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捕手》:有多少孩子在等一句“這不是你的錯”

《心靈捕手》算是一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天才少年威爾被心理學教授尚恩治癒的故事。雖然算是一部老片,但直到今天這部影片中仍然有很多值得我們細細剖析,反覆深思的地方。

1心理不健康的孩子,天賦再高也被埋沒

從整個影片來看,威爾的出場就是一個極大的反差。他不顧早晨的舟車勞頓,偏要去離家很遠的麻省理工當清潔工。然而在這麼一所頂級學府裡,學霸如雲,可偏偏就是清潔工威爾做出了教授們幾年才解出的數學難題。

在所有人眼裡,威爾無疑是位活脫脫的天才,可他卻從未想過換份工作。他對諮詢師所說的是:“拆運工怎麼就不是工作了,每份職業都值得尊敬。”

這話似乎是沒有什麼問題。可他終究還是在欺騙自己。

威爾喝酒,打架,惹事,所有人看來威爾這是在埋沒他自己的天賦,糟蹋他自己的大好前途。藍波博士甚至想急切的給威爾指明正確的方向。

可是我們看到,這真的有用嗎?沒有用的。

威爾的問題在內心,他早年被養父欺凌的經歷就是他心中的一個結。

這說明了什麼?

說明,一個孩子即便是有很高的天賦,內心不健康,再高的天賦也會被潛抑。

類比我們的現實生活,我們的父母很多時候其實就如同藍波博士一般。看見自己的孩子不努力,不認真學習就覺得他在糟蹋他的未來,於是用盡各種辦法給孩子講大道理。然而這些全都是我們頭腦對頭腦的邏輯工作,並未真的看見放縱不羈,虛度光陰的孩子背後的無助與害怕。

難道說威爾是真的不知道自己對解數學題是非常得心應手嗎?不,他自己是明白的。

可他為什麼就是不願意放棄拆運工的工作呢?

因為害怕!人是一種很聰明的動物,趨利避害。一旦固有生活改變,未來就變得不可掌握,所以索性進行防禦,維持著自己不甘心但卻饒有經驗的生活狀態。

生活裡,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一個智力正常的孩子,卻常年成績不及格其實家長們都該多多注意。這裡的注意不是說要給孩子報多少補習班或是找什麼有名家教,真正的而是應該去尋求心理幫助,給孩子做一做心理評估。

我們不是說不接納孩子成績差,而是說一個正常的,心理功能沒有受損的孩子他一定是可以進行正常學業的,而這裡的正常學業也不是說家長們期待的門門第一,而是簡單的及格。

實際上,在中國許多知名高校的心理健康中心就會採取這種手段。一旦學生連續掛科3-4科就必須去往心理健康中心進行心理評估。因為這樣的學生,極有可能是心理功能受損才無法完成基本的學業要求。

《心靈捕手》:有多少孩子在等一句“這不是你的錯”

2許多孩子都在等一句:這不是你的錯。

我們看到,威爾擁有廣博的學識,從理工科知識再到人文知識,像極了百科全書。然而他在第一次與諮詢師尚恩會面時,就對尚恩窗戶上的畫作進行暴力分析,似乎是他能比諮詢師更能看透人心思一般。

諮詢師尚恩被他的話激怒了,他說:“你只是看了我的一張畫就認定了解我的全部,你把我的人生撕裂了。”

然而待到第二次會診時,尚恩卻認真的對威爾說了句:“我不怪你,因為你只是個孩子。”治療的進展由此展開。威爾懂那麼多知識,永遠都是在以邏輯與人爭辯是非,而尚恩卻對他說:因為你還是個孩子,所以你值得被理解和原諒。

這不是頭腦的對話,而是心的交流。威爾第一次感受到,事件的對錯居然還可以這麼被處理。他第一次被別人所“抱持”了。

隨著兩人信任關係的建立,威爾也逐漸敞開了自己。尚恩雙眼直視著威爾,反覆嚴肅的對威爾說到:“這不是你的錯!這不是你的錯!”最終威爾得以自我接納。

威爾的童年經歷於他而言是種創傷,回看我們自己的生活,我們也或多或少都有點創傷,可什麼是創傷?

養育過程中打了孩子,對孩子來說這是創傷嗎?罵了孩子一頓就會對孩子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了嗎?

其實沒那麼嚴重。真正的創傷並不發生在當時,而是經由後來的回溯,以及不可言說。

我們現在的很多的自媒體,總是將不能打孩子,不能罵孩子,不能這樣不能那樣作為噱頭,讓我們的家長誤以為這些全都會對孩子造成童年創傷。於是我們的家長越看越不知道該怎麼辦,雙腳被束縛,另一邊又無比焦慮和恐慌自責。

養育過程中沒有哪個父母可以做到百分百正確,我們父母真的可以做到每天不發怒嗎?真的可以做到一點小小的肢體衝撞都不發生嗎?很難的。

再次重複,什麼才是真正的心理創傷?是經由孩子後來回溯,然後又不再言說而積鬱的心理陰影。

舉個例子,我們有的父母知道不該對孩子撒謊,不該對已承諾的事失信。然而有時候,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比如今天約好了帶孩子去遊樂園然而因為工作上的事而失信於孩子,這時候怎樣才不會對孩子造成創傷?

很明顯,要言說,要和孩子一起討論。藉由這個電影,我們可以看到,心理諮詢實際上就是一種談話療法,運用的技術就是自由聯想。威爾的結一直沒有解開,很大程度上就是不願意言說(當然這裡的言說對象是有要求的)。當他開始可以直面這段往事,這段成長過程中的喪失後,治癒也就開始了。

所以生活裡,我們的父母要學會當一名“業餘”的治療師。和孩子之間的事要儘量拿來言說,如果父母今天不小心吼了孩子,過後就需要把這件事拿出來和孩子討論,認真誠懇的和孩子說:“是媽媽/爸爸沒有控制好情緒,對不起。但是你做了XX事確實讓我不舒服.....”

敢於言說對誰而言都是療愈的開始,這就像是尚恩對威爾說的:“這不是你的錯”是一樣的道理。

《心靈捕手》:有多少孩子在等一句“這不是你的錯”

3找“自己”是人生唯一的課題

威爾能解超高難度的數學題,做的來分析化學,懂哲學和藝術,然而諮詢師尚恩卻對他說:“你懂這麼多,但卻回答不上最簡單的問題:你到底想要什麼?”因為沒有自我,所以也就不知道自己真正所往,於是怎樣過日子也就變得不重要了。

每個人既是不同,又是相同。至少沒人能逃過哲學式的三連提問:“你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這是我們與自我對話的開始。

其實不止威爾,我們可以看到藍波博士自己或多或少也是存在著某些問題的。藍波與尚恩的往事並不愉快,尚恩只是一名大學心理教授,而藍波卻是數學界某著名獎的獲得人。

藍波博士身上,一切的自尊自戀全來自於獎項的傍身,他甚至一度認為尚恩不去參加同學會就是因為尚恩嫉妒自己。然而事實卻是,尚恩對自己的職業飽有熱愛與自我滿足。誰的自我更穩定?無疑是諮詢師尚恩。在藍波博士那裡,尚恩是一位嫉妒者,失敗者的形象,然而事實卻是這一切都只是他自己的內在投射。他自從遇到了威爾後,他的才華在威爾面前被擊的粉碎,他一邊欣賞威爾,但另一邊卻又因此夜夜失眠。

可以說藍波博士還未能“自我接納”,在“認識自己”的路上依然需努力使達。

與之相關的是,藍波博士一再的為威爾尋找所謂的方向,希望他就職於某高大上的公司,然而我們看到最終是事與願違的。

尚恩說:“我們誰都沒有資格為他決定方向,這是他自己的人生。”

《心靈捕手》:有多少孩子在等一句“這不是你的錯”

如果把藍波博士類比為我們的父母,那尚恩就是我們孩子心中的反骨情結。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大道理,因為道理我們都懂,可內在自我有時候就想:“follow the heart”

一個人如果要具有價值感,那麼首先就要意志、精神自由。如果自己不能被自己把控,那麼我就不再是我,而是他人的意志傀儡。

電影的最後,尚恩和威爾雙雙離開本市,他們各自下注,要“follow the heart”。威爾的未來會怎樣?沒人能預料。尚恩能再遇到新的愛情嗎?也沒人清楚。他們的一切都是未知數,可是此刻,他們卻有極大的信念去擁抱未來的一切美好與坎坷。這是“做自己”給個體最大的力量。

其實養育孩子又何嘗不是呢。我們家長給孩子挑選的所謂最好的路,像極了藍波博士給威爾的職業規劃。這樣的“幫助”不得不說的是,這不過是在滿足我們家長自己的慾望和投射,裡面沒有愛,只有控制。事實上,穩定的自我才是抵抗現實衝擊的最有利屏障,就像以前我的督導對我們所說那樣:“即便他人再優秀,做那個最差的你也比你去做最好的他人好。”

我們以此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