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效应: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今天下班回家发现一向活泼的女儿一个人待在房间里闷闷不乐的,我便走过去问。"妈妈,我真的是个小胖子吗?"女儿突然问道。"当然不是了,宝贝这样子刚刚好。"经过一番询问,原来是班上有人说她是个小胖子,就是因为她吃太多了。(女儿是在学校吃中午饭的)担心她以后会不好好的吃饭,对她开导了一番。

小孩子她内心比较敏感和脆弱的,她如果得到一些消极的"暗示",家长如果不能及时进行正确的引导,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尤其是对性格方面的塑造。

"暗示效应"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几乎无处不在,无形之中影响孩子的言行举止;而家长对孩子的"暗示"影响更为重要,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所以家长要重视"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那么什么是"暗示效应"

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暗示效应"也叫"格玛丽效应",它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长得并不是很美的女孩,叫"翁格玛丽",她常常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但是她的家人跟朋友经常给她鼓励: "你很美"。在长久的暗示下,女孩逐渐有了自信,并且相信自己其实长得很漂亮。在她每天照镜子时,她都会在心里告诉自己:"其实,你很漂亮。"渐渐地,女孩真的越来越漂亮。

翁格玛丽周边人对她的夸奖、肯定其实就是一种"语言暗示",她们通过间接而含蓄的方式让诱导翁格玛丽往她们言语中的形象去靠近,而事实也证明了,这样的暗示确实有效果。

简单讲就是,人们利用间接的方式对个体的行为和意志产生影响。巴甫洛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一般情况来说,由于小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比较弱,所以孩子的行为更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暗示。那么家长运用"暗示效应"的方式不同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呢。

暗示效应: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暗示效应是一把"双刃剑"

"望梅止渴"的故事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时值盛夏,曹操亲率部队远征。军队出发几个小时后,由于天气炎热,许多士兵出现严重的脱水、中暑等症状,导致行军速度减慢。曹操看到此番情景后,心生一计。他挥动马鞭跑到部队的前面,告诉士兵,这条路他走过,绕过前面的山丘就有一大片梅林,很快就能吃到酸甜的梅子。士兵一听,精神大振,立即加快了行军速度。最后顺利赶到了目的地

家长运用的方式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不一样。

  • “暗示效应”运用得好能够给孩子带来无限的动力

通过上面的故事可以体悟到积极的暗示的能力的强大,不管对孩子和成年人的性格都是具有效果的。而孩子他心思比较单纯,家长的积极暗示对孩子的效果更为明显;积极的暗示可以给他带来无限的动力驱动他实现目标。所以

家长要善于利用积极暗示效应从而更好的塑造孩子。当然家长本身也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暗示效应: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 “暗示效应”运用不好会让孩子对自己进行否定,变得自卑

在我的学生时代,爸爸妈妈总是拿"别人家的孩子"来跟我比。"看看,隔壁家的小伟那么淘气都比你考的好,你怎么这么笨?"每当考试我不如隔壁家的小伟考的好的时候,家长总会拿这句话。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很害怕考试,也认为自己这次考试自己肯定考不过他的了,进行自我的否定,慢慢的也变的自卑起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身为家长的我们不可以总是拿自己孩子的缺点跟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进行消极暗示,这样子会让孩子变得不自信,对自己进行否定,最后慢慢的变得自卑。

家长们一定要注意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的变化,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表演一个好的引路人。

父母的运用何种暗示,就会塑造出怎样的孩子

  • 积极暗示——造就活泼开朗、自信阳光的孩子

"宝宝,你真棒!"

"孩子,你可以做的更好。"

……

善于发现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滴进步;并不要吝啬你的赞扬,多多的鼓励孩子,暗示孩子:他很棒!

但是不要骄傲,如果继续努力会取得更加好的成绩。身为家长的我们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进步,这样子有利于孩子形成开朗、自信的性格。

  • 消极暗示——造就孤僻自卑、胆小懦弱的孩子

"这孩子太懒惰了!"

"你为什么这么笨?"

……

每当你看不惯孩子的某种行为和表现时,你是不是也一样数落过孩子的不是?其实,反复地强调或是责骂,不但改变不了孩子任何问题,反而可能强化了你对孩子的负面暗示,告诉孩子:你就是懒惰又笨的人。如果每次孩子做错了事情或者不听话时,家长总是这样子一味地责备孩子,不是跟他耐心的讲道理,可能会让孩子真的形成孤僻、自卑等性格。

在现实生活中,塑造一个自信阳光的孩子,积极暗示必不可少,善于利用积极暗示。

暗示效应: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结合实际,善于利用积极暗示

  • 语言暗示

俗话说"好言一语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暗示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当发现孩子的行为不妥当,家长可以采用委婉的语言来暗示孩子进行改正。比如:吃饭之前孩子不习惯洗手,家长可以说,吃饭之前洗手的孩子都比较健康。总之,语言的暗示比和孩子讲大道理更加有效。

  • 行为榜样暗示

在家庭里,家长是孩子的主要依靠,孩子对父母的行为也会进行一定程度的模仿。所以家长要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的一些不正确的行为习惯,家长要加以引导。比如孩子走路经常驼背,那么爸爸妈妈在日常走路时就要注意挺起腰板、昂首挺胸。当家长们不断的示范、暗示作用于孩子身上时,孩子也就会不断往正确的方式上靠拢。

暗示效应: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 表情暗示

表情暗示是指通过一些表情去传达给孩子信息,比如最基础的微笑、点头就是给予孩子肯定与鼓励。当孩子做了一件值得称赞的事情时,家长就可以给予孩子一个肯定的微笑;或者但孩子很努力但是还没完成事情时,也可以通过微笑的表情去给予孩子动力和信心。

总之,身为家长的你不要轻易地给孩子打上任何"标签",因为孩子一般都是会向爸爸妈妈给的"标签"靠拢。身为家长要明白你对孩子进行了怎么的暗示就会塑造出怎么样的孩子。同时家长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和进步,多多赞扬孩子,给他积极的"暗示",他也许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暗示效应:你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就会塑造怎样的孩子

我是奶嘴妈妈育婴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