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汝州“官井”位于文庙西隔壁(文庙牌坊)

今发表记录有汝州中大街“官井”的文字实料,乃实属珍贵,填补了诸多汝州古迹记载空白。它的发现,对全面了解汝州的城市格局、历史古迹、民事民生、官府生态,以及完善文史资料等,莫不有较大的裨益。

因资料内容涉及范围广、信息量大,尤其是涉及多个名人旺族,以及进士(巡抚)、举人(教谕)、监生、贡生、武生、祀生、当时在职官员等较多,故与“官井”之外的内容暂不做详细分析和评论,只围绕“官井”为主线重点介绍,便于我们大家对汝州千年“官井”的深入了解,以及对“官井”文化的研究与交流。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 汝州中大街“官井”位置图(清代)

据新发现的清代汝州“闫公祠”位置图中看岀:汝州中大街“官井”,亦称“義井”,位于今汝州市中大街西段(路北)、文庙西墙外即明代“闫公祠”大门外的地方。那么大家会问,“闫公祠”位置图上所注明的“闫公祠”在汝州城哪个地方?而“闫公”又是何许人也?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人们印象中的“官井”(图片来自网络)

一、依据清道光廿《直隶汝州全志》记载,结合其他已掌握的资料分析,所谓的汝州“闫公祠”,创建于明代嘉靖庚申年(1560年),是专门供奉汝州乡贤(举人)闫威的祠堂。其位置在当时人们都叫“二地方”的地方,即今汝州市中大街西段、文庙南大门西隔壁。“闫公祠”座北朝南,东临文庙胡同,西至韩姓胡同,北为文庙官地,大门前为汝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清代资料记载:“文庙西贤阁门外隙地,向有官井一眼,创自宋朝。”(文庙西贤阁)

州城最繁华的中大街。“闫公祠”西南角有口“官井”,“官井”西、财神庙南有一古碑。“官井”北有一条东西路曰“官井路”,文庙西北角外为空地,空地西北角有“后楼”建筑。从清代闫公图中显示:文庙有“文庙贤闗”建筑,文庙与闫公祠之间有条南北路曰:“文廟義路”。闫公祠西邻韩姓宅院,其中有客庭、东厦房、庭后东厦房、后楼等建筑。汝州“闫公祠”规模并不宏大,其主要建筑有闫公祠头(大)门、闫公祠正房等。“闫公祠”毁于何时无考。据清代资料记载:在嘉靖庚申年间(1560年),时任汝州知州杨锦在“闫公祠”大门外为闫威又建牌坊一座,坊名不详(注:此牌坊非清道光廿《直隶汝州全志》记载的、明正统甲子年,即公元1444年建的“攀桂坊”)。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 记录有“官井”的资料之一(清)

二、 闫公:即闫威(约1419年—约1496年),字民望,明朝汝州(很可能为中大街)人,正统(1441年)辛酉科举人。明正统甲子年(1444年)在汝州城(很可能为中大街文庙前一带)为闫威立有“攀桂坊”牌坊一座。大明正统年间荐于乡,授县学训导,后徙官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教谕,河东运司学学教授。当时收盱眙县人陈生道、朱生祥等为门弟,经过数年培养后都成了进士。到弘治八年(1495年)腊月陈道升为河南巡抚,于弘治十年(1498年)四月亲临汝州,为闫公写《祭闫先生墓文》(见于明正德《汝州志·卷之八·汝州文》),并到闫威墓及住所奠哭。同时,陈道呈皇上(即:明孝宗——弘治皇帝)恩准,允许闫威入汝州文庙乡贤祠,并钦赐闫威另立祠堂一座,即为“闫公祠”。后,闫威二子亦皆荐为乡贤。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 记录有“官井”的资料之二(清)

清代“闫公祠”位置图标注有:“内陷石井柱上刻有‘義井’二字,凋敝仿彿係(北宋)乾德年號(963年——968年)”等内容。又据清代资料载:“屡经重修,······同治二年,井又塌陷。”又“相传,文庙属木,五行之中,水能生木,此井大有关乎文风。······举贡、廪增、文武生员,绵延不绝。”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 记录有“官井”的资料之三(清)

综合所述,并依据清代汝州“闫公祠”位置图标注上看,创建于距今已有一千零五十多年历史的汝州中大街“官井”确切位置已经基本决定,它应该就在今中大街文庙西墙外十米左右、中大街大路以北七八米、明清时被人们视为官地的地方。

这个发现非常难得,如今都知道汝州城内古迹众多,但谁也不知道,更不敢相信汝州城还有一口近一千一百年历史、而且还具有一定文化底蕴的古井——中大街“官井”这一说呢?

刘占江 2019·10·25

河南汝州,发现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官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