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永和縣如何啃下深度貧困這塊硬骨頭

金秋十月,浩蕩的秋風湧蕩在呂梁山南麓。在這收穫的季節裡,地處黃河東岸的永和縣傳來好消息:截至目前,貧困縣退出14項指標中,10項基本達標,4項指標10月底全部達標。全縣78個貧困村,已脫貧53個村,剩餘的25個貧困村有望年底全部實現脫貧。永和,這個全省脫貧攻堅版圖上最艱鉅的“攻堅高地”之一,距離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全面勝利只有咫尺之遙。

有一支不信東風喚不回的攻堅隊伍

“現在自來水通到了家門口,就像一股甘泉流進心裡。”10月10日,60歲的王虎成高興地指著院子裡的自來水管對記者說。

王虎成是永和縣交口鄉南樓村下轄的自然村樂成村村民。今年9月上旬,一直以來飽受“吃水難”問題困擾的永和,全縣79個村委306個自然村的5.8萬農村人口全部告別了飲水難,吃上了放心乾淨的自來水,樂成村就是這一惠民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王虎成不知道,為了解決全縣群眾“吃水難”的問題,該縣職能部門的領導幹部和技術人員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辛苦。由於永和縣大部分水源地都在溝裡邊,汽車難以到達,縣水利局局長劉永勝帶領的班子成員和技術人員就騎摩托車下溝實地調查,有的自然村連摩托車也進不去,就步行。憑著這股精神,劉永勝騎摩托車跑遍了7個鄉鎮、81個自然村,確定了飲水安全鞏固提升方案,確保了飲水安全工程的順利完成。

劉永勝是永和縣在脫貧攻堅戰中迎難而上、敢當敢為的3000餘名黨員幹部的一個代表。

永和縣是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全縣79個行政村,78個是貧困村,深度貧困自然村25個,貧困人口6599戶18119人,貧困發生率高達34.6%。貧困面大、貧困發生率高、攻堅難度大、攻堅成本高是永和縣脫貧攻堅的顯著特徵。

有挑戰才叫攻堅,有擔當才能克難。如何在這場脫貧攻堅戰中決戰深度貧困實現精準脫貧?縣委書記加天山深知,要想打勝仗,用人是關鍵。在2016年鄉鎮換屆中,全縣7個鄉鎮,其中有6名鄉鎮書記都是來自鄉鎮工作經驗豐富、熱情高、幹勁足的鄉長,年齡均在45歲以下;6名鄉鎮長均是從鄉鎮副書記中提拔任用,年齡在40歲以下。全縣79個村黨支部書記,吸收在外創業的 “能人”48人,佔60.8%;把黨員中年富力強的中堅力量,培養成為脫貧攻堅的“能人”,建立了86人的村級班子儲備庫。“能者上庸者讓”的用人機制,盤活的不僅是“位子”,更是內心強大的驅動力。

與此同時,幫扶隊伍精銳盡出,省、市、縣78名“第一書記”、79支駐村工作隊、342名駐村隊員、3326名黨員幹部與貧困戶結成 “利益共同體”,紮根一線,真情結對幫扶,實現幫扶“全覆蓋”。

縣委常委、宣傳部長白永明告訴記者,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永和縣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最大的政治責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發展機遇,堅持抓黨建促脫貧,著力把黨的組織優勢、政治優勢轉化為脫貧攻堅優勢、引領發展優勢,書記、縣長齊掛帥,四套班子共參戰,幹部群眾齊動員,建立起了高效運行指揮體系。

有一方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脫貧群眾

今年國慶長假期間,永和縣閣底鄉奇奇裡村村民劉寧富忙得不亦樂乎,為遊客掌勺做農家菜,帶遊客走玻璃橋、看黃河乾坤灣……閣底鄉鄉長郭若橋感慨地說,昔日的放羊漢放下羊鞭,吃上“旅遊飯”,黃河岸畔的旅遊扶貧致富之花漸次開放,成為當地的支柱經濟和群眾致富增收的主要渠道。

郭若橋不會忘記,他在擔任奇奇裡第一書記期間,為了把奇奇裡村打造成為旅遊村,規劃修建一條旅遊公路,需要佔用劉寧富家的棗樹地。幾十棵棗樹是奇奇里人的命根子,說服老劉去砍樹,連郭若橋都覺得為難。但是當他去劉寧富家裡徵求意見時,老劉坐在炕上抽了口悶煙,說:“挖吧,只要你們把路修好,我們子孫後代能走上好路,我們全家人都支持。”

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是決定能否打贏整個脫貧攻堅戰役的關鍵。而深度貧困地區的貧困群眾能否自主脫貧則是這場戰役中關鍵的關鍵。今年6月21日,永和縣召開全縣脫貧攻堅邊巡邊改暨決勝摘帽 “衝刺100天”行動誓師大會,發起決戰“動員令”,提出大幹快乾一百天,打一場不勝不休的攻堅戰。永和縣委、縣政府“此戰必勝”的底氣,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全縣數萬名像劉寧富一樣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奮力拼搏的脫貧群眾。

芝河鎮霍家溝村劉書祥,下肢癱瘓,坐著輪椅,但他不等不靠不伸手,多方拆借買了一輛三輪車,開始走上收購創業路,第一年他就賺到了5000多元錢。2016年政府資助5000元,他又養起了120多隻雞,年收入3000多元。身殘志堅的劉書祥,不僅開拓出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地,更為鄉親們的脫貧致富做出了自強脫貧的樣板。

坡頭鄉孫家莊榆林只村的任永軍因患先天性脊柱彎曲,成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為了擺脫貧困,他承包了30餘畝坡地,並發展養牛產業,靠自己的一雙手摘掉了貧困帽。他說,“人要有志氣,志不立,窮根難斷。我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摘掉貧困戶這頂帽子!”

坡頭鄉索駝村黨員李亮,帶頭創辦了“生態農場養殖專業合作社”,把黨組織建在產業鏈上,合作社養牛105頭、羊200只,年產值160萬元,帶動53戶貧困戶,戶均增收3800元。

產業扶貧、生態扶貧、光伏扶貧、旅遊扶貧……永和縣湧現出來的依託多種扶貧渠道實現脫貧致富的典型,觸動著每一個貧困農民的“貧痛”神經,也讓他們的思想觀念悄然發生變化。永和縣縣長範洋平表示,脫貧攻堅關鍵靠產業,產業發展不能停留在種植和銷售初級農產品層面,也不能完全靠政府“輸血式”扶持,必須依靠黨支部的核心凝聚作用,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引入或培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龍頭企業帶動提升農業效益,激發農戶參與的積極性,促進產業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

有一種不破樓蘭誓不還的奮鬥精神

深度貧困縣因為貧困程度深、基礎條件差、致貧原因複雜而被稱為 “最後的貧困堡壘”。作為全省十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永和的脫貧攻堅尤為艱鉅。當地脫貧攻堅一線的黨員幹部常說這樣一句話來描述永和脫貧攻堅工作的“難”:你們不知道在永和要修一條路、要給村裡通水通電有多難,這樣其他地方看似平常的工作在永和要付出幾倍甚至幾十倍的努力!

的確,永和縣的地理劣勢已成為脫貧攻堅的一座天然屏障:這裡立地條件極差,境內3000多條溝壑縱橫交錯,25度以上坡地佔到70%以上,水土流失嚴重,自然災害頻發。全縣5萬多農村人口散落在1212平方公里的廣袤山地裡,平均每平方公里不到50人,約為全省平均數的五分之一。農村地廣人稀,且大都居住在山樑上或山溝裡,僅僅要改變基礎設施,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永和作為深度貧困縣,今年任務極其艱鉅,但我們相信‘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我們要進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強政治定力,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市‘兩會’的決策部署上來,紮紮實實抓好貫徹落實工作。”面對困難和現實,縣委書記加天山表示,只要全縣上下同心協力,以一種不破樓蘭誓不還的奮鬥精神去攻堅克難,就一定能打贏這場消除貧困的全民之戰。

縣委、縣政府的決心得到了全縣幹部群眾的一致響應。在全縣脫貧攻堅邊巡邊改暨“衝刺100天”行動誓師大會上,任務最為艱鉅的打石腰鄉黨委書記藥瑞峰和南莊鄉黨委書記王濤分別表態:“堅決貫徹大會的決策部署,認準脫貧摘帽目標不動搖,絕不讓一戶一人掉隊,如期實現脫貧摘帽奔小康。”“堅定不移地把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落到實處,抓好十項重點工作,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以優異的成績給黨和人民群眾交一份滿意的答卷。”

這一份答卷來之不易。

南樓村黨支部書記馮林虎告訴記者,為了讓樂成自然村的村民喝上自來水,需要在距離村子2公里遠的山谷裡修建一個蓄水池。路遠溝深,山道崎嶇,步行都很困難,車根本進不去,怎麼修?工人們硬是用肩膀把一袋一袋水泥沿著45度陡的羊腸小路扛下去,修了半個月的時間才終於完工。

永和縣電力公司負責一線施工的毛小斌對今年夏天的攻堅戰記憶猶新。為了在6月20日之前確保全縣8個移民點的移民搬遷房全部通電,他帶領施工小組在黃河邊上的山村栽電杆。毛小斌說,因為這些地方大都沒有路,為了按時完成任務,只好親自動手修能通三輪車的簡易路。“因為交通不便,一天只能栽兩根電杆。這要是在平川縣,一天可栽30多根。這樣施工風險十分大,但是別無選擇。現在過去檢修線路,都覺得十分危險,真不知道當時是怎麼把電杆拉進去的。”

破釜沉舟、決戰決勝,分進合擊、各個擊破,全力以赴攻堅深度貧困!加天山坦言,永和縣正在以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擔當作為,組織全縣幹部群眾將“平時”轉為“戰時”,以“一級響應”向貧困發起總衝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