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你为什么会甘心熬夜加班?为什么会给喜欢的女生嘘寒问暖?为什么会抑制不住自己一颗吃货的心?

所有的行为背后,都有我们深层次的动机。

《动机与人格》这本书详细阐释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行为背后的需求,需求背后的动机,对于理解我们人类生活的各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亚伯拉罕·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

在当时,最流行的心理学派主要分两种,一是以弗洛伊德和荣格为代表的心理分析学派,二是以华生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马斯洛在分析了这两种主要学术成就后,在他们的基础上,创立了更为全面科学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从人的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最终延伸出以整个宇宙为中心的超个人心理学。

一旦从动机和需求出发进行分析,你会发现,生活中的问题和迷惑就能拨云见日,你曾经视之为问题的结就自然而然就松开了。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全球第一大健身产业链联合创始人Chuck Runyon,他把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用于自己的企业管理。

他曾公开表示,如果能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来管理企业,不仅对企业、雇员有好处,也会对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

一家企业,首先要在市场上生存下来,其次,尽可能给到员工更多的福利,满足员工安全感的需求,这样,员工会更乐于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企业带来更好的发展。

实现安全感的需要后,企业要给员工提供一个充满归属感和爱的大家庭环境,这样,员工会带有感激之情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

再上一层次,就要求公司帮助员工从身体、心理、情绪和精神上提高自身的素养。

所以,这就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迷人和有趣的地方了。

作为一个心理学派的理论,它的应用之广却早已不局限于心理学界,相反,它已被应用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甚至是在管理学术界,

只要与人相关,无论是销售管理,团队激励,或是人力资源管理,都可以运用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所谓的需求层次论,具体是什么?

马斯洛提出需求层次理论,是因为他发现,人一切的行为背后,都有人作为人的动机和需求,也就是一种饥饿感的推动作用。

这种饥饿感,并不局限于我们寻常所说的肉体感觉的饥饿,当然,对于肉体的饥饿,最简单的解决方式就是一日三餐的事物,但这只属于狭义的饥饿,广义的饥饿感是对于人生活于大地之上暂时未能得到的欲望感,比如说,如果自己还是一个单身狗,看到别人撒狗粮,就也会很期待爱情,这就萌发了人对爱情的一种欲望和饥饿感。

所以,从这种广义的层面上来说,人的确会有各种不同形式的欲望和需求,而这些欲望和需求会在我们的心里萌生出一种内驱力,或者也可以称之为动机,通过对我们各类纷繁复杂的动机不断深入地归类研究,马斯洛划分出五个基本需要的层次,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需求层次论。它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生理需要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最基本的,人作为一个肉体生存下去的基本需求。

比如,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等等。

如果这一个需要不能被满足的话,人就会受到生命的威胁。可以说,只有满足了这些最基本的需要,达到维持生存所必需的程度后,其他的需要才能成为新的内驱力和激励因素。

安全的需要

包括一个人的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的保障以及工作职位的保障等等。

人身和健康安全都好理解。

什么是资源所有性呢?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里的山水就是人因为地理优势特有的资源,如果这个时候,发生了山体滑坡,附近都不能住人,人被迫搬离原地,这样就直接导致他们原先赖以为生的资源就没了,所以,对这资源安全感就丧失了。

财产的安全感、以及我们工作职位的安全感,本质上来说也都是物质世界的安全感,我们需要财产和工作给予我们物质保证,毕竟,行走于大地之上,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物质。

道德相关的安全感,指的是一个普通人,会希望自己的行为符合普世的道德标准,因为,做违背道德的事,就可能会被他人另眼想看,这个时候,自己道德的安全感就可能会有一定程度的缺失。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归属和爱的需要

这是人作为群居性动物的一种需求,当个体的安全感得到了满足,人就希望得到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关心和照顾,开始有了感情精神上的需要,就是人处于群体之中的归属感和爱的需要。

自尊的需要

我们都希望有稳定的社会地位,自己的能力和成就能够得到社会和他人的承认,于是就有了尊重的需要。

尊重又分为内部尊重和外部尊重,内部尊重更强调于自尊自重、独立自主,而外部尊重是一个人能有地位,受到他人的尊重,在这个层次得到满足的人,往往能对自己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价值和意义。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一些成功的企业家,走到哪里都自带成功者的气质,哪怕是不认识他们的人,看到这些人的气质,也能从心里推测自己面前的十有八九是一位成功人士而给予尊重。

这就是因为成功者的自我认可和自信,而散发出的由内而外的成功气质,促进了他人给予尊重,而反过来让这些成功人士更加自信,所以,形成了一种自尊需要得到满足的良性循环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是马斯洛认为的生而为人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更多的是指实现个人的理想抱负,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

在这种状态中,一个人能够感受到最大的快乐,充分认识到自己人生的意义,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能够达到这一境界的人,都是活地无比通透的,比如说孔子,他提出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这其实就是一个人,在每个阶段如果实现了自我,该达到的一种状态。

所以你会发现,马斯洛的五个层次就像阶梯一样,按照层级逐级提升,很多书上也把它超级直观地画成一个金字塔。但是,需求层次论,也不是一个固定的等级,人也不一定完全在实现了一个基础等级之后才会有高一个等级的需求。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当需求得不到满足,会有怎样的心理病态呢?

先给大家重温一下《西游记》。

各路妖魔鬼怪都想吃唐僧肉,因为,只要吃到唐僧肉,自己就能长生不老。

对于妖怪来说,这是巨大的诱惑。所以,由这诱惑引发出他们内心强大的欲望和内驱力。

为了唐僧肉煞费苦心,不少妖魔最后不仅唐僧肉没吃到,还把自己多年的修行毁于一旦,被降服甚至灰飞烟灭。

如果我们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去分析《西游记》,妖魔们为了吃唐僧肉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故事,我们会有新的启发。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这就是因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做出的一系列心理病态的行为。

当然,小说有它的夸张属性,现实生活中的我们,有法律和道德约束性的存在,不太可能为了自己的目的誓不罢休,做诸多出格之事。但是,生而为人,也会脆弱,当自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我们会本能觉得不舒服不快乐,这就可能会导致破坏性事件的发生。

很常见的一类人,我们称之为“愤青”,因为对社会不满,采取各种语言或者行动的故意破坏行为,一不小心就把一些可能很小的小事,变成伤害性极大的大事。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这种情况,因为无法满足自己的需求,而表现出的一些过激的“反常”行为,那么,有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办法让他恢复心理正常与健康呢?

过去,我们习惯性的做法一直是控制、抑制、纪律、训练,塑造。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马斯洛说:“较新的动力心理学中的关键概念是自发、释放、自然,自我选择、自我认可、冲动意识和基本需要的满足。”

相比较之下,你会发现,过去是一种强制性的干扰模式,而马斯洛提出的这个动力心理学的理念就保持着一种极为开放有爱的心态。

所以,更稳妥的方式是,客观地看待发生的问题,给出更多的包容心,在这个阶段中,自发、释放,去用开放的心态去找到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调整过来。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能做到自我实现的人,又是怎样的呢?

在马斯洛的5个需求层次中,如果每一个需求都得到了满足,会是怎样的体验?

毫无疑问,那就得到了自我实现了!

那么,有没有这样真正让自己自我实现的人呢?

有,那就是唐僧。

吴承恩的《西游记》设计真的特别有意思。整部剧中,只有唐僧一个人,是六根清净心无杂念,全然奔着自己西天取经的使命在西游。而他也是唯一一个在剧中最终修成大正果,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真正实现了自我的人。而其他的妖魔鬼怪,每个都想吃唐僧肉,都悻悻然不得如愿。

当然,作为小说中的人物,自然是有美化的成分。那么,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满足了自我实现的需要,真正的自我实现者,他们会有怎样的心理特征呢?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就像是身在异乡的异客”

自我实现的人,往往想法特立独行,他们不一定会按照世俗的要求行事,也不会让别人的眼光主导自己的行为。在对待制度有瑕疵并不完美的社会时,他们更愿意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向内追因,从内部去改良,而不是把一切都归因于外,在对外部的叫嚣中去试图毁灭。

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社会,他们都有极强的包容力和开放的心态。因为他们深知,如果不向内求因,而试图改变外部环境,只会出现两种情况:隔靴搔痒或是彻底覆灭。

隔靴搔痒,是因为个人的力量太渺小,难以用一己之力改变外界。而彻底覆灭,是因为极具有领导力的人,倘若只会向外索取,就很可能具有毁灭一个时代的危险性。历史上希特勒的纳粹行动,就造成了多少犹太人的悲剧,犹太民族的悲剧。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此外,一个实现了自我的健康人有着更好的鉴赏力和判断力,不会因自身的匮乏导致愿望、欲望、偏见对感觉造成影响做出错误的判断。

他们往往能超然独处,他们可以离群索居,而不会觉得委屈难受或感到强烈不适而伤害自己。也许是因为他们的自主性使然,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对自己的人生自己负责,不会人云亦云,最贴切他们的就是能“超然独处”。例如宋代隐士群体的代表“竹林七贤”,不事朝廷,常聚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活出悠哉乐哉

他们具有真正的谦逊品质,懂得尊重他人,你会发现,他们不论对谁,都会给予一定程度的尊重,即使是对恶棍,他们也不会去主观地贬损其人格。他们会有非常开放的心态,只要他人在某一方面有所长,就是他们值得学习的对象。

他们具有让人惊喜的创造性:这里所说的创造性和大家普遍认为的天才的创造力有所不同,自我实现者的创造性似乎与生俱来,与孩童身上天真普遍的创造力一脉相承,事实上,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潜质,只是,许多人在随着成长过程中对社会的适应而磨损了它,但那些自我实现的人的这份潜力尚且保存良好。

他们比一般人具有更深刻和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更多的交融,爱与认同。当然,这种认同和爱并非“老好人”那般缺乏主见和鉴别能力地一味让步。他们很少会在生活中表现出混乱,自相矛盾或者冲突。

《动机与人格》:掌握你行为背后的真实需求和动机

这如果引申到两人关系,就像马斯洛所说的:一段健康的爱情关系能产生最大的满足就是它的开放性,它允许最大限度的自发性、最大限度的自由自在、最大限度的对威胁的防御和防护。

在爱情中,良好的爱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彼此需要的认同,换句话说,两个人的基本需要的诸多层次互相融合,爱与被爱都是我们所追求的,自我实现者,他们总是爱着他人,也能为他人所爱。

愿我们都能在生活的修行中领悟出自我的实现。关注 ,看遍酸甜苦辣的真实世界,为你解忧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