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9 傅盛認知三部曲之二:管理本質就是認知管理

傅盛認知三部曲之二:管理本質就是認知管理

我曾經講過管理三段論——目標、路徑、資源。找到一個目標,想清楚路徑,再投入資源。

但它有一個大前提叫——有判斷力。沒有判斷力,搞錯了目標,路徑切不進去,資源就調不動。而這種判斷力的本質,就是認知。

這個時代,管理不是執行管理,不是組織結構管理,而是你比別人更理解一件事情。管理的本質就是一種認知管理。

領導力的核心不是所謂的高情商,而是在大格局下構建對整個行業的認知體系,用大趨勢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聰明的決策。

在這個大的認知體系下,管理又可被細化為“信息、時間、人”三個維度:怎樣利用“信息”做出正確的決定,怎樣通過抓關鍵讓“時間”更高效,怎樣運用簡化管理“人”。

我總結了“一體兩翼”和“三個管理維度”,逐步解答以上問題。

1

一體:構建領導者的認知體系

一個優秀的領導,必須在核心點上擁有覆蓋隊伍的認知體系。一個人的認知要大於一個隊伍,大於一群人。這樣的領導,才有真正存在的價值。

我跟騰訊總裁劉熾平交流,他說,互聯網特別像一部武俠史,一群人打不過一個武林高手。你堆再多的人,不如來一個武藝出眾的人。本質上,就是這個人,在這個點上的認知體系,超越了一個龐大的隊伍。

一年半前,我見過百度的人,我跟他們說,頭條就是移動上的搜索。他們不以為然。說百度有頭條不具備的即時搜索,頭條離了很遠。一直到去年五月,百度才上了信息流。這就是兩家產品在認知上的差距。

領導者在核心點上必須有一個強大的認知體系覆蓋所有人,才值得成為一個領導,才得以做出正確的決定,才能夠帶領整個隊伍走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如果認知錯了,即使每天雞飛狗跳,也做不成真正有效的管理。績效,期望,只是配合手段。核心是必須有這樣的認知體系。

所謂認知體系,是在腦海裡有完整的認知框架,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腦海要有一些抽象的框架圖。比如簡單、差異化、跨界、大趨勢,還有時代熱點等等。腦海裡不斷要有這樣的框架。看到一個點,就拿這個框架去套。

怎麼建立這種框架呢?首先,對市場和產品的深入瞭解是認知體系的基礎。用產品,抓細節,像用戶一樣思考問題。其次,真的要去和市場上吃過豬肉的人多聊天。看看別人在幹什麼,這很重要。其三,切忌以聽報告的方式建立認知。有些領導,派兩個實習生做個調查報告,看一眼,得出一個結論。非常要命。本質上是用實習生的認知取代團隊認知。

就像Snap CEO說,Snap chat不是聊天工具,而是改變新一代美國年輕人的溝通方式。現在它把chat去掉了,不再簡單做熟人關係,而是圍繞攝像頭建立內容,這就與Facebook非常不一樣了。Snap讓Facebook頭疼,不是源於錢更多,或隊伍更強,而是源於對社交的認知不一樣。今天就是這樣一個時代——

誰建立正確認知,誰就脫穎而出。

2

兩翼:認知管理的兩劑良藥

大的認知體系構建之後,具體問題是否有具體方法論作支撐——比如,事情太多管不過來怎麼辦?做了那麼多總被老闆批怎麼辦?做得辛苦不出績效怎麼辦?對此,我開了兩劑良藥:

解藥一:學會逆向思考,如果花的時間少一半,事情能否做得更好

記得有段時間,我非常忙,各種會議滿天飛,效率很低。我當時就想,難道當年喬布斯會比我更忙嗎?歸根到底還是我的管理方法不對。於是我不停追問自己,如果我現在讓工作時間少一半,能不能做得更好?

當我的腦海裡不斷浮現這個問題時,我突然意識到——我忙的根源其實就在於自己認為太多事情都很重要。

怎麼讓管理變得更有效率?本質是減少真正所謂管理的量,增加判斷的量。

增加幫團隊在關鍵點做決定和梳理目標的量。

核心是轉換思維,培養做判斷的能力。而不是勤勉工作的能力。勤勉工作只是基礎。假設一下,如果只花一半時間,事情能不能做得更好?順著這個方向想,很多事情就會不斷要求去劃分優先級。

解藥二:戰略的略是忽略,不敢忽略,本質是分不清優先級

絕大部分人覺得戰略的重心是“戰”,其實是“忽略”。忽略就是能放棄什麼。

不敢忽略,本質就是分不清優先級。怎麼去建立優先級?分清優先級的前提是認知清晰。你腦海裡有一個格局,叫大趨勢。要知道什麼是更重要的。找到最關鍵的點,牢牢不放。不是最關鍵的點,學會妥協和讓步。有時候,我們思維會有盲點。原因在於:視野不夠寬,反思不夠頻。

人和人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思維格局。什麼是中層?什麼是創始人?兩者區別就在於:一個是迷戀具體情況,我在努力工作;一個是高低結合,我既能努力工作,又能不斷花時間去反思,去判斷,去拿到認知。而且清楚知道,低的目的是高。即我的每一個執行,本質上又在建立我的認知。

3

三個管理維度:信息、時間、人

宏觀層面,領導者要構建對行業的認知體系;那麼微觀層面,執行操作時,怎樣才能做到更聰明的工作?怎樣找到那件最重要的事?我從信息、時間、人三個維度剖析管理方法。

先說信息維度。人的本質就是一個CPU。運算能力再強,沒有足夠的數據輸入也不會有產出。有足夠大的信息輸入,足夠高的反思頻度,你才會有足夠的信息輸出,也才會產生格局,做出正確判斷。蒐集信息的目的,不是為了保持自身現狀,而是為了進一步成長獲得新能力,使我們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聰明的決策。

信息怎麼輸入?第一,深入分析對手。花時間加大信息蒐集,磨刀不誤砍柴工。第二,定期遍訪行業。瞭解對手,否則會失去行業認知。第三,不斷招聘行業裡的人。他們不僅是來工作的,也會帶來行業裡的認知。

一個領導者的本質就是做正確的決定。只要你拿到足夠的信息,就能做出正確的決定,執行將容易十倍,矛盾也會迎刃而解。有一句話叫主將無能累死三軍。執行很難的本質是沒有做出正確的決定。

再來說時間維度,管理上最重要的資源就是領導人時間。時間的分配,表明了一個領導者對實際情況的優先級判斷。

我們經常自認為一件事情很重要,回頭一看,根本沒花足夠時間,沒放足夠人力,沒放足夠資源。時間都去哪兒了?

反問下自己:時間是如何分配的?構建格局上花了多少時間?信息輸入花了多少時間?關鍵人身上花了多少時間?是不是偶爾想到了,去思考一下,還是變成一種工作習慣?

獵豹最早能殺出來的一個核心原因,就是我們當時樂此不疲地參加各種展會,跟各種人聊,建立了對國際APP市場的認知。我作為CEO親自站臺,親自抗資料,住很遠的酒店,轉地鐵轉三次,走路還得十幾分鍾,聽起來都很辛苦。但一有展會,我就會帶人去。而且經常是規模性的。看上去花了這麼多時間,但實際上建立了認知,找到了簡單的切入點。於是,整個公司的工作都變得簡單了,反而為其他事務節約了時間。

時間是最重要的資源。經常有同事問我,你天天管公司,介紹新文章,還玩無人機和王者榮耀,時間怎麼用的?其實很簡單。我每天都會想:有哪幾個關鍵的會,關鍵的人,關鍵點是什麼。

講完信息和時間,回到人的維度。一句話:學會通過管一個人達到管一片人的目的。

首先,管理一個人,解決一大片。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狀況,搞一堆人,這個要照顧,那個要照顧。團隊初創時,可扁平化。但越往後,越成熟的業務,越要找一個堪以重用的人。重用到什麼程度?為了這一個人,能把整個團隊重構掉。

要簡化對人的管理,找到關鍵人。在關鍵人身上花足夠多的時間,把足夠的認知傳遞給這個關鍵人,讓他做一群人的決定。切忌多人平行站位的職責不清。多人負責,容易變成每個人都不滿意。給一個人足夠授權,職責清晰,簡化管理,即便沒有達到預期,更換人時他也更容易接受。

其次就是簡化目標。不要給一個人多目標。領導最大的職責是幫員工找到一個簡單的目標。這就考驗領導,能否構建縱深的行業認知體系,找出那個關鍵目標,幫助團隊簡化目標,建立一個正確統一的目標認知。團隊目標越簡單,越明確,越容易達成一致。

現在我做管理,就簡化成“定目標”和“找關鍵人”。目標要簡單清晰,人要能挺身而出,超出預期,一戰就要解決問題。

好領導,首先是打勝仗。開戰之前,就要有七分勝算。這七分勝,就靠認知。打的就是認知之仗。看上去千軍萬馬在打,本質是兩個將領腦海裡的戰爭格局。勝負基本已定。

先勝後戰,勝算就在認知。管理如是。

截止現在,我的認知三部曲已全部發布。其中《認知三部曲之一:成長就是認知升級》分享了認知迭代的本質就是捅破那層窗戶紙;《認知三部曲之二:管理本質就是認知管理》分享了分享了一個領導如何在大格局下構建對整個行業的認知體系,並從信息、時間、人的三個維度,剖析了管理之道;《認知三部曲之三:戰略就是格局+破局》分享了大格局的認知下,升級戰略打法,積累勢能,尋找新的突破口。

盛盛GO(fstalk)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