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潮”一名是乾隆御賜?通州平潮的地名起源你瞭解嗎?

平潮是通州西部重鎮,南通市區西北門戶,是江蘇首批對外開放衛星鎮,是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全鎮總面積109.6平方公里,人口超12萬人。

“平潮”一名是乾隆御賜?通州平潮的地名起源你瞭解嗎?

建設中的滬通大橋北起通州平潮鎮

平潮自唐初成陸,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因為有幾個單姓布衣遷居於此,人丁日增,漸成村落,始稱“單家店”。後又因距南通州30華里,俗稱“三十里”;清代,縣道兩旁遍植桃樹,雅稱“桃村”。

“平潮”一名是乾隆御賜?通州平潮的地名起源你瞭解嗎?

平潮鎮一景

關於平潮一名的來歷有幾種說法,今天說來與大家分享。

說法一:民間祈願,平息風潮

平潮舊時地瀕長江,水患嚴重。據有關資料記載,明萬曆二年夏秋之交,江湖氾濫,平潮附近一片汪洋。明崇禎元年七八月間,狂風大作,巨浪滔天,沿江田地皆被江潮席捲,居民臨時東遷七里。

平潮鎮西街曾有“安瀾門”(在今派出所西首,1970年拆除了),即由單家店居民所建,意為江濤巨瀾至此便可平息。人們從平息江潮的祈願出發,將單家店稱作平潮。

“平潮”一名是乾隆御賜?通州平潮的地名起源你瞭解嗎?

平息江潮

平潮一稱得官方承認,是在清道光年間。當時,單家店人要在縱貫本鎮的運鹽河(即今通揚運河)上築一座石橋,能站在橋上遙望白蒲。而白蒲人認為此橋建後將破壞白蒲風水,故與單家店人打官司。單家店和白蒲皆是書宦之鄉,通州官平翰親自出面調停,使風潮得以平息。平翰特作《翔風橋記》,既取民間祈求之願,又記風潮平息之事,遂正式將單家店改名為“平潮”。

說法二:築堤防洪,潮水至此平

據史料記載,平潮在唐代以前還是長江邊上的一塊沙洲,至唐代才和胡逗洲等連成一體。為了抵禦潮水的侵入,人們先在九圩港築了第一道江堤大壩。遇到洪水氾濫,潮水一直漫到白蒲南,於是人們又在平潮築了第二道江堤大壩,並造了一座大橋,史稱二壩橋。從此,每逢漲潮,潮水到此就平緩了,故稱平潮。

“平潮”一名是乾隆御賜?通州平潮的地名起源你瞭解嗎?

九圩港近照

說法三:乾隆御賜

據《通州縣誌》記載,清乾隆壬午年(公元1762年),乾隆皇帝經水路下江南,接連陰雨連綿數日,途經通州時天氣始放晴,乾隆站在船頭有感而發,賦詩一首:“江波浩淼浪淘沙,激濁澄清始平潮。”此後,皇上御賜名為“平潮”。

“平潮”一名是乾隆御賜?通州平潮的地名起源你瞭解嗎?

乾隆皇帝賜名“平潮”

說法四:胡長齡治水得名

清乾隆年間,又一次暴雨成災,正好新科狀元胡長齡回通州省親。聽到水災報急,連夜涉水過河去勘查災情。只見堤岸外水連天,樹丫子上掛水草,房子邊上能行船。

胡狀元連忙喊來地保鄉董,通過敲鑼告示,召集鄉民百姓擔土治水,整整忙了七天七夜沒有閤眼。不想剛剛加固填高的堤壩,浪頭一衝又倒了。人們筋疲力盡,唉聲嘆氣,胡狀元也沒了主意,只得到破廟裡住下,向乾隆皇帝稟報災情。

他點起蠟燭,書寫奏章。不知不覺地伏在香案上睡著了,因夢中得到關帝神明暗示,頓時來了精神,瞌睡蟲也不曉得飛到哪裡去了。天一亮,胡狀元就帶領民工,在幾處衝坍得最厲害的圩壩上重新拋石填土,一層一層,並用石夯敲實。老百姓挑土抬石,豎樁打夯,號子連天,十分賣勁。僅半天工夫,堤壩加固填高了,洪水治住了。

胡長齡和當地老百姓不忘神靈的保佑,在河口之北東岸重修了廟宇,取名“鎮海關帝廟”,以祈禱平息江潮氾濫,於是將三十里改稱“平潮”。

“平潮”一名是乾隆御賜?通州平潮的地名起源你瞭解嗎?

胡長齡治水

胡狀元還親自為廟門繕寫了一副楹聯:江海浪濤澎湃淹沒沙灘,霾霧雷電霹靂霍震雲霄。上聯均為“水”字旁,下聯全是“雨”字頭。

傳說狀元是“文曲星”,因此鎮住了作祟的蛟龍。雖然這是個神話傳說,但從另一個方面說明了“平潮”是狀元胡長齡起的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