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是真是假?

大幹六十年1


我認為“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件事兒是假的。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正史從來沒有記載這回事,當時南京也沒有“慶功樓”這個地方,再就是事件中功勳們死亡時間和真實歷史不符。那麼,這件事是如何出現流傳下來的呢?

據考證,“火燒慶功樓”這件事最早出自清朝民間《英烈傳》評書中,故事情節是這樣的:

公元1368年,40歲的朱元璋在南京稱帝,他就是明朝開國皇帝——明太祖。

老朱當了皇帝后很憂慮,害怕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功勳們造反奪了他的天下,於是設計要把這些功臣一鍋端。

思來想去,朱元璋決定在“慶功樓”,以邀請這些功臣們喝酒的名義,集中在一起用炸藥炸死他們。



老朱命人偷偷在慶功樓的下面埋上了炸藥,四周佈置好乾柴,等功勳們喝高後點火起爆。

功臣們不明真相,高高興興齊聚慶功樓,推杯換盞和老朱喝了起來。期間軍師劉伯溫看出了端倪,趁上廁所的之機告訴他的好友徐達,叮囑他寸步不離朱元璋,哪怕上廁所也要跟著。

徐達不解,劉伯溫吐露內情:“我通過觀察和推測,皇上一會兒要把咱們幹掉,一會兒皇上上哪,你就上哪,只有這樣才能保你一條命。”

徐達感激不盡。

劉伯溫回到酒席上,和老朱喝了一會兒,突然露出痛苦的樣子,手捂肚子呻吟不斷。老劉說:“皇上我可能吃壞了肚子,望皇上贖罪,為臣不能奉陪先告辭回府了”。

老朱一看劉伯溫痛苦的樣子,無奈把他放回了家。

這時酒席進行到了尾聲,大多數功臣都喝高了。老朱起身往外走,徐達馬上跟了上來。

老朱說:“我去廁所你去哪裡?徐達道:“我也去廁所。”

二人到了茅廁,徐達“撲通”跪了下來,哀求皇上放過自己,老朱一下子明白了,這是劉伯溫看出了內情告訴了徐達。

為了儘快起爆,老朱無奈放過了徐達。



朱元璋和徐達快步走出了慶功樓,隨後一聲巨響,慶功樓處於一片火海之中,樓中的功臣們盡皆喪命。

評書裡“火燒慶功樓”的故事大致就是這樣的,當然細節有許多版本。

評書是民間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說書形式,其歷史真實性大打折扣,趣味性高,真實性低。加上滿清不遺餘力的抹黑朱元璋,一些不良文人肆意歪曲歷史,加上老朱確實在後來大肆誅殺功臣。

比如胡惟庸“謀反一案”,就瓜蔓抄誅連上萬人,明朝大將軍藍玉最後也被朱元璋殺死剝皮傳示九邊。

評書上說:“徐達雖然躲過了火燒慶功樓一劫,但在他晚年生病後,背後長了瘡,御醫囑咐不能吃發物,但朱元璋卻賜給他一隻燒鵝,徐達含淚吃了燒鵝,不久毒瘡發作死去了。



真實的歷史徐達是壽終正寢的,徐達吃燒鵝也是滿清杜撰的故事,況且吃燒鵝未必就能要了人的性命。

再者說了,明朝真實歷史上沒有一天死一批功勳的記載。

滿清編造這樣的故事,人們之所以相信是真的,這是因為朱元璋確實冷酷無情殺了許多功臣。

政治這種東西有時候很難說清楚,但我一直認為老朱不會平白無故地殺功臣。

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朱元璋最恨的就是貪官汙吏。老朱對這些人絕不心慈手軟,一經發現勢必剝皮實草,以儆效尤。

老朱這樣做百姓雙手歡迎,但勢必得罪了一些權貴。明朝滅亡後,筆桿子掌握在這些人手中,他們就會千方百計來黑朱元璋,出現一些杜撰汙衊朱元璋的事,也在意料之中。



最後一點,朱元璋當政期間沒有在南京建什麼慶功樓,卻建了一座“忠勤樓”,老朱經常和大臣們在裡面討論國家大事,有時候也此宴請大臣們。

有一年,軍械監搬遷,臨時把一些炸藥放到了“忠勤樓”暫存,由於保管不當,發生了爆炸事件,這個有記載。

滿清進關後,就依據這點事,杜撰了老朱炸死功臣的“火燒慶功樓”。無非就是竭盡所能抹黑朱元璋罷了。


秉燭讀春秋


當然是假的了。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又叫做炮打慶功樓。在很多的評書演義中都有。比如,單田芳的《大明英烈》《燕王掃北》等,都提到過。

故事大概是這樣的。

朱元璋奪了天下、當了皇帝以後,疑心越來越重。擔心開國功臣們造反。在馬皇后和姦臣張氏兄弟的攛掇之下,定下一條毒計,要一舉除掉滿朝功臣。

朱元璋命人在南京城外,修了一座慶功樓,邀請所有的功臣上樓慶功。實質上在樓內埋下了火藥硫磺,樓外埋伏軍兵、火炮。

劉伯溫看穿了朱元璋的毒計,提前向朱元璋告老還鄉。朱元璋答應了。劉伯溫臨走之前,暗中提示徐達到慶功樓以後要緊跟朱元璋。

等到功臣們到了慶功樓上,朱元璋敬酒三杯,然後假裝上廁所就要開溜。徐達緊跟不捨,最終一同離開。一聲炮響,大明開國功臣全都上了西天!

沒多久,徐達也被害死。常遇春鎮守雁門關,聽聞噩耗,悲憤不已,吐血而亡!胡大海遠在燕京,躲過一劫,終究心灰意冷,又落草當起了山大王。

這就是“炮打慶功樓”的故事。

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這是瞎編的。

因為:

第一,在皇權至高無上的明代。朱元璋想殺誰,直接殺就是了。完全用不著看誰的臉色,也完全用不著費盡心思弄什麼慶功樓的花把戲。歷史上朱元璋確實殺了很多開國功臣,但都是光明正大抄家滅門。朱元璋就是這樣,壞都壞的這麼明目張膽。

第二,朱元璋殺的,都不是什麼好人。朱元璋確實殺了不少功臣。但是這些人都是貪贓枉法的大惡人,什麼藍玉、胡惟庸都不是什麼好鳥。至於被株連的人,那就沒辦法了。封建王法就是要搞株連的。

第三,功臣們都是人精,如果朱元璋真的要“炮打慶功樓”,他們會猜不到?他們難道不會跑嗎?怎麼可能乖乖地去送死。


上將噯福斯



這還用說嗎,肯定是假的啊…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這個野史說法流傳的可謂是沸沸揚揚的,跟他以蒸鵝殺徐達的野史說法,可謂是雙絕,這麼多年在網上是經久不衰,不時的被一些歷史文盲拿出來義正言辭的批評朱元璋。

其實呢,雖然朱元璋殺功臣,不論他是出於反貪還是出於為孫子鋪路的想法,多少是有些不地道的。

但是一碼歸一碼,沒必要拿野史要汙衊人家,不喜歡他,就以真實歷史一個勁的批評唄,沒人攔著你。但是不喜歡卻拿野史一個勁的批評人家,這種行為是幼稚可笑的。

而且話說出來了,關於朱元璋的這個火燒慶功樓的野史說法,最早出於清朝年間,說白了就是為了迎合政治而寫,可是拍馬屁沒拍對地方,人家清朝統治者明史中對朱元璋評價很好的,像順治帝康熙帝等都是朱元璋的粉絲,你底層文人也不知道湊什麼熱鬧,感覺明朝成為過去式了,就喜歡通過這種踩兩腳的方式來凸顯自己,還真是丟文人的臉!

而現在拿野史大義凜然批評朱元璋的人,跟當年寫這個野史的人何其相似呢?

正經歷史不學習,為了黑而胡說八道,簡直是滑稽。


宋安之


提到君主無情,最常被人提起的便是劉邦和朱元璋殺功臣的事情。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一事,也算是坊間傳聞裡朱元璋殺功臣事例中知名度比較高的一件事了。

1、小說中火燒慶功樓的經過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出自清朝版《大明英烈》、《明英烈傳》小說當中,後藉由晉劇劇目《火燒慶功樓》成為家喻戶曉的故事。

傳聞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後,他對於朝堂上一幫陪同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們,日生猜疑之心,認為他們也會如同故事裡那些功高蓋主的大臣一樣,產生謀反推翻自己的想法。

為此,他便在南京鼓樓崗上建立了一座慶功樓,打算借宴請功臣的時機,學習項羽來一次鴻門宴,好將他們一網打盡。

在朱元璋修建慶功樓時,號稱“諸葛亮在世”的劉伯溫便已經猜透朱元璋的想法,於是他對朱元璋說:“如今王業已成,臣責已盡,但願辭官歸田。”

朱元璋聽聞劉伯溫的話,便趕忙勸阻他留下,可劉早已對朱的行為有所警覺,還是毅然決然選擇了離開。

劉伯溫在辭官歸隱時,還特地去尋了一次徐達,並告誡他,如果朱元璋要在慶功樓召開宴席之類,一定要萬分警惕。

徐達當初不疑有他,反倒是一頭霧水,這軍師沒頭沒腦的突然說這些幹什麼?

慶功樓修建成功後,朱元璋果然邀請大臣們赴宴,以示黃恩浩蕩,到了這時,徐達想起了劉伯溫的囑託。

於是,徐達下定決心,宴席上,不離朱元璋半步。

等到宴席上的熱鬧勁過了,朱元璋便藉機離開了慶功樓,一直注視著他的徐達也趁機跟了出來。

也正是他的這個舉動,無意中救了他一命。

小說記載,大明朝的功臣中只有士劉伯溫、大將湯和,長興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四人不是朱元璋所殺。

不過,小說畢竟是後人創作的故事,它並不等同於歷史。

2、火燒慶功樓事件三大漏洞

這火燒慶功樓事件,妥妥是假的,而且至少有三點漏洞。

其一、記載這起事件的小說,在明朝的版本中不見其事,只有清朝改版才記載了這件事

清朝的文字獄事件中,對明代的書籍多有更改,記載火燒慶功樓的評書《英烈傳》就是其中之一。

咱們要知道,這本書的本意是介紹明朝開國君王推翻元朝暴君,建立大明,救百姓於水火的故事,試想,它怎麼可能會在這種立場下,給朱元璋從“英烈”塑造成暴君形象?

清朝對於朱元璋的黑化是全方面的,甚至包括外貌

咱們現在看到的朱元璋畫像,分兩個版本,其中一個是麻子臉、尖嘴版,另一個則比較壯碩。

反觀

其二、明朝的功臣大多數都是自然死亡或者病死、戰死

比如下列我製作的功臣中位列公爵的成員結局表

其三、朱元璋修建的那座樓叫做“忠勤樓”,並非慶功樓

明初宰相汪廣洋曾經寫了一首詩叫做《忠勤樓諸老夜直予時守省作詩二章寄之》,這首詩裡的忠勤樓才是朱元璋修建的那座樓,試問他怎麼能在未修建的高樓中,殺死功臣呢?

如果喜歡,歡迎點個關注支持一下,每天都將為您帶來有趣的文章分享


腦洞趣味歷史


這純粹是無中生有,故意抹黑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開國功臣盡數葬身火海,這般過河拆橋、大張旗鼓的行為,朱元璋早已經人心渙散、江山動盪,如何能夠福澤子孫?恐怕所謂的“火燒慶功樓”只是後世為了給朱元璋摸黑,為清廷籠絡人心的一種陰暗手段。



朱元璋是貧苦農民出生,幼年之時遇上荒年,父母去世連塊土地都無法尋得,自然也就能夠探求到朱元璋對於權利的渴望。陪著朱元璋打天下的人,各個都是能人。但是朱元璋本人不放心,尤其是權利四處分散,一時半會也無法收回來。在這種情況之下,朱元璋心裡自然是著急。而且歷朝歷代功臣憑藉著功勳干涉朝政,架空幼帝的實在是不在少數。如此一來,朱元璋殺害功臣的決心更加堅定。

只是在民間流傳的故事裡,完全扭曲朱元璋的形象,甚至是黑化了朱元璋。

朱元璋在慶功樓中大設宴席,而開國功臣自然也以為朱元璋是要犒勞他們,自然是歡歡喜喜地前去赴宴。但是劉伯溫卻早已經看出皇帝心中所想,趁人群喧鬧之時,將消息透露給徐達,告誡徐達一定要對朱元璋寸步不離。


果然如劉伯溫所想,朱元璋早已經命令人在慶功樓埋下炸藥,準備將所有人一網打盡。而劉伯溫事先留了個心眼,在朱元璋坐下之時故意將朱元璋衣著的一角壓在身下,提防朱元璋的動作。果不其然,朱元璋只是與功臣寒暄了一會,就藉口上廁所。

朱元璋身形剛動,劉伯溫便藉口肚子疼告假。朱元璋沒有辦法,只能准許,但是在離開的時候卻帶了一直緊跟著的拖油瓶。朱元璋正想呵斥,徐達早已經痛哭流涕,直言“皇上一個都不肯放過嗎?”朱元璋想起昔日之情,自然是不忍心讓徐達葬身火海。但是就在朱元璋帶著徐達離開之時,慶功樓爆炸,開國功臣盡數葬身火海。

民間似乎是為了驗證這一說法,將徐達的死也歸咎在朱元璋身上。據說徐達臨終之前,太醫囑咐要忌油辣食物,而朱元璋卻賞賜給徐達一整隻燒鵝。這不是活生生要徐達的命嗎?徐達也明白自己能活這麼多年,早已經算是苟且偷生,所以當場吃下,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這便是民間杜撰的故事,但是皇宮裡的骯髒事怎麼可能傳到民間,還被其他人傳成戲言。只能說這背後是有權有勢之人在推動,明朝的人自然是不可能,那隻能是清廷。滿清剛剛入主中原之時,反清復明的呼聲依舊高漲,所以清廷自然要使些下作手段,玷汙明朝的聲譽,藉此來發揚光大自己的政績。



朱元璋確實是有大肆屠殺功臣之事,當時胡惟庸一案牽連無數功臣,後來藍玉案又是埋葬了一批。可見朱元璋暴政是有目共睹,所以民間能夠捏造出此事也是無可厚非。


小鎮月明


毫無疑問是假的,這是演義小說中的情節,真實歷史是不存的。別的不說,就這個所謂的慶功樓就沒有出處,南京城裡從來就沒有一座所謂的慶功樓,倒是有一座忠勤樓。這座樓也不是用來吃飯的,而是朱元璋和大臣們議事的地方。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還有一個破綻,那就是時間問題。如果火燒慶功樓這件事情確實是存在的話,那麼明朝初年文臣武將的死亡時間就肯定是在同一年了,但是翻翻明朝初年的歷史,這種情況並不存在。

按照演義小說的說法,包括徐達、常遇春、湯和、藍玉在內的諸多猛將,全部被一把火燒死。但是史實是怎麼樣的呢?大將常遇春,洪武二年北伐中原,暴卒軍中,他算是躲過了朱元璋的大屠殺。大將鄧愈也是在明朝建立以前就死了。而朱亮祖、廖永忠、傅友德皆是被朱元璋以各種理由殺死。

洪武年間兩大案,李善長案和藍玉案,朱元璋藉著這兩個案子,把想殺的,能殺的,全部都殺了個精光。這裡面有很多人僅僅是因為跟李善長或者藍玉說過一句話,見過一次面,結果就被牽連進去了,枝枝蔓蔓,越牽越多。

所以所謂的火燒慶功樓是後人杜撰出來的,是後世人為了展現朱元璋狠的一面而刻意編造出來的。但火燒慶功樓是假的,朱元璋大肆屠殺功臣卻是真的,而且可以這樣說,中國歷史上還沒有哪一個朝代屠殺功臣的烈度能夠超過朱元璋。

雖然每個朝代都曾經發生地殺害功臣的事,但那主要是針對某些權力特別大,功勞特別高的大將。像明初洪武年間這種無差別級的大屠殺,還真的是極少見。朱元璋為什麼要這樣做?以至於後世編出了一個火燒慶功樓來諷刺他。

因為朱元璋想給自己的兒孫傳萬世基業打下一個好的基礎,太子朱標身體不好,英年早逝。太孫朱允炆被立為太子時還十分年幼,只有十五歲,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怎麼可能鬥得過那些如狼似虎的猛將呢?再加上當時天下已定,這些驕兵悍將留著也是國家的禍害,所以朱元璋抓住一個機會就殺一批。可是他太狠了,武將被他殺得所剩無幾,以至於朱棣從北京起兵,發起“靖難之役”時,朱允炆手中已無大將可派,坐視叔叔的軍隊像旋風一樣撲向南京。

朱元璋的狠是歷史上出了名的,他在大殺功臣的同時,對那些貪汙錢糧者也是毫不留情。貪汙六十兩銀子以上者,就要被斬首示眾,朱元璋是在苦水裡被泡大的,深知百姓疾苦,最恨貪官汙吏,更不允許自己建立的國家有這種現象的存在。他一邊殺功臣,一邊殺貪官,殺到最後,有些地方的官員成片被處決,連做事情的人都沒有了,社會管理反而陷入了混亂當中。

也許朱元璋只想到了給子孫留一個相對安全的執政環境,卻沒有想到讓自己背上了千古罵名,後世在編寫各種演義故事時,也會時不時把火燒慶功樓作為高潮部分來寫。


小小嬴政


朱元璋火燒慶功樓是後人無中生有的撰寫,沒有正史記載,事實上作為草根出身的朱元璋,肯定有過人的魅力與仁義,才會有眾多的文武將領跟隨他南征北戰建立大明江山,而朱元璋不會濫殺無辜,除非真的影響了他的皇權,還有幹了貪贓枉法之事。朱元璋誅殺了許多開國功臣,主要是在明初四大案中的胡惟庸案與藍玉案(其它兩案是空印案與郭桓案)。



一、胡惟庸案。

公元1373年,淮西朋黨集團的首領李善長,推薦了他的同鄉兼姻親胡惟庸擔任右丞相,經過四年的努力,胡惟庸升任左丞相。胡惟庸擔任丞相期間,拉幫結派,重用淮西人士,打擊異己,比如浙江的功臣劉伯溫因為不是淮西集團的人,雖功勞巨大,但倍受打壓,官職不高,劉伯溫告老還鄉之後,依然還受到胡惟庸的為難。

胡惟庸自恃淮西朋黨集團勢力壯大,專行獨橫,甚至敢蔑視朱元璋,他與右丞相汪廣洋膽大包天,竟敢把占城(當今的越南)朝貢的物品隱匿起來。經太監揭發之後,朱元璋怒火中燒,把汪廣洋關起來,並且問責主要官員,讓他們供出主謀。



朱元璋對此案越查越惱怒,先是斬殺了汪廣洋,順藤摸瓜才發覺淮西集團的勢力如此廣大,覺得他們有謀反的可能,這一切嚴重地威脅到了他的皇權。於是朱元璋趕緊加大力度對淮西集團進行剿滅。

接著,朱元璋對胡惟庸以“擅權植黨”、“通倭”、“通虜”和“謀反”等罪名,將他斬殺。為斬草除根,朱元璋將《昭示奸黨錄》佈告天下,李善長、陸仲亨、唐勝宗、費聚、趙庸、金朝興、葉升、毛麒、李伯升和丁玉等人,都因與胡惟庸有勾結而被處死。這裡面,有最早跟隨朱元璋起義的開國元勳淮西二十四將,有後來功勞巨大的文臣。

有人認為這是朱元璋是濫殺功臣,其實主要是這些功臣的勢力過大,拉幫結派影響到朱元璋的皇位,影響到了整個朝廷的正常運作,朱元璋為了保持江山,不得不將他們誅殺。



二、藍玉案。

藍玉早年英勇善戰,立下大功,被封為涼國公。藍玉自恃功高勢大,目中無人,驕橫不法,在軍中,他擅自黜陟將校,進止自專,甚至有時當朱元璋的話是耳邊風。

在地方上,藍玉霸佔東昌民田,私蓄奴婢,縱奴作惡鄉里。此事後為御史舉劾,但藍玉竟怒逐御史。藍玉還走私鹽,獲得大利潤。朱元璋忍無可忍,讓錦衣衛指揮蔣瓛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就將他處斬,並族誅了三族。



當時與藍玉有關係的許多將校,也都被定位“逆黨”,遭到了抄家滅族的下場。因這個案件而被誅殺者多達1.5萬人,軍中的驍勇將領差不多都被殺戮殆盡。朱元璋還手詔佈告天下,並條例爰書為《逆臣錄》。列名《逆臣錄》者,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藍玉之死,一方面是藍玉自取滅亡,一方面是朱元璋通過剷除這些功臣,將軍權牢牢地把握在手中。


我就是竹韻


朱元璋想說:朕也想燒啊,可是真麼有!

所謂火燒慶功樓一說,完全是野史、民間藝人傳播的一個臆想故事,至現在還被改編成晉劇曲目《火燒慶功樓》廣為表演,當然這裡指的是純粹的藝術形式,和歷史沒有半毛關係。

要怪就怪朱元璋建國後為了鞏固帝位,對開國功臣毫不留情、無情屠殺,赤裸裸的給別人留下話柄。

然後快板這麼一打,別的都不誇……


朱元璋大殺功臣的事情就這麼添油加醋的呈現,那麼我給大家仔細分析一下事情因果:

開國後,朱元璋登上大寶,意氣風發!憂患意識強烈的朱元璋深知守江山的難處,越來越擔心一塊打天下的老弟兄們圖謀不軌,這時朱元璋想到一個辦法,他讓人蓋了一座慶功樓,想利用宴會群臣,犒賞百官的機會一把火把這些功臣全部燒死。終於樓蓋好了,朱元璋也發出請帖,這時敏感的劉伯溫覺得事出反常必有妖,於是找了個藉口給朱元璋遞上辭職信告老還鄉。

劉伯溫回家路上恰巧遇到徐達,隨口提醒道,老弟啊,切記寸步不離皇上才能保命。宴會開始,眾人把酒言歡、鶯歌燕舞、吹牛打屁,然後醉的一塌糊塗。此時只有徐達記得劉伯溫的叮囑沒有多喝,看到朱元璋要走,徐達也趕緊跟著。朱元璋明白徐達看破自己的心思,也就不好意思撕破臉殺掉他。兩人出去後,慶功樓在一場大火中土崩瓦解,樓裡的人都被燒的灰飛煙滅。不過徐達最終沒有逃過一劫,作為唯一的知情人,朱元璋還是想法子把他毒死!





這就是火燒慶功樓的大概過程,這麼浮誇的故事為啥會被流傳至今?


———因為朱元璋有作案嫌疑!

朱元璋不完全是被冤枉的,大明初立政權不穩,面對亂局朱元璋主張鐵腕治國,猛藥對症,朱元璋的鐵腕和猛藥指的就是:

◆一旦違法,人頭落地,一了百了!

首先,最典型的明朝四大案:藍玉案,空印案,胡惟庸案,郭桓案。裡面動不動就上萬上萬人頭落地,因為貪腐、謀反等被判死刑案件多的數不勝數。所以朱元璋殺人的事實確實存在,但不是隨便濫殺,都有被殺的理由。如果放到現在用火燒慶功樓概述這些事,非逼的朱元璋告你誹謗!

其次,在朱元璋處理罪犯的問題上,只有死刑沒有死緩,更別提什麼終身監禁。這裡就可以看出他的小心思,為了他老朱家千秋萬代,皇位永享,帶些斬草的除根的味道。這就不得不讓人懷疑火燒慶功樓就是朱元璋想導演的,即使朱元璋心裡真那麼想,痛快的幹他一票,可是他也不敢啊,冒天下之大不韙,得不償失。




那麼慶功樓這個鍋到底是替誰背?

先確定,誰是受害者,誰造的鍋!朱元璋的血腥手段得罪的是明朝勳貴集團、執政者、企圖壟斷的富人等。雙方的矛盾有目共睹,而朱元璋的利益建立在傷害這群人的基礎上保障,你把我揍的體無完膚,打不過還不讓罵幾句?於是朱元璋的黑料,甚至臨幸萬花樓哪個姑娘的橋段,都被傳的神乎其神。火燒慶功樓只是推手們搞的最成功的一個。

還有一個最具實力的打鐵匠——滿清統治者

火燒慶功樓出自——《大明英烈轉》,這本書是誰寫的歷史上也沒有明確署名,但是印刷傳播實實在在是清朝時期開始的。不要覺得沒有關聯,明朝是漢人統治的最後一個朝代,然後由滿人接盤,一個少數名族統治漢族歷史開啟了,激烈的種族矛盾,需要滿清統治者潛移默化的造勢!這種表現形式不只是武力上的壓迫,也包括文化上的侵蝕。他們為了維護自己形象,需要製造輿論彰顯大統,朱元璋那個皇帝怎麼怎麼回事啊?人品惡劣,水平底下,怎麼比得上我們愛新覺羅?


老百姓不懂啊!老百姓圖的只是樂呵,如果朱元璋能復生,我估計非得造幾個慶功樓,把寫這些東西的文人通通火葬!至於所謂的慶功樓是不存在的,朱元璋倒是搞過一個類似的樓盤。在宋濂《張中傳》記載:

◆南京建設了一個——忠勤樓

從名字就顯而易見,忠勤!多麼樸實的含義。這個樓是朱元璋用來拉一幫子手下開會辦事的。朱元璋也沒有一個想到一個辦公場所還有這麼一個梗,不過聯想一下?胡惟庸,藍玉,李善長等人是不是也曾在那裡辦公,最後還是不得好死……

火燒慶功樓的故事我們也樂呵下就算了,理智學習歷史,千萬別用這種故事詆譭朱元璋的名聲。朱元璋千殺萬殺,記載他殺老百姓的事情幾乎沒有,縱觀他一生勤勤懇懇,提倡反腐!可以稱得上是一個深有遠見,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我不是易中天,只表達我看到的歷史!


我不是易中天


有道是無風不起浪。興許豬毛考慮的遠。也許如同雅各伯羊,天生四隻角。



風雪交加AB


一日夜晚,大明都城金陵像往日一樣,熱鬧繁華的街道在夜深時,人群漸漸散去,官員、百姓們也開始準備入睡。突然,一座雄偉的建築慶功樓起火了。大火藉著風勢,越燒越烈,砰地一聲,響徹四周,炸藥又引起了一系列爆炸,彷彿整個金陵城都在燃燒。慶功樓,便在這場大火中毀了。

清朝著名評書《英烈傳》中記載,朱元璋晚年時,為除去功臣,建造了慶功樓。假借慶功之名,使人放大火將功臣全部除去。那麼歷史上這件事是否屬實呢?

歷史上朱元璋的朱元璋,的確建過宏偉的高樓,名叫“忠勤樓”,被演義為了“慶功樓”。

首先,這座慶功樓,並不是為了慶功,或者除掉功臣而造,而是朱元璋與朝臣商議國家大事的地方,為了國家百姓而造。

其次,慶功樓確實發生過火災,但並不是朱元璋特意下令放的火,而是一場偶然的意外。慶功樓中埋有大量炸藥,一次意外火災引爆了炸藥,從而引起大火,整個金陵城都被燒了一大片。

雖然這件事跟朱元璋沒有必然關係,但朱元璋所做的事,遠比此次失火事件殘酷血腥。之所以有“火燒慶功樓”一說,也是事出有因。

朱元璋不僅是一位以屠殺著名的軍事統帥,也是一位陰險殘酷的政治家。他為了維護大明統治,不惜流血屠殺、實施酷刑。正如古人所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周德興是朱元璋兒時放牛的夥伴,可週德興被殺的原因是其子“亂宮”,就是跟宮女淫亂。劉伯溫功成身退,在老家安養,都被召回來毒死。最大的功臣徐達,得了背瘡、最忌吃鵝,朱元璋得知後反而特賜蒸鵝,徐達含淚吃鵝後,不多日就死了。不僅那些追隨他建功立業的人被其誅殺待盡,連他的義子親侄子朱文正也被鞭致死,義子親甥李文忠被其毒死。光胡惟庸案、藍玉案、空印案和郭恆案就屠殺了十幾萬人。從開國元勳到將領、大臣、官員、富人地主、僧道、親人等等無所不殺。

朱元璋到了四十歲以後,把主要精力放在防備假想敵上,除了自己和太子,其他人都是他的假想敵。他平時喜怒無常、暴怒到有失常態,性格變得更加殘暴。為了發洩,只有一個字,那就是殺。

據說在上朝時,老皇帝的牌氣好壞很容易看出來,要是這一天他的玉帶高高地貼在胸前,大概脾氣好,不會殺太多人;要是撤玉帶到肚皮底下,便是暴風雨來了,滿朝的官員都嚇得面無血色,瑟瑟發抖,準會有人遭罪。官員們照規矩每天得上朝,天不亮就起身梳洗穿戴,在出門前和妻子訣別,吩咐後事,要是能活著回來,便一家大小互相慶賀,算是又多活了一天。很多人因為害怕,不敢再做官,都要被緝拿審問定罪。

朱元璋在大開殺戒時,還開創了各種刑法,現在聽起來都毛骨悚然。如酷刑“剝皮揎草”、“刷洗”、“凌遲”等處決,以此警告官員。除了喜歡用酷刑外,朱元璋還建立了滅絕人性的特務機構——錦衣衛。在全國各地佈滿了秘密探子,觀察著街頭巷尾的一舉一動。全國百姓每天生活大小事,均被錦衣衛上報至朝廷,尤其某些地方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或者民間傳言,更是事無鉅細稟告皇帝。

火燒慶功樓雖不是朱元璋做的,但上述羅列他所做的殘暴之事,也表明了朱元璋大殺功臣、行事殘暴這一事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