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火患一直是从古至今绕不开的话题,尽管现代通讯技术发达、消防员救援迅速、灭火器材完备,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由火灾引发的人间悲剧。就在今年的4月份,巴黎圣母院遭受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一次火灾,致使百年建筑付之一炬,引发世人的无限惋惜。

论今思古,我国的古代建筑都是以木材为主的木质结构,耐火性极低,且一旦引燃,极易引发大面积的火灾。加之中国是火药的发源地,人们在节日或祭祀的时候有烧纸、结彩灯、放烟花爆竹等习俗,这就大大增加了火灾的隐患,那么面对火灾隐患古人又是怎么防患于未然的呢?

一、建筑设计上别出心裁

01. 藻井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藻井

今殿作天井。井者,东井之像也。菱,水中之物。皆所以厌火也。 《风俗通》

自从古人钻木取火发现了火的用处后,渐渐的也意识到了火的危害。虽然古人也懂得趋利避害,但是在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们还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预防,只能通过五行八卦、相生相克之法防患于未然,在这种情况下藻井应运而生了。

《史记.天官书》中记载“东井八星主水衡”。东井即井宿,星官名,二十八星宿之一,古人认为是主水的,所以会在殿堂或楼阁的最高处作井,同时以荷、菱、藕等藻类水生植物进行装饰,以达到镇压火魔的目的。

02. 设置厌胜之物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文渊阁

蚩尾,水之精,能辟火灾。 《苏氏演义》

“防火厌胜之术”可以说是古人民俗信仰层面的具体表现,在如今保留下来的很多古建筑上都能找到它的身影,最典型的就要数北京的紫禁城了,里面的几乎每一座宫殿上都能找到防火的厌胜之物。

如皇家藏书圣地文渊阁,其屋脊正背两面各雕了九条龙,据说是大禹治水时降服了九条龙,乾隆皇帝便把他们请来镇压火患。

此外,古人认为“北方壬奎水,其色属黑”,黑在五行中属火,有“以水克火”的寓意,所以在金碧辉煌的故宫内,只有文渊阁以黑色琉璃瓦和黑色实心砖墙作为墙体。

03. 门不带钩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 《马氏日抄》

在古建筑的城门、宫门、殿门、庙门上通常都标有匾额来表明建筑名称,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但凡出现“门”字都是不带钩的。

明代的马愈在《马氏日抄》中写道:宋都临安(今杭州)玉牒殿灾,延及殿门,宰臣以门字有脚钩,带火笔,故招火灾。遂撤额投火中乃熄。后书门额者,多不钩脚。

古人认为“门”上的钩与“火”有关,带钩即带火,到了明代朱元璋更是对此深信不疑,下令此后所有的皇家建筑上的“门”字一律不许带钩。

04. 用砖墙包封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易旧制板屋以砖瓦,可以避风防火烛。 《天府广记》

自明代以来长城及各类城墙、无梁殿、砖塔层出不穷,可以说从明代开始中国进入了砖木时代。人们渐渐认识到了木材的易燃性与砖墙的防火性,为防御火灾,古代建筑大量减少了纯木质结构,逐渐转变为砖木混合结构,古代建筑的结构柱也由砖墙包封。

二、消防器材的发明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科技的进步,古人的消防器材也在不断的更新。最原始的灭火工具主要是提梁的水桶和家家户户储水的水缸。至唐代出现了水袋和水囊,水袋由牛皮或马皮制成,在袋中装入大量的水,袋口捆扎起来,再插入一根空心的竹子,发生火灾时由三五个人挤压水袋,水柱从竹竿中喷涌而出,以达到灭火的目的,其作用相当于今天的消防水枪。水囊也是由动物的胆皮制成,用来储水,发生火灾时将其扔至火中,烧破后便可灭火。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救火唧筒

在北宋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有一副插图,出现了一种叫做“救火唧筒”的灭火器材,它的特点是“筒是长竹,下开窍,以絮囊水杆,自窍唧水”。大致相当于今天很多孩子玩的长杆水枪,殊不知今天孩子们手中的玩具竟是古人的救火神器。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清代水龙

到了清代灭火装备进一步完善,人们掌握了压力和杠杆原理发明了“水龙”。它由压梁、气包和水箱构成,是一种由多人共同操作的大型人力水泵设备,使用时由四名太监分成两组,分别站在木质杠杆的两端,一压一抬,水箱中的水便会喷射出来,射程可达三十米。除此之外,还有竹梯、麻搭、火背心、火笼、藤斗等灭火器材,品种繁多。

三、灭火机构的设置

古之火正,谓火官也,掌祭火星,行火政。 《汉书·五行志》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了火患的重要性,因此早早的就配备了专门的“消防人员”、设立了“消防机构”。相传在黄帝时期,便已设置了负责防火的官员,称为“火正”,周代称为司煊、司爟。

到了宋朝出现了潜火铺,随着北宋汴京望火楼和军巡铺屋的出现,标志着城市专职消防机构的诞生。至南宋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朝廷设立了“防隅官屋”,有些铺屋也配置了防火楼,二者相互配合,形成了严密的防火组织。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望火楼

望火楼可以称得上是我国早期的消防站,它是宋代城市防火设施中的重要一环。根据宋朝《营造法式》的记载:望火楼是一座建造在立柱上的方形二层楼,规定楼要高30尺以上,相当于现在四层楼的高度,因为要俯瞰全城,所以一般都建在最高处。

望火楼每天都有专门的士兵站岗,日夜值宿,若发生火灾,白天摇旗发出求救信号,夜晚则用火光发出扑救信号。到了南宋时期,在北宋这一套系统上又进行了完善,规定在城内分为二十个区域,称为“隅”。各隅分别配备数百名消防官兵,称为“潜火兵”,另外,每隅建造一座望火楼,这样可以更加精准、快速的应对火灾状况,总之,宋代的望火楼相当于今天的消防指挥部。

到了元明时期消防官兵名称上又发生了变化,称作“火兵丁”,清初称作“防火班”,到了同治年间官方又成立了水龙局专门负责灭火事宜。

四、消防律法的制定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凡国失火,野焚莱,则有刑罚焉。 《周礼·夏官·司爟》

除了器材和机构上的改进和完善,古人也运用法律对火灾进行制止和防范,从商周时就有规定凡是导致火灾的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慎无敢失火者,失火者斩其端;失火者以为乱者车裂;伍人不得,斩;得之,除。 《墨子.号令》

至春秋战国时期,对“失火”与“纵火”有了更加明确的界定,《墨子.号令》中就提到对引起火灾的首犯处斩,如果被查明是故意纵火的,处以车裂之刑,与纵火犯同伙知情不报者论斩,积极举报的可以免死。

秦代商鞅变法时也有这方面的法律条文“弃灰于道者,黥”,也就是说在路上纵火的会在脸上刺字,以示惩戒。至汉代“火禁”中规定“日夏至,禁举大火,止炭鼓铸,消石冶皆绝止”。

西晋的《晋律》和南北朝的《大律》,均留有《水火篇》对时人进行法律上的约束和惩罚。十六国时期的石勒对火灾方面的治理制定了更为严格的制度,“石勒禁火,百鼓之后燃火者,鞭之一百;延火烧一家,斩五部都督”,就是说夜间失火,首犯处以一百鞭刑,因火灾又蔓延到别家的,要对这个地方的行政人员处以斩首。

小细节蕴含大智慧,聊聊古人是如何防火的?

到了唐宋时期律法就更加完备了,历经唐高祖、唐太宗、唐高宗三代的《永徽律》是我国古代保存最完备的消防法典,唐律中有关火灾的条款列在“杂律篇"中,它对违反防火、救火法令以及失火、防火等行为,根据性质的不同做出了不同的处罚规定,甚至对”火起不告救者“、火灾责任人都有明确的处罚规定。

宋代的时候火灾较多,给朝廷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所以对火灾肇事者都会处以极刑,另外对负有责任的失职官员也要治罪,此外宋代还首次出台了关于军队救火方面的制度。

到了元代不仅对失火和放火有法律上的规定,对百姓的日常防火也有明确的规定,如“诸城郭人民,邻甲相保,门置火瓮,积水常盛,家设火具,每物须备”,为了防止火灾的发生,有些地方还规定了夜间禁止使用灯火的条例。

及至明代,《大明律》中除了明确区分“失火罪”与“防火罪”,还增加了对离守人员趁机侵吞财物以监守自盗论处的条款,使消防律法更加完备,所以到了清代,《大清律例》中有关火灾的刑罚内容和处罚办法与《大明律》基本相同。

小结

从古代建筑构造的细节、灭火器材的发明、消防部门的设置以及消防律法的制定上我们能充分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它是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为后世在消防安全上的防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与经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