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二)

《明太祖——朱元璋》(二)

明太祖——朱元璋(二)

積蓄實力

28、——對岸遇春軍衝殺,攻克採石獲糧食。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 、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

《明太祖——朱元璋》(二)

29、——元璋自己做元帥,李善長為帥府事。

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明太祖——朱元璋》(二)

30、——五百勇士當親軍,只留親兵用一人。

至正十六年(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 。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 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明太祖——朱元璋》(二)

31、——降軍感動疑慮消,甘願跟隨朱元璋。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朱元璋進城後,下令安撫百姓,改集慶為應天府。小明王韓林兒獲報後,升朱元璋為樞密院同僉,不久又升為江南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朱元璋在應天則設天興建康翼大元帥府,以廖永安為統軍元帥,李善長為左右司郎中。

《明太祖——朱元璋》(二)

32、——元璋控制江浙地,西與友諒部相鄰。

次年,耿炳文克長興,徐達克常州,而朱元璋親自率眾攻取寧國。隨後趙繼祖克江陰、徐達克常熟。胡大海克徽州、常遇春克池州,繆大亨克揚州。至正十九年(1359年),朱元璋陸續攻佔浙東餘下各地,常遇春克衢州、胡大海克處州,至此朱元璋部控制江左、浙右各地,向西與陳友諒部相鄰。

《明太祖——朱元璋》(二)

33、——元璋擁有十萬兵,地盤很少四面敵。

此時,儘管朱元璋擁有十萬兵力,但是佔有的地盤仍然很少,而且四面受敵。東面和南面是元軍,東南是張士誠,西面是徐壽輝,雖然同是反元武裝,但是張、徐二人同小明王卻相互敵視。不過,北面小明王、劉福通率領的紅巾軍主力,大大牽制了元軍,而且,張士誠、徐壽輝的力量還不足以兼併朱元璋。這樣一來,朱元璋暫時面臨著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明太祖——朱元璋》(二)

34、——提出避免兩線戰,各個擊破被採納。

至正二十年(1360年),劉基被朱元璋請至應天(今南京),委任他為朱元璋的謀臣,劉基針對當時形勢,向朱元璋提出避免兩線作戰、各個擊破建策,被採納。完成了高築牆部署後,朱元璋便著手實行廣積糧。在初期,軍糧的解決主要是靠強徵,即徵收“寨糧”。但是長此以往,軍隊就會成為純粹的破壞力量,失去民心。

《明太祖——朱元璋》(二)

35、——大力開展軍屯田,興修水利開墾田。

為了解決糧食問題,朱元璋除了動員百姓進行生產外,決定推行屯田法,大力開展軍隊屯田,任命元帥康茂才為都水營用使,負責興修水利,又分派諸將在各地開墾種田。幾年工夫,到處興屯,府庫充盈,軍糧充足。在1360年,朱元璋下令不再徵收“寨糧”,以減輕農民負擔。

《明太祖——朱元璋》(二)

36、——元璋大怒嚴軍紀,自己殺掉胡三舍。

為了積糧,朱元璋明令禁酒,但是其手下大將胡大海的兒子胡三舍與別人違法犯禁,私自釀酒獲利,朱元璋知道後,下令殺了胡三舍,有人進諫說胡大海此時正在攻打紹興,希望朱元璋可以看在胡大海的面子上放了胡三舍。朱元璋大怒,堅決嚴明軍紀,於是自己動手將胡三舍殺掉。

《明太祖——朱元璋》(二)

37、——元璋不斷網羅才,建禮賢館待他們。

在爭取民心的同時,朱元璋還不斷網羅人才,特別是知識分子,朱元璋在應天還專門修建了禮賢館來接待他們。這些人在朱元璋統一全國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朱元璋十分尊重儒士,他曾在至正十八年(1358年)召見儒生唐仲實,詢問漢太祖高帝、漢世祖光武皇帝、唐太宗、宋太祖平定天下之道,這也表明朱元璋決心要開創一個新的皇朝。

《明太祖——朱元璋》(二)

一統江南

大敗陳友諒

38、——陳友定保土割據,張士誠首鼠兩端。

朱元璋建立以應天為中心的根據地,在長江上游有陳友諒,下游有張士誠,東南鄰方國珍,南鄰陳友定。方國珍、陳友定的目標在於保土割據,張士誠則對元朝首鼠兩端,沒有多大雄心;陳友諒最強,是朱元璋佔領應天后遇到的最危險的敵人。

《明太祖——朱元璋》(二)

39、——以為應天唾手得,採石稱帝國號漢。

陳友諒本是徐壽輝手下大將倪文俊的部下。後來他殺死倪文俊,並於至正二十年(1360年)挾持徐壽輝,攻佔了太平、採石。於是陳友諒以為應天唾手可得,就殺了徐壽輝,在採石稱帝,國號漢,改元大義。

《明太祖——朱元璋》(二)

40、——危險敵人陳友諒,集中力量消滅他。

接著,陳友諒約張士誠東西夾擊應天,平分朱元璋的領地,應天大震。朱元璋只好召集眾將商量對策,一時眾說紛紜。惟有劉基默不作聲,朱元璋於是徵求他的意見,劉基認為如今最危險的敵人莫過於陳友諒,必須集中力量消滅他。

《明太祖——朱元璋》(二)

41、——殺君自立眾離心,人民疲敝不難勝。

雖然陳友諒勢力強大,但他殺君自立,部眾離心,人民疲敝,故而不難戰勝,只要等他們深入,再以伏兵擊之,不難取勝。朱元璋同意劉基的判斷,於是設計誘敵深入,製造戰機。朱元璋的部將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於是修書一封,派人送到陳友諒營中,約陳攻擊應天,並說願意在江東橋作內應。

《明太祖——朱元璋》(二)

42、——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

六月二十三日早晨,陳友諒率艦隊主力趕到應天郊外的江東橋,才發現橋是石橋而非木橋,方知受騙中計。但為時已晚,朱元璋的伏兵奮起攻擊,陳友諒大敗。朱元璋收太平,佔領信州、安慶。陳友諒敗逃九江,第二年八月攻下安慶,於是朱元璋率軍直取陳友諒的老巢江州,陳友諒逃往武昌,朱元璋攻克江西和湖北東南部。

《明太祖——朱元璋》(二)

43、——張士誠乘人之危,派呂珍進攻安豐。

正在這時,中原紅巾軍發生分裂,力量削弱。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二月,張士誠乘人之危,派部將呂珍進攻安豐,劉福通向朱元璋求救。待到朱元璋率軍趕到安豐時,劉福通已被呂珍殺死,朱元璋只救出小明王韓林兒,把他安排在滁州居住。朱元璋率主力營救小明王時,陳友諒認為反攻時機已到,於是率兵進攻洪都 。

《明太祖——朱元璋》(二)

44、——小船靈活火攻陳,最終取勝友諒死。

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率領將士堅守八十五天。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七月,朱元璋統兵二十萬,進發洪都,陳友諒獲悉後,撤出圍軍,迎戰朱元璋,雙方在鄱陽湖展開決戰。鄱陽湖水戰從八月二十九日開始,至十月三日結束,進行了三十六天。朱元璋的軍隊充分發揮小船靈活的長處,火攻陳軍,最終取勝,陳友諒被亂箭射死。

《明太祖——朱元璋》(二)

45、——張士誠為東吳王 ,朱元璋為西吳王。

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舉為吳王,建百官司屬,仍以龍鳳紀年,以“皇帝聖旨,吳王令旨”的名義發佈命令。 因1363年張士誠早已自立為吳王,故歷史上稱張士誠為東吳,朱元璋為西吳。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三月,朱元璋再次到武昌督兵攻城,陳理最終出城投降。 在吞併了陳友諒後,朱元璋的下一個目標就是張士誠。

《明太祖——朱元璋》(二)

消滅張士誠

46、——張士誠販賣私鹽,元末發鹽徒起義。

張士誠早年販賣私鹽為業。 元末發動鹽徒起義,於1354年在高郵稱誠王,建國號為周,建元天佑。 1356年,建都平江 。消滅陳友諒後,朱元璋於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安豐諸州縣,將東吳的勢力趕出江北地區。

《明太祖——朱元璋》(二)

47、——瓜州渡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五月,朱元璋發表檄文聲討張士誠。 同年十一月,杭州、湖州先後投降朱元璋,平江成為孤城。 於是朱元璋以重兵包圍平江,發動平江戰役。在圍城的同時,朱元璋派廖永忠去滁州接小明王韓林兒到應天來,但在瓜州渡江時悄悄將船底鑿漏,小明王沉於江底。接著,朱元璋宣佈不再以龍鳳紀年,稱1367年為吳元年。

《明太祖——朱元璋》(二)

48、——結果桃子沒到口,一炮打來腦袋碎。

平江戰役開始時,朱元璋築牆圍城,並造有三層的木塔樓,高過城牆,以弓弩、火銃向城內射擊,還設襄陽炮日夜轟擊。城內一片恐慌,張士誠幾次突圍都以失敗告終。張士誠反覆無常,貪圖享受,對部下也十分放縱。平江被圍困的最後一天,張士誠弟弟張士信在城頭督戰,仍不忘享樂,坐在銀椅上飲酒,左右侍奉的人遞桃子給他,結果桃子還沒到口,恰好一炮打來,腦袋被打得粉碎。朱元璋曾多次派人勸降,都被張士誠拒絕。

《明太祖——朱元璋》(二)

49、——元璋問話不搭理,善長問他破口罵。

張士誠死守平江,糧盡後,以老鼠、枯草為食;箭盡後,以屋瓦為彈。直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軍攻入平江城,張士誠則展開巷戰相抵抗。最後,張士誠被俘,解往應天。朱元璋問話,他不搭理;李善長問他,他則破口謾罵。無奈,朱元璋只得命手下衛士以亂棍打死張士誠,東吳滅亡。

《明太祖——朱元璋》(二)

殲滅方國珍

50、——湯和為徵南將軍,方國珍割據浙東。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朱元璋命湯和為徵南將軍,討伐割據浙東多年的方國珍。後命胡廷瑞為徵南將軍,何文輝為副將軍,進攻福建。同年,方國珍投降。

《明太祖——朱元璋》(二)

建立大明

51、——驅逐胡虜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民。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 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

《明太祖——朱元璋》(二)

52、——徐達率兵取山東,攻下汴粱師潼關。

朱元璋對北伐又作出了部署,提出先取山東,撤除蒙元的屏障;進兵河南,切斷它的羽翼,奪取潼關,佔據它的門檻;然後進兵大都,這時元朝勢孤援絕,不戰而取之;再派兵西進,山西、陝北、關中、甘肅可以席捲而下。北伐大軍按計而行。徐達率兵先取山東,再西進,攻下汴粱,然後揮師潼關。朱元璋到汴梁坐鎮指揮。

《明太祖——朱元璋》(二)

53、——朱元璋南京稱帝,國大明年號洪武

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大封諸將為公侯,部份追封為王。初封六公,其中以五大將、一大臣為開國元勳。分別為:韓國公李善長魏國公徐達鄭國公常遇春曹國公李文忠宋國公馮勝衛國公鄧愈。而後又追封胡大海為越國公、戰死的丁德興為濟國公,湯和為信國公、馮國用封郢國公。

《明太祖——朱元璋》(二)

54、——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定功臣位。

次年,朱元璋於雞鳴山立功臣廟,朱元璋親定功臣位次,以徐達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鄧愈、湯和、沐英、胡大海、馮國用、趙德勝、耿再成、華高、丁德興、俞通海、張德勝、吳良、吳楨、曹良臣、康茂才、吳復、茅成、孫興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虛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張德勝、桑世傑、耿再成、胡大海、丁德興七人配享太廟。

《明太祖——朱元璋》(二)

55、——各路大軍達天津,二十七日佔通州。

洪武元年(1368年)七月,各路大軍沿運河直達天津,二十七日進佔通州。八月,明軍進逼北京,元順帝帶領三宮后妃、皇太子等開健德門逃出大都,經居庸關逃奔上都。棄城而走,全部逃往蒙古草原。

《明太祖——朱元璋》(二)

56、——迴歸漢族統治下,燕雲十六被收回。

其餘庫庫帖木爾、李思齊等手握重兵勇於內戰的軍閥,在明軍攻來時,全部逃跑。蒙古在中原九十八年的統治結束,明朝取得了在長城以內地區的統治權,中國再次迴歸到漢族建立的王朝的統治之下。同時丟失四百年的燕雲十六州也被收回。

《明太祖——朱元璋》(二)

洪武之治

57、——解放奴婢抑豪強,減免稅負懲貪官。

朱元璋在位期間,下令農民歸耕,獎勵墾荒;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組織各地農民興修水利;大力提倡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和果木作物、他還徒富民,抑豪強;下令解放奴婢;減免稅負,嚴懲貪官;派人到全國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戶口等等。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明太祖——朱元璋》(二)

遷都失敗

58、——考察西安和洛陽,迴向元璋獻地圖。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派太子朱標巡視關中,為遷都西安作準備。太子朱標詳細考察了西安和洛陽,比較兩地的地形,回來後向朱元璋獻陝西地圖。朱標自秦中視察返京後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間還向太祖上書關於籌建都城的事。然而,世事難料,太子朱標還是在第二年就病逝了。

《明太祖——朱元璋》(二)

59、——太子朱標壯年逝,白髮人送黑髮人。

太子朱標壯年而逝,白髮人送黑髮人,年近七十的朱元璋受到沉重的打擊,再也沒有精力和心情考慮遷都的事情。他在當年年底親自撰寫的一篇《祀灶文》中,表達了萬般無奈的心情:“朕經營天下數十年,事事按古就緒。惟宮城前昂後窪,形勢不稱。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

《明太祖——朱元璋》(二)

——興廢有數得聽天,鑑朕此心福子孫。

且興廢有數,只得聽天。惟願鑑朕此心,福其子孫。”一副聽天由命的可憐相,聽起來真是異常淒涼。這讓人感慨,即使如同朱元璋一般手段狠毒、作風強硬的帝王,也有其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國都一事,便成了朱元璋一生最大的遺憾,至死都沒有妥善解決。

《明太祖——朱元璋》(二)

晚年病逝

60、——太孫允炆仁孝友,天下歸心登大位。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駕崩於應天皇宮(南京故宮),下遺詔:“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憂危積心,日勤不怠,務有益於民。奈起自寒微,無古人之博知,好善惡惡,不及遠矣。今得萬物自然之理,其奚哀念之有。皇太孫允炆仁明孝友,天下歸心,宜登大位。內外文武臣僚同心輔政,以安吾民。喪祭儀物,毋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毋改作。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諸不在令中者,推此令從事。”

《明太祖——朱元璋》(二)

61、——葬於紫金山孝陵,孝高皇帝太祖

葬於紫金山孝陵。洪武三十一年六月甲辰,上諡曰“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廟號太祖。永樂元年(1403年)六月十一日丁巳,增諡“聖神文武欽明啟運俊德成功統天大孝高皇帝”。嘉靖十七年(1538年)十一月朔,改諡“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