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版“張富清”,棄“金飯碗”回村奉獻57年,85歲老人捐助百人


老英雄張富清無私奉獻的事蹟被媒體報道後,全國掀起一股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精神的熱潮。在蘇區全紅縣石城,也有這樣一位甘於平凡、默默奉獻的老英雄。他,榮獲多次三等功,被授予“戰鬥英雄”,獲得“中朝友誼勳章”“抗美援朝紀念章”等。他,就是抗美援朝時期英勇抗敵的廖學經。

1934年,廖學經出生在石城。17歲時進入石城縣大隊三連擔任通訊員,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1952年8月編入中國人民志願軍某部隊任班長,赴朝鮮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8年隨部隊退伍轉業到山西省大同市建築公司工作。1962年,他放棄工作回到家鄉,兢兢業業做了10年村支書,並默默奉獻當了18年山村教師。“飽經風和雨,深藏功與名”是對這位好戰士、好黨員、好老師一生最好的詮釋。

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廖學經第一時間報名參戰。廖學經第一次上戰場,就在“三八線”附近,帶領戰士們成功擊退敵人大獲全勝。1953年3月,在運輸物資過程中遭敵人襲擊,子彈從廖學經後背右側打進腹部,被緊急送往後方急救才取出子彈。同年6月,廖學經隨部隊回國後,才將身體內的子彈碎片完全取出。“在戰場上受這點傷根本不算什麼,最偉大的是在炮火中犧牲的戰友。”廖學經掀開衣服,撫摸著傷疤說。


上世紀50年代的石城縣小松鎮新坊江口村地處偏僻、交通閉塞,老百姓靠天吃飯,貧困多發。1962年,原本已被分配到山西省大同市建築公司工作的廖學經毅然回到江西石城。從城市重返山旮旯,放棄“金飯碗”端起了“泥飯碗”,這讓很多人無法理解。時年28歲的廖學經從民兵隊長做起,再當上村委會書記,在村裡兢兢業業地當了10年村支書。圖為老人珍藏的嘉獎證書。

要想富,先修路。沒有資金,向上級爭取、社會募集;沒有工人,他帶領村民義務投工,每天起早貪黑。終於,麥斜排至江口村的路修通了,山溝溝開進了手扶拖拉機,村子脫貧致富邁出了踏實的第一步。

1971年卸任村支書後,廖學經聽聞當時的茶山排村小組教學點因地處偏遠,主動請纓申請到教學點任教。班裡有個女同學,家裡讓她輟學,廖學經多次上門給家長做工作,最終那個女孩堅持讀完了初中。在那個食不果腹的年代,每年都會遇到三五個家境特別貧困的學生,為防止因交不出足夠的學費而輟學,廖學經從自己微薄的工資中為貧困學生墊付學費。18年來,廖學經累計為近100名貧困學生墊繳學費。


多年過去,廖學經帶過的學生們不少走出大山,闖出了一番自己的天地,而談到這位老恩師,學生們依舊深深敬佩著他那敬業奉獻、愛生如子、廉潔奉公的精神。每年,廖學經還會給即將踏入兵營的新兵和走入社會的老兵,上一堂生動的革命傳統教育課。

“不要給組織添麻煩。”這是廖學經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小松鎮鎮長廖小平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廖學經從沒向政府開口要照顧,甚至鎮裡逢年過節的走訪慰問,他都總是委婉拒絕組織給的慰問金。

有網友讚歎,風華正茂的年紀,他選擇泥濘,告別繁華;中年正盛的歲月,他紮根基層,反哺家鄉!深藏功名,堅守初心,看似簡單的兩句話,卻彰顯了一名老兵的精神追求和價值選擇!向廖學經老人致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