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國稱霸的基礎——管仲在職業、稅收、農業、工商業方面的改革

​周室東遷,使得共主衰微,王命不行。王命不行引起列國內亂以及諸侯兼併。由於華夏的內亂,使得戎狄橫行。其中最具威脅者是南方的楚國以及北方的戎狄。

公子糾和小白爭位的結果——小白得到勝利,即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想要請鮑叔牙為相,但鮑叔牙拒絕了。鮑叔牙認為治理國家他做得到,但如果想要讓齊國稱霸,則必須要有管仲才行。

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出,齊國不僅要將混亂的政治恢復,甚至還打算比以往更加強大,他們意圖稱霸。

齊桓公以“尊王攘夷”的口號使諸侯國團結,共同抵禦外族,也確保了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齊國一系列改革,除了富國強兵外,最重要的是維持華夏文化不被外族侵略消滅。齊國稱霸也是為了使各諸侯國能夠團結,使各諸侯國不再互相侵略兼併。

在此情形下,齊桓公因管仲的改革,順利登上霸主之位。

齊國稱霸的基礎——管仲在職業、稅收、農業、工商業方面的改革

《東周列國·春秋篇》齊桓公劇照

《管子》雲:“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

管仲將職業簡略分為四:士農工商。這四種職業必須各自有自己居住的區域,不可以混在一起。居住在一起的好處在於從小耳濡目染,會對於祖業有所瞭解和興趣,也可以從家族長輩中學習到相關的知識。如果雜處在一起,後輩子孫可能對家業失去興趣,反而對其他職業產生興趣。對於職業所需的技術,學不齊全,就會無法精通。所以,士農工商的子孫都會繼承家業,都擁有精通專業的技術。

分類集中管理,有利於行業發展,有利於解決問題,有利於開發研究。所以分居的好處有二,第一防止雜處;第二便於教育。

《管子》雲:“相地而衰其徵,則民不移。”

“相地而衰徵”就是根據土地的不同而分等徵賦。土地好,產量高,則多徵稅;土地差,產量少,則少徵稅。不同塊地的不同稅額確定以後,百姓精耕細作,而增加所得的收穫,將歸自己所有,這就充分調動了勞動者的積極性,而且大大增加了稅賦的公平性。

土地的等級是全國統一的,不同質量的土地,所繳納的稅也是全國統一的。利用這種策略,則人民就不會隨便移居,增加了常住人口。不僅有利於培養農民對自己土地的感情,增加農業產量,也有利於國家的穩定和管理。

這項措施,既增加了國家財政的收入,又確實減輕了農民的負擔,使農民生活安定。最重要的進步在於公平性。正因如此,農民更加積極,因為只要努力就會獲得回報。

齊國稱霸的基礎——管仲在職業、稅收、農業、工商業方面的改革

《東周列國·春秋篇》管仲劇照

齊桓公即位十九年時,將徵收田賦改成以糧食代替,依照田地肥沃程度來決定稅收。兩年徵一次稅,收成最好那一年收十分之三,收成中等收十分之二,收成最差收十分之一,饑荒年則不收稅,等到饑荒緩解再徵收。

這個政策更加先進了,因為齊國切實地考慮到老百姓生活的情況,動態地來決定稅收。

《管子》雲:“決水潦,通溝瀆,修障防,宊水藏,使時水雖過度,無害於五穀。歲雖兇旱,更所秎獲。”

管仲也很重視水利。開導流水,疏通田間的水溝,修築堤防,將水藏在水庫中不至於氾濫,確保雨水過多也不會影響穀物的收成,就算是雨水不足導致荒年,也有所收穫。

水利非常重要,它影響了農民的收成。農民全靠天吃飯,但天意難測,所以必須利用人力補足,因此水利的工作必須做得踏實,才可以保證農民的生活質量。

齊國稱霸的基礎——管仲在職業、稅收、農業、工商業方面的改革

《東周列國·春秋篇》管仲劇照

不只是農業,管仲對於工商業也相當重視。

《管子》雲:“公立三官之臣。市立三鄉,工立三族,澤立三虞,山立三衡。”

市場設立三鄉,工廠設立三族,湖澤設立三虞,山林設立三衡。每一種區域都有官管理,加深政令實行的確實度。

管仲繼承由國家鑄幣的傳統,“設輕重九府”。國家壟斷貨幣鑄造的數量、質量、流通量,以此為打擊囤積、平抑物價、調節供求的手段,從而達到干預商業、增加國家稅收的目的。

我們可以看到管仲的主張,國家把握金融機構,利用金融的力量,以左右物價。物價高,政府應收縮貨幣,使物價跌落;物價低,乃散貨幣於市場,擴大其流通數量和速率,使物價上漲。高漲到某種程度,再收縮貨幣,使之下降,總使物價達到水平而止。

齊國稱霸的基礎——管仲在職業、稅收、農業、工商業方面的改革

《東周列國·春秋篇》鮑叔牙劇照

水中魚鹽,山中林木、礦藏,都是發展工商業重要因素和條件。凡此自然資源,若操之百姓之手,則利益將歸於少數人,所以必須由國家管理,並設立嚴格的法律來維護。

齊國瀕臨大海,魚鹽資源豐富;城內還有礦產資源,特別是含鐵量高的礦山,這些都是國家財富的重要來源。

管仲深知“山澤林鹽,國之寶也”,這些不得任由人民取得,必須由政府管制經營才可以,於是採取鹽鐵民制、官收、官運、官銷的措施,使國家掌握鹽鐵兩大富源,為齊國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