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增发给银行带来的虚假繁荣

红刊财经 ice_招行谷子地

近期,整个银行板块一度走强。其中,表现最好的就是刚刚发行过可转债或者即将发行可转债的银行,比如,已经完成强制转股的平安银行、宁波银行,正在为推动强制转股努力的光大银行以及正在为发行可转债而努力的浦发银行。除了可转债以外,还有一些估值偏高的银行正在启动股权增发程序,比如宁波银行和南京银行。目前,整个A股市场对于银行股的股权再融资都是非常支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股权再融资是一柄双刃剑。


警惕增发给银行带来的虚假繁荣


银行增发带来净利润增速提高的错觉

一般企业增发是用来购买设备、建厂房、开店等,这通常都有一个建设周期,增发后不会马上产生效益。但是,银行业和普通企业完全不同,银行增发获取的资金是用于补充资本金,只要有了资本金,银行可以通过揽储,发行同业存单,同业拆借等手段快速扩大资产负债表,从而快速增加利息收入。所以,只要增发资金到位,银行立马就可以开始产生额外的利润。这会给投资者带来一种错觉就是银行的净利润增速提高了。

实际上,如果考虑股本扩张带来的摊薄效应,增发更多的是带来一种虚假繁荣。笔者选择了5家主要的股份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然后又选择了2014~2018年这5年的年报作为数据输入,来观察这些年里净利润增速和考虑股本摊薄后的表现。首先,看一下净利润的表现,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从2014年到2018年,5家股份制银行的累计净利润增速在13%~44%。如果年化后,5家银行的年化增速在3.1%~9.56%。其中,表现最好的是招商银行。但是,如果把股权融资(包括:普通股权融资和优先股融资)的摊薄效应考虑之后,通过比较每家每股收益(EPS)来看看变化,如表2所示。


警惕增发给银行带来的虚假繁荣


在表2中笔者添加了一列:累计送配比例,用以去除合理送转股和配股对EPS产生影响。以送转股为例,假设某公司第一年的业绩是每股2元,分红策略为10转10分红率30%。第二年该公司的业绩零增长,保持分红率30%不变。如果一个投资者,初始持有10000股,那么第一年分红季结束他持有20000股和6000元分红,第二年分红季结束,虽然他的持股数比第一年增长了一倍,由于公司业绩没变,而总股本扩大了一倍。所以,第二年的EPS变为了1元/股,投资者的分红依然是6000元。

正常的送转和配股过程中不会对持股者权益产生摊薄。在使用EPS计算增长率时就需要将正常的送配系数计算在内,比如浦发银行在2014~2018年之间进行了2次送转股,10送1和10送3,所以浦发银行的累计送配比例=1.1×1.3=1.43。


警惕增发给银行带来的虚假繁荣


尽量回避经常股权再融资银行

经过调整后,5家银行的每股收益年化增长率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下降得最少的是招商银行,年化数据下降了0.59%,主要是因为招行在这4年中没有进行普通股权融资,只进行了优先股融资,损失的是优先股股息。

而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浦发银行,年化数据下降了3.2%,原因在于这4年中,浦发银行进行了2次定向增发。而且,其中一次定向增发用于收购上海信托。浦发银行定增收购的上海信托不仅盈利能力不如自身,而且收购溢价还产生了商誉和部分费用损失。这都拉低了浦发银行的小股东收益增速。

可见,虽然银行的股权再融资可以提高银行的资本金,增加银行的资产规模,快速拉高次年的净利润增速,但这种增速含有虚假繁荣的成分。如果计算了股权再融资对于EPS的摊薄效应,股权再融资多数情况下是降低了而不是提高了中小投资者的收益增速。所以,长期投资者应该尽量回避那些经常进行股权再融资的银行,而投资那些具有内生增长特性的银行股。短线投资者则要注意利用和防范公司为实现再融资而粉饰报表拉抬股价的行为。

(本文已刊发于10月26日的《红周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