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劇院出自這個邯鄲人之手

國家大劇院出自這個邯鄲人之手

為家鄉多“蓋”好房子

——訪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教授吳耀東

建築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它以獨特的藝術語言熔鑄。近年來,一個個建築精品在邯鄲這片古老而充滿活力的熱土上誕生,不僅見證著邯鄲的繁榮發展,更為這座千年古都譜寫了一曲曲“凝固的音樂”。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坐落在叢臺東路南側的市科技中心和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其簡潔的時代感造型吸引了眾多市民的注意,成為我市新的城市地標。建築群集精緻、典雅、現代和中國元素於一身,獨具特色。它們的設計者,就是吳耀東,現任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教授,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和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世界建築雜誌編委和日本新建築雜誌中方編委。他,是一位土生土長的邯鄲人,參與邯鄲城市建設的作品最早可追溯到二十年前。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圖為吳耀東與恩師汪坦先生和師母

結緣清華,因為熱愛而執著

“我出生、成長在邯鄲,小學就讀於勝利街小學,中學就讀於市二中,1982年考入清華大學,一晃離開家鄉已近四十個年頭。”吳耀東說,那時候高考是分數出來以後填報志願,他的成績在全省排名比較靠前,於是報考了清華大學。聽從哥哥的建議,他選擇了建築系,自此與清華結緣,與建築為伴。

“我入校比文革後第一屆學生晚了四年,那時剛剛改革開放,環境上‘一收一放’的感覺特別強烈。”吳耀東說,那時,給他們上課的老師基本是鼎鼎大名的“老先生”,如莫宗江先生、汪坦先生、吳良鏞先生、朱暢中先生、張守儀先生、胡允敬先生和呂俊華先生等,“每位先生授課都非常用心、用情。莫宗江先生在教授‘建築初步’課程時,教我用鴨嘴筆畫圖,他手持鴨嘴筆在我手心上劃了一道,讓我體會用筆的力道,說這樣不會跑墨,那種感覺至今記憶猶新。正是在這些先生的諄諄教導下,對清華、對建築業的熱愛,一點點在我心底深深紮下了根。”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從業後,吳耀東先後主持或參與了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體育活動綜合館、中國國家大劇院、北京風林綠洲、清華大學照瀾院商業中心、北京中央商務區核心區、北京誠品建築、中國教育部綜合辦公樓、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新校區等一大批全國重點建築工程的設計工作,獲得教育部優秀設計獎、建設部優秀設計獎、城鎮居住區優秀規劃設計獎、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方案競賽建築金獎、河北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重慶市優秀工程設計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等多種獎項。

談及自己的建築設計作品,吳耀東說:“1997年博士後出站後,我正式入職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第一個項目是國家大劇院。我作為設計組一員參與其中,當時項目組帶隊的是李道增院士和胡紹學院長,再後來有法國巴黎機場公司和清華大學聯合中標國家大劇院項目。當時去法國進行聯合設計的有李道增院士、胡紹學院長、莊惟敏院長、朱文一院長、盧向東老師和我。中標後,清華派我去法國近一年,參與國家大劇院的聯合設計工作。”

“這個項目之所以給我的印象特別深,主要是在參與過程中,從老先生們身上體味到的清華濃厚的大劇院情結。

早在1958年清華參與北京十大建築建設時,李道增先生就一直在做國家大劇院的設計,對劇場建築有獨到研究,這種情結和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再者,合作設計時與法國巴黎機場公司總建築師保羅·安德魯先生結下的緣分一直持續著,我從他身上體味到大型複雜工程項目的設計組織能力和對建築執著的追求。”吳耀東表示。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蓋房子”就是精“耕”細“作”不將就

“業內、業外總有人問,‘設計了這麼多作品,你最滿意的是哪一個?’每次我的回答都是一樣的,沒有最滿意的。”吳耀東說,蓋房子就像農民種地,是很慢的一件事,只有不間斷耕作,才能有所收穫。“有時候一個項目一做就是十年,其間的故事很多很多。”

“作為設計師最難的一點,是做設計時要剋制自己的表達,別用那麼多招數,不要過度設計,不要過度表達,要保有對土地的敬畏之心,多為使用者著想。如何與自然對話、與他人對話,是建築重要的課題。”回顧二十多年來的建築實踐,吳耀東總結道。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圖為吳耀東在美國參加項目評審

“在接受《世界建築》雜誌採訪時,我說中國的建築建造有八字方針,即‘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吳耀東認為,蓋房子第一要務是堅固,第二要務是別漏水(據統計100%的房子都有不同程度的漏水問題),第三要務是適用。“建築的功能和形式是一體的,能做到上述三點,蓋成的房子不會醜。再說‘經濟’,蓋房子不能一味追求省錢和經濟性,那樣可能會省下一些初期投入,但後期維護成本更高,很多房子沒多長時間就漏洞百出。另外,關於‘綠色’,每一個時代都有綠色營建之道,不‘綠色’的房子不會好用,也不會耐用。”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圖為吳耀東學術會議演講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和變化非常快,我們已進入信息化時代。新時代對每個學科,包括建築學,都會提出很多新挑戰。”吳耀東說。正是本著“不將就”的原則,他的專業研究範圍曾涉足歐美現代建築歷史與理論、中國現代建築研究、日本現代建築發展的歷史研究和亞洲現代建築發展歷程的比較研究等領域;他還赴世界多國和多地進行深入實地調研,相繼出版《日本現代建築》《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集錦:1900-1999》之《第9卷:東亞》《現代建築理論》、WORLD ARCHITECTURE 1900-2000:A CRITICAL MOSAIC,VOLUME 9:EAST ASIA、《二十世紀東方建築名作》《佐藤綜合設計作品集》《保羅·安德魯的建築世界》和《1948生活在賴特身邊》等專著,其中,《日本現代建築》獲1999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三等獎及1997年度第十三屆北方十省市(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發表學術研究論文、譯文、國內外建築師評介等百餘篇,其中《現代建築理論研究》獲2002年度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WORLD ARCHITECTURE 1900-2000:A CRITICAL MOSAIC叢書(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 Springer Wien New York,2000)獲國際建築師協會2002年讓·屈米(建築教育與理論)獎提名獎及國際建築評論家委員會(CICA)嘉獎。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圖為吳耀東與臺灣中華全球建築學人交流學會陸金雄理事長

“建築學是時代發展的一部分,是一門實踐學科,是為了人類生活環境更美好而生,同時要結合不同學科優勢,適應未來發展。跨學科交叉發展是建築學未來的發展方向。我認為無論身處什麼時代,都要學習,都要謙虛地去面對社會,關心其他學科的發展。無論如何,都要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吳耀東由衷地說。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故鄉,血脈中流淌的深深牽掛

在網絡搜索引擎上輸入“清華大學教授吳耀東”,除搜索出大量工作、學術類報道外,還有“吳耀東任峰峰旅遊形象大使”“吳耀東為趙王歡樂谷項目建設把脈”等信息。可見,故鄉的山山水水,邯鄲的父老鄉親,時常縈繞在他的心裡。

“我奶奶家在峰峰礦區義井鎮下拔劍村,對故鄉大多是兒時逢年過節的記憶。有熟悉的人,有想念的食物,有上墳,有壓歲錢,有紅薯窖,有房頂納涼,有條几,有八仙桌,有撣瓶,有火炕。那時,對‘義井’‘下拔劍’‘彭城’‘和村’‘王看’等名字充滿了好奇和想象。”提起故鄉,吳耀東語氣柔和起來,“近40年過去了,熟知的親朋好友已不多了,但祖墳還在,奶奶就長眠在下拔劍村,這是一種血脈關聯。”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血脈中流淌的深深牽掛,讓他一次又一次回到故土,為邯鄲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吳耀東先後設計出邯鄲學院新校區、邯鄲第四中學新校區、邯鄲職業教育中心新校區、招賢大廈、天琴大廈、邯鄲市第二中學新校區、邯鄲市特殊教育中心、邯鄲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邯鄲市科技中心、漢光中學等一批建築,為美麗邯鄲增添了更多城市景觀和城市亮點。這些項目的設計建設,無不傾注著他對故鄉的一片深情。

在市青少年活動中心的設計上,吳耀東賦予建築的主題是“生命之樹,少年之夢,青春之歌”。生長是青少年生命的主旋律,生命的生長就像一棵樹,有可見的樹,還有不可見的根,樹有多高,根就有多深。呈生長狀的建築以自然的採光通風為主,有利於青少年身心健康地茁壯成長。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響堂佛學研究中心的總體格局充分考慮了地勢與歷史古蹟的關係。建築群依山就勢、坐東向西,自東向西、從高到低依次排布。”吳耀東說,“我們研究了很多與那個年代比較接近的寺廟建築作為參考,試圖感受當時的文化氣息,尋找精神上的共通和內在關聯。不俗、講究、品質是從點點滴滴做起的,大門、門環、石燈和蓮花石樣等,每一個細節都經過不斷推敲和調整。把礦區變成景區絕非易事,希望響堂山能夠重現天地人和的壯麗美景。”

“地標性建築是一個城市的名片和象徵,最簡單的形態和最少的筆畫就可以喚起人們對她的記憶,一看到她就聯想到其所在城市乃至整個國家。”吳耀東動情地說,“感謝家鄉人民對我的信任,每一次面對重託,內心其實誠惶誠恐。但願通過我們的參與和努力,家鄉變得越來越好。”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人物簡介

国家大剧院出自这个邯郸人之手

吳耀東,1987年清華大學建築學工學學士,1989年清華大學建築學工學碩士,1995年清華大學和東京大學聯合培養建築學工學博士,1995-1997年清華大學建築學博士後。1999-2000年法國PaulAndreu+ADP事務所中國國家大劇院項目合作設計建築師。現任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教授、建築設計研究所所長。中國建築學會資深會員和常務理事,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師分會理事,世界建築雜誌編委和日本新建築雜誌中方編委。

主要著述

《日本現代建築》(專著)、《20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集錦:1900-1999》之《第9卷:東亞》(聯合主編)、《現代建築理論》(合著)、WORLDAR-CHITECTURE 1900-2000:A CRITICALMOSAIC,VOLUME9:EASTASIA(聯合主編)、《二十世紀東方建築名作》(合著)、《佐藤綜合設計作品集》(編譯)、《保羅·安德魯的建築世界》(編著)、《1948生活在賴特身邊》(編)等。

主要作品

北京首都國際機場體育活動綜合館、北京風林綠洲、清華大學照瀾院商業中心、邯鄲學院新校區、北京CBD核心區詳細規劃設計、邯鄲市第四中學新校區、北京誠品建築、中國教育部綜合辦公樓、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地區空間戰略規劃研究、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概念性總體規劃及航空城規劃設計、重慶市第十八中學新校區、邯鄲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邯鄲市科技中心、武安保稅物流中心綜合樓、響堂佛學研究中心、響堂文化展示中心、叢臺東太行度假酒店等。

曾獲中國建築設計獎、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建設部優秀設計獎、教育部優秀設計獎、城鎮居住區優秀規劃設計獎、全國人居經典建築規劃設計方案競賽建築金獎、河北省優秀工程勘察設計行業獎、重慶市優秀工程設計獎等。《現代建築理論研究》獲2002年度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WORLD ARCHITECTURE 1900-2000:ACRITICAL MOSAIC叢書(China Architecture & Building Press / Springer Wien New York,2000)獲國際建築師協會2002年讓·屈米(建築教育與理論)獎提名獎及國際建築評論家委員會(CICA)嘉獎;專著《日本現代建築》獲1999年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暨科技進步獎(科技著作)三等獎及1997年度第十三屆北方十省市(區)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