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人生》的开篇有这样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正是这句话,我认识了路遥,也重新认识了自己。

《人生》中的男主角高加林从小生活在农村,但上过几年书,成为了人们眼中的知识分子,在当地某得一份好差事——当小学老师。这让他的眼界不同于其他人,他渴望成功,渴望收获有一份与他心灵契合的爱情,可终究是不如愿。

一个人,有理想是好的,但实现理想的路,却并不好走,高加林就是在这条路中起起伏伏、跌跌宕宕.......

人生的开端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一.工作被替代,仿佛只能认命。

改革开放初期,作为家中独子的农家子弟高加林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村里的小学教书,这在当时是个光荣而受人尊敬的职业,既不需要下地劳动,还可以赚取工分,养活自己和家人。

但好景不长,当民办教师的他被村书记高明楼和公社文教专干马占胜合伙顶下,因为高书记的儿子三星高中毕业后没有合适的工作,私心作祟的高明楼牺牲了高加林,成全了自己的儿子三星。心高气傲的加林顿时感觉人生一片灰暗,他不想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了此一生。

但在那个人生选择受到极大约束的年代,他无计可施,仿佛只能认命。

二.遇到一个喜欢自己的女孩。

于是,他意志消沉,采用下地拼命干农活的方式作践自己、麻醉自己。

这一切被同村姑娘刘巧珍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巧珍人长得漂亮,为人勇敢而善良。她虽然大字不识一个,却对加林非常痴迷,且一直暗恋着他。本来,她觉得自己是高攀不上加林的,因为加林是高中毕业生,人还长得潇洒,有男子气概,而且多才多艺。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在她的眼里,加林这样优秀的男青年是不会在农村里待一辈子的,当“先生”的加林也是不会看上她这个农村姑娘的。当巧珍得知加林被顶替,不能继续当老师,只能在村里当农民时,她的心情很矛盾,既高兴又悲伤。高兴的是,加林也是农民了,他们之间的差距变小了,也有机会在一起了。悲伤的是,自己心爱的人被人算计,心情灰暗,她也心里难受,而且她公开地为加林鸣不平。勇敢的巧珍整天暗暗关注着加林,终于找到机会向加林表白。

最终巧珍用自己的一片真心,安慰失意的高加林并陪他走过了阴霾,两个人的爱情轰轰烈烈,人尽皆知,即使巧珍的父亲反对,也没有阻止她继续爱着加林,加林也渐渐接受农民这一身份,两人似乎要有一个完美的结局。

人生的发展

但故事情节此时却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一个变化是,在一次加林和巧珍去县里公共厕所拉粪过程中,加林受到了城里人的歧视。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城里公共厕所里拉粪,但连粪都要抢,因为其他村也想要把这些粪拉回村里肥地,他先被其他村的两个青年打了,后来在装粪过程中,他又受到另一位城里女人,其实是他高中同学张克南的母亲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再次受到伤害,而在农村里当个农民再次让他感觉到不甘心。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另一个更大的变化是,他那位在军队里从军的叔父高玉智突然转业回到他们县城了,而且当了县劳动局的局长。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此时劳动局的副局长正是当年把他老师职位弄丢的文教专干马占胜。善于钻营的马占胜马上意识到,自己当年把自己顶头上司侄儿的工作搞丢真是不妥。为了拍领导马屁,马占胜一手包办,帮加林找了份新工作——在县委里做通讯干事。不过这份工作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没有经过任何正当程序,小说中称之为“走后门”得来的。加林刚开始时也惴惴不安,但还是抱着侥幸心理去上班了。他太想施展自己的抱负和雄心了!

离开村庄到县城工作时,只有巧珍一人满含热泪、恋恋不舍地送加林,巧珍深情地对加林说,要常想着她,要只和她一个人好。加林感动地点头答应。但城里和农村的环境大不一样,国家干部和农民也大不一样。进了县城的加林如鱼得水,他本身才能就突出,加上工作非常努力,很快崭露头角,几乎成为了县城无人不晓的明星。他撰写的文章常常在广播里播出,加上他又有体育特长,很快成为女青年们的梦中情人。

人生的高潮

这时,他以前的高中同学,毕业后在县广播站工作的黄亚萍向他抛来了橄榄枝。

他们两人在读书时就交往密切,但毕业后由于加林回农村先是教书,后来又成了农民,而家庭条件优渥的亚萍则获得了广播站播音员这份好工作,于是他们渐行渐远。加林虽然对亚萍一直有朦胧的好感,但自觉两人差距太大,自己高攀不上亚萍,只得望而却步。而亚萍虽然也喜欢加林,但她不能忍受和一个农民过一辈子,时间长了也只能选择淡忘,而且此时亚萍也有了未婚夫,那就是她和加林高中共同的同学张克南。张克南家庭条件同样优渥,虽然个人才能比不上加林,但张克南很爱黄亚萍,对她百依百顺。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高加林、刘巧珍,张克南、黄亚萍,四个人、两对情侣平淡的生活因加林工作的调动而像平静的湖水里投入一颗石子一样起了波澜。

首先是黄亚萍看到高加林到了县城里工作,表现又那么优秀,她又回想起以前在学校时他们交往的日子,而且加林那么有男子气概,那么有志向,那么有才,他们有那么多共同话题,她突然觉得,与张克南相比,她更爱高加林,她决定断绝和张克南的关系,和加林在一起。

其次是高加林,他同样未忘记和亚萍的旧情,他最初接受了巧珍的感情,是在他人生失落之时,他那时觉得自己可能一辈子就是农民了,他不得不认命。现在,黄亚萍向他伸出了爱的橄榄枝,主动向他靠近,他和亚萍在精神上是那么接近,他们俩有那么多共同话题可以聊,亚萍的家庭又可以帮助他实现他心中的抱负和理想,他的内心动摇了。

与亚萍形成对比的是巧珍,几次赶到县城来看加林的巧珍都没有碰到加林。而就在碰到加林的一次聊天中,她跟加林说的是村里的见闻和琐事:三星开拖拉机,不教书了;村里的水井修好了;加林家的母猪下了十二个猪娃,一个被老母猪压死了……有了对比的加林心中非常地苦闷,他和亚萍多么有共同话题啊,而巧珍说的这些事,他现在哪里会关心呢!加林和亚萍都在摇摆和踌躇之中。

终于,从小在优渥条件中长大,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且又任性的亚萍主动找加林摊牌了,她明确地告诉加林自己想和他在一起,她只要确定加林也爱她。面对亚萍的攻势和自己真实的内心,加林无可防备。他也觉得和亚萍在一起更适合,而且对他的前途更为有利。他妥协了。只是,他不知要怎么面对巧珍,要怎么和巧珍断绝关系。与亚萍干净利落地以一封信断绝了克南的关系相比,加林抛弃巧珍则艰难得多。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思前想后之后,他决定把巧珍叫到城里来,当面对她说清。就在进城的大桥上,在巧珍夺过加林装满蒸馍的篮筐走向城里帮他去卖蒸馍的大桥上,加林和巧珍会面了。加林支支吾吾,说自己要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他们两人的关系不知道如何处理。

而聪明的巧珍一听就明白了怎么回事,她不让加林继续说下去,她含泪说自己配不上加林,让加林再找一个更好的人,可以帮助他的人。随后,她骑着自行车奔回了村里。不久,很多村民知道了这回事,有的骂加林负心,有的嘲笑巧珍高攀不成,后来更多的村民则是同情可怜且自强的巧珍。巧珍最后嫁给了同村一直心仪于她的马栓。而加林呢,在和巧珍断绝关系之初也非常愧疚,但不久之后就陶醉于与亚萍的二人生活和美好前途之中了。

人生的落幕

就在此时,故事情节再次出现了转折。张克南的母亲见自己儿子的意中人被别人抢跑了,于是检举高加林的工作是通过走后门得来的。由于这件事闹得满城风雨,最后纪检机关决定免除加林的工作,让他重回农村。

加林再次无计可施,他又成了农民!成为农民的他觉得自己和亚萍又不般配了,亚萍一时间也陷入了慌乱之中,她确实是爱加林的,但她又无法接受自己和一个农民一起生活。加林找到亚萍,要和亚萍断绝关系,他说自己更爱的其实是巧珍。可悲的是,有着珍珠一样品质的巧珍此时已成了他人妇。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加林又回到了村里,当他听到山坡上的孩子们唱着:“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时,他觉得村里的人肯定在嘲笑他。与他预想的不一样的是,村里的父老乡亲们没有嘲讽他,却纷纷来安慰他。

小说末尾,开明、睿智的德顺爷爷以劳动光荣、党的政策好、农村前程大、好男儿不怕跌倒等来安慰加林。加林幡然悔悟,叫喊着:“我的亲人啊……”

总结:

曾经听一位老师讲,老人在教小孩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事,往往事倍功半,因为小孩的认识总是局限的,只有亲身去实践了,才能真正懂得,经历了才能长大,这也是人发展的必然。

我们从小到大,听过无数的关于做人的道理,关于生活的真谛,可是我们还是很难过好这一生。别人的成功,对我们而言都难以原模原样重现,所以我们虽然听得很多,记住了许多的“成功秘诀”,可是我们依然平凡,依然麻烦不断,可是,正因为这些挫折和苦难,磨砺了我们,我们才不会一触即溃,才能在逆境中依然顽强,依然对人生怀有一份憧憬,这或许便是苦难的财富。

为何高加林不甘于命运,敢于去争取,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了呢?

而事实上,在充满欲望的都市中,我们就是高加林。不断想要更高的位置,又不断喜新厌旧,永远找不对自己的位置。我们一生在寻找,可我们忘了学会满足。幸福本就是人们的欲望被满足后的愉悦感觉。所以学不会满足的人,注定不会幸福。

但好在,我们所走过的每一条路,做过的每一个选择,终将化作漫漫人生的一部分,既然我们无法学会满足,那就努力去学会珍惜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