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萧晓四姑娘


高中时候学习了诸葛亮的《出师表》,其中有一句:“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让我一直以为,刘备死的时候托孤大臣只有诸葛亮一人,其实,还有一个叫李严的,只不过在历史上被诸葛亮打压的厉害,并没有名垂史册。

那么,为何刘备在临终托孤的时候,既托付给了诸葛亮,又托付给了李严,甚至还将兵权交给了李严?

刘备托孤诸葛亮,其实还是有所保留的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刘备白帝托孤这一段一定会被感动得痛哭流涕,这一段是符合历史的,根据史书记载,诸葛亮的确是刘备的托孤之臣。

刘备还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大白话就是,刘禅要行的话你就辅佐,要是不行的话,你就代替他。

以现在流行的厚黑学和阴谋论来解读的话,刘备很可能是在考验诸葛亮,不然不会让李严一块辅佐,甚至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这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刘备托孤诸葛亮应该也是深思熟虑的,蜀汉政权在三国时期有很大的特殊性,魏国和东吴政权根基都很牢固,只有蜀汉是“鸠占鹊巢”刚刚夺得益州。由于刘备根基太浅,所以才重用诸葛亮这样的“布衣”(诸葛亮曾说: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假如诸葛亮要像司马家族或者袁绍家族那样四世三公,估计很可能会在刘备死后夺取政权。从一开始,刘备就已经在算计,正因为诸葛亮没有篡权的实力,所以刘备才重用他,所以才托孤,所以才说君可以取代刘禅。

我中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明知道我不抽烟,却每次抽烟的时候都要给我,有一次我急了,结果他说“你要抽烟我就不散给你了!”太TM的有心眼了。

当然,对于托孤诸葛亮,刘备还是上了双重保险,那就是用李严来制衡诸葛亮,将军权交给李严。

李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制衡诸葛亮的实力?

对于蜀汉政权的构成,熟读《三国演义》的人都认为蜀汉政权的班子核心是“五虎上将加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赵云等人外加诸葛亮掌控了蜀汉政权的绝对权威。

这是有失偏颇的,刘备起事很早,但是成事很晚,很长一段时间都是颠沛流离,甚至有的时候还会被连根拔起,重新开局发展。

实际上,刘备接收的最完整的政权班底并非他带来的,而是从益州夺来的,也就是说他们曾经都是刘璋的手下。

这一点从刘备让部下制定蜀汉政权的法律《蜀科》的团队构成就可以看出,虽然第一作者是诸葛亮,然而剩下的作者伊籍、法正、刘巴、李严,除了伊籍之外,都是益州政治集团的,由此可见益州派在蜀汉政权中的影响力。

而益州派中的法正和刘巴应该算是我们比较熟悉的人,都是刘备所信赖的人,帮助刘备很多。

实际上,李严能够与他们并列,也并不是白吃饭的,李严早年因为才能受到刘璋的信任,并且一直挂着军衔(将军),刘备平定成都后,任命李严为兴业将军。

后来刘备在汉中与曹操对阵期间,有人在益州起兵,李严率领兵马前去平定,后来刘备就任命李严为辅汉将军。

正是由于这个关系,在刘备去世的时候,军事方面能够依赖的人物不多,李严就是其中一个,任命他主管军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刘备没将兵权交给诸葛亮,可能对其军事能力抱有怀疑

诸葛亮在真实的历史上,没有演义中的那么厉害,至少在军事能力上,还是稍有欠缺,陈寿在《诸葛亮集》中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

有人说,陈寿看不上诸葛亮因此贬低诸葛亮,其实这是诬陷陈寿,我认为陈寿评价的还是较为客观的,一方面肯定了诸葛亮的政治能力以及治军能力,另一方面认为诸葛亮在军事策略上有些缺乏。

其实,要是细细的来看诸葛亮的履历就会发现这个问题,诸葛亮没有出山的时候,干的是种地的活,给刘备提出的《隆中对》也是宏观战略层面的,诸葛亮出山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担任外交官促成孙刘联军。(真正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的是周瑜)

赤壁之战后,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但是刘备行军打仗的时候从来不带诸葛亮,诸葛亮都是坐镇后方,搞后勤的角色,刘备称帝后,诸葛亮的职务也是丞相,在军队中并没有职务。

可以说,诸葛亮在南征攻打孟获之前,从来没有单独率军作战的机会,我估计还是刘备对诸葛亮在实际带兵作战中的能力是存在疑问的。

刘备这个人看人很准,在白帝托孤的时候就告诉诸葛亮不要重用马谡,可诸葛亮偏把马谡当个宝,后来南征孟获的时候,还特意咨询马谡,结果在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因为错用马谡,导致整个北伐的失败。

诚如唐朝大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所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说明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无能表现,数次北伐无一成功。

这大概也是刘备没有将军权交给诸葛亮的重要原因吧!

当然,后世人对李严评价不高,也跟诸葛亮有很大的关系,第一次北伐失败的时候,诸葛亮甩锅马谡有了“挥泪斩马谡”,后来一次北伐失败中,有了李严督办粮草不力,最终被弹劾的结果。

其实,跟诸葛亮这样人共事是一件挺困难的事情。


史论纵横


刘备在永安托孤的时候,有两个托孤大臣,一个是诸葛亮,一个是李严。刘备把政务交给诸葛亮,让他辅佐刘禅;却把军队交给李严,让他担任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

刘备的这个决定,在后世看来,是一个非常奇怪的决定。尤其从李严后期的表现来看,感觉刘备基本上是所托非人。刘备是那么聪明睿智的一个人,他为什么竟有这样的昏招呢?

我们先来看李严被托孤后的表现。

(李严雕塑)

一是建兴四年(226年),诸葛亮在汉中,准备北伐,想把李严调到汉中来,让他镇守汉中,自己放心前往北伐。但是李严百般推脱,还是只想呆在原地(江州),并且还让诸葛亮把当地五个郡划出来组成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以至于这件事,连当时的尚书令陈震都说他“腹中有鳞甲”。

二是建兴八年(230年),曹魏三路大军进攻汉川,诸葛亮再次调李严去汉中防守,他还是不愿意去,还假装说司马懿在诱降他,他走了的话,江州一带会丢掉。于是诸葛亮让他儿子负责江州防务,又升他为骠骑将军,这样李严才去了汉中。

三是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出兵祁山,让李严负责粮草押运。因为道路泥泞李严押运困难,怕迟了受军法处置,便让诸葛亮退兵。但诸葛亮退兵后,他却又对刘禅说,粮草很多呀,诸葛亮为啥要退兵呢?诸葛亮把李严让他退兵的信给刘禅看,于是谎言不攻自破。诸葛亮趁机弹劾李严,刘禅把李严废为庶人,流放到梓潼郡。

大家看看李严的这个表现,他哪里是值得刘备那样高度信任的人呢?刘备当时为什么会做出这样奇怪的决定呢?

或者说,刘备这样做,是昏招,还是另有玄机呢?

我个人觉得,刘备当时之所以这样做,还是因为他在托孤的时候,不完全相信诸葛亮,想找一个人来制衡诸葛亮的表现。(从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就可以看出,刘备实在对诸葛亮还是不放心。还有,刘备托孤时还专门对诸葛亮说,让他不可大用马谡,也是担心诸葛亮会做大的表现。)

李严为什么会成为刘备选择的作为制衡诸葛亮的重要力量呢?我觉得刘备是看重这几点。

第一,李严对刘备很忠诚。李严本来是刘璋的人,当是刘璋派李严去抵御刘备,可是李严却率部投奔了刘备,自此死心塌地跟随刘备。刘备要选一个忠诚的人来辅佐刘禅,在关羽张飞包括法正都先后去世的情况下,李严是第一选择。

(刘备剧照)

第二,李严的能力很强。李严原先在刘璋手下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担任成都令。后来刘备入驻成都后,让他和诸葛亮、法正、刘巴、伊籍一起制定安定蜀地的法律文本《蜀科》,后来刘备在汉中的时候,地方上两次造反,李严不待刘备下命令,就带着很少的人马平定了动乱。可以说,李严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被证明是一个能人。让这样一个人来分诸葛亮的权,刘备觉得比较恰当。

其三,李严有独断专行的性格。主要表现在他担任犍为太守的时候,曾表现出独断专行的一面,比如郡功曹杨洪、牙门将王冲都曾与他发生矛盾,最后被他撵走。

有人可能会说,李严既然独断专行,那就是很糟糕的品格,刘备怎么会看重他这一点呢?其实不然。独断专行的人,正好是抑制权臣的一个有效力量,因为他不会被别人左右,不害怕权臣。假设今后诸葛亮要做权臣,欺凌刘禅,那么李严将是一股对抗诸葛亮的重要力量。

有人又会说,如果诸葛亮不做权臣,那么,李严不就是一个阻碍分裂力量吗?

这一点,刘备也是有充分考虑的。

一者,刘备当时最担心的是诸葛亮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的问题,所以他必须要那样做。

二者,如果诸葛亮不是权臣,李严也不会反到哪儿去。凭诸葛亮的度量和能力,他能够轻松化解这个矛盾。(诸葛亮是证明过这一点的,当年法正就曾经独断专行,别人要诸葛亮处置法正,但是诸葛亮没有,而是很好地包容了法正。刘备在夷陵之战中败了,诸葛亮还痛哭,说若是法正在,刘备断不会败。诸葛亮这哭,是哭给刘备看的啊)

<strong>(诸葛亮剧照)

最后的实践证明,刘备的考虑是非常周详的。诸葛亮鞠躬尽瘁,坚持北伐,没有成为曹操那样的权臣。李严虽然确实成为一股阻碍的力量,但是诸葛亮很好地包容了他,最后万不得已,才弹劾他。而且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的时候,李严还痛哭不已,觉得从此没有人再会用他了,最后激愤而死。


张生全精彩历史


文|小河对岸

221年7月,刘备为夺回荆州,亲率数万大军伐吴,却於次年被吴将陆逊大败於於猇亭,刘备收拾残兵退守永安(白帝城)。223年,刘备恼羞於夷陵惨败而一病不起,临终之前托孤於诸葛亮,并对诸葛亮说了一番“感人肺腑”的话:“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而同时,刘备又以李严为副,让其与诸葛亮共辅少主刘禅,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据《三国志·李严传》..(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那么,既然刘备对诸葛亮如此器重,却为何将最为重要的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呢?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可能性;

其一,刘备对诸葛亮放心不下,为预防诸葛亮大权独揽。故而让诸葛亮主政、李严主军,以互相制衡。那么,刘备临终之际,对诸葛亮所言“如其(刘禅)不才,君可自取”,不但不感人肺腑,反而令人不寒而栗。试想,刘备连“枪杆子"都交给了另外一位辅政大臣了,还让诸葛亮自立为巴蜀之主?这不是诏令李严,如果诸葛亮谋逆,就“毙”了诸葛亮嘛?

其二,刘备不认为诸葛亮有统帅之才,故将兵权给了李严。刘备得了诸葛亮之后,很少让诸葛亮随军出征。试看蜀汉的几场重大战事,刘备取益州带了庞统,刘备取汉中带了法正,刘备伐吴也没带诸葛亮。而据《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外出(征战),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

蜀汉夷陵惨败,诸葛亮感叹道:"法孝直(法正)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伐吴);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见,在战事谋略上,刘备从未倚重於诸葛亮。诸葛亮的才能,在刘备看来,是萧何型的人才(足食足兵),而非韩信型的人才。陈寿对诸葛亮评价道:...可谓识治之良才,管(仲)、萧(何)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参考史籍:《三国志》、《资政通鉴》等等;


有知社


刘备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知人善任,比如他很了解诸葛亮这个人善于战略规划和行政管理,但在变化多端的战场上缺少应变能力。

所以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让诸葛亮坐镇成都,却让法正在自己身边出谋划策。

汉中之战刘备在和曹操的对抗中取得大胜,夺取了汉中这个战略制高点,为接下来向关中北伐创造了条件,而成都在诸葛亮的管理下也走上正轨,成为稳固的大后方,不得不说刘备在用人上还是非常棒的!

(刘备影视形象)

刘备临终之前,为何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

首先,刘备临终之前将兵权交给李严,而不交给诸葛亮,是刘备在用人方面又一个极为经典的案例。

诸葛亮这个人一直想当三国时期的管仲,知人善任的刘备很清楚,刘禅的性格和齐桓公很像,是典型的甩手掌柜,如果诸葛亮真有管仲的能力,还真会让蜀国做大,甚至统一天下!

刘备也深知诸葛亮虽然在治理军队,治理国家这方面是有本事的,但在作战谋略方面确实很一般。

《三国志》中这样评价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才,优于将略"


刘备之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而没有交给诸葛亮,就是这个原因。

刘备看人的眼光还是很准的,就军事才能这方面来看,李严确实要胜过诸葛亮。

李严字方正,是蜀汉重要的将领,他办事干练利落,年轻的时候就以才干出名了,在很多地方任职都深受器重。

(李严影视形象)

在刘备伐蜀期间,李严带着自己的部队投降了刘备,后来不管在什么位置,李严都是最出色的一位,因此深受刘备的喜爱。

在军事上,他曾两次平定叛乱。公元217年,新道县被高定率军围攻,李严前往解救并大胜高定。更值得称赞的是公元218年,刘备和曹操准备在汉中开战,马秦、高胜召集了数万人的队伍准备起兵对付刘备,情况十分危急,如果不能将马秦、高胜打败,汉中之战刘备就不能集中全力与曹操作战,不光打不下汉中,搞不好还得被曹操打进蜀地来。

就在这个紧急时刻,李严带领自己的5000多士兵前去镇压,面对几倍于自己的敌人,李严不仅将马秦、高胜军队击溃,平定了这次大动乱,还斩杀了马秦、高胜等人,为刘备解除了后顾之忧。

从这可以看出李严的军事才能是很杰出的,以少胜多,在关键时刻能首当其冲,绝对是位将才。


所以,章武三年(公元223年)春,刘备在永安病危之际,将诸葛亮和李严召回来托付后事。

刘备任命诸葛亮为丞相,并对诸葛亮说:"你很有才华,一定能完成统一国家的大业,如果刘禅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实在是扶不起来,你就取而代之"。然后,任命李严为中都护,统管内外军事,将兵权交给了他。

(刘备托孤)

可惜,刘备并不能左右自己身后之事,到最后,诸葛亮还是把持了军政大权。

但在战场上,诸葛亮确实没有指挥的才能,他参与的战役大部分都以失败告终。

比如,公元228年的1月,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由于过于相信直觉,认为马稷可担重任,不听刘备的遗言,结果后来失街亭而退兵;

公元228年的12月,第二次出祁山,攻打陈仓,打了20余日,却因粮食不足而退兵;

公元231年2月,诸葛亮再次率军出祁山,也因打着打着断粮了收兵。

可见,军事指挥方面确实是诸葛亮的短板。

(诸葛亮经典影视形象)

除了以上原因,还有一个原因不能忽视,那就是后主刘禅的无能,让刘备不得不在临终前为他的儿子谋划。

当时的诸葛亮已经是丞相,权利很大了,如果再将兵权交给他,必然会出现一人专政的局面,自己打下的江山搞不好做了别人的嫁衣。

所以将兵权交给李严,靠着相互制约的关系来维持着阿斗的皇位,刘备也算是用心良苦啊。


历史风暴


很多人都认为刘备同时托孤于诸葛亮、李严,并令李严督内外军事是出于对诸葛亮不信任,其实这未免太小看刘备这个人杰了。刘备知道,蜀汉政权是完全靠他一个人的血统与声望建立起来的政权,现在立国未稳,他这个皇帝兵败而逝,国家下一步很容易陷入混乱、分裂甚至是灭亡。国家都没了,就算让刘禅当益州之主又有何用?刘备此时第一要务不是保护刘禅,而是保护蜀汉。

所以,刘备必须通过遗训对蜀汉的权力进行合理分割,以平衡朝廷的两大势力: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前者以诸葛亮为首,后者以李严为首;诸葛亮善于治国,而李严也是出将入相的人物,刘备让诸葛亮治国,让李严治军,一方面是为了预防两大集团为争权而相互残杀,另一方面也是因人制宜。

果然,刘备死后,朱褒、雍闿、高定等纷纷叛乱。此时如果李严与诸葛亮不和,单以诸葛亮之力,如何能平定南中之乱?但之后两人的矛盾还是不可避免地升级了。最后,诸葛亮将李严贬为庶人,独力主导北伐,这种局面虽然不是刘备想看到的,但总算还在刘备能接受的范围之内:复兴汉室的主线没变,刘禅的帝位也安如泰山,刘备若泉下有知,也死得瞑目了。


切割地球


在大家眼里,刘备和诸葛亮之间恩如父子、亲如兄弟,诸葛亮更近乎于完人,出将入相、无所不能。照这样的道理,刘备应该大可把军政大权全交给诸葛亮,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李严得到了刘备的青睐,这里有其深刻的原因。

(《三国》刘备托孤)

刘备爱刘禅当然胜过诸葛亮

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刘备算是宠爱有加,早在刘封事件中就展露头角。为了刘禅在刘备百年后拿稳权力,杀了刘封,这也是诸葛亮的主意。因此深通帝王之术的刘备不可能不想过他死后刘禅和诸葛亮之间的关系。所以既和诸葛亮说出“君胜曹丕十倍,刘禅不行就取而代之”这样的话,后来又让刘禅败诸葛亮为“相父”。这无异于加深诸葛亮和刘禅的羁绊。诸葛亮比较注重这些道德,如此约束更能让刘禅安全。以上两件事充分说明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不可能那么单纯。

(《三国》下狱后的李严)

关于诸葛亮的军事能力

诸葛亮的军事能力褒贬不一,有的人依然认为诸葛亮军事能力很强,只是没有用武之地,有的人则觉得诸葛亮军事能力一般。事实上《三国志》陈寿评价:“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大概就是诸葛亮并非擅长将略吧,古人自己也不能下定论。从事实上看,诸葛亮历次北伐要比小说困难得多,也没那么多戏剧性的智慧在里面。刘备自己才华虽然不出众,但是识人却很强,刘备对自己的部下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三国》刘禅、诸葛亮最后一面)

李严不仅有能力也是“工具人”

李严算是蜀中才俊,旧臣先锋。在刘备死后,“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并非闲来之笔。

李严有他有军事上的能力,曾处理过内乱,这是刘备比较看好的。除此之外,这也能安抚蜀旧臣的人心,要知道,李严他并不只代表他自己。刘备充分的考虑后,把权力分给李严一部分。

然而既然李严为副手,就免不了被边缘化,这也是他悲剧的原因。李严被罢黜后曾期待诸葛亮能重新启用他,然而诸葛亮一死,李严考虑到诸葛亮继任者不会任用他,自己没了机会,发病而死。


泊图泊途


刘备白帝城托孤时,托孤大臣共有两位,一是李严,一是诸葛亮。刘备将内外兵权交给了李严。而诸葛亮作为刘备的得力谋士,却没有得到兵权,这是为什么呢?其实原因很简单,让我们接着往下看。

<strong>

一、平衡丞相权力,防止伊霍之乱。

首先,根据《三国志·李严传》记载:(章武)三年,先主疾病,(李)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在白帝托孤之前,诸葛亮已经贵为蜀汉的丞相,总览内外政事,如果再将内外军权交给诸葛亮,就会使得丞相权力过重,后主刘禅就会大权旁落。这是刘备无论如何也不希望看到的。

另外,纵观前朝托孤的先例,若是将大权都集中在一个人手里,自然会对皇权专制造成威胁,因此,分权制衡,防止臣下权力过大才是稳固皇权的正确做法。

当年汉武帝托孤之时,正是由于托孤忠臣霍光的权力过大,得不到很好的制衡,才导致了霍光有了总揽朝政,甚至废黜皇帝的权力,海昏侯刘贺就是被霍光所废。刘贺再怎么昏庸无能,也是皇帝的顺位继承人啊!

才继位几十天就被一个权臣废黜了,霍光还算忠心,生前没有谋反,若是换一个野心勃勃的权臣,汉朝基业难免不保,后来的王莽就是一个例子,这是为后世王朝深深忌惮的。

刘备自然精通帝王之术,只有将大权分散才能保证皇位永续。诸葛亮掌握政事,却没有军权,李严掌握军权,却被安排在远离首都的永安,这正是刘备托孤的智慧所在!

二、李严军事才能突出。

李严本是刘璋部下一个护军,在刘备拿下益州之后,李严投降刘备,成为刘备的副将。在郪县盗贼马秦、高胜率军起义时,李严当机立断,仅凭自己手中区区5000人马击退了上万叛军,并击杀马秦、高胜。

几年后,越巂郡叛军高定率军围攻新道县,李严前往解围击退叛军。李严英勇果敢的军事才能被刘备所看中,于是被加封为辅汉将军,此后更是作为重点培养对象。

再加之刘备托孤之时,许多蜀汉老将如关羽,张飞等都以去世;夷陵之战刘备险些被擒,蜀军几乎全军覆没,蜀国的军事实力受到了不小的打击,军事人才有紧缺的趋势,因此,李严就逐渐走到前台,担当起掌管军务的重任。

难道说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不行吗?不好意思,在刘备眼里,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确实不行。在刘备入川时,重用的谋士主要是法正和庞统;在刘备进攻汉中时,跟随他的谋士主要是法正,此时诸葛亮只负责和关羽一起镇守荆州,在法正死后,诸葛亮才被调到前线,协理军务。

刘备曾经告诉过诸葛亮马谡打仗不行,诸葛亮不信,结果马谡失街亭,这正印证了刘备生前对诸葛亮的判断。在刘备生前,诸葛亮几乎很少统兵打仗,军事经验很少,主要管理的是内政和外交,因此,诸葛亮并不是管理军务的最佳人选,军权自然交到了李严手里。<strong>

三、照顾蜀地士族集团利益。

李严入选托孤大臣行列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照顾蜀地士族的利益。李严原本是蜀地军阀刘璋的部下,刘备入川后,原本刘璋的旧部主要以大臣李严为首。在刘备最初入川时,由法正制定《蜀科》,由于法律太严,一些蜀地本地的豪强士族的利益受到了打压,他们便消极抵抗刘备的统治。

为了照顾地方士族的利益,稳固并扩大自己的执政基础,刘备命令李严,诸葛亮等人重新制定《蜀科》,由于李严是刘璋的旧部,深知蜀地风土人情,因此,新制定的法律照顾到了蜀地豪强的利益,受到了他们的拥护。

在夷陵之战失败后,战略要地荆州失去,南郡太守糜芳叛汉归吴。刚刚稳定不久的蜀汉多地爆发起义和反叛,蜀国有摇摇欲坠之势。在托孤之时,刘备也考虑到了照顾刘璋旧部的利益和情绪,以便自己死后能够维持局势。

可刘备还是高估了李严的军事能力,低估了诸葛亮的忠心。刘备死后,李严在北伐之事上推诿怠慢,只想着升官加爵,后来因为管理粮草不力,被贬为庶人。而诸葛亮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忘先帝嘱托,尽管无力回天,仍被后人传颂!


无笔史官


刘备是把兵权交给李严,不过请注意,不是蜀汉内所有的兵权,千万别被李严的“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糊弄了。首先,蜀汉有两套官职,一套是常规的,一套是开府系统,在战时,开府系统的权力远比常规系统来得重要。举个例子,单说本题主人公李严,权力最大时,是诸葛亮赋予的以中都护暑府事,负责北伐后勤运行。再比如魏延,北伐前,魏延就是汉中太守了,北伐后,魏延多次以丞相府司马的身份提出“子午谷奇谋”的策略。诸葛亮在刘备进位汉中王时,也仅以军师将军(杂号)统领刘备的府中事务。所以,常规的职务里,中都护不代表李严就是蜀汉的军事的一号人物。

(李严)

当然,个人并没有否定李严能力的意思。不过,事实上,蜀汉虽然在夷陵之战后,损兵折将,但是从亲疏,能力,资历上,还有赵云和魏延,甚至吴懿等人,那么为何刘备要授予李严“托孤大臣,中都护,都督内外军事”的重责呢?根源就在于失荆州和夷陵之战,蜀汉损失惨重,特别是荆州集团失去关羽,张飞,黄忠,关平,刘封,马良,王甫,潘浚等人,东州集团也失去黄权,孟达等人,刘备此时势必要拉拢东州集团的人心,来增强人才上的凝聚力。刘备的东州集团表面是许靖,射援为代表,实际上亲近的是法正,黄权,孟达,李严等人,法正去世得早,黄权和孟达投敌,只剩下李严了。李严有才气,早就看好刘备了,所以在绵竹就投降了刘备,刘备让他担当托孤大臣,仅次诸葛亮,不但是拉拢李严,也在拉拢东州集团。

蜀汉虽然人才凋零,特别是军事人才,但是以李严的资历能够担当统领蜀汉军事的要职吗?显然是不能的,所以,李严的“都督内外军事”是有另外一重含义的。夷陵之战后,刘备败退白帝城,然后就留驻永安行宫了。此时的永安,有陈到的中军,赵云的禁军,还有其他留守部队,以应对孙权可能的军事行动。不过,曹丕稳定了局势后,三路大军进攻东吴,这导致东吴不但无法对蜀汉再进行进一步的军事打击,反而派遣使者来求和,刘备也同意了。这是夷陵之战后的背景。

此时蜀汉暂时安宁,但是刘备却已经病入膏肓了。诸葛亮,刘禅,李严,赵云,陈到等一干人都在永安,守护刘备,于是有了白帝城托孤之事。刘备知道自己一旦去世,主政蜀汉的非诸葛亮莫属,于是试探了一下,然后作出安排。诸葛亮作为丞相,托孤大臣之首,肯定要带着刘禅回成都继位,这是政治保障。赵云一直是禁军将领,也要带着禁军回成都,这是军事保障。李严作为副托孤大臣,留守永安,都督的就是永安行宫内外的军事。内军就是陈到的中军,这在《三国志.李严传》就提到,陈到到了江州,准备北上参加北伐,依然属于李严统领。而外军,就是永安行宫外的留守部队,包括李严带来的部署。



所以,如果是让李严统管蜀汉的所有军事,禁军的赵云,汉中的魏延军团会让李严管吗?这二人都是荆州集团的老将了,恐怕只有诸葛亮才调得动。而且,从正史上看,李严也没有和他们有过职务交集。再一个,李严作为托孤大臣之一,理论上应该留在成都,和诸葛亮一起辅佐刘禅,掣肘诸葛亮,这个托孤大臣才有实际意义。可是,刘备则让李严留守永安,可见刘备本来就是超越资历,拔高李严,来拉拢东州人才,并非掣肘诸葛亮。


大飞熊骑士


蜀汉章武三年(223年),昭烈帝刘备因为伐吴失败,备受打击,最终在永安白帝城(重庆奉节)病死。在刘备临终前,委托丞相诸葛亮辅佐扶立太子刘禅,并让尚书令李严协助之。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称:“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同时,刘备以重臣李严为诸葛亮的副手,让他与诸葛亮共辅太子刘禅,并将兵权交给了李严。对此,《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记载为:“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是十分信赖李严这个人的的。他虽然说让诸葛亮好生辅佐太子,但却将最重要的兵权赋予了老臣李严。那么,刘备为何不将兵权交给诸葛亮,而是给了李严呢?

第一种可能是,刘备虽然对丞相诸葛亮密行托孤之效,但对他心存一定的怀疑,因为刘禅毕竟年幼。所以刘备故意对诸葛亮进行了一番试探说:“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而诸葛亮洞悉了刘备的用意后,立即表明了自己忠心。但刘备还是让李严分其兵权,以防止诸葛亮像曹操那样挟持幼主。

不过还有一种可能便是,刘备认为诸葛亮一个人无力应付当时的危难局面,所以让李严替他分担压力。当时蜀汉接连兵败,内部立国不久,外部又有强敌窥探,就如诸葛亮后来所描述的那样,“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刘备让诸葛亮管理政事,李严控制兵权,是为了让两人各司其职,共同应付危机。同时,也是为了减少诸葛亮的压力。
(白帝城托孤)


历史的荒野


诸葛亮本是王佐之才,成为刘备的幕僚,确实是为刘备增光不少。众所周知,刘备白帝城托孤,将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进而撒手人寰。刘备是仅仅托付了诸葛亮一个人吗?显然并非如此,刘备托付的对象,除了诸葛亮,还有李严。<strong>

李严为何人?李严的名头,对三国不了解的人或许听都没听过,毕竟三国,讲的是英雄豪杰们的三国,对于李严这种比较边缘化的人,三国的描述着实是不多的。

为何李严会成为刘备钦定的托孤军事大臣?这与李严本身的才华,以及李严的身份都是脱不开关系的。

李严本事刘璋旧部,后来跟了刘备,也算是立下过卓著战功,李严的军事素养绝对算不上差,但也不能说多优秀,在蜀汉政权中,李严只算是个不高不低的将领,相较于五虎上将,卧龙凤雏,李严本应该排不上号。但这并不能说李严的军事素养不行。

其次,当时的蜀汉政权内部,其实是分成几个派系的,一派人是刘璋旧部,益州本地将领,另一派则是跟随自己南征北战,征战多年的荆州旧部。这两派之间,虽说以荆州为首,但两派之间也免不了多出很多矛盾,为了平衡两派利益,刘备同时重用李严与诸葛亮,使两派之间能够和睦相处。

当时的情况是,刘备等老一辈的将领,大多已经去世,名将基本上已经只剩下赵昀等人,刘关张都已经去世,李严等本应该不上不下的将领自然也是浮出水面,未来的天下还是要交予这些人打理的,李严可以说是被刘备选择出来的一个继承人。

当然了,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刘备不愿意坐等诸葛亮做大,诸葛亮是刘备集团的巅峰谋士,主内可整顿后勤,主外可征伐沙场,小说里是如此描述的,但实际上,诸葛亮是个后勤管理人才,却不是一个军事人才。刘备死后,若是诸葛亮独掌大权,自己年幼的儿子,刘禅,必然会无法钳制诸葛亮,最终,诸葛亮对蜀汉的皇位,基本上是唾手可得。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为了钳制诸葛亮,刘备选择了李严来负责军权,让两人各司其职,形成平衡之势。

只是,刘备还是小看了诸葛亮,卧龙之名可并非白叫的,诸葛亮虽然没有直接掌握军权,但却能够在后来的时候,一步步将李严赶下台,总的来说,诸葛亮靠着自己的手段成为了蜀汉政权实际上权力最大的人。

幸而诸葛亮很明显不是一个弑君夺权之人,即使是刘备死了,李严被赶下台,贬为庶民,诸葛亮也并未动过夺取皇权的心思,甚至是为了蜀汉政权,为了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诸葛亮更是五次北伐,最终因心力交瘁而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