐也不是一个小疯子,她只是成绩不太好,不代表她所有地方都差劲。跟余淮无联系的七年,她是会经常想起,但不会把自己的生活过得一团糟来“报复”余淮的不告而别。

我发现中国影视剧就是爱极端化,一定要把男主捧得高高的,把女主踩进尘埃里。好像不这样,就没有观众喜欢。

可耿耿余淮不一样,他们就是两个普通人,普通的,你我在学生时代可能会碰见的同学,或者,你我就是他们。

所以《最好的我们》这部小说才如此真实,受大家喜爱。

灰姑娘跟白马王子的故事太多了,我们不需要了。

影版是没了路星河,却又加了个莫名其妙的“怪胎学长”跟叶展颜表白,余淮从小说里逃掉合唱排练到当众唱情歌还跟耿耿深情对视,丝毫看不出余淮为物理竞赛付出了什么精力,如果余淮真的是这样,我只能说竞赛失利,高考失利实属活该。可他不是,看过小说的都知道余淮有多努力,一次次被现实压垮再爬起来,所以我才心疼他,喜欢他。

一开头耿耿就莫名其妙看不顺眼余淮,要换座位,又因为打篮球突然喜欢上了,这转折太生硬了。

现在拍青春片好像陷入了一个死循环,男女主一开始一定要是互相看不顺眼,哪怕他们刚认识,男主一定要光芒万丈,女主一定要卑微到尘埃里。

耿耿跟父母,跟简单贝塔,甚至跟自己的交流太少了,仿佛整个生活都围绕着余淮。书里的情节没几样是存在的,耿耿,余淮亲密的像情侣一样。

贝塔变成了泼辣疯癫的社会姐,喜欢张平最后也没给任何交代。简单变成了耿耿的小跟班,没有韩叙,简单的个人海报干嘛写“一厢情愿就要愿赌服输”?徐延亮变成了爱打小报告的人,不是小说里黑黑胖胖的班长,喜欢贝塔这条线最后也没有交代。

看过小说的都知道,小说高中时代篇幅很大都在讲学习,而影版没有,他们仿佛不用高考,不用学习,每天只要一起疯,一起傻笑,到处玩,还有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逃单,这真的是省重点高中?

没有韩叙,没有洛枳,没有林杨,没有余周周,没有齐阿姨,没有林帆,没有贝霖,没有李燃,没有陈见夏,没有楚天阔,没有凌翔茜……

这甚至不能算是一部完整的电影,更像mv,纯粹为了镜头美,为了展示耿耿,余淮多亲密。

成年之后的戏更假,没有耿耿的成长,没有耿耿对余淮颠覆认知的过程。

小说里最经典的那句

当时的他是最好的他,后来的我是最好的我。

可是最好的我们之间隔了一整个青春,

怎么奔跑也跨不过的青春。

只好伸出手道别。

电影改成了“我追也追不上的青春”,个人觉得不妥,这句话是在耿耿跟余淮妈妈聊完,看见余淮并没有去美国,知道了他考上清华却没去,知道了她一直以为在振华优秀毕业生的康庄大道上狂奔的余淮,一次次被现实打倒。这句话我觉得并不是想表达耿耿跟余淮错过了的遗憾,而是耿耿对余淮遭遇的心疼,她理解他因为高考失利没跟她联系,一直耿耿于怀的是为什么后来余淮去了“清华”却没找她。这时候耿耿已经知道了原因,她对余淮的感情并不是拘泥于恨余淮,恨他不告而别,恨他有话要说却没说出口。而是真真切切的心疼当年骄傲锐利的少年,被现实磨平棱角。

这时候还纠结余淮负了耿耿吗?我想耿耿并不会这么想,她只是惋惜那个永远蓄满太阳能,永远让她崇拜的余淮,面对的却是那么残酷的打击。她想对他好,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她是懂他的骄傲和自尊的。所以耿耿并没有跟任何人说过余淮的近况。所以余淮后来那么坦然跟她说自己的事情,她才会难过。

电影的耿耿太恋爱脑或者说太傻白甜了,我再说一遍,成绩不好不代表是傻子。

最后,个人觉得,影版里贝塔简单帮耿耿想办法搞定余淮,把自行车钥匙扔掉,以及何蓝逗睡觉前幻觉看到陈飞宇,是“学”《初恋这件小事》,余淮骑自行车追公交车是学《北京爱情故事》,余淮从背后给耿耿戴耳机是学《初吻》。




莱多奥传媒


观后感:电影《最好的我们》观后感范文,供参考!大家知道电影《最好的我们》吗?大家知道这部剧讲的是什么吗?电影《最好的我们》改编自八月长安同名青春小说,讲述了高中生耿耿和余淮,在高中三年共同成长,经历分别又重逢的故事。这部影片肯定会引起很多人的回忆和感怀。为方便大家了解,秦学教育老师为大家整理了电影《最好的我们》观后感范文,大家了解一下!

鼓起勇气拍摄《最好的我们》 遵从内心演绎最真实的耿耿

  “拍这个片子是鼓起勇气拍的。因为很多观众都看过八月长安的小说,写的很细腻,真实又不做作,我看完特感动。我们就很担心这样一个有内容的好IP,在我们拍的时候把好的东西流失掉了。”当被问及路演到现在的感受时,导演章笛沙坦言自己之前压力特别大,如今看到观众的反应很受感动:“现在看到你们的欢笑与泪水,我特别感动,也坚定了信心。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了地。”

  互动中,何蓝逗阐释了自己心中的耿耿:“当我诠释电影版耿耿的时候,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真实,她的感受和她要表达的东西都应当是真实的。无论是一个女生有心事时展露出的小喜欢还是小悲伤。”老师张峰觉得何蓝逗版的耿耿“娇小、惹人怜爱还有一丝刁蛮”,此时张平在一旁补刀:“调皮可爱,狂野又嚣张。”同学们也纷纷为何蓝逗打分:九分是因为怕你骄傲,九十分是因为你演得真好。

表白可亲可敬的老师 回忆可甜可盐的青春

  体会爱情的过程甜蜜美好,追求爱情的道路坎坷波折。错过爱情的苦涩与失而复得的甜蜜交织在今晚大学的礼堂里。“上课的时候戳他,我有的时候没带尺子,有的时候没带橡皮。夏天来了穿短袖,碰他一下就乐开了花。”一个女生想起高中时与同桌懵懂的爱情,她所爱慕的是教导主任的儿子。这段学生时代的恋爱也如大多数的学生恋爱一样,没有撑住高考的考验,在毕业时刻无疾而终。“他去了北航,我留在这里,好好念书。”言语中透露着告别恋人的失落与不甘。还有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男生希望借着机会,追回自己的前女友:“那时候走掉就和她分开了,回来喝了几天酒,她不回我微信,听说她会来这里我就来了。”坐在台下的女生也登台回应了他的告白:“我也没有长远的打算,走一步看一步就好。现在有点想捶他。”更有学生借着机会回忆起自己的高中老师:“一拍桌子就要反抗班主任,这于我而言是很有即视感的。另外文理分班时老师眼里的那种不舍也很像我的高中老师。老师,谢谢你们。”

  陈飞宇、何蓝逗两人恣意大笑,此次发布的特辑也为两人的甜蜜再次加糖,看着十几岁的的陈飞宇、何蓝逗,在戏里戏外嬉笑打闹,让人不禁想起了自己的青春年华,以及青春里想要表白的那个人。

  电影《最好的我们》讲述了高中生耿耿和余淮因名字结缘,在高中三年里共同成长,经历分别又再度重逢的故事。在同桌的三年里,两个人渐渐互生好感。余淮会对耿耿袒露自己的不自信;耿耿也会认真地为他画下“逢考必过”的对勾幸运符。但是,两人之间的萌动却随着余淮的消失戛然而止。高考前一夜,余淮那句欲言又止的话,一直让耿耿无法释怀。


87年的傻兔子


你好,我是陈夕吖,很高兴回答楼主这个问题,下面是我对楼主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余淮之所以被人恋恋不忘,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触手可及。

换句话说,余淮是你学生时代会遇到的那种男生。

书里这样描写他的外貌:"这个男生长得…挺让人没印象的。小麦色皮肤,小眼睛,笑起来眯着眼挺可爱。白T恤,牛仔裤,干干净净的,一看就是个乖孩子"

但是深得大美人母亲陈红基因遗传的陈飞宇,帅的太不平凡。不好意思,我的青春时代,真的没有帅成这样的男同学。若说振华中学的女生只闻盛淮南,不知余淮,我是不信的。此外,陈飞宇帅的并不是"乖乖牌",他看上去更像吊儿郎当的校霸或者飞扬跋扈的学神。而不是抓紧一切时间埋头做题的勤奋优等生"余淮"。

影片中的余淮俨然"天之骄子",高大帅气不输校草;随随便便就能考第一;跟老师同学打成一片;在合唱比赛上唱《勇气》,带领台下观众挥手……风云人物舍他其谁?

余淮才不是这样的,余淮会犹豫到底走竞赛保送还是正常通过高考升学;会缺席合唱排练,到安静的顶楼刷题;会在竞赛失败后,对打来电话的耿耿沉默许久才慢慢说:"耿耿,我这三年,算是白费了。"

电影放大了他的学霸、调皮、爱抬杠的一面;隐去了他的努力、自卑、敏感。

没有这些铺垫,观众根本无法将自称"小爷"、阳光灿烂的余淮与高考失利后突然消失的"逃兵"联系起来。

这才不是《最好的我们》!

如果说《你好,旧时光》和《暗恋橘生淮南》都是学霸们的日常,那《最好的我们》总算是让平凡中的大多数找到了共鸣。

女主耿耿是个总在关键时刻超常发挥的普通女生。中考意外考上了振华中学,高中三年又在尖子生的包围中求生存。

耿耿很平凡,她不像清冷的余周周、美丽的凌翔茜、沉稳的洛枳。她只是随处可见的普通女孩。

"我不幸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那种人,没能力,却有上进心;没天赋,却有梦想;越努力,越难过"

她普通的身份,在分班那天撞到跟自己名字连成"耿耿于怀"的男孩子时闪闪发亮起来。

从此,学霸余淮和学渣耿耿成了同桌。

这个搭配,延续了三年。

随着两人越来越熟,耿耿对同桌有了不纯洁的小心思:她偷偷把余淮拍进相机里;为了余淮向班主任要年纪总排名大榜;对接近余淮的女生十分警觉;因林杨喊自己"侄媳妇"脸红窃喜不已;耿耿不怕对全世界宣城余淮之于自己的特别……但她从来没有胆量直接向余淮告白。很倔的耿耿,暗恋得有些孤注一掷。

"哪怕前途和他都未能看到我的任性"。看到余淮眼睛发亮的那一刻,一切就足够了。

这样的耿耿,又怎么会直接跳到余淮背上?

这是少女漫玛丽苏爱情。

小说560页,分上下两册;网剧24集,单集片长45分钟;电影只有110分钟。

《最好的我们》原名叫《流水混账》。导演深以为然,直接拍成了记流水账。电影大刀阔斧地删去了耿耿重组家庭的背景,也顺带删去了她的敏感和缺爱。看的出来,电影时间很短,导演急着赶进度,并沉迷于"发糖"。

所以一上来,就是耿耿对余淮花痴一见钟情;刚认识,β就一边一个搂着耿耿和简单成了时代姐妹花;只见了一面,话都没多说,余淮就大声指定耿耿给他当同桌;男女主迅速进入热恋模式……

在110分钟里,能看到大多偶像剧常用套路,以下就不多列举,总之,很美,很MV,很不现实。

就像片尾,耿耿发短信约余淮在晚秋高地见面,她从武汉长江大桥下车要跑去武汉东湖磨山千帆亭,实际距离接近半程马拉松;配合陈飞宇全程"全世界我最帅"的脸,以及反复强调的"小爷我罩你"的食用,这早已不是让人怀念平凡青春的《最好的我们》。


以上就是我对楼主这个问题的看法,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陈夕吖


最好的我们,从最初的偶然缘分,同桌的你,是否还在想念,一直默默关注着你的那个他


魔域欢哥


《最好的我们》这是一部爱情题材的电视剧,里边的主人公的爱情曲折,追求者自己的理想 为梦想而奋斗 感情虽然曲折 ,但最后还是在一起了,让我们相信了爱情。


邪癫子


从《致我们青春的小美好》到《最好的我们》,我们都情不自禁地被这样的美好的校园爱情,带入了自己那个纯真的学生时代。尤其是《最好的我们》,虽然我没有看过这本小说,但是根据原著粉的认可,这部剧确实是演出了原著中耿耿余淮的那种感觉。浩然弟弟和谈小妹妹,那纯纯的校园风,让很多人都不由自主的陷了进去。谁的人生中,没有一段这样的美好的回忆呢?很多人心里面,都有着一个同桌的你。所以电视剧《最好的我们》一经播出,获得了广大少男少女的喜爱和认可。然后电影版的《最好的我们》也蹭着这个热度,搬上了大屏幕。但是可能已经有了先入为主的感觉,所以这部电影虽然男女演员的颜值和流量也是很高,可是却没有能够逃过票房滑坡的命运,不可例外的被吐槽的很惨。一本几十万字的小说被拍成一部只有二十几集的电视剧,已经是很不容易了。很多剧在没开拍之前,就会被观众在心里给否定掉。很多原著粉对剧情和人物设定会非常挑剔,电视剧能被她们认可,足以看出演员的演技和功底。再把这部电视剧压缩成只有一个多小时的电影,想要获得高的评价更是难如登天。因为观众心里已经有了比较,男女主的表现已经深入人心。小说中的人物已经定型,这时候电影版即使再怎么去翻牌,感觉都是棋差一着,让人不是那么满意。虽然电影里面余淮的扮演者陈飞宇,他的演技也很棒。但是无论他怎么演,都没有办法超越电视剧那种感觉,就是因为电视剧的印象太深刻了。电影版的画面虽然很唯美,可是MV的那种拍摄手法还是有点浮夸。男主也没有演出小说中那种痞坏还有憨憨的味道,所以无法还原小说的高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