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泰唔国际


刘备希望赵云能够养老,已经舍不得他再去沙场出生入死了。现在刘备已经是快要死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经历了这么多乱事,最后只剩下赵云陪他了。曾经的蜀国五虎将,自己真正的结义兄弟就只剩下赵云了。刘备和关羽张飞结拜的时候就曾经说过,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由此可见刘备是多么重义气的人,而赵云也是他的兄弟,他们俩的感情不比关羽和张飞差,所以刘备舍不得赵云再去上战场上了,怕他也死在战场上。


蜀国五虎将只剩下了赵云 ,不能够再出去打仗了 ,怕他有损失

关羽因为去讨伐曹操,结果大意失荆州,被吴国和魏国联合起来消灭掉了。而张飞想要去为关羽报仇,一直都在准备中,可是张飞的脾气实在是太暴躁,总是一直鞭打着自己的部下,把自己心中的愤怒都发给了部下。结果这些部下忍受不了了,直接将张飞的头颅杀掉,然后送给了吴国,这个简直就是火上浇油,让刘备非常的生气。


于是刘备就准备了,大家谁也劝阻不了,其实当时赵云也是劝告了刘备。马超已经因病去世了,刘备自然就是带着黄忠去攻打吴国,结果没想到自己失败了,黄忠也在路上死了。然后在赵云的帮助下刘备逃了回来,在白帝城已经快不行了,刘备就把所有的事情都吩咐清楚,把所有的重担都交给了诸葛亮。但是对于赵云,他希望赵云能够养老送终,在蜀国的人才已经十分的凋落,唯一能够称得上是猛将的就只有赵云一个人了。


所以对于赵云,刘备希望诸葛亮不要让他再去沙场上杀伐,而是留在军营中或者是蜀国里面能够安安心心的养老,没有生命危险就是最好的事情了。为现在已经是看过了各种各样的事情,算是真正的领悟到了,还是兄弟的感情最重要,可是连兄弟的仇都报不了,刘备也只能是遗憾终身,对于他最后一个兄弟,他希望赵云的结局能够好一点。

赵云和刘备的关系好,刘备存在着私心想让赵云养老

其实刘备说的不可以重用,就是希望他不要去战场上,如果换一种职业的话,或者是当一个太守。或者在蜀国内部当成一个大臣,尽心尽力的辅佐刘禅,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


他已经说了让诸葛亮一定要尽心尽力的辅佐蜀国,而诸葛亮自然是不会忘记违法这件事情的,所以对于赵云一定是想要用的。这个就是提醒诸葛亮,尽量的不要让赵云有所闪失,更何况赵云年纪已经这么大了,虽然老当益壮,可是再也经不起什么厉害的折腾,不比年轻人了。

但是最后蜀国没有什么人才,而诸葛亮也一直要北伐,赵云也希望自己能够一直打仗,就算年纪大也没有什么,都一直跟随着诸葛亮北伐,刘备所希望赵云做的事情最后还是没有完成。

想要让赵云远离这个乱世,隐居下去

是按照当时的结局,都被可能都已经觉得如果快要灭亡了,赵云待在这个乱世之中肯定是没有什么好的结果。还不如彻底的远离蜀国,过上隐居的生活,这个对于赵云来讲才是真正最好的结局。



当年赵云跟随刘备的时候,当时刘备想要向公孙瓒接兵力,而且一定要用赵云,所以赵云开始跟着刘备了。在公孙瓒失败之后,赵云觉得刘备是一个真正的主公,于是想要去寻找刘备,当时刘备就是在袁绍手底下做事,赵云不想要去找袁绍。赵云没有办法,于是就落草为寇,想不到就碰上了刘备。然后一直都跟随着刘备进攻第一,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保护刘备,曾经还救过刘禅这一个太子,在长坂坡大战超云50多个大将。



赵云对刘备实在是太好了,刘备没有什么回报的,都被一直都给赵云送来了金钱美女,可是赵云一直都不要。刘备心里存在着愧疚,所以刘备就要对赵云特别的好。

算一下日子都有几十年了,从一个年纪轻轻的少年,逐渐的慢慢的变老,已经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想一想就让人感到心酸,英雄也会老去。

你们认为赵云最好的结局应该是怎样的呢?欢迎在下面评论。


史研三国


赵云跟随刘备的时间很长,但是有一点很奇怪,赵云一直都没有得到过刘备的重用,在临死前还说不可以重用赵云,那么是不是刘备不信任赵云呢?其实在刘备心目中,赵云是一个非常可靠的部下,这反映在很多事情上,当年刘备的妻儿被抢走的时候,他是委派赵云前去营救的,后来赵云也没有辜负刘备的期盼,让后主刘禅可以平安归来,如果刘备不信任赵云,他怎么会将这个重任交给他呢。

另外如果刘备不信任赵云,也不会让他一直在自己手下,刘备身边除了关羽和张飞,就是赵云了,可见赵云在刘备心中的地位是比较高的。而刘备之所以在临死之前嘱咐不可以重用赵云,其实主要是因为刘备很了解赵云,他希望赵云可以发挥自己的才能,如果让赵云参与政治决策,反而错用了人才。赵云这个人十分的正直,而且在作战时很勇猛,这些都是赵云的优点,但是赵云为人过于耿直,他这样的性格在官场上无法顺利和其他臣子交流和接触,时间久了自然会引发各种争端和矛盾,赵云也可能会因为自身的这个性格缺点而失掉性命。

所以赵云更适合作战,而不适合参与政治,刘备在和赵云相处的时日里面已经清楚的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不希望赵云受到重用,这也可以看做是刘备保护赵云的一种方式。

那么刘备这样看赵云是不是对他的误解呢,其实还真不是,通过关羽和张飞被杀之后赵云的举动就可以明白到这一点。当时刘备在得知关羽和张飞被杀之后,他当时的第一个念头自然是报仇,也决定要举兵征讨东吴。这个时候赵云却站出来反对,他认为当时不应该先征讨东吴,而是应该对付曹操,而且赵云也有自己的理由。在赵云的心目中,曹操才是劲敌,如果将曹操灭掉了东吴的日子还能长吗?赵云感觉当时也有作战时机,因为在曹操离世后,他的儿子曹丕开始篡位,曹魏当时的政治很混乱,很适合马上讨伐。

其实赵云的这些观点并不是错误的,也可以说赵云的眼光长远,但是他却没有站在刘备的角度上看问题,关羽和张飞可是一直追随刘备的忠心耿耿的兄弟,他势必要先给他们二人报仇,而且当时臣子们都支持这一做法,如果刘备按照赵云的说法去做,那岂不是无情无义,所以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赵云确实不应该被重用。


历史小地主


简单来说,刘备临终前没有评价赵云。

《三国志》只记载了刘备两条临终遗言,一条是交代后事,一条是评价他人。

交代后事:“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 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评价他人:“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君其察之。”

这两条遗言是对同一个人说的,也就是刘备口中的“君”——诸葛亮。

前一条遗言事关蜀汉生死存亡,因为此时蜀汉建国未久,又遭逢夷陵大败,新君年少缺乏威望,必须要找个人镇住场子,在刘备看来,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后一条遗言则显得疑点重重,马谡此时压根算不得蜀汉重臣,也没有太多功绩,刘备怎么会单独把他拎出来?关键是刘备都这么说了,诸葛亮还是不以为然,北伐时以马谡为先锋,导致街亭战败,北伐失败,完全不符合诸葛亮谨慎行事的性格特点。

抛开这个疑点不谈,再说赵云有没有被刘备重用。

先说一下什么叫重用,非要像关羽张飞诸葛亮那样才叫重用?显然不是,因为这种人整个蜀汉也只是个位数,刘备就重用这么点人?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被极大地拔高了,长坂坡七进七出、曹操想收为己用、五虎上将排第三,马超死后感觉就是天下第一、北伐时仅次于诸葛亮、死后追赠大将军,这待遇直追关张。

正史上赵云的地位当然没有这么高,《关张马黄赵传》里他排最后一位,而且官职也比前四位要低。问题在于,在第一档的末尾就不是第一档了?

翻开赵云的履历,他跟刘备睡过:“先主与云同床眠卧”,这待遇跟关张是一样的:“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

同床共枕简直就是对他人最大的信任,因为一个人不可能时时刻刻紧绷着神经,一旦睡熟,身边人有异心的话,抬手一刀就解决了。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是极其信任的。

类似的事还有不少,比如刘备在袁绍手下时,要秘密发展自己的人马,负责这事的正是赵云。又比如刘备战败后与赵云失散,有人说赵云往北跑了,刘备一手戟挑了过去:“子龙不会背叛我的!”(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

总的来说,在刘备势力渐有起色后,赵云入则为亲信将领,执掌内卫;出则为要职,或领太守,或率偏师,或督后军。

我们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赵云几乎没有独当一面的机会,这就能证明他不受重用了?很明显不能吧,恰恰是刘备认清了他是将才而非帅才,所以才没让他当一把手,也从侧面衬托出刘备的用人能力。

另外,赵云虽然没能跟关张马黄四人一样获得前右左后将军的名号,但他却是中护军,这个官职足以证明刘备对赵云的重用。

在汉末魏晋时期,中护军的职责是执掌禁军,兼有选拔武官的权力,因此任此职者往往是君主亲信,又为人公正。

如果中护军反水会怎样呢?司马家族很快给出了印证,在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依靠的一大力量就是他儿子司马师以中护军身份统领的部分禁军(此前曹魏中护军一直由夏侯氏和曹氏族人担任,司马师担任情况特殊,且职权有所削弱)。

在《三国志》中,陈寿把关张马黄赵并为一传,不仅仅是因为他们都有谥号,蜀汉有谥号的又不止他们五个,更因为陈寿认可他们的功绩是在同一档次的,只不过档次内部有高低罢了。

简而言之,刘备临终前没有说赵云不可重用,他本人就重用了,怎么会说这种打脸的话。


平沙趣说历史


刘备对赵云很信任

赵云是小说中的常胜将军,逢战必胜,也是正史中的杂号将军,虽然没有小说中那么神奇,但是刘备在现实中对赵云的信任,比小说中描写的还要更多。

刘备在新野大败之后,逃跑的路上十分狼狈,赵云去救主,单骑奔曹操大军而去,看见的人都以为赵云投降曹操了,谁知道禀报刘备之后,刘备顺手抄起了一杆戟就朝着汇报的人扔了过去,并且大喊:“赵云不可能抛弃我离去。”不一会儿,赵云果然就回来了,刘备很感动,周围的人也都对赵云十分钦佩。

“初,先主之败,有人言云已北去者,先主以手戟擿之曰:‘子龙不弃我走也。’顷之,云至。”——《裴松之注三国志*赵云传》

由此可见,赵云的实力肯定是有的,做事情也靠谱,最重要的是刘备对他非常信任。

刘备一生最信任的人除了赵云还有两人,一个人关羽,一个是张飞。刘备曾经将家小妻子托付给张飞,结果张飞丢了徐州,又丢了刘备的全家,让刘备非常被动,毕竟家人在敌人手中,难免会受人掣肘,所以,当时的刘备很生气,因为张飞此举很可能让刘备争霸天下的志向就此结束。

如果刘备不救家人,则仁德之名尽失,争霸天下就成了做梦,不可能再成就大事。如果刘备要全了仁义之名,那就必须要救自己的全家老小,如果吕布以此做要挟,则刘备从此就要听从吕布调遣,无法施展拳脚。所以,徐州失去刘备不担心,但是家小失去却让刘备很闹心。

刘备有了此次的经验,觉得张飞不行,家小不能给他照顾,还是给关羽照顾吧。关羽更让他失望,不仅没照顾好家小,还带着他的俩媳妇去曹操那里住了几年。曹操是有名的喜欢人妻,就算曹操啥也没做,这名声也不好听啊。

以仁德著称的刘备,只好忍下来,等到关羽带着妻子归来的时候,依然接纳了他们,其实他都有心砍了这俩女人,败坏他的名声,但是刘备被俘的仁德之名太重,自然无法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只好假装开开心心的迎回了家小和关羽,但是刘备的心里记住了一点,这二弟也不靠谱,以后这家小可得重点照顾,太重要了,两番失去家小,两番险些失去争霸天下的机会。

这时候的刘备才知道赵云能够保护自己的家小有多重要,于是让赵云负责自己家小,成为了刘备的中护军。

刘备为什么不重用赵云

最重要的原因已经说了,赵云很可靠,刘备很信任,这其实也是一种“重用”,只是没有功勋和无法镇守一方。

刘备为什么说赵云不能重用呢?因为赵云本身有缺陷,从他的死后封号就能看出来,赵云为顺平候。这说明赵云主要还是听话,一个听话的人就只能做二把手,当不了一方大员,他没有那股自作主张的劲儿。

赵云本身武力值没得说,但是赵云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为人太直了,在春秋时期可能会是一位好汉,但是在尔虞我诈的三国时期则吃不开。

刘备攻下益州的时候,想要分封百官,赵云给拦住了,赵云说应该分给百姓,这一顶大帽子扣下来,刘备非常尴尬,打下益州本来是百官的功劳,理应封赏,而且此时立足未稳,继续拉拢当地的各方势力,正好借着分封,得到他们的支持,结果赵云的建议一出,刘备只好以百姓为先,失去了最好的拉拢机会,还损失了益州集团人士的利益,让刘备很为难。这一点赵云做得很对,但是对于刘备来说,做得特别不对,赵云却浑然不自知。

再说夷陵之战,刘备发誓要灭吴,口号喊的震天响。赵云一看,这形势不对啊,应该联吴抗曹啊,咋能灭吴呢?于是阻挠刘备,刘备特别生气,心里暗骂子龙白痴。

刘备与关羽结拜,天下皆知,此时关羽已经死了一年有余,刘备再无表示,如何当老大?如何当兄弟?而且刘备手下很多人都是荆州集团的人,他们的家乡在荆州,如今荆州落入孙权之手,刘备如果没有动作,恐怕人心骚动,引起动乱。

然而这些事情赵云都看不透,就知道联吴抗曹的总纲,却不知道随着时局变通。如果赵云成为一方诸侯,虽然正义有余,却无法统帅一方。


刘备对赵云极为器重,但是又深知赵云的缺点,为了保护赵云,刘备不重用赵云,而是留在身边,时刻指点。



野史日记


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是什么原因呢?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吧,赵云在刘备阵容当中就从来没有充当过主要职责,很多时候他都是作为一个护卫将军出现,简单的说就是突击队长,从赵云加入刘备阵容开始,赵云就一直是刘备的护卫。

在当时刘备进川之前,就有过一次权力的分割,当时他选择了和孙权有摩擦的关羽镇守荆州,而不是张飞,更不是赵云,张飞在性格上自然不合适当一个元帅,当时关羽也是有自己的问题,而且还和孙权有摩擦,这个时候赵云也未能上位,就可以看出刘备并不看好赵云作为驻守边疆的大将。

第二个出现转折的就是在川的时候,关羽不在了,但了军中主将的位置还是没有轮到赵云来做,赵云还是作为一个冲锋队长。

其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功劳不显

和刘备帐下其他的虎将相比较,赵云的功劳其实并不算高。

先说关羽,是蜀国集团最为重要的一员大将,每次刘备分兵,关羽总是要独自带领一支人马的,后来又镇守荆州,独当一面,被封为前将军是名副其实的。然后是张飞,作为蜀国集团次于关羽的大将,张飞也是经常独自作战的,进益州所向披靡,后又打败名将张郃,功劳也是甚大,所以被封为右将军。马超的话,对于刘备集团的作用也不是很大,也就威慑了一下刘璋,而且也不得刘备的重用。但是马超在加入刘备集团以前便已经是威震西凉,名扬天下,又是世代公侯的出身,封为左将军也是合理。另一位则是黄忠,虽然加入刘备集团的时间不长,但是却在汉中大战里立下了大功,不能不封为后将军。反观赵云,虽然跟随刘备多年,却一直是从战,也就是跟在刘备,要么诸葛亮的身边打仗,很少有机会去单独作战,更别说独当一面了。虽然和刘备的关系很好,但是功劳却不及其他四位,所以只得被封为翊军将军。

二.能力不足

很多人可能会不太认可这个说法,毕竟赵云的名头这么响亮。可是刘备素有知人之名,在赵云长期跟随刘备的过程中,如果赵云真的有关羽的能力的话,刘备肯定会委以重任的。比如说魏延当汉中太守的事。虽然魏延跟随时间不长,名声也不显,刘备还是没有选择张飞,选择了魏延,刘备的识人之明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赵云的综合全面作战能力肯定是不足的,否则刘备不可能不重要赵云的,刘备也是很缺人的。


用户6682186341289


也许刘备临死前没说这话,而是某个阴谋家说的,刘备虽然没说这话,但确实没有重用赵云。

刘备虽然没有重用赵云,但是这并不妨碍刘备对赵云非常信任,刘备没有重用赵云的根本原因就是:赵云为人太正直,不适合在官场混,赵云的性格就像是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样清白,容不得有半点渣渣。

赵云从公元200年开始跟随刘备,一直到229年去世,差不多近30年,在蜀汉集团中跟随刘备的时间仅次关羽、张飞,忠诚度仅次于关羽、张飞,但是在蜀汉集团的地位却差远了。

赵云在长坂之战中,为了救刘备的夫人和儿子,单人单骑向曹军的方向去寻找,结果马上有人向刘备告密说赵云投降曹军了,刘备的第一反应就是拿起身边的手戟掷向告状的人,说:子龙不会弃我而去的。

果然没多久,赵云就带着刘备的夫人和儿子回来,可见刘备对赵云是相当信任的,第一反应就是选择相信赵云。

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还体现在让赵云掌管自已的内事,啥是刘备的内事,就是刘备的家事,比如保护刘备的夫人与儿子,刘备在娶了孙权的妹妹孙夫人后,孙夫人带到刘备这的侍卫和官吏有不法行为,都是赵云来约束的。

刘备进入益州,又是让赵云保护自己的儿子刘禅,才最终没让孙夫人带去东吴,如果不是信任,刘备会把自已唯一的儿子交给赵云吗?

赵云对刘备忠心可嘉,刘备对赵云信任有加,但是赵云也有缺点,也许不是缺点,就是为人太过正直,在政治上缺乏经验。

刘备拿下成都后,为了收买人心,准备将成都城中房屋及城外桑树、田产分给诸将,结果赵云引用霍去病的典故劝说刘备不要这样做,赵云说天下还没有平定,益州的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乱,应该将田产房屋分给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这样才能得到民心。

从表面上看,赵云的建议似乎没有毛病,以百姓为重,实际在政治上,刘备是需要分赏来拉拢各派势力,争取支持,因为刘备刚刚拿下益州,人心还不安稳,但是这里说的人心并不是老百姓,而是起决定作用的各级豪强、官吏以及跟随刘备的功臣。

老百姓不是不重要,对于刘备来说,更重要的是随他一起打天下的各级功臣、各派势力,人是很现实的,这些人跟随刘备就是需要得到封赏的,一个不肯封赏下属的领导是没有愿意跟随打天下的,不说别的,诸葛亮、法正、关羽、张飞这些功臣就受赏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结果赵云这么一说,刘备就不好意思封赏,而那些等着封赏的各级官吏,对赵云可谓是恨之入骨,赵云个人就陷入了孤立,至少在刘备手下,赵云已经成为不受其他人待见了,在政治上陷入孤立,但这就是赵云的高风亮节,在某些方面,赵云的正直超过了诸葛亮,但是正因为赵云如此,所以他不是政治家,而只是一个正直的武将。

政治家考虑问题的角度与赵云是完全不同的,不是以百姓的利益来考虑问题,而是以统治阶层的利益来考虑的,政治家会有一些伤害百姓的作为,比如刘备在益州发行五铢钱,相当于国民党政府发行法币掠夺百姓的财富一样,百姓是穷了,但是政府富有了,这就是政治家的行为。

不仅如此,赵云还在刘备伐吴前劝谏刘备不要伐吴,赵云说:国贼是曹操,现在曹丕纂汉,应该先北伐曹魏,灭了曹魏自然就能收复孙权,伐吴并非上策。当时并没有其他人出来劝谏刘备,唯有赵云一人而已。

赵云又是不懂政治了,当时连诸葛亮都明白,刘备伐吴是势在必得,而且是迫不得及的行为,刘备考虑问题是从政治上考虑的,东吴杀你大将,夺你城池,你刘备还能忍住不发兵,这在天下人面前就失了形象,没有了形象,蜀汉拿什么作招牌?

而且刘备集团中的骨干都是荆州人,荆州被夺,这些人就成为无根之水,包括诸葛亮在内的所有荆州派人士,都是赞同刘备伐吴的,要不然故乡只能成为敌占区,宗庙、祖坟都在敌占区,古人可是非常看重这个的,刘备不夺回来,如何向蜀汉群臣交待?如何安稳人心?

但赵云不懂这些,并不是刘备不信任赵云,而是因为赵云不懂政治,没法让刘备重用赵云,刘备重用的是有政治能力的人,比如诸葛亮、法正等人,如果是武将,刘备需要的是能服从并且能打的人,比如关羽、张飞、魏延等人。

所以尽管赵云对刘备忠诚度很高,而且赵云人品高尚、道德出众,但赵云在政治上并没有完全与刘备同步,所以刘备没有重用赵云。





唐时月宋时风


刘备好惨。没有说过的话,都要被安在头上。生生被人扣上屎盆子!

可以说,刘备一生最信赖的武将,出了关张,就是赵云!刘备从来没有说过赵云的坏话。甚至连一句批评都没有。

第一,赵云这个人非常谨慎,懂规矩,知进退。

赵云不是一般无脑的武将,而是很有头脑的儒将。心思缜密,言行谨慎。刘备对他非常信任,让他相关自己的骑兵部队,实际上是刘备的亲兵卫队。征讨西川之时,又让赵云独自领军。汉中大战,赵云更是立下不世之功。刘备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

这样的信任,简直是倚为心腹,刘备怎么可能说出“赵云不可重用”的话。

第二,“不可大用”,说的是马谡。

三国志马良传中,有一段马谡的小传。其中记载,刘备临终之时,叮嘱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刘备有识人之明,他早就看出马谡只会夸夸其谈,难当大任。但是诸葛亮偏偏非常欣赏马谡。刘备担心马谡被重用,误了大事。放心不下,这才特意叮嘱诸葛亮。

没想到,诸葛亮不听劝啊。


上将嗳福斯


很荣幸能回答此问题,接下来笔者为大家一一道来。

众所周知,赵云很早就追随刘备了,是继关羽张飞之后追随刘备的大将,并且赵云还曾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禅,成为了“单骑救主”的大英雄,对于刘备来讲,赵云就是他的恩人。况且赵云一身是胆,武功不弱,对刘备那更是忠心耿耿。

可是刘备怎么对他的?刘备不仅没有像重用关羽张飞那样重用他,甚至刘备临死前还说赵云不可重用。想必很多网友看到这里,必然会为赵子龙鸣不平,这也太欺负人了。赵云忠诚之心,日月可鉴,凭啥刘备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赵云既有功劳也有苦劳,曾两次救出年幼的刘禅,功劳巨大。当年长坂坡之战,赵云可是拼死保护,这才护住了甘夫人以及刘禅。而后来孙尚香孙夫人当年回东吴时还趁机带走了刘禅,是赵云及时追赶,将刘禅重新救出。而刘备一向重情重义,对于赵云两次救子这样的大恩,怎能不报答?

话说回来,世人都认为是刘备不重用不重视赵云,其实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相反,刘备是非常信任以及重视赵云的。从此事就可以看出,当年刘备新野打败后,浑身是胆的赵云马上奔向敌军欲救出刘禅。而当时刘备阵营的人看到赵云跑向曹操那,以为他这是去投降,当时就有一将军就去刘备那禀告此事。

可是刘备听后就拿起一杆戟朝那将军扔去,并且说道:子龙是不会弃我而去的。可见刘备对赵云的信任,而后赵云果然不负众望,将刘禅以及甘夫人救出并且平安的带回到刘备身边。而就是这一战,赵云升职成了牙门将军。

从上文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很重视,很信任。那么问题来了,刘备临死前为何说赵云不可重用,因为什么原因呢?其实原因很简单,下面笔者就为一一道来。

1、刘备的私心

因为之前刘备曾让关羽张飞照看自己的家室,结果这两人先后让他失望,张飞丢了徐州以及刘备的家室,这让刘备一下子就陷入了被动。而后来关羽也步张飞后尘,带着刘备的妻子投降了曹操。而之后刘备将照看妻儿的任务交给了赵子龙,而赵子龙不负众望,将这艰巨的任务给完成了,彻底解决了刘备的后顾之忧,让刘备腾出双手以及精力,用心拼搏事业。说白了,刘备是想让赵云充当保镖的角色,而不是去上阵杀敌的大将。

而在世人眼中,上阵杀敌才能体现一位将军是否受到重用。而赵云缺少独自领兵打仗的案例,往往都是跟随刘备,或者其他大将一起上阵杀敌。所以很多网友由此推断,刘备不重视不信任赵云,觉得赵云没有独当一面的能力,故意不给他表现的机会,因此得出刘备不重用赵云的结论。可是话说回来,让赵云担任保镖角色,也算是另一种信任,毕竟能当保镖的往往是主公的心腹之人。

2、赵云太正直

赵云之所以不受重用,归根结底还要从他自身说起,因为他身上有一优点,反而让他的升迁之路有了阻碍。而这一优点便是太正直了,可能有些网友看到这里就很纳闷,正直难道不好吗?可是赵云就是太直了,不分场合和局势,赵云的一些做法甚至让刘备都感到头疼。

当年刘备打下益州后准备封赏众人,可是赵云却当场反对,赵云说应该把利益分给百姓。他的做法让刘备很难堪,本来刘备刚打下益州,根基还不稳,需要用一些好处来拉拢本地的势力,可是赵云太正直,认为将好处分给这些大官,还不如分给百姓。

赵云的想法是没错,可是没有考虑当时局势,此举会损失刘备的利益,让他很难做人。刘备听了赵云的话,怎么不会在心底低估,这赵云太没有眼力见了,我以后如何能重用他?

3、赵云能力不足

刘备身为上位者,自然有一定的识人的能力,他知道赵云能力不足,不能充当镇守一方的大任,这才没有让他像关羽张飞那样独立领兵作战,赵云一般都是在小规模战斗中取胜,而大战却打得少,几乎都是配合其他大将一起行动。

赵云比较偏向儒将,文将,不想关羽张飞那样是无人敌的猛将,并且赵云本身就缺乏经验,刘备不放心让他指挥大军。而赵云跟了刘备这么久,刘备当然知道赵云真正适合什么了,所以让他当自己的保镖,可能算是物尽其用。

4、赵云不懂刘备的心思

赵云之所以不受重用还因为他不懂刘备的心思,而不能揣摩上位者的内心想法,事事跟老板对着干,如何能有机会被重用。当年关羽遇害后,刘备想要报仇发兵东吴,可是赵云却出面阻止。赵云自然有大义有理由,此时攻打东吴,只会让魏国坐享渔翁之利。

然而赵云没考虑到刘备的处境,关羽是刘备的义弟,若他不报仇,恐会让部下们心凉,破坏自己的正面形象,影响自己的统治地位。而赵云劝阻的做法,显然是不懂刘备的心思,所以刘备觉得赵云不理解自己,自然不会很重用他。

5、刘备的好意

还有一点原因,刘备临死前说不可重用赵云,其实也是为赵云着想。当年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蜀国五虎将只剩下赵云一人,其他人要么遇害,要么战死,还有的病逝。

而赵云是蜀国仅存的五虎将,若赵云有不测,蜀国就会丢失最后的脸面。刘备故意不重用赵云,就是想让他养老,能得以终老。因为赵云跟随他多年,刘备自然也希望他能有一个好结局。

好了,以上就是刘备临死前说不可重视赵云的5点原因。总的来说,一方面是因为刘备自身的私心,想让赵云当个保镖保护自己的家室,并且还想让他得以终老,故意说不重用赵云,就是让他一把年纪能安心养老,不用出去打仗。

此外还因为赵云自身的原因,导致他不受刘备重用。赵云太耿直,不懂刘备的心思,还多次跟他唱反调,刘备自然有点芥蒂不想重用他,再加上赵云能力比起关羽张飞等人显得略微不足,无法担任统领大军的重任。

但是,赵云又是幸运的,他是五虎将中唯一一个寿终正寝的,并且其英伟的形象流传千古,受后世人敬仰。


熊仔论古今


其实赵云根本没有得到重用,如果信任赵云,不好要赵云去建功力业吗?其实赵云武功比关张更胜一筹,刘备怕赵云建功立业,把五虎上将搞得四分五裂,说到用人刘备算不上,刘备只会花言巧语把蜀国这么多的人才为他死心踏地,最终解不开三国鼎力的局面。

主要的原因我觉得应该不是赵云得不到重用,而是基本上没有赵云可以发挥的空间,因为赵云出生在哪里?赵云擅长的是骑兵啊!那么问题来了,蜀国偏西南一块,此处多是山地,也没有骑兵。赵云自然也就没有多好,独立带队的空间,而且刘备把他弄成护卫队的,保护自己家人,对于一个枭雄来说自己的命还是重要点。

赵云没有长远的眼光,当初刘备混得不好时,看中了赵云,但赵云没有急时加盟,后来刘备混得风生水起时,赵云还是原样,赵云混不下去了才去投靠刘备的,记住开始是加盟后来是投靠。刘备只有两个加盟的小弟,关羽张飞。后来关羽也不太听刘老板的话,才造成丢荆州。关羽坐大荆州,独立王国一样,刘也很不高兴的。赵云不是和关张一个级别的,说句不好听的,关张是刘的小弟,赵云充其量是关张的小弟。

不重要赵云有主要的三个原因,第一:赵云没有背景,没有显赫的家世,古代打仗不是说你武功高就能当将军,你还得有背景 家世。第二:赵云跟马超黄忠不同,这两人都是家世显赫,投诚的时候也带来的大量兵马,第三:当时蜀国的能打的也不少,而且赵云一直都是警卫长的角色扮演,出头的机会很少。一个天天打下人,一个天天打文武百官,这两种人就能重用了?

赵云跟随刘备和诸葛亮都是偏将,从来没有当过五虎大将,心很细,为人谨慎,所以刘备和诸葛亮出门办事会带上他,如果是大将的话会有其他公务没有办法带出去的,真正的历史,赵云只是一个小小的偏将,所以三国演义里虽然赞美赵云,但是大的战役比如刘备为关羽报仇战孙权的时候,赵云只是压粮运草,所以演义就说是因为赵云反对伐孙权所以刘备生气了就不让赵云上前线而是派他运粮,还有长坂坡杀破曹营七进七出也是虚构的,还有神话了诸葛亮,神一样的存在居然六出祁山都没有北伐成功,都是刘婵拖后腿,最后一次马谡失街亭导致全盘皆输,既要神话诸葛亮又没有北伐成功所以才虚构了拖后腿的刘婵和马谡,

但是大多数人都是反对这一说法的。赵云不可重用这句话没有出处。历史赵云就是个保镖头头,算是一等信任的人才能干的职位。赵云自跟随刘备以来一直充当保镖的角色,这不可谓不信任,古君王少俱知人善用之辈,刘备可算,刘备看重赵云忠义但不刚愎,蜀五虎上将唯赵云得善终。成都近郊的石经寺曾就作为赵云家庙为人们供奉,所以个人认为,赵云不但受到重用,并且是刘备绝对相信的人,能把内务交由全全处理,怎可谓不信任?

赵云有着超前的政治战略目标和战略方向,这种战略远见在当时三国中的吴蜀两地只有鲁肃,诸葛亮和赵云具有,别人都不具备,那就是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和维护的联吴抗曹战略,这不就是政治远见吗?赵云远没有关羽张飞轻率狂妄,赵云才是一心为公,鞠躬尽瘁!赵云没有在政治军事上建树是因为他自始至终只是在保护刘备,这就是他的职责甚至职业!

赵云是黄巾义领出身,没有任何背景和家族势力,当初追随公孙瓒就是外姓将领,后来作为外姓将领投靠刘备,鞠躬尽瘁。他不像关羽、张飞是刘备的拜把子,也不像夏侯惇、曹仁等是曹操的嫡亲宗族将领,更不像诸葛亮、马超等都是官二代。赵云深知官场城府,很有自知之明,懂得在官场独善其身,不拉帮结派。赵云和许褚定位很像,但有有所不同,许褚只能算是保镖,赵云是正儿八经的将:赵云参加过博望之战,当时刘备就没几个兵,你能期望他分给赵云几个人,况且还有关羽、张飞排在前头;长坂坡突出的是勇,江南平定战赵云虽然自带一军,但奈何赵范畏惧刘备实力直接投降了。

入川之战赵云也是独领一军,没有赵云,没法对刘璋形成包围的;还有汉中之战,赵云才是统领,黄忠是先锋,曹操来时是赵云授权给黄忠兵马去抢夺粮草的,而且后来黄忠被困,是赵云救的,曹操来,也是赵云吓退的,不然等不到刘备大军来汉中就丢了;刘备打孙权,即便不满赵云劝谏,依然派其驻守江州,也就是刘备撤退必经之路,可见其信任;箕谷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腹黑,其实我觉得诸葛亮是相信赵云才让他去。不知不觉说了太多,总之我认为赵云不是不懂政治,其实他很懂,而且作为外姓将领,他在蜀汉最终的结果很好。

自古君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知人善任。刘备信任赵云,又说给各个势力和下属好处是稳固人心。我也同意。我也不反对有高风亮节之人。但是真的没有重用吗?赵云一直充当保护刘备及刘备的家人的角色,没有进入刘备核心圈,会放心让赵云保护?不要因为历史没有写,你就追问什么赵云的职务。用现代的话说,知人善任,给属下他想要的,难道就没有雪藏的将领?

正史中关于赵云的记载不是很多,包括赵云的综合能力如何,也没有明确的记载,赵云的人物定位就不是一个带兵打仗的,也不是出谋划策的,所以不能和此类人相比。赵云担任过中护军(四品),这个职务很重要,管理禁卫军,同时可以任免、选拔下级武官,最高职务是征南将军,这是正三品的高级将军了(汉朝将军衔,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接下来就是四征将军了)赵云性格你说的不错,不喜欢争功,他的性格就是正直,如果刘备不重用他为何让他来率领禁卫军?只能说人设不一样就不能相提并论。

赵云就是被刘备雪藏起来以备国家闹人才荒时,重新起用的文武兼备的镇国之宝,无所谓不受重用之说,毕竟《三国演义》章回小说与纪传体史籍《三国志》有差异的,我们通过阅读,应该相信刘备就是一位人才大师,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大都会量才录用,让偏远弱小(以中原角度)的蜀国因“人和”日渐崛起,其势力北至汉水,东至荆襄,南达中南半岛,导致蜀汉集团北拒曹魏(强敌占尽天时控制朝廷),东联孙吴(次强敌割据富饶江东坐收地利)的基本国策有始无终,赵云与诸葛亮一样成为为刘备错误背书的乃至背黑锅的人,所以,人才大师不等于一个合格乃至优秀的皇帝,从前后《出师表》中可以看出,诸葛亮仍在犯刘备同样的错误,个人情感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兴师伐众,行至者半(古时山高路遥,道路险阻),战至者又半(以逸待劳),岂不是不攻自破。

历史上的刘备一直让赵云从政,军职一直不入流,赤壁之战前后赵云一直是留营司马,总督后勤粮响,刘备入川后让赵云任桂阳太守,相当于市县长,刘备平定四川后升赵云为翊军将军兼江州太守,相当于副省级干部,刘备死后,诸葛亮当政提赵云为中护军,选拔任命一些低级校尉官职,相当于政治部副主任,我只问一句,刘备不让赵云从政是什么意思?赵云基本上一生都在做政治工作,所以成都的武侯祠赵云才是文官形象。

曹操有许褚,刘备有赵云。单从武力值许不如赵,从忠来讲二人平分秋色,看领兵作战许不如赵。赵云不是不被重用,安排在后方保卫家人和自己同前线作战一样重要。我觉得吧,汉中大战后,刘备后期用人确实存在问题,单从荆州来讲,换做魏延或者赵云历史都会改写。由此可见,赵云不是不被重用,而是用到该用的地方上,此举也是政治上的一种保护。

蜀国强大时应该顺江而下先灭了相对弱些的东吴,再东西两线夹击灭了魏国。天下早日统一,百姓也安宁。却一直被诸葛亮和诸葛瑾暗中操作,致使蜀国先攻打强大的魏国,东吴支援又不力。唉,可怜又可悲的蜀国攻打了二十次魏国,年年战乱削弱了国力也苦了可怜的魏蜀两国百姓。最终蜀国先败亡,东吴也结束了。司马家族窃取了天下,无治国之才的司马家族险些把中华民族引向了灭亡。


历史深度揭秘


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作答!

其实,相对而言,比起关羽、张飞,刘备更宠信赵云。史书记载刘备对赵云的评价是:子龙一身是胆。也就是说刘备很赏识赵云的胆略。而当初刘备在得到赵云之后,就和他“吃同桌,寝同床”。简直把他当成了亲兄弟一样,而关羽、张飞都不一定能有这样的待遇。

也正是刘备对赵云的喜爱,所以在往后的生涯里,刘备就将赵云留在身边保护自己,充当着自己御前保镖的角色。而刘备有什么危难,赵云都会不离不弃,舍命相护。这点我们从长坂坡之战时,赵云为了救阿斗和糜夫人而七进七出可以看出。

后来,赵云就在刘备身边护架。虽然没有像关羽、张飞那样带兵出战,但是零距离伺候在君王身边,也是积累人脉的一大途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司机更容易获得一手信息和资源,从而做出准确的判断,进而闷声发大财。不得不说在刘备身边做事,就是赵云“近水楼台先得月”的利好局面。

正因此,刘备并不像对关羽、张飞那样,让赵云统军杀敌,镇守一方。而且刘备临终前说赵云不可重用。而刘备这样说的原因,主要分析如下:

1、耿直单纯

不得不说赵云可是一个很耿直单纯的部下,就以“七进七出”救阿斗来说。赵云确实是感情用事了,须知在乱世当中,亲人间的生离死别是难免的。可是赵云却因为太注重感情,结果头疼脑热地一头扎进曹营“作死”去了。好在曹操让属下不要伤害他,要是没有曹操的嘱意,估计赵云已经身首异处了。

而刘备的口头禅是“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做大事就要有所牺牲。相对而言,刘备更希望的是赵云存活下来,糜夫人被杀。虽然最后糜夫人被救了,但是赵云也是满身血污,必然收了不小的伤。于是刘备才有“怒摔阿斗,收买人心”之举。可见赵云的性格就是耿直单纯,很难在乱世立足。

2、不懂变通

当时,刘备攻下益州。刘备的想法是乘机巴结一下益州的百官,这样就能获得益州势力集团的支持。可是赵云却只看到了百姓,所以就劝刘备要以百姓为先。结果刘备不得不先安抚百姓,从而失去了巴结益州势力集团的机会,可以说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虽然赵云的出发点是对的,可是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对刘备而言,他需要的是势力集团对自己的支持。这样他才能更好地在益州立足,而百姓只是乱世的“附属品”罢了。不管跟了谁,他们照样有活路。可是势力集团的亲疏,却对刘备有很大的影响。可见赵云当时不懂变通,又怎么在尔虞我诈的乱世之中应对瞬息万千的变化呢?

3、缺乏远见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之后,就想替死去1年多(公元209年12月被害)的关羽报仇。可是赵云这时候却跳出来劝刘备说什么应该联合东吴,攻打曹魏。显然,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赵云的想法是片面的。毕竟刘备一向以重感情而闻名于世,这也是他仁德的旗帜。

按理说关羽去世1年多,刘备要马上复仇才是。可是刘备却没有这么做,这不免要寒了大家的心。现在刘备好不容易称帝,有了以替关羽报仇来正自己名义的机会。即便是做做样子也行,但不能没有表示,所以替关羽报仇对刘备来说迫在眉睫。可是赵云却站出来反对,这不是要毁刘备收买人心的机会吗?所以说赵云这时是缺乏远见的。

好了,以上3点就是关于刘备不重用赵云的原因了。主要就是因为赵云性格耿直单纯、不懂变通、缺乏远见。显然,赵云以这样的性格在尔虞我诈的乱世之中,又怎么能够吃得开呢?所以刘备为了赵云周全,决定还是不重用他为好。而这这不仅可以看出刘备对赵云的关照,也是对赵云的一种信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