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太子胤礽烂泥扶不上墙,那么真实历史上胤礽是个什么样的人?

宋安之


圣祖是位学识渊博之人,对于自己未来的接班人寄予了很高期望,从小太子胤礽就被圣祖训谕成优秀的预备储君培养,幼年时就亲自教他四书五经。六岁时,圣祖令名儒张英、李光地为胤礽之师,并令熊赐履授以理学诸书,康熙二十五年 (1686年),特召江宁巡抚、著名理学家汤斌以礼部尚书之位为詹事府詹事,直隶大名府兵备道耿介为少詹事,胤礽能熟练使用满语、蒙古语、汉语官话三种语言,马术出众,能左右开弓,儒家基本经典亦能粗通,并且时常听闻圣祖宣讲治国之道。 在“太子名分”的情况下,其渐渐被其他皇子孤立,也成为胤礽以后种种行为的出发点。

胤礽14岁时,开始了与皇长子胤禔的高压关系。胤禔号称武力强壮,而胤礽在文学方面有些成果。形成习惯后,胤礽在每方面都要与胤禔交手与比较。到了20岁左右,因为“太子名分”的关系,成年皇子里几乎都不与胤礽往来;事实上,其他成年皇子已在背后,不断发动挑战胤礽储君地位的行动。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七月,圣祖亲征噶尔丹,在乌兰布通之战前夕,驻古鲁富尔坚嘉浑噶山,圣祖患疾,召太子及皇三子胤祉至行宫。太子侍疾无忧色,圣祖伤心,遣太子先返北京,这件事是父子情份产生裂痕的起因。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册立瓜尔佳氏为太子妃。这时候太子身体健壮,眉清目秀,皇太子已经进入青年时期,圣祖开始在实践中锻炼他,依旧对他充分信任,寄予莫大厚望。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二月,圣祖再次亲征噶爾丹,命令时年二十三岁的太子代行郊祀礼,同时坐镇京师监国理政,各部院奏章听从太子指示处理,如发生重要之事,大臣议定后,奏启太子。六月,战胜噶尔丹,圣祖回京,太子在诺海河朔亲迎,圣祖命太子先还。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圣祖出兵宁夏,仍然命太子留守京师。但是,此时已经有对太子不利的流言传至圣祖,权力与亲情之间的矛盾开始生冲突,自此圣祖对太子的眷爱渐渐产生了变化。

经过一系列的政治对抗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九月初四,圣祖在巡视塞外返回途中,在布尔哈苏台行宫,召诸王、大臣、侍卫,文武官员等齐集行宫前。胤礽被圣祖以“不法祖德、不仁不孝”等罪被废黜太子身份。并且康熙谕示宣召:“从前索额图助太子潜谋大事。朕悉知其情将索额图下狱处死,今胤礽欲为索额图复仇结成党羽,令朕未卜今日被鸩明日遇害,昼夜戒慎不宁,似此之人岂可付以祖宗弘业。且皇太子胤礽生而克母(嫡后)孝诚仁皇后,此等之人古称不孝。朕即位以来诸事节俭,身御敝褥足用布袜,胤礽所用一切远过于朕,伊犹以为不足,恣取国帑、干预政事、必致败坏我国家、戕贼我万民而后已。若以此不孝不仁之人为君、其如祖业何”。谕毕,康熙痛哭,众臣皆叩头仆地。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三月辛巳,又以“虽被镇魇,已渐痊可”为托词,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妃复为皇太子妃,暂时解决了皇子争位的难题,但是“父子君臣”之间却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裂痕。

康熙五十年(1711年)十月,康熙帝闻奏,胤礽与不正当人士接触,要不顾一切强行让康熙内禅,自己即位。圣祖听说后大怒,速归京师,并且先谴责时任步军统领的讬合齐、刑部尚书齐世武、兵部尚书耿额、都统鄂缮、迓图等,这就是著名的“沈天生案”。又将托合齐以沈天生案中贿罪判绞死(最后死于狱中,锉尸焚之),齐世武等人被判绞死,鄂缮夺官幽禁,迓图入辛者库守安亲王墓。皇帝与储君之间的矛盾,终于又发展到不可调和的地步,圣祖决定再废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 (1712年)九月三十日,圣祖巡视塞外回北京当天,即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复立以来,狂疾未除,大失人心,祖宗弘业断不可托付此人。朕已奏闻皇太后,著将胤礽拘执看守。”胤礽废黜幽禁于紫禁城之咸安宫。十一月十六日,将废皇太子事遣官告祭天地、太庙、社稷。康熙亦命令严加禁锢幽禁皇长子胤禔于府第内。


晨光百科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凝聚了康熙的半生心血加以培养,被康熙寄予厚望。

康熙的皇太子胤礽,生于康熙十三年(1674年),生母为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由于胤礽的出生伴随着赫舍里皇后的去世,于是康熙将自己对于赫舍里皇后的爱全部给予了胤礽,同时鉴于整个赫舍里家族特别是索尼、索额图等,在康熙除掉鳌拜期间以及之后稳定局势、巩固皇权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康熙十四年(1675年),刚满一岁的胤礽就被康熙皇帝册立为皇太子。

康熙对于胤礽的成长是极为关注和关心的,甚至自己亲自承担起来幼年胤礽的抚养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在胤礽得天花期间,康熙皇帝亲自照料长达十多天之久。

为了将太子胤礽培养成为合格的皇帝,康熙对于太子胤礽的培养也是非常看重,他先后给胤礽安排了四位老师,分别是张英、李光地、汤斌、熊赐履,这四个人不仅是当时的饱学之士,更是朝堂之上的能员干吏,并且皆以勤政清廉著称。与此同时,康熙每次离开京城出征或者巡视,都会安排太子胤礽监国署理政务,给了太子许多的机会来锻炼提升自己。

可以说,康熙为了太子胤礽能够顺利继承皇位,并且承担起统治和治理整个国家的重任,是用尽了心思,为此也更是付出了康熙的半生心血。

历史上的太子胤礽,其糟糕的表现相较于《雍正王朝》中所演绎的太子胤礽,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尽管康熙为了太子胤礽的成长是煞费苦心,更是请来了众多名师教育太子,然而太子的表现确实越来越差,甚至可以说太子胤礽在“变坏”的道路上是越走越远。

首先,是太子胤礽的生活是非常的奢靡,极度的浪费。

实际上,历史上的康熙还算是节俭的,除了后妃的数量在清朝所有皇帝中排名首位,其他方面康熙过的并不奢侈。然而太子的生活奢靡程度远超他的父亲康熙皇帝,甚至在使用的器皿、铺盖、装饰、餐食等方面,比康熙使用的还要珍贵。

其次,就是太子胤礽非常的贪婪。

这里的贪婪,就是指贪财和贪物。

身为太子,胤礽的俸禄已经是远超其他皇子,但是这些钱远远不足以满足胤礽铺张而又奢靡的生活。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太子胤礽经常性的暗示官员们主动向其行贿,并安排其属下的人打着自己旗号到各地收受贿赂。

再次,就是太子胤礽对于朝臣和兄弟们的态度是非常的傲慢。

可以说除了三阿哥胤祉,所有的皇子对于太子胤礽都有着极度的不满,主要原因便是太子经常仗着其尊贵的身份,打压、排挤、羞辱其他的皇子。

在对待朝臣上,太子也非常傲慢,除了自己奶妈的丈夫、内务府总管凌普以及他的心腹、步军统领托合齐等人,太子对于其他朝臣也是缺乏最为基本的礼貌和礼节,让朝臣是怨声载道。

最后,就是太子胤礽已经变得完全没有了同情心。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康熙在第一次亲征噶尔丹的时候因风寒病倒了,太子胤礽在探望康熙的时候全然没有伤心之意,甚至还是兴高采烈的,这引得了康熙的极大不满。而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的皇十八子胤衸在热河秋闱过程中的意外病逝,太子也没有表现出悲伤之意,依然我行我素、歌舞升平,这也最终成为了太子第一次被废的导火索。

由此可见,太子胤礽的行为和表现确实辜负了康熙对于他的希望和寄托,甚至的确可以用“烂泥扶不上墙”来形容。

康熙给了太子足够的机会,然而结局再一次令康熙失望,最终康熙两度废黜皇太子,彻底抛弃了胤礽。

太子的逐渐“变坏”,让康熙将目光放在了太子的叔姥爷索额图身上。

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皇帝南巡,走到德州的时候太子病重,康熙急召索额图赶来照看太子胤礽,索额图与太子就此朝夕相处了很长一段时间,而在此之后,太子的种种恶习逐步的开始暴露了出来。

这些事情的出现让康熙开始反思对于太子的教育,最终发现索额图成为太子“变坏”的最大元凶,而此时的索额图依然同明珠集团不断的争斗,双方各自拥立的皇太子和皇长子也在此期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党争已经逐渐演化为了夺嫡之争。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五月,对于索额图已经忍无可忍的康熙皇帝终于动手了。康熙直接将索额图拿下,并且圈禁在了宗人府,九月,索额图被活活饿死,结束了一生。

康熙皇帝本想借索额图的死,给太子胤礽一个提醒,但是面对索额图的死,太子胤礽反而产生了浓厚的报复情绪,与康熙的关系也开始逐渐恶化。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在热河秋闱过程中,太子胤礽对于皇十八子胤衸的死没有任何悲伤之意本就引得康熙的极度不满,更让康熙感到震怒的是,胤礽竟然在夜晚窥探康熙的营帐,进而导致了康熙第一次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然而为了政局的稳定,特别是平息皇子夺嫡造成的不良影响,康熙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复立了皇太子胤礽,此时的康熙仍然对胤礽抱有希望。

但是胤礽的表现最终还是让康熙由彻底的失望变为了绝望,太子胤礽非但没有任何悔改之意,继续我行我素,甚至就此开始广结党羽,发展自己的势力,最终爆发了“托合齐会饮案”。

太子胤礽也因为此事为康熙第二次废黜,也是被彻底的废黜了皇太子的位置,进而被圈禁终身,最终于雍正二年(1724年)去世。


雍亲王府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当时刚满周岁的时候就被封为皇太子,康熙对胤礽十分的疼爱,而且也对他寄予很高的厚望,从小对他就用心栽培。当然胤礽也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期望,聪明好学、文武双全。据史料记载,胤礽年少时并不昏庸,他是康熙帝手把手教大的,11岁能通满汉蒙三语,少年时也是文武双全,在阿哥中也是杰出的。不要只是看电视就得出他昏庸的结论。在这胤礽刚刚懂事的时候,这就开始亲自传授功课,这还不算招揽一大批的大儒当老师。这学问也教,做人处事也教。加上这胤礽也聪明,没多久这满文汉文玩的溜溜的,而且那拉大弓放大箭的本事也不错。

转脸康熙一瞅,人还长的不错,待人接物和善还彬彬有礼,康熙高兴,这就常常的把这娃带在身边,传授帝王之术。

咱说了天下当爹的他都一个德性,爱孩子那是真真的爱。就因为这个爱字,康熙可就犯了错,这错可就直接导致了这胤礽的跋扈和冷血。

咋错了呢?俺给大家伙说道说道这事。

话说这康熙打开头先给胤礽选老师,先选了三位,一曰汤斌,二曰耿介,三曰达哈塔。

开头这三人挺高兴,毕竟是太子的师傅,也就是以后皇帝的师傅,您这叫康庄大道平步青云啊。

可这三人没想到的是,他们上岗第一天,康熙为了给胤礽传授帝王之道,这就当着胤礽的面给这三人来了一个下马威。

说是你们三既然要当太子的老师,那么让俺这当爹的烤烤你们(这是真真的烤啊,整个就是烧烤)。

考就考吧,但这康熙也不知道是要显摆嘚瑟自己的学问,还是要给这三难堪,除了那达哈塔出的题正常一点(毕竟都是满人留了点面子),另外俩汉人劲挑些冷门生僻的诗词典故来考。

好家伙俩人都答不上来,这还当老师呢?丢人!这俩老师大脸蛋子被打的啪啪响。

这那是考验啊,这叫立威。明着暗着告诉胤礽,这帮子家伙虽然挂这老师的头衔,其实也就是给他们爷俩提供服务的服务人员,说道底这都是皇家的奴才,不用给他们面子。

得,这前头咱不就说了吗,这胤礽聪明着呢?他根本就不把这些个老师放在眼里,回头就给这些个老师立规矩,每天上课的时候,这老师先要先蹲在案头下边给学生跪下磕头,三拜九叩的,美其名曰这叫行君臣之礼。

上课的时候,您这老师要开口说话传授知识。

“哎!等会!先趴下,跪地上!这叫嘛?这叫回奏?说吧!”胤礽指着老师的鼻子说。

得,老师跪地上讲课。

讲完了,您这太子要背,是吧!

“爷们背文章,那有你站的分?坐着更不行了?这天下你还能比太子大?接着跪!”

得,胤礽摇头晃脑的背书,当老师的还的跪着。当胤礽把书背好了,您这老师才能爬起来。

这叫嘛?这叫规矩,无规矩不成方圆不是!

好吧!就这么折腾下来,那个老师能受得了,这可都是一把年纪的主。你就瞅吧,课堂上胤礽穿着得体,虽然是大夏天,那是有模有样的。回头瞅那些个老师,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

康熙瞅着自己的大小子那叫个开心,把老师们当做反衬大加赞赏胤礽,把个胤礽开心的不要不要的,其结果就是变本加厉的对待这三大脑壳的老师。

得,第三天大早上的,那叫耿介的老头突然就昏倒了,摔地上迷糊了。这事报给康熙,康熙大骂老师。

“俺把太子托付给你们,你们这是干啥,那么大个人不知道啥时候坐,啥时候站啊!秀逗了吧!朝堂上俺瞅着那些个大臣年纪大了都赏个坐,你咋不和俺说?”

得,一家伙就把太子给撇的干干净净,罪过全是这三人的。

接着他又补了一句:“太子还小,没俺的话,他能自己个做主吗?”

这耿介实在是熬不住了,这就说自己生病了,要退休,就为这事有人弹劾他撒谎生病,但最后康熙没拿他怎么样,到是准了他的折子。

这好来胤礽的老师那是换了一波又一波,没人能撑多久。

这其中最倒霉的就是一个叫徐元梦的满人,这人本来是个读书人,可按照康熙的理解只要是满人,他就必须会骑射。

得,这徐元梦连弓都拉不开,康熙怒了,当着一堆皇子骂,徐元梦就不该是个旗人。这徐元梦脖子也硬,当时就回敬了两句。

康熙更加的愤怒了,当时就叫人把这货按地上打,那打的血刺啦胡的,这还不算康熙直接把这货的家给抄了,就抄出五百两银子,还要发配徐元梦的父母到宁古塔去玩。

这徐元梦一下子就哭了,跪到地上乞求康熙原谅。这事到了晚上的时候,康熙感觉他这事做的有点过了,回头把白天给徐元梦的处罚免了,父母也不用去宁古塔了,但第二天必须给太子上课。

好吧,他这事是当着太子和皇子的面发生的,所以皇子们也不把这货放在眼里,时不时的欺负欺负徐元梦那是常有的事,这徐元梦哭的心思都有,太子胤礽根本就不把这事当回事。

不过后来这徐元梦抓住外放的机会就离开了京城,一家伙就活到了乾隆年间,这岁数达到了八十六,就这岁数,那年月也是少有的。

大家伙瞅瞅,就这么教育,能教育出个仁爱的皇帝?快拉到吧,跋扈和冷血就是他的代名词,这就是一个被宠坏的娃。

后来康熙怼噶尔丹的时候病重,来瞅康熙的胤礽看到康熙的模样,不愁反而高兴。

这一家伙就让康熙感觉这大小子算是白养活了。

当年皇十八子重病,这胤礽一点反应都没有。为这事康熙还骂了胤礽:“他是你弟弟,不是奴才!”

胤礽倒好,不道歉还顶嘴,康熙直接就怒了,但得忍着,毕竟是自己手把手教出来的儿子。结果没多久这胤礽大晚上不睡觉偷偷的瞅康熙的行宫,这行为一下子就让康熙警觉起来,这家伙不会是要杀他吧,于是转过脸来,一脚就把胤礽从太子的位置上给踹了下来。

可太子的位子一空,一帮子儿子就发疯了,纷纷的挑起战旗向着太子的位置发起了冲锋。

这家伙把个康熙吓坏了,所以没得法子把这胤礽又提出来当挡箭牌。

可这胤礽还不好好表现,比以前更加的跋扈,更加的变本加厉。

没得法子这挡箭牌使唤多了,对康熙的威胁更大,得,又把这胤礽给踢出了局,一家伙就幽禁起来了,彻彻底底的被康熙抛弃了,到死都没有剪除这禁闭。

  等到胤礽长大以后,做了许多让康熙很生气的事情,康熙确实很疼胤礽,但是一直任由他这样下去注定没有好结果,最后康熙下诏废除胤礽太子之位。

  胤礽被废除太子三年后,康熙的气也消了,此时太子之位一直空着,而宫中的皇子们因此也不安分。康熙考虑了许久,最后还是决定恢复立胤礽为太子。这一次胤礽在朝中结成太子党派,彻底惹怒了康熙,因此康熙第二次下令废除太子,最后胤礽死在囚禁所里。











爱尚剧乐部成哥


我们在看《雍正王朝》的时候,有看到看到这样一个情节:康熙废储。里面的胤礽是一个“烂泥巴扶不上墙”的太子,那么真实的历史上,胤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真的像电视剧中演绎的那样不堪吗? 胤礽是康熙的第二个儿子,不到两岁康熙就把他立为了太子,可见康熙对这个儿子有多疼爱。

康熙也是手把手的去用心栽培他,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贤明的君主,所以对他也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他们父子俩在早期的关系是非常融洽的,胤礽的表现也很让康熙满意,史书有记载:说他天资聪明,熟读四书五经。(太子胤礽与郑春华)

而康熙对他的评价是:胤礽仪表、学问、才技,俱有可观。而行事乖谬,不仁不孝,非狂易而何? 看康熙的这段评价,对胤礽各方面的表现也算是挺满意,就是对他的品行有点不满,所以给了他一个差评。所以历史上的胤礽,其实并没有电视上那样的不堪。

电视剧里的胤礽被描述的太糟糕了,贪财好色,极度没有政治头脑,这些都太夸大了。毕竟作为在宫里长大的孩子,自幼失去了母亲的疼爱,父亲又是一个有道明君,怎么可能行事会如此荒唐?

不过康熙太早立他为太子,把他置于权利的漩涡之中:上有康熙的期望,下有觊觎他太子之位的兄弟,中间还有一群大臣们都对他阿谀奉承、吹捧他。(《雍正王朝》康熙帝)

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想想也是挺可怜的,所以康熙真是害了小小年纪的他啊。 康熙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而子胤礽可是前后当了36之久的储君,皇帝与储君=两个权力中心=矛盾组合。

康熙在后面也越来越不信任他,两个人的间隙也越来越深,再加上胤礽的品德确实不佳,这也是康熙废除他的根本原因。


搞史人


《雍正王朝》是小说改编的而已啦,主角是雍正,肯定要突出雍正贬低其他人的啦。

事实上,太子没那么差劲,相反这个太子很厉害。康熙的政绩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功劳。

雍正在夺嫡中也没有那么高调突出。雍正一直都是以“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形象出现在康熙面前的,偶尔还是种田当农夫,根本没有过多参与这些斗争。

八阿哥也没有那么强,八阿哥早早就被康熙否定了,根本没有实力夺嫡。雍正一登基,八阿哥就彻底失败了,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跟雍正对抗,是雍正在害他。

年羹尧也不是什么忘恩负义之人,不过是功劳大点,被雍正找理由杀了而已。

一切都是为了美化雍正而丑化其他人。



木府木初


在《雍正王朝》中,为了突出胤禛的个人能力,过于“丑化“了胤礽。一代英主康熙精心培养四十余年的接班人。如果是个扶不起来的阿斗,不仅是对胤礽的轻视,也是对康熙的侮辱。综合各方面因素的考量。胤礽都是合格的太子。唯一错误就是康熙太长寿。


清史对胤礽的描写已经淡化。而朝鲜实录对胤礽的记录却依然存在,而且评价颇高。应该说,早年的康熙对胤礽十分爱护。精心栽培,康熙自己没有享受过父爱。所以给予胤礽极大的感情。可谓是父爱满满,也是个人的情感寄托。而在康熙的栽培下。胤礽也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水平和能力,朝鲜使臣在给朝鲜国王的报告里,对于胤礽有极高的赞誉。而胤礽后来的变“坏“也是康熙给惯出来的。


自古焉有四十年太子乎?无论胤礽是否说过这句话。但这绝对是胤礽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换成谁,都得“疯“。谁也等不起。老爹啊,你太能活了。康熙一废太子,出现“九子夺嫡”这样的局面绝不是康熙帝所愿意看到的局面,所以不得不复立太子胤礽(权宜之计)当出现废黜太子这样的重大政冶事件时,即意味着康熙帝一生政冶布局的彻底失败。

胤礽一岁被立为太子,36岁被废。原因就是胤礽等不急了,就算他等得,他麾下那些利益集团也等不得。胤礽再低调,再内敛,也必将聚集一些朝臣宗室。不结党也得结了。毕竟还有数十个弟弟虎视眈眈。而皇权和储君的地位是天然矛盾的。太子过于精明会被认为是觊觎皇帝之位。而过于平庸则被认为是没有能力。左右为难。胤礽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逼疯的,“帐殿夜警“不过是康熙的一个借口。



而胤礽被废而复立,也就彻底破罐子破摔。父子相疑就是常态了,但康熙对胤礽还是很有感情的,只是圈禁而已。临终时大概也应该有话告诉雍正,不得加害胤礽,所以胤礽得以善终。康熙最终也对这个儿子彻底地失望了。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康熙所立的太子胤礽,终究没能继承大统,被两废两立后圈禁,在电视剧中的胤礽看上去是那么的蠢钝不堪,典型的烂泥扶不上墙,那么正史中的胤礽果真如此?其实是天大的冤枉,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不一样的太子胤礽。

首先,为人恭顺孝敬。

他的母后是赫舍里氏,胤礽出生时难产导致于两个时辰后去世,终年21岁,康熙帝与皇后感情甚笃,次年胤礽就被册立为太子,康熙屡次外出,皆不忘问候留在宫中的爱子胤礽,康熙帝:尔如此孝顺父亲,诸事挂念在心,朕亦祝尔长寿无疆,子孙同尔一样孝顺,亦如此恭敬尔。尔诸事稔知恭敬,故写信寄之。这个是康熙写信给胤礽时,附带的祝福话语,这是从康熙的信中体现出来的,而不是人云亦云的传言,其可信度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高的,据查史料康熙40岁时突患疟疾,外国传教士建议使用西药,胤礽非常焦急,在多次试用后,胤礽这才放心地将药推荐给康熙,可见胤礽还是比较尊敬他的父皇康熙帝的。

其次,学业上刻苦专研。

在满清入主中原,成为天下的共主之时,满人就把学习汉人的礼仪与教化,沿袭到八旗子弟之中去,皇室成员自然也不例外,太子胤礽更是受到了康熙的特别关照,在康熙二十二年,康熙帝为胤礽读书还特地修缮了文华殿,三年后诸臣上奏康熙帝,太子的《四书》、《书经》已经全部读完,并且深通义旨,为此康熙帝还特地为胤礽准备了“毕业典礼”。康熙帝:胤礽乃皇后所生,朕煦妪爱惜,皇太子自幼读书,深明大义,必然谨慎。上则祖庙社稷之福,下则臣民之造化也。朕不胜喜悦。又是康熙对他的评价?还有其他例证吗?有!

在行宫御前,几案周环,皆列图书。上或翻阅书史,或书大小字,或著文及作诗赋,常至夜分,为时甚久。皇太子在傍读书,未尝先寝。于时日已正中,甚暑。皇太子不挥扇,不解衣冠,端坐无惰容。――《康熙起居注》

最后,理政的才能。

胤礽不是太子吗?理政的才能证明看出来?从他监国看出来!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功不可没。在监国期间,太子心思缜密,无论事情大与小他皆一一详询,直到康熙满意为止。《康熙帝亲征准噶尔期间给皇太子胤礽上谕选》中: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这个只是康熙在亲征期间的胤礽的表现,其实在监国期间,朝中大臣对太子的监国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当然不排除有一部分是奉承之言,但是至少有一定比例的官员,还是认可太子的监国期间的表现,要不然也不会在《清实录》中有着:留皇太子办理朝事,举朝皆称皇太子之善的评价。


农夫说历史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心胸狭窄,昏招百出的太子胤礽,当胤礽被废的时候很多人甚至觉得大快人心,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胤礽又是怎么样的存在呢?

可以肯定的是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在康熙之后对于胤礽的评价很难站在完全客观的角度。

出身高贵,隐现帝王之象

胤礽的母亲是康熙原配,第一位皇后赫舍里氏,娘家更是满清的开国功勋,在生育胤礽的时候赫舍里氏因难产而死,出于对皇后的深切感情以及对嫡子的期盼,胤礽刚满一岁康熙便为其举行了册封大典。

幼时的胤礽也有不凡表现,据记载胤礽曾出过天花,这在当时几乎是不治之症,但是胤礽奇迹般的痊愈,这点和幼时的康熙颇为相似,胤礽也隐有帝王之象。

自幼接受帝王教育,胤礽绝非泛泛之辈

胤礽自幼颇受恩宠,由于早定储君之名所以胤礽自幼接受的教育就是如何成为帝王,据记载胤礽十岁出头便能熟读四书五经,太子的师傅也都是饱学鸿儒之士,胤礽也不负期望,少年时节就才能出众,书法、字画、骑射皆精。

太子被废的真实原因

胤礽做了近四十年的太子,储君和坐朝之君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激化,胤礽的结局在历史上已经有前车之鉴,汉武帝太子刘据当了三十多年太子,最终还是被构陷而死,胤礽和刘据有着很多的相似处。

在父亲的阴影下胤礽的一点小错误就会被无限放大,同时胤礽也成为了兄弟们夺嫡路上的障碍,成为众矢之的,更关键的是康熙心中胤礽一定会盼着自己早日升天,自己好继承皇位,康熙曾严厉斥责太子“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所以在我看来历史上真实的胤礽绝非泛泛之辈,雍正登基后胤礽曾上书雍正以表忠心,并为自己的后代及家人换来了平安富贵,起码是雍正一朝的安宁,所以说自幼接受帝王教育的胤礽在我看来绝不可能是那种心胸狭隘、昏招迭出的蠢人。


一点点历史


历史上的胤礽并非是烂泥扶不上墙,恰恰相反,他是具备治国理政之才能的,只是人品不行而已。他没能处理好与康熙、诸兄弟及朝臣之间的关系,反而大举拉帮结派,导致他被康熙两度废立,直至政治生命的完结。

影视剧中将胤礽刻画成一个懦弱、无脑的形象,当然这是为了突出主角胤禛的精明与才干。而真正历史中的胤礽并非如此,他不到两岁就被康熙立为太子,之后一直以太子身份接受教育及处理人际关系与部分政事。

胤礽还是很有才能的,不到十岁就跟随康熙四出巡幸,学习处理政事。康熙本身也有意培养他的威信,专门给他制定了储君的特有制度。其中体现太子威严的着装、礼仪及用品与皇帝相差无几。

国家三大节中的元旦、冬至以及太子的千秋节,百官都要给康熙进表、朝贺之后,到太子住所进行同样的仪式,要行二跪六叩首礼。康熙三次亲征噶尔丹,都是胤礽留守京城处理政事,当时的表现很令康熙满意。

如果胤礽此时能够正确对待和妥善处理,他与康熙、诸兄弟及朝臣的关系,那他的顺利登基是没有大的问题的,但胤礽却是沿着相反的方向在前行。胤礽虽然年轻,但他做太子的时间却很长,周围难免会有小势力。

将胤礽推向不归路的首先是他的叔外公索额图,此人是胤礽生母孝成皇后的亲叔父,是康熙前期的重臣。他处心积虑的提高胤礽的太子地位,为使胤礽早日登基,竟让意欲推翻康熙,当时康熙为保护太子,只惩治了少数人。

三十年康熙征讨噶尔丹回到京师附近,下令处死私自在太子处行走的内廷人员。四十二年以索额图议论国事为由,将其囚禁致死。太子党人的活动,势必将胤礽推到与康熙对立的位置。你也可以理解成为他“无脑”。

除此之外,胤礽本人的人品还是有些问题的,他贪婪货财,性情暴躁,令康熙感到十分失望。结党之后,让胤礽的缺点完全暴露。康熙认为太子应有三个条件:一是要忠于父皇,二是要为人仁义,三是要孝友为怀。

胤礽目前显然与此标准相去甚远,康熙担心胤礽当政会出现“败坏我国家”的恶果,父子感情日渐疏远。康熙四十七年发生的一件事情促使康熙作出废黜太子的决定,而且是迅速付诸行动。

当时康熙带着胤礽、胤褆及几位小皇子在返京途中,皇十八子胤衸患重病,胤礽是毫无关心,康熙为此责备他,他不以为然,反而态度恶劣。此后,胤礽经常夜间在康熙帐篷周围窥测康熙的行动,这让康熙十分不安。

于是,康熙决定立即将胤礽锁禁起来。回到京城后,正式宣布废黜胤礽。胤礽事出,康熙命胤禩署理内务府,可见康熙对他的信任。胤禩的结党活动很快引起了康熙的注意,他明令禁止诸子结党谋求储位。

后来胤褆对胤礽搞厌胜之事,让康熙以为胤礽是受人巫术致病,而发疯暴戾,宣布将视其病情变化再做安排。大臣中出现不断站队的现象,康熙在惩治马齐,谴责佟国维的同时,决定启用胤礽,四十八年复立其为太子。

胤礽再立,并非是他的才能打动康熙,而是康熙明确反对结党谋位的体现。胤礽并不是康熙的理想太子,再次册立他,只是用他填补储位的空缺,以扼制诸皇子结党谋位,因此胤礽的地位很不牢固。

胤礽也已意识到这种危机,他暗中结党,希望早登大宝。他常对人发牢骚说,自古以来,哪有四十年的太子,觊觎之心溢于言表。康熙察觉之后,职责胤礽无耻之极,与恶劣小人结党。最终将胤礽废除圈禁。

由此可见,胤礽在当太子初期,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及周围党羽的聚集,让胤礽逐渐失去自我,为了皇位而迷失心智。他的人品是有很大问题的,脑袋并不愚昧,反而是太过聪明而误了卿卿性命。


野史也是史


《雍正王朝》对废太子胤礽做了一定的丑化,真实历史中的胤礽没有那么不堪,但确实存在不少问题。

作为嫡长子(长子早夭,其实他是嫡次子),康熙对他是十分喜爱的,为此不惜打破满人不立储君的传统,把年仅两岁的他立为太子,并昭告天下。

康熙十七年,胤礽出了一次天花,爱子心切的康熙不理朝政,亲自陪侍左右,直到痊愈。

可以说,早年父子的感情是十分融洽的。

胤礽的表现也不错,史书记载他天资聪明,熟读四书五经。年长些,康熙出巡,他坐镇京师处理政务,十分得体,康熙也是十分满意。

他给太子的朱批说:“皇太子所问,甚周密而详尽,凡事皆欲明悉之意,正与朕心相同,朕不胜喜悦。且汝居京师,办理政务,如泰山之固,故朕在边外,心意舒畅,事无烦扰,多日优闲,冀此岂易得乎?朕之福泽,想由行善所致耶!朕在此凡所遇人,靡不告之。因汝之所以尽孝以事父,凡事皆诚恳敦切,朕亦愿尔年龄遐远,子孙亦若尔之如此尽孝,以敬事汝矣。因稔知尔诸事谨慎,故书此以寄。

父子关系的转折点在康熙三十六年,康熙下旨,处死了太子膳房人花喇、哈哈珠子德住、茶房人雅头等人。可见双方已经产生裂痕,康熙用这种方式来对太子发出警告。

双方正式决裂在康熙四十七年,康熙帝巡幸塞外,大阿哥带头发难,把太子的很多行为向康熙禀奏,其实许多事情子虚乌有,但康熙却深信不疑,他认为皇太子的行为是:“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在其期间,另外发生的两件事情,加剧了父子关系的矛盾。

一件事情就是康熙十分宠爱的皇十八子胤祄患了急性病,老来得子的康熙对这个儿子十分喜欢,而作为储君的太子却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让他十分心寒。

第二件事情就是心虚的太子夜晚到康熙帐篷外偷听被发现,康熙认为太子有谋逆嫌疑。

平心而论,这几件事情都是人之常情,太子监国,不可避免的要分走皇帝部分权威,但权力自带的自私属性决定了纵然是亲生儿子,也不能染指半点,父子之间矛盾的爆发就不奇怪了。

至于后两件事情,也不能怪太子,康熙四十七年,太子已经三十四岁,和一个七岁的同父异母弟弟有什么感情,纵然悲伤,不过是碍于父亲喜好,故作姿态罢了,但康熙却把这种姿态看的很重。也只能说是太子监国日久,过于傲慢,全然忘记了自己还是储君。

至于帐篷外偷听,就连《雍正王朝》的作者二月河也觉得这事不够大,索性编造成太子与康熙妃子偷情,大大加重了太子的罪恶。

当年,康熙废掉了胤礽的太子之位。

但仅仅过了不足一年,康熙就后悔了。

废掉一个觊觎皇位的太子,迎来了一群野心勃勃的阿哥,大阿哥和八阿哥为了争夺大位,争的头破血流,尤其是八阿哥,拥趸众多,比之太子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此期间,康熙屡屡梦见孝庄皇后和赫舍里皇后,疑神疑鬼心生疑窦,于是自打耳光,又复立太子。

但大悲大喜的太子心理上已经趋于崩溃,他先是一反常态,行为疯癫,复立后又处心积虑计划逼父亲退位,一劳永逸。

无可奈何的康熙在五十一年再次废掉了太子。

《雍正王朝》对这段历史的交代总体偏差不大,只在部分情节做了夸张,并加入了很多演义情节,增强了故事性。

胤礽的悲剧可以看做是极权社会储君命运的一个缩影。作为在位时间最长的太子之一,他没有能力处理好自身权责与皇帝权威之间的关系,而身边的人也没有给他良好的建议,以至于他一错再错,最终失去了康熙的信任。这点倒是与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有几分类似。

而清朝对皇子的培养制度也对胤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汉人王朝虽然有立储君的传统,但储君一旦确立,其他皇子便很少有机会参与到政事中来,从根本上断绝他们争位的野心(此处不绝对),但满人却推崇兄弟同心(这可能是源于关外时期家族制的做法),看似合理,实则给了其他皇子夺位的机会。

上有多疑的皇帝, 下有野心勃勃挖墙脚的一帮兄弟,储君的位子实在不好做,稍微行差踏错,便是万丈深渊。

康熙和后来的皇帝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雍正以后不再立储,雍正更是创造性的发明了秘密立储这一看似古怪实则有效的方式。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出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