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了 18 個月機器人之後,傅盛聊了聊他的心得

賣了 18 個月機器人之後,傅盛聊了聊他的心得

不僅僅是關於機器人發展背後的邏輯。

2018 年 3 月 21 日,獵豹移動發佈了多款機器人,當時傅盛對極客公園(id:geekpark)表示在此後的 18 個月內,機器人能否量產和走向市場,是獵豹帶著旗下獵戶星空能否再邁出一步的關鍵。

時間轉瞬即逝,在今年 10 月 20 日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傅盛在演講中透露獵戶星空機器人服務人次已超 1.3 億,語音交互頻次日均超 200 萬次,超 5000 臺機器人值守超 800 家客戶,智能服務機器人已實現量產。

時間剛好 18 個月,消除了曾經的「不確定」,獵豹移動踩實了邁出的關鍵一步。

傅盛在 2015 年的時候判斷移動互聯網的紅利即將結束,人工智能是他尋找到的下一個大的增長點。「AI 具體會是什麼?我們在很早就非常旗幟鮮明地指出是機器人,而且是服務機器人,而且是語音服務機器人,能夠替代服務員的機器人。」

堅定了 AI 落地的方向,2016 年,獵豹移動投資了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正式進入機器人領域。此後的 3 年裡,獵豹移動在 AI 上完成了從技術積累到產品研發、商業化的三階段轉型,積累了機器人產業全鏈條的生產服務能力。


賣了 18 個月機器人之後,傅盛聊了聊他的心得

獵豹移動董事長兼 CEO 傅盛


在行進的過程中,傅盛坦言團隊踩了不少坑。在做機器人 3 年多、賣機器人 18 個月後,傅盛在第六屆互聯網大會期間接受媒體採訪時,聊了聊他的心得,關於企業轉型,關於對機器人的理解,關於商業環境以及創業初心。

如何理解機器人?

討論機器人這門生意之前,首先要明確一下機器人的範疇。

究竟要如何定義機器人?與大眾普遍在電影裡看到的全面超越人類、具備科幻技術的機器人不同,傅盛定義的機器人是 AI、硬件、軟件、服務四大元素的融合。「機器人就是以 AI 為核心,能去感受用戶,實現用戶自然交流的數據化,而且能夠通過軟件和服務實現雲連接的設備。」

可以這樣理解,在他的定義裡,機器人是一個繼 PC、手機之後的,一個新的數據載體。傅盛設想,當人們在現實中的行為和問詢都轉化成數據在機器上運行的時候,實體經濟的效率可以變得如現在的互聯網一樣高。

在傅盛看來,PC 的崛起是實現了企業內部效率的數據化,使得企業內部運轉變得更高效。而移動互聯網的出現,使得人們的生活信息流動變得數據化,使得每個人生活開始和數據相關。「所謂信息革命就是物理世界向數據世界不斷映射、遷移,實現整個企業效率更高效,提供更好產品服務的過程。」

PC、移動手機實現了一部分的數字化進化,而廣範圍的實體經濟場景的數字化進程,傅盛認為,下一步標準化的設備就可能是機器人。「它能大規模生產,降低成本,並形成數據閉環。這也就是我們天天講機器人的一個前提假設。」

尤其是進入到 5G 時代之後,「我不認為所有設備互聯的中心節點會來自於手機。手機的能力已經越來越過載了,這個時候機器人是有可能承擔這麼一個角色。」傅盛判斷。

他覺得,迄今為止,獵豹移動最擅長的還是工具,工具也將伴隨人類幾百萬年、上千萬年,而工具之王就是機器人。因此,獵豹移動希望能夠做出一款能被社會大量使用的機器人。


賣了 18 個月機器人之後,傅盛聊了聊他的心得

智能語音服務機器人豹小秘


目前,獵戶星空做的智能語音服務機器人豹小秘已在博物館、政務大廳、圖書館、酒店、大型商場等 20 多個場景不斷提供智能導覽、智能導購、智能政務、智能會務等服務。

轉型方法論

獵豹移動從成立到上市僅用了三年半,到海外化收入從零佔到一半期間用了兩年。傅盛覺得這是互聯網野蠻生長的縮影。

作為一個以安全清理工具為主要產品的互聯網公司,獵豹移動通過投資獵戶星空智能服務機器人公司進入到硬件領域最高精尖的機器人行業,看似用一種最輕便的方式實現了業務的拓展。

實際情況卻沒有這麼容易。轉型做機器人,傅盛認為這是與互聯網幾乎完全不同的生意,「比如說獵豹移動從成立到上市,其實我們的研發能力並沒有那麼強,今天我們的 AI 看上去好像沒有發展那麼快,但是在 AI 的基礎能力研發上,相比我們所有研發過的項目都上了一個大的臺階,特別是體現在組織化和規模化上。」

通過對機器人領域近兩年的研究,傅盛認為,自己在技能上已經比較理解深度學習,也理解機器人的原件,以及它們之間怎麼做融合。

但問題出在團隊的融合與協作。傅盛希望獵戶星空的機器人產品,一經推出就是同時帶有硬件和軟件服務的閉環。他找來做 AI 和做互聯網的人才,結果發現兩撥人思維架構差距巨大。「我真正做機器人以後才理解什麼叫做跨界,大家都說中國話竟然互相聽不懂。」不同行業背景的工程師文化融合,對傅盛過往的管理經驗提出了挑戰。


賣了 18 個月機器人之後,傅盛聊了聊他的心得


初期磨合的陣痛不止這一點。傅盛在參加經緯年會時,曾表示低估了做機器人生意的難度,「我多少還是有點高估了 AI 能夠起到的作用,我跳身做機器人之後,發現它是個巨大的系統工程。我高估了一個新技術可能帶來的革命性結果,即拿成熟產業來高估一個新興產業可能帶來的可能性。」實際上,僅豹小秘一款產品,就需要採購 5800 個元件,這個數字是手機的五到六倍,成本也更高。

進入一個陌生的領域,直接選擇做全鏈條的生態,對傅盛來說,並不是因為貪心。

他告訴媒體:「因為現在的產業鏈還不成熟,不然我也願意只做一個點,甚至只做一個 APP,然後找一個硬件商幫我把機器人生產出來,我去做銷售也可以。」

由於機器人行業還處在發展初期,與手機的產業鏈不同,「目前找不到一個非常完整,或者說做到用戶體驗足夠好的解決方案。」傅盛認為,如果自己只專注一個點,其他用別人的方案,並不適合所有環境,而且在改動上會很困難,無法實現用戶體驗的突破。

反過來,能為用戶提供更優的使用體驗,也給了獵戶星空做 AI 全鏈條的信心。

初心

獵豹移動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投入指向著一個希望:未來傅盛將有機會在不依賴大平臺的基礎上,形成屬於自己的穩固事業態。

此前,機器人行業就有 Pepper、波士頓動力等,而且各大互聯網巨頭也都早已進行了佈局,但傅盛覺得這並不會成為新興企業進入這個領域的阻礙。

這種判斷在財務報表上得到了印證。2019 年第二季度財報顯示,獵豹移動來自人工智能和其他業務的營收為人民幣 4860 萬元(約合 710 萬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 236.2%。曾經不怎麼賺錢,甚至需要大量資金投入的 AI 業務,已經進入商業化落地階段。

傅盛承認當今互聯網巨頭的壟斷力和殺傷力的確是非常強,但他也表示,「過去所形成的規模能力或者工業能力並不是決定你在機器人和 AI 這場戰役的核心點。今天誰有更大的用戶規模,誰能夠更好的去發掘數據,實現互聯才是關鍵。」

在 AI 戰略中,獵豹移動和獵戶星空分工明確,獵戶星空負責核心技術的研發,獵豹移動負責通過產品思維將技術場景化落地。傅盛很明確,未來三到五年,獵豹以移動互聯網業務做根基,持續投入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戰略不會變。


賣了 18 個月機器人之後,傅盛聊了聊他的心得


「其實,我在獵豹移動上市時就在想,如果需要繼續努力工作,核心的驅動力是什麼。後來給自己定義就是未來把業務做成一個很大的產業,然後對自己來說是有可能去定義一款產品。這個產品大家都提但是不知道它長什麼樣子,後來我就覺得機器人就是這個產業。」

從獵豹移動的發展歷史上看,進入機器人領域後,它正式兼備了 To C 與 To B 的能力。與此同時,獵豹移動對傅盛來說從一份成功的生意,升級為了一個改變世界的夢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