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實施諸葛亮隆中對北伐策略

公元207年劉備因徐庶、司馬徽等人推薦親自去見諸葛亮。劉備見到諸葛亮就詢問怎麼才能讓自己完成大業。諸葛亮立馬把自己準備好的隆中對獻上。按照隆中對的規劃劉備第一步應跨有荊益,第二步發展實力,第三步則是待天下有變時兩路進軍北伐。有人認為隆中對最大的錯誤就是千里之遙二分兵力。對於此我個人是不贊同的。自古以來分兵比比皆是,怎麼到隆中對就是錯誤。楚漢之爭時劉邦不也千里之遙二分兵力。當時楚漢相峙於滎陽。劉邦回到關中重新集結人馬。一個叫袁生的人向劉邦獻策:楚漢在滎陽已經對峙數年,漢也因此受困。大王您率軍從武關東出進軍宛葉,項羽必然率軍向南。這樣滎陽的漢軍也能暫時休整。當項羽得知劉邦進軍宛葉馬上率領大軍南下。

史記:項羽聞漢王在宛,果引兵南。袁生的計策還另派韓信率領一支軍隊攻打趙國、燕、齊,那時劉邦再率軍北行至滎陽。這樣楚軍兵力分散,漢軍也能得到休整,然後再攻打楚軍我們就能取得勝利。而項羽得知韓信攻下趙、齊,立馬讓龍且率軍北上。史記:項王聞淮陰侯已舉河北,破齊、趙,且欲擊楚,乃使龍且往擊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西晉滅吳就是數千裡之遙六分兵力,水陸並進,多路齊發。

東晉實施諸葛亮隆中對北伐策略

公元317年西晉因八王之亂、五胡亂華而滅亡。司馬睿得到衣冠南渡的世族和江東士族的支持在建康稱帝。重建晉廷,為晉元帝,史稱東晉。當時東晉所能控制的疆域就是三國時東吳的舊境。公元346年東晉安西將軍桓溫、徵虜將軍周撫、輔國將軍司馬無忌、參軍周楚、孫盛等人西伐成漢政權。當時東晉並沒有回覆,也認為桓溫滅不了成漢。桓溫給朝廷上一道奏疏就自行西征。晉書:永和二年,率眾西伐。時康獻太后臨朝,溫將發,上疏而行。朝廷以蜀險遠,而溫兵寡少,深入敵場,甚以為憂。桓溫自行伐成漢,成功攻破成都。公元349年成漢殘餘勢力戰敗,成漢政權徹底滅亡。桓溫因此威望日盛。

東晉實施諸葛亮隆中對北伐策略

這時東晉據有楊、荊、益、交四州,是可以實施降中對的天下有變兩路進軍的策略。也可以實施公元241年殷禮向孫權獻上的四路進軍的策略。殷禮的四路指的是:隴右、襄陽、壽春、青徐。公元349年後趙皇帝石虎去世,諸子爭位互相攻伐。這就是隆中對所的兩路進軍的前提條件:天下有變。晉書:及石季龍死,溫欲率眾北征,先上疏求朝廷議水陸之宜,久不報。東晉朝廷不支持北伐,更重要的是不想讓桓溫功勞太大。但後趙內亂確實是個機會,加上一些大臣也企望恢復中原。於是任命殷浩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讓殷浩主持北伐。桓溫暫停了北伐。晉書:溫即回軍還鎮。殷浩是會稽王司馬昱扶植起來對抗桓溫。桓溫知道朝廷讓殷浩北伐建功立業以制衡他,但他知道殷浩不堪將帥之任,所以也不擔心。殷浩率軍七萬北伐雖然一度攻到洛陽,但都大敗而回,因而罷黜流放。晉書:時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桓溫雖然跟他不和,但認為是朝廷用人不當。應該任殷浩為尚書令這樣的官職才合適。

晉書:朝廷用才不當,以致有今日。就是說殷浩適合做股肱之臣,而不是爪牙之將。殷浩數次北伐不利,桓溫趁機上書列舉殷浩的罪行,請求將他黜免。司馬昱不得已將殷浩貶為庶人。

東晉實施諸葛亮隆中對北伐策略

公元353年呼延毒,張遇、劉珍、夏侯顯、孔特、喬秉、胡陽赤等關中大族起兵反前秦政權,前涼也跟前秦交戰。殷浩當時率軍從淮南北伐,但不利。當時北方一分為二,前秦和前燕。這是一個大好時機。桓溫決。北伐,這次東晉朝廷不好再反對了。公元254年桓溫親率四萬人從荊州江陵北上,命梁州刺史司馬勳率數萬人出秦川。

晉書:溫遂統步騎四萬發江陵,水軍自襄陽入均口。至南鄉,步自淅川以徵關中,命梁州刺史司馬勳出子午道。桓溫的策略是荊益兩路軍夾擊前秦首都長安,肯定是受到諸葛亮隆對和魏延子午谷奪謀的影響。但我認為人馬太少,荊益兩路北伐卻只有七萬人。桓溫派將領攻上洛,俘虜前秦荊州刺史郭敬。進軍青泥,再次破前秦軍。前秦集結五萬人阻攔桓溫一路軍,但失敗了。前秦再派三萬軍於城外打游擊,長安只剩下六千人老弱守城。晉書:健遣其子萇率雄、菁等眾五萬,距溫於堯柳城、愁思堆。當時前秦軍斬殺晉將應庭、劉泓等,晉軍死傷千數。桓溫親自督軍力戰,一舉擊潰前秦軍。同時前秦符雄所部跟晉軍桓衝在白鹿原交戰,符雄所部大敗。這時晉軍司馬勳正率軍通過子午谷,符雄於是率七千人前去阻擊。前秦太子符萇等退屯城南,前秦大司馬雷弱兒等率三萬人跟前秦太子合兵阻攔桓溫。前秦首都只有六千老弱守城。這時三輔郡縣皆來降,桓溫進軍至長安東邊的霸上時,關中郡縣紛紛降晉。晉書:溫督眾力戰,秦兵大敗。關中百姓紛紛拿灑菜接待桓溫。持牛酒迎溫於路者十八九。跟隆中對預料的情況是一樣的。三國志: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桓溫雖然連勝數陣,但也有不小的損失。桓溫所部只有四萬人,前秦軍隊都集結於長安城下,秦丞相雄只得率七千去迎擊司馬勳和王擢。當時桓溫部下薛珍溫建議攻打長安,桓溫沒有聽從。薛珍溫率所部偏師進軍,小勝前秦軍。後來桓溫退軍,他才退。

東晉實施諸葛亮隆中對北伐策略

司馬勳一路數萬人,還有響應的前諒軍隊。晉書:司馬勳掠秦西鄙,涼秦州刺史王擢攻陳倉以應溫。但司馬勳一路於子午谷大敗,王擢攻下陳倉,司馬勳只得退往陳倉跟王擢會師。晉書:秦丞相雄帥騎七千襲司馬勳於子午谷,破之,勳退屯女媧堡。這一路晉軍和涼軍不下五萬人,卻讓七千人連續打敗。真是一將無能累死千軍呀。司馬勳之前單獨北伐時,五萬人硬是讓兩萬人嚇跑了。

晉書:三輔豪傑多殺守令以應勳,凡三十餘壁,眾五萬人.....趙主遵遣車騎將軍王朗帥精騎二萬以討勳為名,因劫苞送鄴。勳兵少,畏朗,不敢進。兵力是人都的兩倍,這也算是少嗎?只能說益州這一路所選非人。如果司馬勳能趁前秦主力都在阻擊桓溫時,快速進軍關中。跟桓溫會師於長安城下,東西夾擊前秦。司馬勳誤在通行子午谷時沒有速進,前秦符雄當時是去阻擊桓溫不利才回西線。這麼久的時間足夠司馬勳通行子午谷,再者子午谷險地怎能不加以防範。子午谷兵敗,退守陳創。人馬還是遠多於前秦符雄所部,陳倉又是天險,反為所敗。

東晉實施諸葛亮隆中對北伐策略

桓溫駐軍霸上時,有個叫王猛前來求見。(後輔佐符堅統一北方)王猛一邊跟桓溫談論天下事,一邊抓蝨子。桓溫問:我奉天子之命,統率十萬精兵討伐逆賊,為百姓除害,關中豪傑卻無人到我這裡來效勞,這是什麼緣故呢?王猛回答:您不遠千里深入寇境,長安城近在咫尺,而您卻不渡過灞水去把長安拿下,大家摸不清您的心思,所以不來。桓溫當時沉默並沒有回答。我覺得桓溫在顧慮,勝了東晉只會更加顧忌他,敗了東晉很有可能問責於他。先前桓溫要求北伐,東晉不許。就是因為桓溫滅成漢,聲名大振。東晉明升暗降召桓溫入朝任太尉,桓溫就是不去。而司馬昱讓殷浩北伐,就是對其抑制。桓溫要是敗了,統領朝政的司馬昱會放過他嗎?而且此次桓溫已經面臨糧盡的危機。西路軍司馬勳所部又被擊敗。前秦堅闢清野,桓溫無法得到糧草。前秦符雄在子午谷擊敗司馬勳後,回師跟太子符萇、大司馬雷弱兒等開始反擊。雙方在白鹿原激戰,桓溫損失萬人。桓溫進不能破前秦軍,加上糧草將盡。於退軍,豪強呼延毒帶著一萬一起退軍。前秦軍趁勢追擊,桓溫又損失萬人。前秦丞相符雄又率軍攻打在陳倉司馬勳、兩人都跑了。晉書:秦丞相雄擊司馬勳、王擢於陳倉,勳奔漢中,擢奔略陽。

東晉實施諸葛亮隆中對北伐策略

桓溫這次兩路進軍北伐失敗的原因,我認為桓溫一路晉軍人馬太少,糧草不繼。還有就是桓溫以四萬人面對的前秦軍人馬多於其,雖然連勝數陣。而司馬勳根本沒能支援他。卻只讓七千前秦軍打敗兩次。東晉朝廷是不支持北伐的,更加不願桓溫立大功。滅成漢也經讓桓溫威望如日中天,所以桓溫提議北伐時不讓,反而讓殷浩率軍北伐。自然不會在後勤保障上大力支持。桓溫只是四萬人,東晉卻無法供應糧草。桓溫的失敗在於進軍霸上時沒有速進攻打長安,主要還是桓溫顧慮太多。東晉穆帝不過是十歲的孩童,掌管朝政的是會稽王司馬昱。還有益州這一路統帥是司馬勳,是宗室。自然也不會讓桓溫成就大功。桓溫北伐是二月份,三月份大敗前秦軍五萬人於堯柳城。四月份擊敗前秦丞相符雄於白鹿原,桓溫駐守霸上。也就是說在近三個月時間裡司馬勳都沒有實行子午谷奇謀以支援桓溫。而秦丞相符雄是敗於白鹿原後才率七千人去子午谷阻擊司馬勳的。當年魏延向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謀時是十天之內到達長安,即使魏延因為沒有走過時間並非不準備。但也不用三個月吧,即使是走別的路也早到長安城下久矣。何況前秦軍主力都去防禦桓溫了。

魏略:延曰:"聞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無謀。今假延精兵五千,負糧五千,直從褒中出,循秦嶺而東,當子午而北,不過十日可到長安。如果換成是蜀漢,我認為就不會像東晉這樣。上下必然齊心協力北伐,在兵上也會多於桓溫北伐。東晉其實是有多次收復中原的機會,因為中原多次動亂。這也許是世人看不上晉朝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