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大龄码农也能找到工作,国内为何不愿意招聘呢?

四川丹兒


国外大龄程序员找工作比较容易,主要是有以下几个原因的:

1、市场供给不同。国外人力资源稀缺,尤其是软件开发类人员,在德国等发达国家是相当稀缺的,所以更加珍惜。有很多朋友在德国读计算机专业,都可以拿到当地的绿卡,为了留住计算机方面的人才,这突出说明当地人力供给的稀缺。

2、软件理念不同。国外开发人家讲求的是稳定,从系统架构底层出发设计居多,更需要有很长经验的人从事。而不像国内软件发展相对比较起步,更多看重的是应用, 对于稳定性和可靠性以及延展性没有那么看重,只要是快速迭代和发版更新,就是开发商想要的,因此对于工作经验没有那么看重。

3、行业历史不同。软件在中国真正起步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有这方面行业经验的人并不多,所以我们国内缺乏一定的人才沉淀基础,更多的是那些小年轻的程序员居多。

反过来,为啥国内不愿意招聘大龄程序员呢?

1、加班太多。大龄程序员有家有口了,有的是经验,而精力有限,想通过更多的是加班来冲刺的这种工作节奏,不能够适应,所以更倾向小年轻的人来进行车轮战,通过加班快速超越对手。

2、成本太高。大龄码农如果技术水平上去了,经验丰富了,要求的薪水也很高,为了控制预算,拼工时数,这种人在团队里面会控制人数,尽量少的招入。

3、管理太弱。国内很多开发团队都是应用开发为主,小打小闹,对于人员经验和管理能力要求少,希望年轻人来了做基本开发即可,不用太多经验输出,所以觉得大年纪来了没办法管理。


HR那些事儿


35岁以上不用是这个社会用工的浮躁思想作梗。

这种招聘歪风,被几个大型互联网企业和政府事业单位招聘年龄划线引导歪了。其他小企业也盲目跟风,其实大部分企业的老板和人事,根本就没理解为何35岁的不能要,道听途说什么年纪大不能加班了,老油条了,无非是为自己的所谓英明决策找理由;HR懒政,一刀切35以上员工,美其名曰行业惯例。


不否认有个别35以上的有各种问题,但实际上,绝大多数35以上的员工在工作效率、工作质量上比20,30岁的都要高,还能避免很多出错、重复返工等造成的无形损耗,其实是企业的福音。


90后,00后老板越来越多

现在主要是90,00后做老板的公司太多了,这些老板初出茅庐,以为他能做老板,其他的年轻人也都能胜任担当重任,不需要年纪大点的。还一个原因是老板自己才30岁不到,自信心不够,招聘35以上的担心降不住,正好BAT带来了35岁裁员的歪风,就成了他们眼中理所当然的事。


有人说35以上的对工资要求高。事实上,大龄人跳槽除了个别做高管外,很多都是降低了身价,有时还不如刚工作2年的年轻人工资要求。


每年大量大学生毕业冲击就业市场

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太多,为了解决这些大学生就业问题,政策向年轻人倾斜,各种优惠政策扶持30岁以下青年就业。


以上几点状况导致了就业市场供大于求,一个招聘岗位放出来后,马上就会有一大群人投递简历应聘,使得招聘企业有很大的可选余地,人为地淘汰掉年龄‘大’的。由此恶性循环。



要改变大家对年龄的限制要求,肯怕还得需政府出面呼吁,最起码是政府带头,把招聘要求35岁以下这条拦路虎先砍掉。


职场二十年


首先,不论国外还是国内,IT行业的从业者在年龄大了以后都会遇到求职难和薪资出现一定程度下降的问题,只不过国内更明显一些而已。国外的程序员岗位之所以可以作为终身职业,一方面与健全的职业保障措施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工作环境有关,这涉及到工作压力、单位工作时长等因素。

国内大龄程序员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技术结构陈旧。软件开发领域对于技术发展趋势是非常敏感的,技术更新速度往往也比较快,很多大龄程序员就业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技术结构陈旧无法满足开发团队的要求。导致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程序员工作压力大,几乎没有时间主动学习,从而导致被行业淘汰。

第二:无法适应高强度开发工作。国内程序员的工作强度是比较大的,不少互联网公司在产品开发周期的设定上往往以天来进行计算,这就导致不少程序员需要长时间加班才能完成开发任务,对于年龄较大的程序员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第三:开发团队年轻化。国内软件开发团队普遍比较年轻化,现在不少软件开发团队已经是90后的天下了,不少80后的程序员已经开始陆续退出开发团队了,更不用说70后的程序员了。开发团队年轻化是不少公司秉承的一个原则(会对大龄程序员重点考核),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软件团队的开发效率。

大龄程序员就业有一定困难通常指的是应用级程序员,对于研发级程序员来说,年龄并不是太大的问题,所以如果想在程序员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应该考虑向研发级程序员方向发展。

我从事互联网行业多年,目前也在带计算机专业的研究生,主要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我会陆续写一些关于互联网技术方面的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相信一定会有所收获。

如果有互联网方面的问题,或者考研方面的问题,都可以咨询我,谢谢!


IT人刘俊明


“烈焰童子”观点:中国人口太多,多到越是头部行业,人才越拥挤,竞争越激烈。所以具体到IT行业,20~30岁的都用不完了,根本轮不到大龄码农。下面我说的话会赤裸裸带着资本的血腥味儿,敬请各位看官捂住口鼻,继续阅读。


企业家做事会计较ROI,就是所谓的投入产出比,计算器一按,发现不划算,所以不仅不招聘大龄码农,反而会大量裁员,即使赔钱也要裁员。具有代表性的国内头部企业包括:华为、360、腾讯、阿里巴巴、京东、神奇网站58同城等等。美其名曰不养老白兔,实则是用人成本高,不能加班,不能成为他们的奋斗者,不具有狼性等等理由。


下面我就观点展开来谈一下,为什么企业家不愿意用大龄码农。


1.人才贵,杀几个老家伙足以养一个集团军

员工随着工龄的增长,年薪必然水涨船高,一个10年以上的员工的薪资,足可以养至少2~3个工作两三年的员工。企业盘算的是什么?就是投入产出,虽然一个工作十年以上的人肯定能独当一面,力挑重担,但3个臭皮匠,怎么也能顶半个诸葛亮吧。所以这些企业家一致的观点是,裁掉这批老帮菜,招聘年轻的来。反正搞计算机的这帮人,头脑简单,每年毕业的学生像韭菜一样,割都割不完,又便宜又好用还好洗脑。所以势必大龄码农们就要求他们滚蛋了。


2.老帮菜有家庭牵绊,一会儿老婆孩子,一会儿父母,不能安心让他们加班

老员工们,到了十年以上,自然老婆孩子父母事情一大堆。企业家看着这些人,今天请假带父母看病,明天孩子幼儿园的去一下。私事办个没完没了。这怎么可能执行我的奋斗者精神,怎么能够体现我的企业狼性文化。一帮老白兔,天天就只盘算着窝里那点事,我怎么办。企业家们忘记了自己也是个老帮菜,已经是失去创造能力的老家伙,评判事情两套标准,自己打高尔夫、健身房、马拉松,身体锻炼的像驴一样,睡大学生搂大秘,真是做到了严已律人、宽以待己。


3.不能加班,身体差

尤其在互联网行业,这些企业家们能光鲜的活下去,靠的是什么?各个都是在靠资本输血,业务线赔的个底儿掉,表面光鲜压力巨大。资本让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干什么,资本是爹,融资是妈。所以资本看上的东西,就让他们赶紧派人去抄,企业家们签了对赌协议,反正也不用自己干,时间有限,就让员工们加班抄呗,反正互联网产品天下一大抄。这时候,老帮菜们开始叫唤了,身体不行啊,受不了啊,996违法啊。企业家们一看,这不行啊,你这么闹下去,还谁给我干活儿啊,于是大刀一挥,赔钱裁员!反正钱都是资本的,谁听话企业家用谁,谁身体好用谁。所以老帮菜们拿着赔偿光荣下岗,小年轻们拿着高薪玩命加班。加班一时爽,瞬间ICU。挣点钱都给莆田医院了,百度躲在后面就更开心了。


4.IT严重过剩,低端岗位大把非专业人士涌入

听说IT行业挣钱,目前低端岗位中,大把非计算机专业人,通过培训机构快速培训3个月,过来充斥这个市场,搞工资价格战,劣币驱逐良币,进一步加剧这个行业的竞争。你便宜我比你更便宜。你能加班我比你更能加班。只要给钱我什么都干,原来比这脏比这累的活儿我都干了,这算个啥!


这么看来,相反,使用年轻人的好处多多,逐条都能对应的上了。是的。你的结论没错。


1.人才便宜

刚毕业的大学生几千块,上一个集团军堆代码呗,反正有点BUG无所谓,会抄袭产品就是王道。


2.没有家庭后顾之忧

没老婆没孩子,天天都可以加班,狼性文化,奋斗着精神一上,脑袋一洗,就都可以开心996。挣得有多,天天数着钱等着买房,各个被打了鸡血,管他啥的,就是干!ICU也要干!


3.身体好,能加班

被洗了脑,天天996,身体好,能抗个两三年,企业就像榨汁机,员工就像甘蔗。企业拼命压榨员工的能量,这批身体干亏了就干掉,再换一批榨汁。反正韭菜一样的草芥生命多了去了,便宜又好用。企业家继续打高尔夫、健身房、马拉松,大学生按摩秘书给洗脚,坐享其成,到了财年忽悠几个产品概念,继续和资本一起圈投资者的钱就行了。



4.其他行业转来的人更拼命

这个行业还能挣钱几年不知道。但是大把非计算机专业人,通过培训机构快速培训3个月,连计算机原理都搞不清楚就过来堆叠代码。反正都是搬砖的,身体好,既然知道这边辛苦还愿意转过来就是奔钱来,哪管什么ICU过劳死。


总结:你看到的是真实存在的现象,是中国从互联网界蔓延到传统行业的一个真实存在的现象。资本做搅屎棍,企业家掏大粪,我们是粪缸里的苍蝇,吃屎的时候就不能嫌恶心。企业家教育我们: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你们不能嫌粪缸臭!是蛆你就跟着屎一起翻滚,长了翅膀了有能力你就飞出去,受得了就跟着波浪尽情摇摆。让我们一起摇摆~!



这个问题就谈到这里。认可我的答案,请你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我是【烈焰童子】,科技公司常务副总,喜欢分享职场管理,晋升,实战干货内容,欢迎关注。





烈焰童子


中国人骨子里其实是不尊重技术人员的,在过去认为这无非就是奇淫技巧而已,比如明末生产火器的匠户,为国制造防卫武器这么重要的岗位,待遇不如奴隶。几千年下来技术人员都没有地位。现代虽然被大嘴巴抽醒了,不再抱着孔孟之道那套,开始重视科学技术,但是几千年传统下来的惯性不是几十年能改的了的。还有就是老板或负责人大多不是技术人员出身,基本上就是外行。没能力知道手下写的代码质量好坏,评价员工好不好就两个标准,一个是否听话,我说一个月做完你就想把法给我弄出来就行。二是能加班,别的不懂,他懂付你一八小时工资你给我干十六个小时,那我就赚了。至于那些有经验的程序员一天写出来的代码新手几天都写不出来,即使写出来可能需要更多时间去修修补补,他们不管,因为没能力去鉴定。哪个行业,都是干的越久经验越多,也越值钱。怎么可能软件行业例外呢,无非是评定标准问题罢了。


LarryLe


年龄大了扛不住996,所以国内的快餐式高强度开发需要的是经得起折腾的年轻人。国外虽然也有高强度开发但是只有抢进度或者紧急检修的时候才提高工作时间和强度,所以年纪大的程序员依然可以适应。同时国外法规完善,很少有公司敢长期踩着红线压榨员工。


噼啪咔啦吧嗒咚大魔王


人多啊!国外只要有个正经工作,大多能过的不错。这就造成很多人并不愿意费劲吧啦得考大学,学编程什么的。就算考了大学,还不如学点更赚钱的专业。对程序员之类研发工程师还是蛮吃香的。国内的收入分配方式决定了想要过好日子,做个产业工人是绝对没希望的。大量的人员考大学,做白领,相对的,学编程的人自然就多得多。人一多自然就能挑挑拣拣了


elicxxx


国外软件公司是长跑型,认准一个目标,一直做下去,保持他们的特色,一直跑,适合有经验耐力型,国内软件公司是奔着热点去,哪个概念热,一窝蜂全跑过去,又因为版权保护不到位,谁先做出来谁就赢得一切,所以国内软件是短跑冲刺型,不需要做出的的软件稳定,完备,但一定要快,抢占市场,所以国内的加班特别多,特别玩命,适合年轻人。


thunder37


中国只要大龄了,不管是不是程序员,都没啥企业愿意用了,35岁就被社会强制养老很普遍。。。中国对人之才还是很缺乏重视,不够因材施用,而且对年龄的固有成见极大。


坏坏小书生


我以后就是要创建一个平台,吸引真正特爱技术的大龄程序员一起制造软件工具,现在慢慢进行中,我知道我的力量很微弱,但我愿意去做。而且我始终相信我们会从浮躁的心态转变为认真做事的心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