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邢臺市,簡稱“邢”,舊稱邢州、順德,位於京津冀區域冀中南地區中心,西依太行山與山西毗鄰,東沿衛運河與山東相望,北連石家莊、衡水,南接邯鄲,是中原經濟區的北方門戶。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邢臺市有3500年建城史,曾是商代祖乙之都,歷史上四次建國、三次定都,素有“邢國故地、襄國故都”之譽,是中國北方最早形成城市的地區,在五萬至十萬年以前就有人類棲息繁衍,是仰韶文化發源地之一, 在悠久的歷史中,湧現出中醫聖祖扁鵲、五代明君柴榮、唐朝名相魏徵、宋璟,元代科學家郭守敬等眾多歷史名人。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邢臺還是河北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園林城市、首批國家智慧城市、中國太陽能建築城、全國和諧社區建設示範城區、首批全國創建新能源示範城市、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國家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市、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邢臺歷史文化悠久,人才輩出。今天說要的是一位彩塑師,李付玲。李付玲1967年生,河北人,李氏彩塑傳承人、 河北省工藝美術行業大師、省工藝美術協會常務理事、省民間工藝美術家、邢臺市工藝美術協會副會長,2012年被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聘為首屆山西省文物修復保護培訓班的泥塑指導老師。李付玲,自小喜歡畫畫和玩泥巴,中學畢業後學習了美術及玻璃畫製作,之後在縣工藝美術廠擔任設計工作。隨著寺廟建設修復日漸興起,拜了當時最有名的泥塑大師為師。開始了傳統繪塑生涯之路,這條路一走就是二十多年。期間,除了繼承傳統泥塑的工藝流程之外,後多次參加國寶單位的泥塑修復工作。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2012年被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聘為 首屆山西文物修復保護的泥塑指導老師,2016年參加清華大學舉辦的首屆中國傳統雕塑藝術高級研修班的學習並結業,早期師從著名繪畫家李景森先生學習,至今泥塑作品千餘件,後拜德藝雙馨的塑繪一代宗師郝廣富先生門下。她的作品樸實厚重、華麗而不失清新、自然,能使彩塑達到高雅脫俗出神入化的藝術境界。色彩上,濃重妝璽華而不豔,富麗輝煌,精彩斑斕,富有美的獨特藝術效果。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所謂的彩塑就是:以黏土加上纖維物、河沙、水,揉合成的膠泥為材質,在木製的骨架上進行形體塑造,陰乾後填縫、打磨,再著色描繪的作品,是中國民間手工藝品之一。彩塑由擺放位置與使用範圍可分四類,即:石窟彩塑、廟宇彩塑、陵墓彩塑、民俗彩塑。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中國本土彩繪泥塑歷史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四千年的新石器時代。現遺存的彩塑可追溯到唐代,距今已一千餘年。佛教藝術的傳入,無論在製作工藝技術上,還是在題材的拓展方面,都對我國的雕塑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中國的彩塑也在這種影響下,不斷髮展成熟起來。南北朝以前,我國寺廟中的宗教造像多以石刻石雕為主。隋唐以後,隨著佛教與道教在民間的不斷深入,彩繪泥塑以其工藝精美、製作材料選用方便的特點逐漸在民間廣泛發展,彩塑藝術也在我國多地得到發展。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李付玲的作品“鬥木獬”在河北省第五屆“藝術家部落杯”雕塑大賽中獲得銀獎,作品“菩薩”在全國民族民間傳統泥塑大賽中獲得優秀獎。在家鄉,李付玲參與的彩塑大小廟宇達70餘座,山東、山西、北京、天津、河南、保定、唐山等地也都留有她的足跡,神像累計1300餘尊。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忙碌著參與大大小小的彩塑創作、修復項目,李付玲心裡卻一直未曾忘記自己傳承人的使命。她會利用工作的間隙,研習整理彩塑資料或進行人才培訓,擴展技藝宣傳範圍,希望能將這一技藝更好地傳下去。“如果有機會我會和徒弟們一起舉辦李氏彩塑的展覽。”李付玲說,現在她教授的徒弟有20多名,但仍需繼續努力。

巾幗不讓鬚眉,看邢臺女彩塑師手下的風采

李付玲作為李氏彩塑的第三代傳承人,因為骨子裡對彩塑的熱愛,最終走上了傳統繪塑之路,進而成為邢臺李氏彩塑的傳承人,傳承並創新著這一傳統藝術。彩塑作為中國傳統的手工藝文化,李付玲憑藉自己的努力傳承著中國的傳統手工藝,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創新。使得中國傳統的彩塑在李付玲手裡得到了跟好的發展。李付玲充分做到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讓中國的傳統手工藝,不被失傳,還更加勃勃生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