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明知康熙对付他,手里握有40万重兵,为何不敢在紫禁城造反?

司马长史


鳌拜出身满族贵族瓜尔佳氏,满洲镶黄旗人,他位高权重,得到了皇太极和顺治皇帝的重用,只是他的权力也是靠实力打拼得来的,作为满洲第一勇士,他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等战役,一路战功赫赫,因此也被顺治皇帝任命为康熙帝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不过鳌拜的结局并不好,

是被康熙生擒之后死于狱中的。

很多人也就纳闷了,鳌拜掌握重权有40万重兵,为何知道康熙皇帝不满他,还不造反了?

其实这问题本身就很荒诞,鳌拜并不知道康熙要收拾他,然后康熙虽然给他定下三十大罪状,但是却没有谋反罪,也就是说鳌拜也就是嚣张和专权,但是并无谋反之心,鳌拜去造反干啥了?康熙也知道这点,才只是把鳌拜关押在狱中并没有处死他,后期还给他平反了,对他的家人也不错,一起去看看。

鳌拜对于康熙其实有恩,先不说精通骑射的鳌拜战功赫赫,还在战场上救过康熙的祖父皇太极的命,最主要的是要是没有鳌拜的话,康熙的父亲顺治皇帝也许就不会得到皇位了,那也就没康熙啥事情了。

电视剧看多了,很多人都认为是孝庄太后的努力,多尔衮才支持福临继承皇位,当然不可否认孝庄一定是在中间周旋了,但是也多亏了鳌拜牵制了一直有野心的多尔衮。

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突然逝世,皇位由谁继承,满族内部产生了矛盾,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两派人马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正白旗与镶白旗都支持多尔衮,而正黄旗与镶黄旗则都支持拥立豪格,当时的多尔衮肯定还是有野心的。

当时的鳌拜支持豪格,说了下面这番话:

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

多尔衮骑虎难下,让豪格做皇帝肯定不甘心,自己做皇帝又不可能了,于是干脆拥立了孝庄的儿子福临做皇帝,两边都无话可说了,是鳌拜一伙对皇太极的忠心,多尔衮才做不了皇帝。

多尔衮对这件事也耿耿于怀,在他摄政期间,先后三次迫害鳌拜,鳌拜也是得不到重用,直到多尔衮去世,顺治皇帝亲政后,觉得"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对于皇太极和大清是忠心耿耿的,开始重用鳌拜,鳌拜开始参与管理国家事务,鳌拜也非常懂得感恩。

皇太极的妻子博尔济吉特氏病危的时候,鳌拜也一直跟在顺治身后 ,在宫中昼夜侍候,让顺治更觉得鳌拜忠于大清,觉得他这个人靠得住。

顺治十八年正月初八,顺治皇帝英年早逝,去世前立下遗诏,八岁的皇三子玄烨继位也就康熙帝,并且指派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为辅政大臣。

虽然是指派的四个人,但是很快就是朝中的大小事都是鳌拜说了算了。

遏必隆为人庸懦,基本上都是附和鳌拜,索尼是四朝元老,但是年老多病,无暇顾及朝中事情,是四个人中最先去世的,但是他去世前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上书请求已经14岁的康熙亲政。

苏克萨哈本身就是从多尔衮那边倒戈过来的人,审时度势后,请求解除自己的辅臣之任,愿意前去给顺治皇帝守陵寝,按理说这样一个解甲归田之人就应该是安稳终老了。

可是鳌拜却给他弄了个欺藐幼主、不愿归政等24款莫须有的罪名,处以绞刑,还灭其族,康熙无比愤怒,但是又无可奈何,只能眼睁睁看着苏克萨哈被杀。

不过康熙也下定决心要自己处理政事了,首先就得出掉鳌拜,他先是选了一些年轻体壮的少年整日练习布库为戏,让鳌拜觉得自己是沉溺玩乐中,没有堤防,接着又把鳌拜的亲信都派到京城外,让自己的亲信掌管了京城的卫戍权,可以说是步步为营了,鳌拜压根就没提防。

康熙八年(1669年)五月,康熙皇帝宣鳌拜进宫,让一伙少年擒住了毫无防备的他,给他立了三十大罪状,决定处死鳌拜。

列上鳌拜大罪三十,论大辟,并籍其家,纳穆福亦论死,上亲鞫俱实,诏谓:“效力年久,不忍加诛,但褫职籍没。

康熙念着鳌拜的功劳,望着他满身的伤痕,最终还是没有杀鳌拜,而是把他关进监狱,只不过两个月之后,鳌拜就抑郁而终了。鳌拜为何没有造反了?

第一,鳌拜压根就不知道康熙要收拾他,还来不及准备就被擒住了。

第二,鳌拜虽然势力大,但是造反未必就成功,别忘了还有索额图等人了,朝中很多人都是忠于大清的,要是真的换皇帝,也不会答应,鳌拜没有把握。

第三,最主要的是鳌拜只是嚣张跋扈,并无谋反之心,康熙也才没有处死他,康熙皇帝在晚年还给鳌拜平反了。

康熙、雍正和乾隆皇帝都先后给鳌拜正名,觉得他还是有功劳的,最终给了鳌拜家族一等男爵位。


湘西小木鱼


不是不敢,是鳌拜压根就没想过要反清朝,反康熙。鳌拜一生中想做的就是蜀汉之诸葛亮、明朝之张居正,他只是想掌控清朝大权,但却并非是想造反。



正如余沐在《正说清朝十二臣》中所说“鳌拜作为‘天子自将之师’镶黄旗的重要将领,忠心事主,始终不渝,在皇太极去世后坚决拥立其子为皇位继承人,甚至不惜兵戎相见,最终争得福临继位。他为此与睿亲王多尔衮结下怨仇,在后者摄政期间,多次遭受残酷打击,三次论死。当年曾一起盟誓的黄旗大臣这时早已分化瓦解,改变初衷转而投靠多尔衮者(如谭泰)大获好处。故主皇太极既已去世,其子福临也得以即位,鳌拜此时完全可以为谋求个人利益而党附多尔衮,这在古往今来的官场上是司空见惯之事。但鳌拜面对如此险恶处境,却仍然不屈不挠,始终没有迎合多尔衮。就此而言,鳌拜作为清初一员骁将,其性格是梗直倔强、敢于抗争的。他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



鳌拜,清朝三代元勋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元勋费英东之侄,八门提督卫齐第三子。他出身将门,精通骑射,少时就跟随着皇太极四处南征北战,在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等数场决定清朝国运的战役中,鳌拜都立下了赫赫战功,逐渐为皇太极所看重,成为了“天子之师”镶黄旗中举重若轻的一位重要将领。

皇太极如此重用于他,鳌拜自然对其也是忠心耿耿,如余沐所言:“忠心事主,始终不渝”。1643年,皇太极在未立继承人的情况下,突然暴毙,此时多尔衮、豪格等努尔哈赤子孙相继为争夺皇位而明争暗斗不断。这个时候,鳌拜为了让自己曾誓死效忠的皇太子之子登上帝位,他与两黄旗的其余效忠皇太极的大臣索尼、谭泰等人一起“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他们盟誓于盛京大清门,坚决拥立皇太极之子为帝,并命两旗精锐护军全副武装环卫崇政殿,作好了不惜兵戎相见的准备。



而后当朝中重臣为了让各自支持的对象登上帝位,他们争论不休,互相指责。就在这时候鳌拜等人站了出来,他说道“我们这些臣子,吃的是先帝的饭,穿的是先帝的衣,先帝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有如天高海深。如果不立先帝之子,我们宁可从死先帝于地下”,就是用武力来逼迫多尔衮退出皇位之争,最终多尔衮在没有绝对的实力能够压制鳌拜等人时,不得不做出让步,就这样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得以登基为帝。

但是鳌拜虽让皇太极的儿子顺利登基,可是在初期,朝政大权悉数被多尔衮所控制,此时的多尔衮成为了清朝的“皇父摄政王”,“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这时清朝一切军政事务,皆有多尔衮一人说了算,且此时多尔衮所下诏令一律称诏下旨,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是清朝名副其实的皇帝。如此,当时忠诚于皇太极的两黄将领大多数碍于形势,为了身家性命只得投靠于多尔衮,如正黄旗将领、满洲吏部尚书谭泰。



可是就在曾经发誓要誓死效忠皇太极的两黄旗将领都相继背叛,转投多尔衮的时候,鳌拜却依然死忠于皇太极的儿子顺治,他与索尼等人在暗地里达成联盟,发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如此,因鳌拜的死忠,多尔衮对其可谓是恨之入骨,鳌拜因此也曾三次被论死,险些命丧黄泉。但即使是面临着这般险境,鳌拜也依然不改初心,依然遵守着曾经所发的那个誓言,那就是誓死效忠于顺治。

如此这般,顺治亲征后,对于这位忠心耿耿的鳌拜,他自然是器重有加。1661年,顺治帝驾崩,临死前,鳌拜与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三人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负责协助年幼的康熙处理朝中事务。



正如余沐所说“对故主皇太极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而对顺治也始终坚守臣节,称得上是一个难得的忠义之臣”,不错,自皇太极到顺治时期,鳌拜用自己的生命去效忠着大清皇帝,他备受多尔衮的压制,曾三次被论死,在狱中更是备受煎熬。但他对大清皇帝的忠诚却始终都没变,他用自己的生命去捍卫着忠臣二字。

可是鳌拜是忠臣不假,他是权臣也是不假的。他在乎大清皇帝,同时也在乎权力,曾经三次被论死的经历,让鳌拜开始重视权力,渴望权力,而后顺治给予他的特权,也让他尝到权力的好处。如此,晚年的鳌拜开始擅权,开始专权,开始不放权。但是鳌拜虽在乎权力,可他也在乎对于康熙的忠诚,这点从他擅权8年的时间,自始至终从未对康熙有任何不敬之心,始终将他当成是自己的主子。



不过康熙虽知鳌拜的忠诚,但是康熙始终是一位雄主,他不甘于自己的权力被自己的臣子掌控,他虽知道鳌拜并无谋反之心,但是康熙太渴望早点掌控权力,太渴望早点做出一番丰功伟业,所以他只得对鳌拜动手了。只有除掉鳌拜,他才能真正的掌控清朝的大权,才能随心所欲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但刚才也说了,康熙知道鳌拜对他的忠诚,所以他未杀掉他,也并未牵连其家人,只是幽禁了他。而后在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念其旧劳,恢复名爵。雍正时期,雍正又赐予祭葬,追封一等超武公,给予世袭罔替的特权。从以上可以得知,自康熙后,清朝的皇帝大多都认可鳌拜对于大清的忠诚,都念其忠诚给予厚待。


澳古说历史


有人说鳌拜明知随着康熙皇帝的年龄增长,势必会对付自己,为何鳌拜却不敢造反,自己夺取皇权,之后称帝?

班布尔善曾蛊惑鳌拜造反,声称以鳌拜的实力,再加上鳌拜在军中的威望,灭了康熙是轻而易举的,然而鳌拜并没有这样做,他之所以没有造反,显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甚至可以说,鳌拜更本就没想过要造反。

一:实力不允许

鳌拜作为四大辅臣之一,虽说鳌拜之后一家独大,但是因为清朝的组织架构特殊,皇权非常集中,况且即使鳌拜权倾朝野,但是在满清人眼里,康熙才是正统,清朝历史上也有很多贵高权重的能臣,但是最终都没有造反,原因就在于他们也没有十足的把握。

所谓的40多万重兵,那也只是影视剧或者野史之中,实际上鳌拜也就是功高盖主,占着自己三代元老,为人行事有些过分,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分属不同人管辖,就连鳌拜也不能够完全确定这些人都会听自己的命令,没有十分的把握,有怎么敢在紫禁城造反?

二:鳌拜没有造反的必要

真实历史上,鳌拜忠心耿耿,并无造反之心,作为满族八旗的贵族家庭,他从小就受到了严格的教育,之后被誉为满洲第一勇士,先后参加皮岛之战、松锦会战、西充之战,鳌拜一生战功赫赫。

到了晚年,只是利益熏心,但是并没有不臣之心,野史和剧中描述鳌拜造反,实则正史当中鳌拜并未有过造反的举动,他本就位高权重,只是在晚年表现的有些飞扬跋扈,这和康熙年少有关,而康熙也正是因为鳌拜的势力不断壮大,对清朝的危害越来越大,如果这种实力达到一定程度,康熙就更加没有可能控制局面,这才和祖母孝庄一同决定将鳌拜擒获。

当时班布尔善一直鼓动鳌拜造反,但是鳌拜并未听从,依然是我行我素,甚至在被康熙擒获的时候还反问“为什么要抓我?”

三:鳌拜不知道康<strong>熙要对付自己

鳌拜认为康熙年纪还小,很多事情更本就不懂,但是他却不知道康熙在孝庄的教导下,心智完全和普通的少年不同,当时鳌拜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不同意,遂与鳌拜争辩,但是鳌拜却以康熙年幼,不懂官场之道为由,于是杀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彻底激怒了康熙和孝庄,但是鳌拜却不以为然,依然在宫中骄横,最后被康熙擒获,说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专横,阻碍了皇权的集中,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罪名将其关入大牢。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更本没有鳌拜造反的证据,只是单纯的因为鳌拜功高震主,不过这也是历代皇帝所惧怕的,但是鳌拜认为康熙还小,怎么可能会抓我,况且我也没有再紫禁城造反。


猫眼观史


鳌拜造反?你是不是在开玩笑?

关于鳌拜这个人,我们还是有必要重新认识下。

鳌拜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是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以打仗勇猛,敢战敢拼而闻名,他以一战晋爵三等男,赐号“巴图鲁”前后功勋卓著,不仅如此,鳌拜最大的功绩就是对皇太极,顺治,康熙祖孙三代的忠心耿耿。

满清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皇太极死后,满洲亲贵开始争夺帝位,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对皇位有着掩饰不住的野心,鳌拜手握重兵,却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最终多尔衮做出了让步,满清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继位,这就是后来的顺治。

鉴于鳌拜对皇太极的忠心,不阿附多尔衮拥立皇太极的儿子为帝,多尔衮对鳌拜进行过数次残酷的打击和迫害。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死,得旨“罚锾自赎”。四月,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再次论死,改革职为民,得旨免革职。短短两个月,鳌拜就两次差点被杀,后又被多尔衮却又以“违令渎请”罪之,并追究鳌拜包庇之罪,想要杀死他,此时的鳌拜依然对顺治忠心耿耿,硬是挺了过去。

顺治亲政后,知道鳌拜的忠心耿耿,对他极为敬重,视为心腹重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顺治十四年(1657)冬,博尔济吉特氏病重,顺治朝夕侍侯。鳌拜也昼夜于宫中侍候,都顾不上自己休息吃饭,深获顺治帝的赞赏。他为顺治朝的朝政,军政均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于是在顺治临终之际,指定鳌拜为顾命大臣,扶助康熙。


顺治死后,鳌拜尽心竭力扶助康熙,成为当时满清政府震慑其余势力的利剑,有这样忠心耿耿的老臣在,吴三桂等人是不敢轻举妄动的,然而就是康熙和孝庄等人,急着拿到权利而不惜自毁长城,向辅政大臣开刀,才引起了后来的三藩之乱等事件。


鳌拜是从来没想过造反的,而且说鳌拜擅权,也言过其实,不过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书写历史罢了,鳌拜是辅政大臣,在皇帝没有亲征的时候,本来就是要掌握权利的,何来擅权之说,鳌拜控制着军队,甚至皇宫的禁卫都是鳌拜的手下,如果想反恐怕千古一帝也活不了多久,然而鳌拜根本就没有想过造反,康熙想搞他事情,直接让鳌拜进宫,鳌拜就去了,这还不能表现出鳌拜的忠心吗?一个擅权想造反的人会这样做吗?


事实已经证明了,鳌拜确实是忠于康熙祖孙三代,为了他们差点送命的忠臣,当康熙想杀掉鳌拜的时候,鳌拜脱掉上衣,让人看他为康熙祖孙三代征战而换来的累累伤痕,就连康熙这样的脸皮也不敢再杀他了,只能说他擅权而囚禁了事,当然,事后有没有悄无声息的让他死,就不是我们所能知道的了。


关河南望


1.鳌拜对大清忠心耿耿,自从跟随皇太极以后,鳌拜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为大清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当皇太极驾崩后,仍然一片赤胆忠心,坚定而果敢地站到了皇长子的一边,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多尔衮对立。后来多尔衮当周公辅助福临而死了称帝的雄心绝对有鳌拜的一份功劳。自始至终鳌拜都怀揣大清王朝的赤胆臣子之心,从来没觊觎过至高无上的皇位。


他出身于满族八旗的贵族家庭,从小受到过优良的教育,有满洲第一勇士的称号,到了晚年,贪恋财富圈地杀重臣是真,但对大清的忠诚度丝毫没变。

正史上鳌拜未有任何造反的密谋与举动,位高权重的他,后来行为表现上有些飞扬跋扈。康熙是怕鳌拜的势力进一步壮大后,凭自己的能力难以驾驭他,为了保住帝王脸面与尊严才决定将鳌拜擒获的。 班布尔善曾蛊惑鳌拜造反,但鳌拜并不上心。


2. 所谓的40多万重兵并不绝对忠于他,军中满人将领心目中,康熙才是正统。而按照清朝的八旗制度,这些重兵又分属于不同的人管制,鳌拜并不能保证这些人都听自己指挥。

3.鳌拜有点无辜,他不知道年少的康熙要这样对付自己,当时鳌拜要杀苏克萨哈,康熙不允,二人有过争辩。但鳌拜硬是杀了苏克萨哈, 这件事是康熙办他的直接原因。康熙说鳌拜结党营私、擅权专横,有叛逆篡位的嫌疑等等才将其关入大牢但并没杀他。康熙没有鳌拜造反的证据,只是单纯的功高震主。鳌拜也从没想过要动用部队来促使康熙下台。


希望星晨58298869


鳌拜对康熙是忠诚的,自始至终都没有反心。

他的问题在于太过跋扈,蛮横专权,所以想要乾纲独断的康熙无法容忍。

历史上鳌拜的行为可以说是极其嚣张了:

  • 在皇帝面前,“施威震众,高声喝问”

  • 在朝廷内外,广布党羽,“文武各官尽出伊门下,内外用伊奸党”;

  • 对待苏克萨哈等政敌,“株连穷治,天下嚣然”;

  • 极力推行圈地,“圈地议起,旗民失业者数十万人”。


以上各条,都有据可查。

但是,鳌拜专权,只是威胁到了皇权的权威,但是却并没有谋反之心。

法国耶稣会传教士白晋(Joachim Bouvet)长期供职于宫廷,他曾经记录过康熙除鳌拜的具体经过:

康熙皇帝成年以前,遵照顺治皇帝遗诏设置了四位摄政王……四位摄政王中最有势力的宰相,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任意行使康熙皇帝的权威……
然而,这位年轻皇帝却很有魄力,亲自决定逮捕这个宰相…… 鉴于他从清太宗以来一直为国家建树的功勋,赦免了他的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这位宰相在服刑中结束了一生。

白晋的这段话,概括了康熙除掉鳌拜的原因,以及鳌拜对清朝的忠诚。

而就是因为鳌拜没有造反之心,所以康熙才在1713年将他平反,追赠一等男。


HuiNanHistory


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君主与臣子的关系,绝大多数都是“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顺从关系。


毕竟是为人臣子,就该遵守臣子之道辅佐皇帝成就大业才是最重要的,可历史上还真有对皇帝有不敬之心,甚至都有策反之心的臣子,好比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说到这个不得不提的就是清代重臣鳌拜了,说起鳌拜他的一生也算是功名显赫,年轻时跟随皇太极奔赴战场,所立战功无数,也因此成为了满洲第一勇士。


之后他拥护顺治皇帝登基,至此成为顺治帝最为信任的人,之后顺治帝去世,顺治帝去世后,接受遗诏成为顾命辅政大臣,孝庄皇太后拥护康熙帝登基,由于康熙帝年仅八岁,年纪尚轻,无法自理政务,当时有四个大臣帮他,而索尼年事已高,遏必隆毫无主见,只有鳌拜和苏克萨哈争夺权。


而鳌拜这个人野心可所谓是非常的大鳌拜四处网罗苏克萨哈的罪状,终于鳌拜的奸计得逞,让康熙把苏克萨哈给杀掉了。此刻的鳌拜一人大权在手,而且手握40万重兵,可以说此时的鳌拜早已到达了“权倾朝野、只手遮天”的程度了,但从鳌拜的所作所为来看,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其实鳌拜并不想造反!


其一:鳌拜心里还是不想反


从鳌拜的身份上来看,“造反”这个选择恐怕从始至终都未出现在他的计划当中。鳌拜是清初三朝重臣,更是康熙时期的一大权臣。身为顺治帝为清朝留下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鳌拜是极其蒙受皇恩的。于鳌拜心中,也许在后人眼中的“谋反之心”,其实正是鳌拜对于年纪尚小的新皇玄烨的不满,并不会有太过真实的造反之意。


在鳌拜心目当中,对于满清皇族和皇权还是敬畏的,只是他被利益蒙住眼睛了,血液里流的还是保卫皇权的血,维护“满清统治”这一点是绝不会轻易改变的!


其二:手握实力的限制


虽然鳌拜手握四十万重兵,军队实力看似很强,可谋权篡位可不是光靠这么多兵力就可以了,这其中的水深着呢,要是失败了。


历史上有无数个血淋淋的例子,哪个臣子到最后不是诛九族等诸多凄惨的下场啊,并且一旦造反就会有诸多困难,他面对的将会是整个朝政集团的指责与对立,并且他还要重新建立自己的集团,这可不是说建成就能建成的,并且顶着“乱臣贼子”的名号,于国于民都没有好处(当时清军刚刚入关,实行民族差异政策,国基尚且不稳)。


其三:鳌拜独想霸权,并无篡位之欲


众所周知,当时鳌拜居于的政治地位已经是权倾朝野了,他的权力真的算得上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对于鳌拜来说,实际权利没变,最终只争夺一个名分还要背负骂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鳌拜当然不会做了,而且当时国家的政治也算清明,刚刚稳定下来的政局,他若造反势必影响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他虽利欲熏心,可没到视百姓生命如草芥的地步。


最后,我们来看鳌拜没有造反之心,是他没有篡位的主要原因,其他的原因应该是辅助原因吧,这些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他最终没有谋反。


补充史料:据《南亭笔记》载:“康熙帝在南书房召鳌拜进讲,鳌拜入,内侍以椅之折足者令其坐,而以一 内侍持其后。命赐茗,先以碗煮于水,令极热,持之炙手,砰然坠地,持椅之内侍乘其势而推之,乃仆于地。康熙帝呼曰:鳌拜大不敬。健童悉起擒之,交部论如律。”


历史总探长


满清重臣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他出身瓜尔佳氏,是苏完部族长索尔果之孙,后金开国五大臣之一费英东之侄,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在辅佐康熙期间,鳌拜在朝中擅权自重,最终引起了康熙的忌惮,被康熙囚禁。

(鳌拜剧照)

那么,鳌拜在晚年专政期间,明明已经独揽大权,手中握有雄兵四十万,他为什么不选择废康熙,自立为帝呢?

从皇太极时代开始,鳌拜就因为打仗勇猛过人,战功卓著,晋爵三等男,并被赐予“巴图鲁”的称号。但对于满清王朝来说,鳌拜打仗立下的战功却并不是最重要的,他对清廷最大的功劳,是他始终忠于皇太极,忠于满清王室。

在皇太极死后,满清皇族在帝位的继承问题上产生了激烈冲突,朝廷中在拥立新帝的问题上,分为了两派。其中一派以正白旗和镶白旗为主,支持皇太极弟弟多尔衮继承帝位;而另一派则是以皇太极生前统领的正黄旗和镶黄旗为主,支持拥立皇太极长子豪格。

鳌拜作为镶黄旗的护军统领,又是皇太极生前最信任的心腹之一,自然是无条件的支持豪格。

1643年8月14日,努尔哈赤次子代善召集众臣于崇政殿,共同探讨皇位继承人的问题。在双方的激烈讨论之中,以鳌拜为首的将领们纷纷发声,不惜以武力威胁多尔衮放弃觊觎帝位的想法。这也使多尔衮不得不作出让步,双方最终决定采取折中的方案,以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来继承帝位,也就是后来的顺治帝。

(顺治登基)

顺治登基之后,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他对豪格以及其支持者展开了疯狂的打击。作为豪格的坚决拥护者,又曾多次公开反对多尔衮称帝,鳌拜成为了多尔衮打击的主要对象。在多尔衮摄政期间,鳌拜受到了无数次的迫害,比如多尔衮以鳌拜欲立豪格、与诸人盟誓等罪名论处鳌拜死刑,后来鳌拜得旨“罚锾自赎”,才逃过一劫。不久后,侍卫廓步梭又告发鳌拜在皇太极死时“擅发兵丁守门”,多尔衮要求将鳌拜革职为民,不过在顺治的帮助下,鳌拜最终免于被革职。后来多尔衮又以“违令渎请”的罪名,第三次论处鳌拜死刑,但最终还是化解了。

直到1650年11月,多尔衮去世之后,鳌拜终于不再提心吊胆。

顺治亲政后,因为鳌拜曾盟誓“一心为主,生死与共”,对他大为敬重,将他视为心腹之臣,甚至在鳌拜生病的时候,还亲自到府上去看望慰问。

1657年冬,孝庄太后病重,顺治紧张不已,朝夕侍侯。而鳌拜也不分昼夜地在宫中侍候,甚至都顾不上吃饭休息,这也让顺治深感鳌拜的忠诚。

最终,顺治在临终之际立下遗诏,指定皇三子玄烨继位。但由于玄烨年龄太小,顺治任命了四位辅政大臣来辅佐小皇帝,鳌拜就是其中的一位。

(康熙和鳌拜)

虽然身居四辅臣的末位,但鳌拜却在晚年,仗着自己的军功和资历擅权自重,哪怕在康熙14岁亲政后,鳌拜仍然不想还政给他。

鳌拜之所以专政,并非是他想要谋反。实际上,鳌拜本来就是武将出生,说话做事通常都是直性子,性情刚愎自用。由于战功赫赫,再加上他位高权重,在压制了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后,鳌拜俨然成为了朝中资格最老、说话最有分量的人。而这些,也让他目空一切。

换句话来说,鳌拜虽然忠心,但由于资格老,又独揽大权,因此他对于小皇帝康熙并没有好感。站在他的角度来看,一个小屁孩根本就什么也不懂,还不如自己替他做决定。

最终,鳌拜居功自傲的行为,惹恼了已经长大的皇帝,康熙以召见鳌拜进宫为名,在大殿内布置了多名壮士,等到鳌拜入殿后便一拥而上,将其拿下。

康熙给鳌拜罗列了三十多条罪状,把他判处死罪。

值得一提的是,这三十多条罪名中,没有任何一条罪名涉及了鳌拜谋反。

后来康熙念鳌拜屡立战功,又忠心耿耿,选择了网开一面,将他终身囚禁。鳌拜在被囚后不久死于禁所,死因不明。


张生全精彩历史


鳌拜虽然擅权,虽然没将小皇帝康熙放在眼里,可实际上他从来没想过谋权篡位,这也是他之所以落得个凄惨结局的原因。

顺治皇帝临终前任命了四位辅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鳌拜排在最后,可是谁也没想到他竟然能够踩到索、苏、遏三人的头上,从这一点来说,只将鳌拜看成一个不懂政治的武将显然不妥。

索尼可是四朝元老,可是见了鳌拜,不也像鼠见了猫?

这固然离不开鳌拜手中的兵权,可是鳌拜在政治上也一定具有一定的才能,否则一个政治菜鸟还不得被索尼这样的老油条给耍得团团转?再说,如果他政治能力不行的话,顺治皇帝恐怕也不会让他当什么辅臣了。

因为所谓的辅臣,不仅要起到辅佐皇帝的作用,还得达到互相制衡的效果。

此外,鳌拜还曾几次三番找多尔衮的不痛快,几近被处死,可是每次却都能逃过一死,这也说明了他不是一个政治白痴。

那么,鳌拜既然手上握有兵权,又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为何却没有谋权篡位,将小皇帝康熙一脚踹下来,然后自己当皇帝呢?

鳌拜一直对清朝忠心耿耿,从没想过谋反。

顺治亲政之后,为何擢升索尼、鳌拜他们,因为他们在顺治五年的时候曾被人诬告说要拥立豪格,但是后来被证明他们实际上一直是忠于顺治这个皇帝,也正是因为这份忠心,这才让顺治将他们当成心腹。

不过,康熙即位之后,索尼一心自保,遏必隆胆怯,苏克萨哈的威望又镇不住鳌拜,所以鳌拜才恣意妄为起来,圈地圈到了苏克萨哈的头上。鳌拜圈了正白旗的地,正白旗哪能乖乖就范,所以苏纳海跳出来弹劾他,然后康熙召集了四位辅臣商议,鳌拜直接一句“请置重典”——皇上,他们污蔑我,请狠狠地惩罚他们!

索尼和遏必隆什么也没说,等于是默许了鳌拜的行为,可是苏克萨哈却坐不住了,投了否决票,这才没让鳌拜得逞。

可是,鳌拜气不过呀,直接矫诏处死了苏纳海等人,可见当时的鳌拜确实很嚣张。

鳌拜如果有心想要取代康熙的话,他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对康熙下手,只是他并没有这么想过,原因说白了,他又不是爱新觉罗家的人,别人或许可以容忍他擅权,可未必会眼睁睁地看着他谋反,也未必会支持他谋反,这一点鳌拜其实看得很清楚。

只是鳌拜太骄纵妄为了,所以即便鳌拜没想过谋反,可是他的行为实际上也已经踩到了皇权的头上,康熙也不可能容得下他。

此外,鳌拜手里真的有40万军队吗?恐怕不然。

清朝入关之时,八旗军才有多少人?顺治时期,满、蒙八旗军总数不超过10万人,即便加上汉八旗也不过十几万人,绿营兵虽然又数十万之多,总兵力或许也就七八十万,鳌拜手里能有40万?

只能说,这是一个笑话。

纵使投靠鳌拜的军队达到了40万,清朝的军制也让他没办法谋反,因为军队被分散驻扎到了各个地方,鳌拜想要用这40万人造反,调动起来得有多大的动静?

更何况,京城也不是只有一个鳌拜,即便他只动用京城里的人,他也未必有足够的实力打到紫禁城里去。

顺治时期,宫廷侍卫选自由皇帝亲自统领的上三旗,也就是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六位领侍卫内大臣也出自这三旗,这也就意味着鳌拜根本不可能无声无息地突然打到紫禁城而不被人发现。

所以,鳌拜手里不仅没有40万军队,也没有适合谋反的时机,除非他能够完全一手掌控上三旗。

除此之外,鳌拜实际上也根本没有想到小皇帝康熙会对他出手。

康熙八年,小皇帝康熙才15岁,也才刚刚亲政一年的时间,在鳌拜的眼里,他还只是一个屁事不懂的乳臭未干的小毛头,而鳌拜此时已经辅政八年,可谓是权势滔天,鳌拜怎么也不会认为康熙敢出手对付自己。

再说了,鳌拜也没想过谋权篡位,康熙有什么理由出手对付自己?

所以,鳌拜在没有将康熙放在眼里的同时,也没有刻意地防备过康熙,这也是康熙能够出其不意、并且成功制服鳌拜的原因。

康熙找了几个和他一样的少年在公里练什么扑击,鳌拜虽然知道了,可也没往心里去,如果真让鳌拜知道康熙是用来对付自己的,康熙还能练的下去?更何况,如果鳌拜真知道康熙想要对付自己,被逼急了的鳌拜也未必不会造反。

所以,鳌拜没想到康熙会对自己出手,也是鳌拜最终没有走上造反这条路的原因。

顺治皇帝留给康熙的四位辅臣,除了死得早一点的索尼之外,不论是鳌拜,还是苏克萨哈和遏必隆,他们三人的下场都可谓凄惨。

康熙这个人报复心实际上是很强的,鳌拜擅权之时,索尼、苏克萨哈和遏必隆都没有站到皇帝这一边,所以他们在康熙看来和鳌拜也差不了多少,索尼要不是死得早一点,恐怕结局也好不到哪去。

当然,不得不说康熙也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很有能力的皇帝,拿下了鳌拜,没过几年便又对三藩下手,虽然打了几年,可最后还是成功地削了藩,明朝的朱允炆但凡有康熙一半的能力结局都不会这么惨。

只可惜鳌拜被权力冲昏了头,虽然对清朝忠心,可终究也难逃一死。


吾与吾国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鳌拜的失败在于他自认为是赤胆忠心为了大清,为了康熙,死不瞑目。

我们可以看到,鳌拜生前虽专权,不把康熙放在眼里,也把持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六部的实权,但他并没有实际篡位的举动。

鳌拜是武人出生,老粗一个。

当时谁都看出多尔衮专权,鳌拜却敢和他作对,支持豪格。结果鳌拜三次被判处死罪,三次侥幸赦免。

如果鳌拜稍微聪明一些,也绝对不会有这种情况出现。

顺治上台后,重用鳌拜,后者表现也是很忠心,不然不可能成为四大顾命大臣。

然而四个大臣中,遏必隆才能平庸,没有主见,事事听从鳌拜。

年老的索尼则是狡诈的墙头草,两面讨好,谁都不得罪。

唯一有些主见的,就是同鳌拜有姻亲关系的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虽有一定政治能力,却也是趋炎附势之流,平时一般不敢得罪鳌拜。

这种情况下,康熙幼小不能主政,能力最强且愿意承担责任的鳌拜就独揽大权。

权力这种东西,一旦尝到了乐趣,就很难放手。

鳌拜最大的问题是,在康熙亲自主政时候,没有立即放弃权力。

相反,其他的人就狡猾多了。

墙头草索尼本来事事巴结鳌拜,死前却突然上书要求康熙主政。

其实,这就是索尼两面投缘,给自己留一手,可以说是比较高明的。

而苏克萨哈也认为鳌拜根基不稳,不可能长期主政。参考多尔衮被鞭尸的先例,依附鳌拜肯定没好下场。

所以,苏克萨哈也狡猾的要求辞职,归政康熙。

索尼死后,苏克萨哈在顾命大臣排行第一。他既然辞职,排行最后的鳌拜也应该辞职。

如果鳌拜顺势辞职,说不定还能善终。

但鳌拜一时冲动,认为康熙幼小是傀儡,根本不愿意放权。

他强迫康熙处决苏克萨哈。

其实杀不杀苏克萨哈,康熙到不在意。但关键在于苏克萨哈此举是让康熙亲政,鳌拜杀苏克萨哈就等于拒绝交权,这就犯了最大的忌讳。

其实鳌拜当时虽掌握大权,但八旗的势力都很强,他一个人不足以和大家对抗。

所以康熙让几个少年生擒鳌拜以后,鳌拜的政治势力就迅速被清除。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鳌拜属于政治白痴一类,犯了古往今来的大忌,还不如索尼和舒克萨哈狡诈。

而且,鳌拜至始至终没有把康熙放在眼里,太失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