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当时李渊皇帝应该权力比李世民大啊?

火山口烤肉300


虽然说李世民是李渊的二儿子,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他在李渊打江山的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也可以这么说,李家的江山过半数是李世民打下来的,所以他在军中的威望可谓是无人能及,即便是李渊也不得不承认这一点,那些能够在战场上打硬仗、打胜仗的将领有几个不是李世民一系的人?

实际上,玄武门之变的惨剧早在621年,也即武德四年,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的时候便已经注定了。

当时,李世民率军在虎牢打败并俘虏了窦建德,王世充也在走投无路之下向李世民请降,于是李世民押着窦、王二人回到长安,献俘于太庙。

李世民可谓是意气风发,他身披金甲,一万铁骑和三万甲胄之士为他列队开道,浩浩荡荡地开入长安,他很得意,也很高调。

可是,这事落到了李渊的眼中,心中却不由得咯噔一下,老二的功劳也太大了,他在军中又素有威望,我所不能及也,可是又不能让他当太子,这下难办了,应该怎么封赏他呢?

对于李渊而言,如何封赏李世民和他手底下的一众将领,确实是一个很让人头疼的难题,此时的李世民可以说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境地。

最终,李渊想出了一个不算坏也不算好的办法——册封李世民为天策上将,允许他在洛阳开府!

李世民能够独立开府意味着什么?他能够名正言顺地组建自己的势力集团了!

所以,李建成一直将李世民视为自己的威胁,没办法呀,老二这么能耐,手底下能人这么多,功劳这么卓著,将来即便是老二对皇位没有想法,他手底下的人能允许他没有想法吗?

所以,李建成和李世民将来必有一争!

那么,李世民仅仅是一个秦王,手上的私兵也不过800余人,为什么却敢发动玄武门之变呢?

实际上,李建成和李元吉也已经打算对李世民下手,如果真等到他们下手的话,李世民可以说几乎没有胜算可言,所以他只能率先出手,打李建成和李元吉一个措手不及,如此才能多得一分胜算。

除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步步紧逼之外,李世民之所以发动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原因还在于他自己也有这个野心,李家江山过半数是他打下来的,凭什么却让一个躲在后方的李建成坐享其成?

当然,也少不了他的部将的推动,他的部将辛辛苦苦陪他打江山为的是什么?不正是封侯拜相?可如果李世民当不了皇帝,甚至是被李建成和李元吉杀了的话,他们的结局能好到哪儿去?所以,他们必须要让李世民当皇帝,即便强行“黄袍加身”也得让他当皇帝。

对于此时的李世民,不外乎只有两种选择,要么不出手,要么出手。

不出手,李世民和他的部将都没有活路可言。

出手,或许能用他们在战场上的经验和狠劲打出一线生机。

所以,他们只能抢在李建成和李元吉出手之前率先出手,并且只能胜,不能败。

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后,为什么敢迫使李渊禅位下台呢?

当时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人只有三个,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李建成和李元吉在宣武门被尉迟恭给杀了,李渊还能选择谁?

李建成活着的时候,因为他已经当了很多年的太子,李渊有时也会有意地让他挂个职到军中捡一捡便宜战功,所以也积攒了不少的威望,是李渊的儿子当中唯一一个能够和李世民较量的人。

这时候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死已成定局,李渊难道还能和李世民干一架?见到了兄弟相残的惨剧,他可不想亲手上演父子相残的惨剧。

更何况,即便李渊想抛开李世民,再立一个小一点的儿子为皇太子,李世民能放过他?弄不好又是一场玄武门之变。

所以,李渊只能禅位给李世民。

此外,玄武门之变发生得太过突然,李渊根本来不及作出反应。

李渊虽然也知道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明争暗斗,但是他从来没想过让李世民继承皇位,所以一直在有意无意地帮助李建成打压李世民,可他也没有想到李世民竟然会铤而走险地发动兵变。

李建成想对李世民下手,不会告诉李渊。

李世民像抢先对李建成下手,当然更不会告诉李渊。

所以,玄武门之变发生的时候,李渊在李建成、李世民双方的“默契配合”之下几乎没有受到一点风声,还悠哉悠哉地泛舟湖上。

等到尉迟恭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出现在李渊的面前时,李渊才惊觉,糟糕,老二搞事了!

尉迟恭能够身披铠甲、手持马槊地出现在李渊的面前,说明皇宫此时已经落到了李世民的手里,李渊虽然是皇帝,可是毕竟已经成了瓮中之鳖,除了乖乖听话禅位,他还能怎样?

李世民虽然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到了皇位,可是他一生始终对玄武门之变讳莫如深,不许史书细写此事,所以史书对此也不过添了寥寥一笔。


吾与吾国


李渊是唐朝的开国皇帝,权力自然是比李世民大,只不过敢于发动政变的人,要么成功要么就是死,李世民在发动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就想好了要逼李渊下台,对于李世民来说,如果父亲李渊不合作,他肯定会叫手下“不小心”的弄死李渊,在李世民掌控皇宫的时候,李渊也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交权要么被杀。

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的矛盾

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帝王,大唐帝国在他的管理下,成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对内百姓能够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对外能够开疆拓土,并且实行恩威并施的策略,使周边各国臣服于大唐,唐太宗李世民被各民族尊称为天可汗,可以说李世民的光芒把开国皇帝李渊掩盖住了,很多人会觉得李世民才是大唐的开国皇帝。

李世民对中国的贡献自然不用多说,只不过他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却也是绕不开的话题,在那场政变中,他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都杀死后,还下令将李建成的5个儿子和李元吉的5个儿子全部杀死,杀红了眼的李世民下令大规模搜捕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部属,在将大哥和四弟进行灭门屠杀后,李世民还想接着对太子东宫和齐王府臣僚们进行屠杀,这时候亲手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头颅的尉迟敬德却站出来拼命阻止,李世民这才停止了大规模杀戮。


李渊一生中共有22个儿子,而他和窦皇后就生了四个儿子,分别是李建成、李世民、李玄霸、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逝,李渊对自己嫡传的这三个儿子都非常爱护,而长子李建成和次子李世民都是不世出的英才,这既是唐高祖李渊的骄傲,也是李渊头疼的地方。

唐高祖李渊是大唐开国皇帝,在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反隋,第二年五月就建立了大唐坐上了皇帝宝座,在起兵造反的过程中,李建成和李世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大唐建立后,嫡长子李建成就被立为太子,封李世民为秦王,李元吉为齐王。

李渊建立唐朝后,当时中国还是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各地军阀鼎立,唐王朝处于强敌环伺当中,然而出身贵族世家的李渊挺贪玩,经常到陕西华阴、终南山去狩猎,李建成身为太子就担起“监国”的重任,李世民则四处征伐各地军阀,因此变成了大唐江山大半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局面,这也使得李世民军功不断,威望日隆。


特别是在虎牢之战后受到了长安军民的隆重欢迎,李渊对于这位立下诸多战功的儿子在封赏方面也颇为头疼,最后将李世民封为天策上将,还下诏特许天策府自置官署,这也使得李世民明目张胆的培养自己的势力,俨然一个小政府机构,李世民认为自己奠下了唐朝开国基业,并认为李建成是坐享其成,所以一直蓄谋夺权。

李世民为什么敢逼李渊下台

对于李世民的锋芒,李渊也心知肚明,不过仁慈的李渊面对几个儿子势成水火的局面却是痛苦犹豫,不知如何是好,对于他来说,李建成是嫡长子,而且也立下了很多功劳,所以没想过换太子,而李世民想要夺得皇位,只有通过政变一途,李渊对李世民的野心也有所察觉,只不过他和李建成仍然从亲情的角度出发,没有预料到事情最后会发展为严重的后果。


所以李世民在诬陷李建成和李元吉秽乱后宫的时候,李渊也没想到是李世民要发动政变了,“愕然”的李渊从震撼中回过魂来,让他们三个兄弟明天早上到宫里当面对质,全然没想到是李世民为了血腥政变埋下的一着恶毒狠招。

可以说李世民是有心算李渊和李建成的无心,第二天一早,李渊召集了裴寂、萧瑀、陈叔达等重臣在太极宫里泛舟湖上,悠哉悠哉的等着几个儿子来当面对质,等到尉迟敬德浑身是血、穿着盔甲手握长矛来到李渊面前时,一切都已经掌握在李世民手里了,皇宫已经被李世民手下包围,李渊就算是想下命令也送不出去,何况面前还站着一个杀气腾腾的尉迟敬德?


随后李渊在尉迟敬德的胁迫下写了一道手谕,要求所有军队全部接受秦王李世民的指挥,李渊在当时的内心绝对是震撼和恐惧的,自己的儿子杀了另外两个儿子,还将自己的十个孙子都杀了,李渊没有理由不怀疑李世民会趁机杀了自己。

在政治面前,亲情显的多么苍白,当李世民出现在李渊面前时,已经掌握了长安城内外的绝对军权和政权,随后李世民扑到李渊怀里“吮乳而哭”,李渊此时心里才算稍微安定下来,面对无可挽回的局势,李渊也只能顺势而为,跟李世民说几次都有想“投抒”的感觉,算是认命了,随后下诏斥责李建成和李元吉罪行累累,死有余辜,另外又下了一道立秦王为皇太子的诏书。


李世民敢于逼李渊下台,是经过了周密的布署,再加上他是大唐帝国军功卓越的皇子,是唐王朝第三号人物,威望很高,他的部下跟着他也是死心塌地,只有李世民登上帝位,这些跟着李世民出生入死的人才可以更进一步加官进爵。

在这些文臣武将的支持下,李世民发动政变,封锁消息,李渊完全不知情,自然不可能下什么命令,等到李世民政变成功,李渊已经被软禁,更没有办法下命令了,再说李建成都已经死了,李渊毕竟心善,为自己也为了大唐江山,只能交权给李世民,将大小国事交由新太子管理,被架空的李渊两个月后禅位给李世民,自己去当太上皇了!


挚滗画畫紅尘


其实这个问题不难回答,在历代开国皇帝中,唐高祖李渊是一个出类拔萃、举足轻重的人物,而并不是民间传说的那样,是一个非常平庸之辈。隋朝末期,天下战乱不断,地方军阀拥兵自重,各种起义势力也顺应历史潮流,高举反暴大旗而蠢蠢欲动。在众多势力中,唯有李渊起步较晚,但是李渊其人低调沉稳,含蓄而不张扬。以至于李渊在短时间内锋芒毕露,力克长安城,成为笑到最后的赢家。



在古代历史上,众所周知的汉高祖刘邦开辟汉朝,足足用了七年的时间。而三国时期的刘备扎根西蜀之地,确整整用了三十三年的时间。在看后赵政权石勒立足中原,花费了二十五年的时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得以复兴故国,用了十一年的时间。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图霸草原,用了十年的时间。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开辟西北大业,用了六年的时间。元太祖铁木真北方崛起,用了二十二年的时间。而明太祖朱元璋,横扫天下,开辟明朝,前后用了十六年的时间。在看唐高祖李渊自晋阳起兵,到开辟大唐帝国,登基称帝,仅仅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兵变,当上了皇帝,才有了后来的“贞观之治”。可以说,没有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的未来是个未知数。后世人在说到玄武门之变,都会对李世民篡位杀兄弟这段历史真相一窥究竟。也有人会质疑,作为当时唐朝政权的最高统治者,李渊为什么不阻止这场手足相残的历史悲剧呢?而是最终选择了默认的方式,让位于李世民。因为,李渊年迈还患有老年忧郁症,无法掌控事态的发生。


众所周知,李渊其人十是一位颇有能力的帝国君王。李渊既有政治手腕,又有军事谋略。为什么面对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兵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呢?一句话来说,李渊已年老体迈,已经无法驾驭文臣武将,已经无法掌控政局的发展了。

李世民公然发动玄武门兵变,堂而皇之逼迫李渊下台。因为李世民知道,李渊的权利基本已经被架空了。我们都知道唐朝的这段历史,大唐开辟之后,由于局势不稳,各地还有大小军阀拥兵自重,伺机叛乱。怎么办呢?

于是,李渊就将兵权下派了。以至于,李世民等人的权利越来越大。所以,唐朝出现了两个山头,一个是秦王李世民为首的实力派,一派是李建成、李元吉为首的太子党。所以说这个期间,李渊年老体迈,长期贪欲享乐,不理政务。导致唐朝的文臣武将都分分自主站队,而不在听从李渊的支配。


还有一点,就是在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的时候,李渊即使事先知道了,调动不了军队的话,他也就无能为了。

再有,玄武门兵变的计划,事先仅有秦王派几个核心重要人物知道,李渊并不知情。再有,由于李渊优柔寡断的性格【加上经常犯糊涂,用当下医学名词来说,李渊可能是“患有老年痴呆或者老年忧郁症”,】以至于在太子人选问题是在李世民和李建成两人之间飘忽不定。在玄武门兵变发生之后,经历丧子之痛的李渊不想在失去李世民,所以也就不想再追究了,于是自然而然地就让位于李世民了。


历史中简堂赵刘果儿


626年7月2日 玄武门之变  

唐朝建立不久,李世民和皇太子李建成之间,就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斗争。  

本来,唐朝的建立,李世民出力最多,功劳最大,他又网罗了尉迟敬德、秦叔宝、李靖等这些著名将领,广泛结交知名人士。所以,他的势力无人能比。李建成在太原起兵之后,也统领一支军队,打过一些胜仗,虽然没有李世民那样雄厚的实力,但是,他有太子这个合法的身份,使得一大批皇亲国戚聚集在他的周围;他长期留守在关中,在京城长安一带有坚固的基础,甚至宫廷的守军(玄武门的卫队),都在他的控制之下。他还把齐王李元吉拉拢过去。总的来说,李建成和李世民是旗鼓相当。

武德九年,突厥人入侵,原本李渊想派李建成去平反,因为李渊深知以大唐的兵力打败突厥完全没有问题,借此来稳固李建成太子的地位,也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镀金。但李建成说自己身体欠佳,想要让四弟李元吉去,并带上李世民身边所有的精兵悍将。其实,李建成是怕此次出征被李世民夺权,因此不如早下手为强,将李世民以及同党一网打尽。

但李世民也早就有了自己的计划,知道了李建成的这个计划,便做了自己的打算。先是假借父亲质问“太白经天”一事的时候,说李建成和李元吉行为放荡,淫乱后宫。其实要我们想想,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绝对不敢淫乱后宫的,这可是杀头的人大罪,但屎盆子扣头上了,李渊大怒。于是传命两个儿子当面对质,李世民则不动声色,因为他早就想好了玄武门之变,诛杀大哥和四弟。李世民做好策划,在玄武门做好了埋伏,当李建成出现的时候,便将他一箭射杀了, 李世民继承了他父亲的良好箭法。当年,他的父亲两发两中,射中屏风上孔雀的两只眼睛,从而把窦氏娶回家。现在,他只发一箭,就直穿大哥的咽喉,他知道,这一箭射出去,换回来的可是皇太子的宝座啊。随后,尉迟敬德帮他解决了李元吉,其他将领帮他解决了两个兄弟的儿子们。他再派杀得满身是血的尉迟敬德去“保护”父皇。这种“保护”,实际上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软禁唐高祖,要唐高祖以皇帝的名义宣布他的“平叛”合法,并授予他以军权和行政权。

在人们的想象中,阴谋家是干不出好事来的,然而,李世民在擦干血迹、登上皇位之后,却为什么能够开创一个令后世王朝永远都无法企及的盛世?他究竟是凭着什么法宝来开创这个盛世的?据考证,他统治的时代,经济实力跟“开元盛世”比较,还有较大差距,但他为何会被四方尊为“天可汗”?他的唐帝国为何能赢得那么广泛的国际声誉,以致招致万国来朝?

玄武门以后接下来是一连串的人事变化:六月七日,唐高祖正式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六月十六日,李渊手诏“朕当加尊号太上皇”;八月九日,李世民即皇帝位。这一年,他还不到28岁,他改年号为“贞观”。公元627年,成为贞观元年。也许,在登位后他的历史功绩足以成就其千古一帝的地位,然在这场宫廷政变中,李世民确实扮演着一个极为不光彩的角色。所谓盛世明君的背后,绝非没有一丝阴影。


南苑北城


“玄武门事变”爆发后,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被李世民、尉迟敬德射杀。消息很快传到东宫(太子府)和齐王府,建成、元吉麾下猛将薛万彻、冯立 、谢叔方等人立即率军前来援救。

见东宫人马大举袭来,秦王部下登上城头,准备迎战。幸亏秦王府将领张公瑾膂力惊人,奋力将玄武宫门关上。东宫、齐王府兵将攻打玄武门,却久攻不克,薛万彻便率领他们转攻秦王府。此时秦王府的兵将大都在玄武门,府里只有几位文职官员留守,情况万分紧急。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尉迟敬德献计,将建成、元吉的脑袋割下,火速送到秦王府外悬梁示众。薛万彻等人见太子、齐王血淋淋的首级,登时没了斗志,谢叔方、冯立率众归降了李世民。东宫悍将薛万彻却单骑冲出城门,奔泰山方向而去(后来也依附了李世民)。

李世民派尉迟敬德闯入宫中面见唐高祖李渊 。《旧唐书》记载,尉迟敬德全身披挂,手持钢矛直入宫内,李渊见他全副武装,杀气腾腾,身上血迹斑斑,不由得大吃一惊,疾问:“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为何”?尉迟敬德答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按捺住恐慌对左右大臣说:“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等大臣早就暗中投靠了李世民,是铁杆“拥秦派”,于是劝说道:“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 嫉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盖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务,无复事矣”。

这已是在赤裸裸地逼宫了。事已至此,李渊亦束手无策,只得说:“善!此吾之夙心也”。于是违心地依言颁下一道圣旨。

尉迟敬德宣读圣旨后,太子、齐王二府的部兵更是人心涣散,已无法收拾,最后逃散的逃散,归降的归降。

史载,李世民屠兄弒弟,事后仍不善罢干休,待高祖李渊下旨“赦免”其罪后 ,他又将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李承道、李承德、承训、承明、承义和李元吉的五子承业、承鸾、承将、承裕、承度全部处死。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亲侄儿。

唐高祖李渊亲眼看见十个爱孙全被诛杀,吓得是魂飞魄丧,哪里敢出面劝阻,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一声。他自知处境危险,儿子李世民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心狠手辣,指不定哪天就会将锋利的屠刀架到自己的脖子上,于是急忙在“玄武门之变” 发生后的第三天(武德九年六月七日)匆匆下旨立李世民为太子;没过几天又宣布要退位作“太上皇”;两个月后,高祖李渊正式退位,李世民继位为帝。是为赫赫有名的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发生后,唐高祖李渊虽然仍端坐在龙椅上,名义上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他心里明白,李世民麾下武将若云,谋臣似雨,人才济济,且大唐最能征善战的精锐基本被他掌控,全国的局势也被他所控制,加上两个儿子、十个孙子被杀,那血淋淋的一幕对他刺激很大, “光杆皇帝”李渊无奈,只得主动表示愿意早些退位。李世民即位后,李渊徙居泰安宫,过着养尊处优的太上皇生活。

李渊禅位后,自知大权旁落,心灰意冷,也就彻底不干预政事了,李世民表面上也对老爹执礼甚恭,他大兴土木修筑大明宫,以做老爹的养老与享乐之所。李渊深谙其意,也就知趣的当起了太上皇。李渊的这种做法,虽为自保,但也有利于减少宫廷矛盾,为李世民心无旁骛地施展其雄才大略创造了良好环境。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五月,李渊病殁,享年71岁。谥号“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庙号“高祖” 。

唐太宗 李世民

唐高祖 李渊

【插图源于网络】

【写作辛苦 严禁搬运】


铁马冰河wu


玄武门之变一直是史学家们研究的热点,原因就是李世民登基后,篡改了大量历史事实,导致后人解读困难。但无论他怎么篡改,还是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史学家们就是通过这些零星的证据,试图复原历史原貌。

玄武门之变两天后,李世民被立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宣布禅位,李世民正式登基即位。很明显,李渊是在某种压力之下,做出的不得已选择。那么一个皇帝,为什么竟然被儿子逼下台呢?玄武之变后,李渊为什么没有惩治李世民,反而受制于李世民呢?答案只有一个,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就已经控制了部分禁军,政变中,他以武力挟持了李渊,逼李渊交出了实权。政变后的两个月,只是父子间故意演给后人看的一出温馨戏!

玄武门之变的两个关键点

第一个关键点无疑是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李世民事先收买了,玄武门当天值班的中郎将常何。毫不知情的李建成和李元吉,进入圈套后发现上当了,想逃也来不及了,结果双双被杀。虽然太子府和齐王府兵士两千多人救援,但为时已晚,面对李建成和李元吉的人头,瞬间瓦解。

这段故事,在史书中有记载,细节描写虽然被倾向性地“美化”了一些,但原貌不难复原。不过,解决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只完成了政变的一少部分,假如李渊介入,李世民还得束手就擒,其结果无非是两败俱伤,这显然不是李世民想看到的,所以,挟持李渊才是关键一步!只要挟持了李渊,即使在玄武门不能得手,李世民还有翻盘的机会,政变的双保险。那么李世民挟持了李渊吗?《资治通鉴》记载:

上方泛舟海池,世民使尉迟敬德入宿卫,敬德擐甲持矛,直至上所。上大惊,问曰:“今日乱者谁邪?卿来此何为?”对曰:“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

李渊此时正在泛舟,尉迟敬德威风凛凛地走过来,说太子和齐王作乱,我奉命来保护你!这段故事很诡异,其一,外面杀得昏天黑地,李渊毫不知情,直到尉迟敬德出现;其二,李渊身边有禁军护卫,你一个秦王天策府的将军,随便跑到皇家禁地,算怎么回事?

很显然,这是一段经过精心“修饰”的故事!尉迟敬德的使命很清晰,就是负责武力挟持李渊的!李渊也不可能到现在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事实上,政变是两个战场同时进行的,李世民的手下,一路在玄武门截杀李建成和李元吉,另一路直接攻入海池,劫持了李渊!

受到劫持的李渊,无奈之下,向身边的大臣求策,早已投靠了李世民的萧瑀和陈叔达立刻表示:太子和齐王于国无功,还嫉妒陷害秦王,早就该死,秦王功大,天下归心,陛下应该册立秦王为太子!李渊只好答应了。接着尉迟敬德胁迫李渊写下一道诏书,令所有的军队听从李世民调遣。李世民这才出现,扑倒在李渊的怀里,假惺惺地痛哭起来。

至此,玄武门之变,以李世民的胜利告终!

李世民为什么能顺利控制住李渊

玄门之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政变,幕后主要策划人应该是房玄龄和杜如晦。将李渊和李建成、李元吉引入圈套的事件编排,就非常巧妙。李世民向李渊控告太子和齐王淫乱后宫,惊愕之下的李渊表示第二天一早让兄弟三人当场对质。

很明显,所谓淫乱之事肯定是无中生有,李世民需要一个,能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诱骗入宫的理由。这个理由的妙就妙在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会紧张,没做过这事啊,去就去,一点防备没有二人就踏上了死亡之途。

第二个妙处就是,李渊对这种事不好声张,毕竟是皇家见不得人的事,必须悄悄处理,不宜大肆宣传。所以,李渊身边只有几位信得过的大臣,海池泛舟也不需要多少护卫。这就给李世民突袭劫持李渊创造了条件。

其实,李世民还早就收买了部分禁军将领,玄武门当值中郎将常何就是其一,负责海池护卫的禁军就没有李世民的人?不可能的!以李世民集团的谋划能力,肯定算无遗策!有史学家分析,李世民甚至已经做好了政变失败的打算,他事先已经派张亮、温大雅、屈突通去了洛阳,一旦长安有失,李世民会立刻逃往洛阳,并以洛阳为基地,武装攻伐长安!

这就是李世民集团的高明之处,政变没开始,早早地把一切都安排好了。相对于李世民的精明,李渊、李建成、李元吉完全被牵着鼻子走,连自己身边有多少人被策反了都不知道,焉能不败?


寻根拜祖


公元626年,发生了著名的“玄武门之变”,政变的结果以秦王李世民诛杀了兄长李建成、三弟李元吉取得胜利而告终。


事情发生后,按理来说唐高祖身为建成、元吉的父亲,他该对二人之死痛心疾首,并好好惩治次子世民一番。

但是事情的结果却截然相反,他不仅对此事不闻不问,反而三天后就改立秦王为太子,把国家军政大权都交到了他的手上,自己则“偷闲”去了。

史书对这一段的记载也是极为简略:

六月庚申,秦王以皇太子建成与齐王元吉同谋害己,率兵诛之。诏立秦王为皇太子,继统万机,大赦天下。八月癸亥,诏传位于皇太子。尊帝为太上皇,徙居弘义宫,改名太安宫。—《旧唐书》

以上足可见《旧唐书》对玄武门之变以及太宗李世民“逼宫”之事诸多隐晦,那么真相究竟是什么,为何一国之君的唐高祖会被儿子赶下台呢?

秦王早有谋划

李世民按照史书记载,是太子和齐王率先动手,自己被迫动的手。而事实上,李世民早有布置,一方面在外屡立战功,建立了崇高的威望,在朝中的地位也凌驾于诸王之上,仅次于皇帝和太子,另一方面收服一众人心,文官谋士:房玄龄,杜如诲,武将李靖、敬德、秦叔宝、程咬金等都甘效死命,这些人都在事变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正是秦王的老谋深算,让父皇也不得不考虑,到底是让位还是不让,假如不让的话很有可能会引发兵变,加之李世民威望极高,振臂一呼,大唐江山就很有可能坐不稳了,到时候丢掉的就不只是两个儿子这么简单了。

于是从这个角度来说,唐高祖也很有可能一咬牙一跺脚就把皇位传给了李世民。

不忍心

即使唐高祖权力大,并且也有这个能力制服秦王,怕也很难下处理他的这个决心。毕竟刚刚死了两个儿子,再失去一个很有可能承受不来,而且秦王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老话说得好,虎毒不食子啊。

秦王确实是个合适人选

李世民的能力父皇都看在眼里,反隋平叛的时候,他败段达、破薛举、还消灭了刘武周、王世充等军阀势力,为大唐立下了赫赫战功,他所展现出来的军事才能不是建成、元吉这两个草包可比,把江山交给他,唐高祖也能稍感欣慰。


晓史才能明事


李世民的“敢”既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又是运筹帷幄,谋定后动。

我们知道,“玄武门之变”之前的李世民非常处境尴尬,老子不疼,兄弟算计,李世民何去何从?

“千古一帝”的风范初露峥嵘:天命在我!

李世民从起兵打仗的时候就表现出了他的雄才大略,凡事谋定而后动,不打无把握的仗,“玄武门之变”也是如此。“玄武门之变”的成功凭借的不是运气,而是实力。

一、非凡的政治头脑。乱世打的是金戈铁马,而治世面对的将是尔虞我诈,一种没有硝烟却更加残酷的政治斗争。 天下大定后,李世民迅速转变角色,从军事家进入政治家状态。天生的政治感召力和数年的南征北战,李世民麾下群贤毕至,在笼络李世積、尉迟敬德、秦叔宝、程知节一帮武将的同时,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等一帮文士陆续归附,后来成为著名的秦王府“十八学士”,与武将们共同组成了李世民的政治班底,开始谋划天下。非凡的头脑加非凡的精英,不仅赢了一场军事政变,更缔造了盛世大唐。

二、卓越的军事才能。中学历史上写到:公元618年,李渊在太原称帝,大唐开国。但是,教材上没写的是,在那一年,中华版图是这样的:越王杨侗在洛阳(杨广虽然死了,但隋朝还没完,后来王世充篡位),李密在瓦岗,刘武周在马邑,梁师都在朔方,窦建德在河北(夏),萧铣在江陵(梁),薛举在陇西(秦),李轨在河西(凉),东南还有一个大楚……总之一锅粥。这一切在公元622年的时候被结束,除了萧铣之外,所有的终结者都是一个名字:李世民。带兵打仗,不仅整个大唐,就是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少出其右者。在他面前,江山都不是问题,更何况打仗经验少得可怜的建成、元吉。

三、强大的群众基础。李世民是一个天才,不仅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更具有一种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多年的东征西讨,几乎以一人之力定鼎大唐江山,在他的头上产生了一种神一般的光环。他胸怀似海,上到文武诸将,下至黎民百姓,无不对其顶礼膜拜。最典型的当属尉迟敬德,作为一个降将,所有人都把他认定为危险和不稳定因素,只有李世民不仅引为肱骨,还同吃同睡,没有丝毫怀疑和偏见。信任的回报是丰厚的:尉迟敬德的忠诚李建成用几别黄金都没有买到,而且在“玄武门之变”中亲手射死了李元吉,并囚禁李渊,为李世民上位立下不世之功。李世民强大的群众基础和良好的个人口碑,不仅保证了政变的成功,而且他的夺位行为也没有受到当时和后世的过多苛责。

而政变过后,建成、元吉死于非命,李世民手拿“枪杆子”掌握了帝国的权力中心。李渊虽然名为皇帝,但实际上已形同软禁。而且,手心手背都是肉,死去的也不能复生,李渊只能强颜欢笑,牙齿和血往肚子里咽,承认了这个既定事实。于是:

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

六月九日,李渊册封李世民为太子;

八月八日,李渊下诏传位太子李世民;

八月九日,李世民登基,开启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最伟大的时代——贞观!



彼岸历史


趣谈唐宋元,胡侃元明清!

没错,李世民在当皇帝之前他的权力比李渊要小很多,而李渊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懦弱,是因为他被锁在家里面出不去了。

事件回顾

突然想起前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一个成语:毛遂自荐,毛遂自荐的过程及其繁复,以及当时的人事变动和他在朝廷当中的势力变化有很多的可谈之处,但是我们今天没有办法去过多探讨这个问题,单纯的来说一说毛遂自荐时与另一个国家的主公说过的两句话:

毛遂说道:你与我现在只有半步之遥,如果我取你首级一瞬间就可以完成,可是你要是想让你的军队前来抓我或者杀掉我怎么也得需要三瞬间,我有信心能够在这一瞬间之内杀掉你,然后和你同归于尽,所以希望你能够赶紧发兵去救我的国家吧。

毛遂当时遇到的情况与李渊遇到的情况相差不大,因为当时也有人已经禁锢了李渊,李渊即便有天大的本事,最大的能耐,也没有办法对外传递信息,更要命的是李渊本身而言已经处在一个放弃抵抗的状态了。

没错,这就是事实

为什么李渊放弃抵抗呢?懦弱啰嗦吗?

可以这样理解,因为我们熟读整个隋唐演义之后,就发现李渊在最开始起义的那一个阶段里面,一直处在造反与不造反之间来回的纠结、来回的犹豫。

因为李渊根本不敢冒这样的一个险,可最终李渊却被迫造反,为什么被迫造反了?

因为他有个倒霉儿子李世民,李世民看到自己的父亲如此犹豫,明白了如果再继续犹豫下去恐怕等到隋王朝灭亡的时候,根本没有自己的一杯羹吃,所以李世民通过某些计谋直接把李渊拉上了贼船。

这也能够看得出来,在某种程度上,李世民要远比李渊更加果断,更加有眼光和水准,也能够明白在什么时候该做什么样的事情。

所以李世民在准备玄武门之变的时候,就已经安排了两位朝中大臣,前往自己父亲的居住之地。明面上来说是向父亲汇报当时的边境情况,可实际上却已经把皇帝控制住了。

李渊动动嘴就可以调动朝廷当中的锦衣卫,可是李渊却不敢冒这样的险,因为他与那两枚大臣只有5步之遥。

李渊没有把握锦衣卫究竟是先杀掉他们两个,还是他们两个人先杀了自己,再者来说天底下都是李家的人,谁当皇帝对于李渊来说似乎都是一个样子的,只要自己把皇权以及军事大权通通让出来,还可以在后宫当中一心一意造小人,何乐而不为呢?

简而言之,但凡是这种没有任何血腥的政变,从来不会去看实力是否对等,也从来不看对方的能力是否比自己强。因为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所谓的政变只需要考虑两点:

第一点时机,第二点是否用人得当。而李世民正是牢牢的抓住了这两点,所以才在乱世当中谋得了一份天下。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希冀大家点赞、评论、关注,小生在此谢过!】

趣谈唐宋元明清


这个问题问得好,李世民胆敢逼皇帝李渊让位,究其原因,有四:1、府兵制的原因;2当时几大势力集团争夺的结果;3、李世民下辖天策府,有将有兵,而且都是骁勇善战之辈;4、李渊自身的原因。这四个原因,互相影响,互相支撑,最终成就了李世民的千秋威名。我们下面来仔细看看这四个原因:

1、先来看看府兵制,源起于北魏时期,在唐初为全盛时期,特点是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土地的农民,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其参战武器和马匹自备,兵士不能随便迁徙出界。出兵征防则由朝廷命将统率,调遣时必须持兵部所下鱼符,经州刺史和折冲府将领勘合后,才得发兵。从这里可以看出,李渊时期,如果有人造反,想调动部队进行防守反击,手续及时间比较繁琐,还无法做到保密。说白了,李渊无法及时调动足够的部队勤王。

2、当时除皇权外,还有关陇集团、山东集团和江南文士集团几大势力,李渊夺得皇位,得利于关陇集团的大力支持,即位后,为了削弱威胁皇权的关陇门阀势力,来谋求国内的各个贵族集团之间的相互平衡,李渊让大儿子李建成娶了山东门阀贵族(山东集团)郑氏女为妻,二儿子李世民娶了关陇门阀贵族(关陇集团)长孙氏女为妻,三儿子李元吉娶了隋朝宗室杨恭仁(江南文士集团)的侄女杨氏为妻,而国都长安处于关陇集团的势力范围之内,唐朝当时大部分武力也掌握在这个集团的手里。

3、天策府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秦王李世民击败王世充、窦建德联军,被封为天策上将后在洛阳所建的府邸。天策府位列武官官府之首,在十四卫府之上,天策上将可以自己招募人才作为天策府中官员,即所谓的“许自置官属”。下辖天杀、天枪、天盾、天弓四营,这四营,对内,是混迹江湖的武林人士;对外,又是大唐官府的维护者,所以在当时府兵制的情况下,李渊的几个儿子当中,李世民手里的兵力最强,而李渊当时手里的禁军,多是老弱之辈,论力量还不及李建成手里的私兵。

4、建立政权后,李渊将内政交由太子李建成,“自非军国大务,悉委决之”;军权则交给二儿子李世民,并授权建天策上将府,自署官员,听任李世民势力坐大。以至于满朝文武,只有一个裴寂算是李渊亲信,其余人早就各自站队。而长安作为帝都,城中军事力量理应是天子绝对掌控,除了禁军不应该再有其余武装,但当时除了禁军,还有太子府的私军、秦王、齐王两府的王府兵。尤其重要的是,负责宫禁安全的武士彟(武则天之父)本是从龙元勋,却被他莫名其妙的打发离开了长安,以致于后来的不可收拾。

所以说,李世民敢逼李渊下台,根本原因用后世的一句话来概括“枪杆子里出政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