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如何得罪了鄔思道,鄔思道不願意出謀獻策,眼看年羹堯被殺?

羽菱君


其一: 年羹堯並沒有得罪鄔思道,只是鄔思道看不慣年羹堯“一以貫之”的霸道作風,他得罪的是鄔思道背後的主人———雍正。

其二:年羹堯被殺,是因為自己的狂妄自大、自以為是、居功自傲、目中無主而被雍正賜死。

首先我們來說鄔思道

雍正年間,河南巡撫田文鏡深受雍正的寵愛,其多次揣摩雍正的心意得當,官職上更是扶搖直上,但這背後的一切,都和他的幕友鄔思道有著密切的關係。

(田文鏡劇照)

鄔思道是紹興人,他與許多的紹興師爺一樣精通史道,很會舞文弄墨,善於提筆,被田文鏡招羅至府不久之後,便有這樣一段對話:

鄔:“大人想作一位有名的督撫呢?還是僅僅作一個尋常的督撫?”

田:“必為名督撫”

鄔:“那麼,您就放手讓我做事,不要掣肘我就行了”

田:你要幹什麼?

鄔:“我要為您起草一份奏摺,但是一個字也不能讓您看見。只要這份奏摺到了皇上手裡,您的目的就能達到,您相信我嗎?”

田:“好裡,就這麼辦”

田文鏡算是一個比較急功近利的人,看著鄔思道這麼有把握,想也沒多想,就答應了這門事兒。可田文鏡沒有想到的是,鄔思道搞的這一套,是在給他下一步大大的險棋!

(鄔思道劇照)

原來這份奏摺中寫的是:用田文鏡的名義去參奏雍正的親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在“九子奪嫡”中可是立了大功,幫助雍正順利的登上了皇位,《清聖祖實錄》記載到:“世宗之立,內得力於隆科多,外得力於年羹堯,確為實事”。可見隆科多對雍正即位可是立了大功!

當時隆科多任總理事務大臣、吏部尚書兼步兵統領,皇上稱他為:“當代第一超群撥類之稀有大臣”,權勢顯赫,可謂是寵榮備至。在吏部,官員對他更是“莫敢仰視,就是遇見皇上,隆科多也不再跪一足請安,而只是起立一下,意思意思。

但正是這種典範式的“目中無人”傲慢,必定會惹來他人之嫌,更是會招來皇帝的偏見。果不其然、不久之後,隆科多這種“恃功不法,驕姿日甚”的行為,使登基不久的雍正皇帝甚為忿懣。但滿朝文武大臣卻沒有一個對隆科多,說一個“”字,要整治他也不好下手。

(鄔思道劇照)

鄔思道在這方面就和別人不同,率先摸到了這股氣候,心裡早就猜透了雍正的心思,所以才會斗膽做出這種行為,敢於先摸老虎的屁股。

事情果然不出鄔思道所料,這本摺子奏上去,正是中了雍正皇帝的下懷,雍正親自把這份摺子拿給手下的大臣“觀摩”,進而形成輿論引導之勢。隆科多在雍正二年便被問責,還沒熬過兩個春秋,就在監獄裡死去。

勢後的田文鏡因為有功,更加受到雍正的寵愛,不久便升任為河東總督、兵部尚書,還被雍正誇獎為:“模範疆吏”。當然,這一切的背後都少不了鄔思道的功勞!

(鄔思道劇照)

這件事情之後,鄔思道更是受到田文鏡的賞識。但不久之後,鄔與田因為一些小事兒,各自看法不一,兩人之間產生了隔閡。田文鏡以“封疆大吏”而自居,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冷淡了他的書吏——鄔思道便僨而辭職。

田文鏡心中自然也是不爽,但官威在那,又聘請了一位書吏。但和鄔思道比較起來,這些書吏可是大大折扣,每次上奏的摺子,總是不合皇上心意,還老是被皇帝指責。

田文鏡思考再三,憋的沒有辦法,後悔莫及,決定派人再去尋找鄔思道,表示願意用重金犒勞。可此時的鄔思道已今非昔比,為了體現自己和別人的不同,對來人說:“每日不給白銀五十兩”,不去!田文鏡硬是硬著頭皮給答應了。

(鄔思道劇照)

我們要知道: 清制官員的俸祿其實並不是很高,七品正堂縣太爺年俸才四十五兩白銀,四十五斛米。田文鏡再次聘請可以說是大出血了,鄔思道開價每天脩金竟高達五十兩銀子,一天的收入就超過了一個縣太爺一年的收入。

(田文鏡劇照)

但鄔思道也並沒有拿著這些白花花的銀子去揮霍一空,而是或施政貧困、或劇飲妓館,打發打發閒餘的時間。而鄔思道可以說是“物有所值、充分體現了他回來的價值!”回來之後不久,田文鏡把鄔思道給他寫的摺子上奏到雍正那去,雍正的態度也逐漸好轉起來,對他的寵愛更是不減從前。

後來雍正得知,田文鏡府中原來是有一高人,隱藏著一個大手筆,也就知道了鄔思道這個人物。以致後來,有一次田在給雍正上摺子時,雍正用硃筆給他批示道:“朕安,鄔先生安否?”。由此可見,雍正對鄔思道的認可和重視。

後來田文鏡去世以後,各地都督、巡撫都爭先聘用這位鄔先生,但怎麼也是找不到人,直到後來才知道,鄔思道原來是被召入宮中,為雍正所用。

年羹堯與鄔思道又是什麼關係了?

隨著鄔思道在宮裡待的時間漸長,信息量的擴展,鄔思道對朝政和時事有了更進一步的認知和解讀。

(年羹堯劇照)

“九子奪嫡”期間,隨著太子胤礽的垮臺,從而導致老八胤祀的勢力大張,並且深得朝中人心,而這時老四胤禛勢力尚不強大,比起老八來說,可以說是“小屋見大屋”。此時的年羹堯作為雍正的心腹,卻還和老八你來我往,到處聯絡、走動,引起了後來雍正的疑心。

可見,年羹堯腳踏兩隻船,一旦哪一方的勢力傾斜,他就可能會做出“靠邊站”的事兒,從這一開始,這就引起了鄔思道的不滿與“另眼看待”。

(鄔思道劇照)

後來年羹堯任撫遠大將軍時,鄔思道建議雍正時時要對年羹堯起防範之心,聽了鄔的建議後,雍正便把自己的另一心腹大臣李衛派到陝西擔任布政使,以此來監視年的一舉一動。

年羹堯在西北作戰期間,因很長時間都沒能找到敵軍的老巢,引起雍正的極大不滿,雍正便把鄔思道派去給年“助力”,鄔思道和雍正心裡都很清楚,年羹堯是想借此趁機“養兵自重”。鄔去後不久,觀察時事、戰地、敵人的行軍路線,很快就找到了敵人的老巢,並已剿滅,這可讓朝廷減輕了在西北地區嚴重的財政支出。可以說鄔思道“在幫年羹堯的同時”,更為深層的是,在幫雍正去除年羹堯這一大隱患!

綜上,我們可以知道,年羹堯與鄔思道既不是上下屬關的系,也不是什麼裙帶親屬關係,而只是普通的官員與官員之間的關係,而且兩人還不是同路人!

年羹堯是怎麼被殺的了?

說起一代功臣年羹堯之死,頗有一點隆科多的味道,都是狂妄自大、居功自傲、目中無主而被自己活活整死。

雍正對年羹堯的不滿應該說是由來已久,但具體的爆發事件,是在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堯進京陛見,年羹堯在回京途中,命都統範時捷、直隸屬總督李維均等跪道迎送。

(年羹堯劇照)

到京時,更是讓王公以下的官員跪道迎接,而且在雍正面前還“無人臣禮”,這引起了雍正的極大不滿。

雍正二年十一月十三日,雍正跟年羹堯的好友、直隸巡撫李維鈞提前打了招呼,要他疏遠年羹堯。此外,高其倬等封疆大吏也先後收到雍正的秘密批示,要求與年羹堯劃清界限,雍正還提拔了與年不睦的李紱、蔡珽等人,利用他們來揭發年羹堯的罪過。

(年羹堯劇照)

這樣年羹堯必然要為自己的傲慢付出代價,緊接著,年羹堯貪婪、僭越、欺罔、狂悖等罪狀不斷被揭露,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堯便被調離西北老巢調任杭州將軍,至九月被革職,十二月被押解京師勒令自裁。從位極人臣到被賜自盡相隔僅14個月,一代功臣就這樣為自己的驕傲自滿而從此落下帷幕。

可以說,年羹堯成也雍正,敗也雍正!


文史金蟬




首先,我們看一下幾個人的關係。在雍親王集團中,雍親王胤禛自然是核心人物,老十三胤祥是副手,年羹堯、李衛等人是心腹,鄔思道則是雍親王的首席謀士。按照道理來說,大家都是一家人。但是在實際交往中,鄔思道與李衛的關係很好,對年羹堯卻採用了敬而遠之的辦法。其實,年羹堯幹了很多見不得人的事情,這讓鄔思道非常的不滿,註定了年羹堯的悲慘命運。在幾個皇子的爭鬥中,隨著太子胤礽的垮臺,老八胤祀集團的勢力達到了頂峰。與之相比,老四胤禛集團要弱小得多。



作為雍親王胤禛的心腹,年羹堯卻按照和老八胤祀聯絡、走動,很明顯,年羹堯想腳踩兩隻船。 由此可見,年羹堯對雍親王胤禛並不忠誠。一旦出現危機,隨時可能出賣雍親王胤禛。從這一事件開始,鄔思道對年羹堯的好感大大降低。為了監視年羹堯,鄔思道建議雍親王把家奴李衛放出去,就在年羹堯的身邊工作,負責監視年羹堯。年羹堯擔任四川提督的時候,李衛在四川擔任知縣。年羹堯擔任陝甘總督以後,李衛擔任了陝西布政使。無論年羹堯去哪,李衛都如影隨形。年羹堯乾的另一件事,更是直接激怒了鄔思道。任伯安利用自己的便利條件,建立了一套《百官行述》,這套文件能夠要挾很多官員。雍親王胤禛命令年羹堯想辦法,從江夏鎮搞到這份文件。



年羹堯從四川調動了500精銳士兵,突襲了安徽的江夏鎮,不僅殺掉了任伯安、劉八女等人,連太子胤礽的心腹黃體仁也殺了。除此之外,年羹堯還殺掉了江夏鎮好幾千無辜百姓,包括老幼婦孺。如果是任伯安等人死有餘辜,那麼百姓何罪?這件事傳回京城之後,徹底激怒了鄔思道。鄔思道雖然狡猾,但也是文人出身。從江夏鎮事件中,年羹堯殘忍暴虐的性格非常明顯,鄔思道對年羹堯更加的反感。年羹堯的這個性格一直沒有改變,在西北作戰期間,年羹堯擔任了撫遠大將軍。此時的年羹堯對手下們,也是說殺就殺。由於自己暴虐的性格,造成了很多的積怨。 康熙皇帝南巡期間,曾經命令年羹堯前往南京覲見。



當時,年羹堯準備了天麻、橘子、竹扇等物品孝敬康熙皇帝的心腹重臣張廷玉。雍親王胤禛在年羹堯身邊安插了耳目,肯定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鄔思道自然也知道。從這件事分析,年羹堯不僅僅走老八胤祀的門路,而且還走張廷玉的門路,屬於八面玲瓏的官員。這樣的人基本上都是兩面三刀,鄔思道對年羹堯徹底厭惡。其實,張廷玉也不想結交年羹堯。年羹堯送的禮物,張廷玉僅僅收下了天麻,張廷玉勸告年羹堯:“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殺氣。”由此可見,張廷玉也看出了年羹堯的一些問題,不願與年羹堯深交。



年羹堯在西北作戰期間,曾經因為找不到叛軍的位置而發愁。此時,已經遠在河南的鄔思道,專門前往了一趟西北,為年羹堯指點迷津,找到了叛軍的準確位置。請注意,鄔思道幫的不是年羹堯,而是身後的雍正皇帝。因為長期的戰爭消耗,讓清朝不堪重負,雍正皇帝希望速戰速決。除此之外,鄔思道沒有為年羹堯出過一謀一策。在年羹堯垮臺之後,作為李衛的幕府先生,鄔思道建議李衛立刻上書,在奏摺中要求雍正皇帝立刻除掉年羹堯。從一系列情況來看,鄔思道對年羹堯沒有一絲好感,根本不打算營救年羹堯。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電視劇《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


日堯居


在雍正王朝裡,年羹堯與鄔思道有三層關係。第一,鄔思道是年羹堯發現,並且帶到雍正府的,鄔思道與年羹堯也沒有過命的交情,年羹堯只是在幫雍正辦事,給雍正的兒子們找一個老師。

第二,鄔思道與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是互相喜歡的,年秋月照顧鄔思道的時間非常久,兩個人日久生情,這一點,很多人都清楚,包括雍正、年羹堯,鄔思道。

第三,鄔思道與年羹堯,兩個人是同事關係,一個是武將,一個是軍師,兩個人並沒有存在明顯的利益或者競爭關係,都是為雍正辦事的,相比之下,雍正前期會比較信任年羹堯,但是後期會比較信任鄔思道。

因為年羹堯的地位越來越高,有點不受雍正的控制,而且有多次要另尋高枝的跡象,這時候,鄔思道就有提醒雍正要提防年羹堯,然後讓李衛、小翠到年羹堯身邊去監視年羹堯,也是鄔思道的主意。

那我們從雍正的角度來分析年羹堯與鄔思道兩個人的關係,年羹堯這個人很有辦事能力,這個是很受大家的認可的,而鄔思道這個人,十分的神機妙算,如果這兩個人聯合起來,雍正根本控制不住,這個也是雍正不願意看到的。

所以雍正不可能將年秋月賜給鄔思道,那麼鄔思道與年羹堯反而成了親戚關係,那麼鄔思道有可能會倒向年羹堯這一方,反而可能跟著年羹堯倒向八爺與十四爺那邊,所以雍正必須將年秋月娶回去,這樣可以加強與年羹堯的關係,也可以斷了年羹堯與鄔思道的關係。

那我們再來看看鄔思道是怎麼看待年羹堯,其實兩人相處了也十幾年,鄔思道既然可以摸清康熙的想法,年羹堯的想法,他當然也十分的清楚,他也知道,以年羹堯的性格與做事風格,遲早被雍正所不容,這一點,連李衛都看出了。

所以,他幫年羹堯打贏了西北之戰,那個是他的份內之事,表面幫年羹堯,其實是在幫雍正,也自然是在幫自己,但是年羹堯大勝之後,如何驕傲,就和鄔思道一點關係也沒有了,再說,年羹堯根本不是一個可以聽勸的人,他想幫,想勸,除了惹一身麻煩,根本就沒用。


歷史簡單說


年羹堯死了,鄔思道活命的幾率更大。

在《雍正王朝》中,年羹堯和鄔思道,既沒什麼交情,也沒什麼過節。他們兩人之間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關係的話,也僅僅只是有兩重關係而已:

一是兩人都為雍正服務,見過面,認識,但也僅僅只是認識;

二是年羹堯小妹年秋月與鄔思道有感情,但被雍正有意拆散;

除這兩重關係之外,鄔思道和年羹堯就再沒什麼特殊情誼了。

但是,兩人沒什麼特殊情誼,不代表雍正不會懷疑他們之間有什麼地下勾結。

比如說年羹堯,一貫的兩面三刀,不僅吃著碗裡的,還惦記鍋裡的。老八推舉他出任四川提督,他拍老八馬屁是第一次,老十四推舉他出任陝甘總督,他拍老十四馬屁是第二次。在雍正心裡,年羹堯是個讓他不能不重用,又不能不控制的二五仔。

鄔思道也是。他在雍正心裡,是個“兔死狐悲,鳥盡弓藏”的工具。這樣的人眼界太深,雍正玩不過他。爭儲成功,鄔思道就沒有利用價值了。


所以,雍正絕對不能讓這兩人走在一起。否則憑藉鄔思道的智慧,年羹堯的實力,他們兩個要是搞在了一起,這對於雍正來說無疑是一個災難。即便鄔、年無叛主之心,但對於雍正而言,也是不得不防的。

PS:雍正拆散年秋月與鄔思道這對鴛鴦,斷了年羹堯與鄔思道聯盟的可能性,他自己娶年秋月為側福晉,跟年羹堯組成連襟,進一步拉攏年羹堯,就是雍正的佈局。

雍正的心思,鄔思道知不知道?從劇情的發展來看,他顯然是知道的。因此才有了後來他在雍正登基之夜,向雍正力辭,一心一意想要隱退,但又不敢全隱,只敢“半隱”的那一幕。


半隱之後,為了避免讓雍正起疑心,鄔思道主動申請到李衛的府裡做“囚犯”。雍正對此很是滿意,暫時留了他一條性命。

然而,李衛也不是吃乾飯長大的。自己主子是個什麼尿性,他心裡一清二楚。現在他官居江蘇巡撫,也是實權派了,而鄔思道住在他的府裡。雍正會不會也會懷疑他與鄔思道結盟?

於是,李衛就給自己找一個接鍋俠,而這個接鍋俠就是不知道鄔思道底細的田文鏡。

鄔思道到了田文鏡處做幕僚後,他很清楚自己的處境:田文鏡不知道他的底細,只以為是李衛推薦的一個幕客,他可以暫時在田文鏡那裡窩藏一段時間。可是這種窩藏是不保險的,如果有機會,他還是要逃。

他要等機會,等一個合理的機會。

很快,這個機會來了。

雍正二年某一日,田文鏡在大堂上發飆,怒罵底下的官員沒用。鄔思道這個時候跑出來打哈哈,說自己可以押解軍糧到西北,並且年羹堯還不敢拿自己怎麼辦。

於是,他就去了。而他這一去,就已經註定了年羹堯日後的一系列悲劇。



前面說過了,雍正最擔心的就是底下的人揹著他搞同盟。他在登基前,處心積慮的把鄔思道和其他人拆開,就是怕鄔思道跑到實權派的那裡去。所以,現在鄔思道主動跑去西北找年羹堯,雍正心裡能好受?

PS:雍正在西北大營有臥底,時時刻刻都在監視年羹堯。鄔思道去西北,雍正在西北的密探肯定是知道的。

等到鄔思道幫助年羹堯打贏了青海叛軍,年羹堯開始囂張跋扈之後,鄔思道便開始籌劃跑路的事情了。畢竟他做了一件他根本不應該摻和的事情,而且年羹堯還作死,他此時要是不趕緊跑路,他的小命就沒了。

後來,雍正果然到河南去找鄔思道。不過鄔思道已經提前跑路了,雍正沒有逮到。


後來,雍正立馬又轉到江蘇,打算聽聽李衛對年羹堯的建議。李衛是什麼人?果然,他在聽完雍正對年羹堯的抱怨以後,拿出了搞死年羹堯的主意:要是這樣,乾脆把他的大將軍給免了,鄔先生早就跟我說過年羹堯這個人遲早會闖出天大的禍來。


不得不說,李衛的補刀可謂是狠。雍正的真實心意,他一清二楚,此時拉上早就不知道跑哪去的鄔思道給自己墊背(鄔思道早就跑的沒影了,是不是他說的,無從對質),年羹堯算是必倒無疑。(死是後來的事,當時雍正考慮的還是罷免年羹堯)

恰好在此時,軍機處的奏報到了,說年羹堯殺了孫嘉誠(雍正派去的心腹),年羹堯此時不想倒也是不行了。

於是,年羹堯倒臺。後來連番被降職,最後被賜死。


總的來說,如何處理好年羹堯的關係,如何擺好自己的定為,鄔思道心裡清楚。從電視劇中年羹堯的死可以看出,他表面上是死於飛揚跋扈,不知深淺,但實際上是死於他對雍正的威脅。對於單個人物,雍正不怕,而底下的人報團,才是他最擔心的。

比如說,年羹堯曾經對李衛有恩,他們兩個人會不會走到一起?比如說,鄔思道和年羹堯都是狠角色,他們會不會搞到一起?

所以說,別說鄔思道跟年羹堯沒啥交情,就算他跟年羹堯有過命的交情,他也是不敢管年羹堯那攤子事的。畢竟年羹堯活著對他沒有任何好處,反倒是年羹堯死了,他才能鬆口氣。起碼這樣一來,雍正就少了一個搞死他的藉口。


Mer86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的奪嫡團隊可謂精英雲集,內有以鄔思道為首的智囊團,外有以年羹堯為首的武將派。再加上康熙帝的青睞,以及兒子弘曆的給力,繼位也就變得順理成章了。

總體來講,雍正帝在府邸時用的這些人,除了年羹堯,其他人結局都還可以的:

鄔思道也是激流而退,保住性命,過上了小康生活;田文鏡也罷,李衛也罷,一度做到了封疆大吏;老十三胤祥,更是做到鐵帽子親王,並且得以世襲罔替。

唯獨一個年羹堯,都做到了大將軍職務,卻急轉直下,最終命喪黃泉,那麼我們不禁要問,鄔思道曾經也跟他有過交情,為什麼不救?

一、

前段時間有個網友留言問,有人講鄔思道並沒有全身而退,而是死在了孫嘉誠的手裡,你怎麼看?

關於鄔思道死於孫嘉誠之手的說法,著實新奇,我們不妨按著他給的思路,推導一下:

雍正帝即位之後,當晚就回到府邸面見鄔思道,不否認他們之間存在感情,但也不能否認雍正帝眼中的殺機。也正是他在這件事情上比較優柔寡斷,面對鄔思道安排五路人馬的疑惑,最終接受了鄔思道“半隱”的解決方案。

於是,在安插了一個叫如月的丫環伺候之後,把鄔思道安排到了李衛的府上。

別看鄔思道是在半隱,實際上仍然是雍正帝最大的威脅,至少是他維護自身光偉正,穩定權力的潛在障礙。

鄔思道沒得選擇,能選擇的就是繼續給雍正帝出力,同時表態自己並無威脅。第一站選擇李衛處,就是最明智的選擇,畢竟李衛號稱雍正朝“三大寵臣”,他跟雍正帝之間的關係甚至超過父子關係。

這樣就導致了,李衛會一五一十地把鄔思道在這裡的所作所為上報給雍正帝。李衛是安全的,鄔思道就是安全的,同時也不時替李衛出謀劃策一番。

曾經鄔思道考驗過李衛,也算是對他有恩,所以彙報雍正帝,李衛也是淨撿好話講,比如:

“只待在自己院子裡,不與外人見面,平時就教如月寫寫字……”

二、

但是情況很快就發生了轉變,由於西北大將軍王老十四胤禵被雍正帝撤職,西北戰事又起,誰當接班人的事,讓雍正帝發了愁。

其實他心裡早就有了人選,只是希望通過別人說出口而已,不僅他清楚,鄔思道也清楚。

所以雍正帝問李衛:

“現在西北需要一個帶兵的將軍,你認為誰最合適?”

李衛也算是實誠,他也清楚,帶兵最好的是十三爺,不過此時的老十三胤祥已經有病在身,經不起折騰了。那麼次選就是年羹堯,雖說年羹堯曾經在“江夏鎮血案”中有斑點,但總體來講,也算是李衛的恩人,也值得信任。

當雍正帝問是不是李衛自己的看法時,李衛回答是:

“不敢瞞主子,這是鄔先生的建議!”

這句話是有問題的,如果李衛自己不這麼想,他必然不會舉薦年羹堯,也就是說,舉薦年羹堯是李衛跟鄔思道商量後共同作出的決定。

既然不能避免,不如也去分一杯羹,至少這個舉薦年羹堯當大將軍的功勞,有鄔思道一份。這樣做既能表明鄔思道仍然在為雍正帝出力,同時也賣年羹堯一個人情,也算給自己多留一條路。

但舉薦年羹堯當大將軍是有後遺症的,這個後遺症就是鄔思道不能再待在李衛處了。

三、

西北戰事一起,作為兩江總督的李衛就成了香饃饃,畢竟這裡是稅收重地,西北戰事的銀子幾乎都從李衛這裡出去。李衛甚至抄了幾員大臣的家,以補西北戰事,這其中就包括了曹雪芹家。

財政重地,朝廷的眼線就多,鄔思道在這裡想全隱,也就做不到了,那到底該投靠年羹堯,還是其他人呢?

雍正帝最怕的恐怕就是年羹堯跟鄔思道結合,一文一武,這倆人要是搞個大動作,真的夠朝廷吃一壺的。

所以,鄔思道要想全隱,在李衛處是做不到的,只能換人,而能換的只有田文鏡。

要想讓田文鏡接納他,那就得有所表示,所以鄔思道在徹查諾敏案上,給了田文鏡偌大的幫助。可是等到田文鏡真的收了鄔思道後,他們回到了河南,又都幹了什麼呢?

鄔思道到了河南什麼都沒幹,幹拿著一年八千兩銀子,更是跟田文鏡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在這個過程中,西北戰事一拖再拖,此時的鄔思道是焦急的,他急的並不是朝廷危機,而是自己的危機。

戰事一天不停,他鄔思道就一天得不到全隱,於是他隻身去了年羹堯大營:

“你知道……找不到叛軍決戰,是有什麼樣的後果嗎?”

鄔思道當然看出了年羹堯是想養寇自重,但是他也清楚,這樣下去,朝廷財政要崩盤,雍正帝第一個就饒不了年羹堯。同時提出了“燈下黑”理論,直接點破年羹堯心中小九九,破了局。

四、

奇怪的是,從西北大營回來後,鄔思道就變得尖酸刻薄起來,更是不再出謀劃策。甚至於田文鏡的“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推行相當不順的情況下,提出要錢。

至此,逼急了田文鏡,鄔思道實現了全隱,可是他又能躲到哪裡去呢?

我們再看劇中的這個時間線,鄔思道之所以要離開田文鏡,是因為雍正帝要南巡。雍正帝要南巡,是因為要視察新政的推行情況,而河南首當其衝。雍正帝之所以要推行新政,是因為西北戰事已經平穩,他能倒出手來做一些增加財政收入的事。

而鄔思道跑了,雍正帝竟然沒有讓田文鏡追,而不久之後,到了江蘇李衛的地界,雍正帝就收到了孫嘉誠被殺的摺子。

那麼前面鄔思道跑路,後面就是孫嘉誠被殺,緊接著就是年羹堯倒臺,這期間有沒有必然聯繫呢?

這就是那位網友提出的疑問了,鄔思道是下了好大一盤棋,他去年羹堯處指點迷津,實際上是去結盟的。也就是說,他想再次利用年羹堯震懾雍正帝,以實現自己在西北全隱的目的。

但是沒想到,雍正帝派了一個孫嘉誠去西北,而孫嘉誠又是一個二愣子。鄔思道自然會給年羹堯出謀劃策,想架空孫嘉誠,結果反被殺,最後年羹堯脾氣上來,一刀咔嚓了孫嘉誠。

呼,這就是以上的推斷,理由就是,鄔思道就因為替年羹堯出謀劃策,結果被殺了,還怎麼救?

不過,楊角風覺得太過誇張了,不像是真相。

五、

鄔思道真正的去處,自然是歸隱了,為什麼不救年羹堯,是出於下面幾點考慮:

一種是鄔思道早就知道年羹堯是什麼樣的人,當年的江夏鎮慘案,他就清楚了,更是派了李衛前去監視他。這種情況下,他要想全隱,就不可能替他脫身,他當初出策略也是為了雍正帝,為了自己全隱的需要。

再有就是八爺黨還在,實力也強,他們也不是沒有拉攏過年羹堯。這一點上,鄔思道也清楚,一旦鄔思道也替年羹堯出謀劃策的話,雍正帝自然不會饒他,只會死得更快。

再有就是剛才提到的,一文一武,這倆人要是結合,還不反了天?當年鄔思道跟年秋月好不容易燃起了愛情的小火苗,就被老四胤禛一盆冷水給澆滅了,意思太明確了,你不能跟年家結親。

再有,年羹堯也是多疑的,從那次鄔思道去西北指出主力在哪就能看出來。年羹堯自然會懷疑他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來的,他跑去出謀劃策,誰知道是不是圈套讓自己鑽呢。所以,即使鄔思道給年羹堯出謀劃策,年羹堯也不會採納,他更相信自己跟雍正帝情分。

鄔思道最終全隱,就是看出了年羹堯的結局,趁早離開是非之地,畢竟當年的奪嫡團隊,已經貌合神離了。

當所有人都喊著殺年羹堯的時候,雍正帝其實更想看到的是自己曾經的奪嫡團隊,是什麼意見?

畢竟,自己的人提出殺年羹堯,就能從一定程度上打消眾人認為雍正帝是“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了。只可惜老十三胤祥策劃拿掉年羹堯兵權,但不表態殺他,其他人也是不表態。李衛這小子更滑頭,把矛盾推到鄔思道頭上去:

“鄔先生早就說過,年羹堯遲早要闖出天大的禍來。”

反而是張廷玉,為了給孫嘉誠報仇,給了年羹堯致命一擊……

或許,鄔思道在得知年羹堯死後,暗暗鬆了一口氣吧!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雖然是年羹堯一手張羅到雍王府的,而且為了籠絡住鄔思道,年羹堯讓自己妹妹年秋月伺候鄔思道的生活,兩人差一點還成了親家。

但是鄔思道和年羹堯這兩人不是一路人。


鄔思道這個人雖然“陰謀為體”,但實際上是“心懷社稷”。鄔思道所行的一切見不得人的謀略,最終只為一個光明的目的,擁立一個於百姓、於社稷有功的改革之君。

而年羹堯的確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做事情有章法,有手段。在救被九爺胤禟當街鞭打的田文鏡時,就入了八爺胤禩的法眼,對年羹堯做事的水平非常地認可。但是一碼歸一碼,年羹堯本身確是一個心狠手辣,唯利是圖的人。


這兩個人註定尿不到一個壺裡。但是胤禛本身就是一個孤臣,他的班底人脈有限,手上可用之人並不多,但是要謀劃完成“奪嫡”大業,人是不允許你隨便挑的。

所幸的是,年羹堯的性格暴露得比較早。這讓胤禛和鄔思道能夠早早地看出其問題所在,及時打預防針。


這個暴露的比較早的事情,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江夏鎮事件”。年羹堯在江夏鎮可謂算無遺策,同時也把其他人都當了傻子。年羹堯找了個藉口,說江夏鎮謀反拒捕,這樣一來,就有理由屠戮整個江夏鎮600餘口,可以將他的金銀搜刮殆盡。而且他算準了,胤禛會因為他拿到了太子胤礽和任伯安的信以及《百官行述》,以及替他報了當年被辱的仇而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八爺胤禩會把這筆賬算在胤礽的頭上。回來之後,他對金銀的事情隻字不提。這就暴露了,年羹堯把錢看得太重,而且手段殘忍。


對於年羹堯這樣的人,所謂推心置腹是萬萬不可的。而實際上,鄔思道對自己陣營裡面的人,還是蠻推心置腹的。無論他對胤禛、胤祥,還是坎兒、狗兒,可以說,最喜愛動不動就肺腑之言的。但是唯獨對年羹堯是防著的,因為年羹堯實在太危險。

年羹堯的危險,事實上還不在於他的貪婪、殘忍。而在於,他並不忠貞,他覺得他自己可以在各種複雜的鬥爭關係中,遊刃有餘。


事實上,他一直和胤禩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胤禛曾經敲打過他,讓他在院子裡跪了一天,並且很直白地講出來“你的頭上只有一片雲,那片雲就是我。”但是很顯然,年羹堯是聽不進去的,當胤禛原諒他,同意他去當陝甘總督的時候,他卻連洗腳水都不願倒了。

類似胤禛這樣開誠佈公,跟年羹堯講過肺腑之言的,其實還有很多,比如張廷玉。但是年羹堯是完全的聽不進去的。因為他的心裡面只有權力和和金錢。

對於年羹堯這樣的角色,無論是胤禛還是鄔思道,在整個“奪嫡”過程當中,一直為了綁著年羹堯前行,而不斷的妥協退讓,退讓到最後,那隻能讓年羹堯去死了。

對於年羹堯到處搞錢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於年羹堯和八王集團暗通款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為了在關鍵時刻穩定年羹堯,給予年羹堯皇親身份,胤禛不得已“奪”鄔思道所愛,娶了年秋月為側福晉。


當所有人都喊殺年羹堯的時候,雍正其實更希望,或者是胤祥,或者是李衛,或者是鄔思道其中一人說出“殺年羹堯”。這樣他處理年羹堯,就少了“功高震主、兔死狗烹”的心理包袱了。處理年羹堯,大家都支持,甚至出謀劃策,但是殺不殺年羹堯,當初的“奪嫡小組”沒人願意吱聲,胤祥全面策劃卸掉年羹堯兵權,但是對於殺不殺年羹堯胤祥始終未表態;李衛偷奸耍滑說“鄔先生早就說過年羹堯遲早要闖出天大的禍來。”;而鄔思道更直接,故意惹怒田文鏡,跑了。


所以鄔思道和年羹堯只是道不同,事情結束了,大家彼此分道揚鑣而已,談不上年羹堯得罪鄔思道。而鄔思道對年羹堯是死是活,實際上採取的是迴避的態度。救他?沒理由!


炒米視角


要說年羹堯得罪鄔思道,實在無從說起,兩個人萍水相逢,何談得罪,要說鄔思道為何不想方設法救年羹堯,我只能說他無能為力,因為要殺年羹堯的是大清朝當時的老大雍正,鄔思道只能躲遠,要不然自己也會小命不保。

三言兩語不足以說清楚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想要把問題搞清楚,還需要繼續深入詳細探討方可。


一、鄔思道與年羹堯什麼關係?

鄔思道是一個神人,浙江紹興人,熟讀歷史,精通史道,善於舞文弄墨,做秘書與助理最佳。他之所以慢慢得到雍正的賞識,還是歸功於田文鏡。

鄔思道最開始就是在田文鏡府上做書吏,並且一去就給田文鏡一個驚喜。事情經過是這樣的,田文鏡本人寫奏摺水平一般,找人寫依舊還是得不到皇帝喜愛,後來鄔思道來後,說他可以寫一個奏摺就讓田文鏡升官得到雍正皇帝重用。

田文鏡看鄔思道如此自信,就相信他,讓他小試牛刀,結果這一試,果然效果明顯。鄔思道是一個聰明之人,能夠揣度聖意,他知道皇帝對當時權臣一定有所顧慮,我想任何一個熟讀歷史的人都會明白這個道理。

當時雍正身邊的權臣就是隆科多與年羹堯,隆科多在雍正“九子奪嫡”中立下大功,順利輔助雍正成為皇帝,可是也因為這個原因,仗著大權在握,做事沒有分寸,過於鋒芒畢露,就連見到雍正,連跪都不跪,實在不給面子。雍正看在眼裡,心裡早有不滿,只是暫時沒有合適理由去收拾他,並且朝中無人揭發或者舉報隆科多,雍正很無奈。

鄔思道恰好看到這一點,為田文鏡寫奏摺的時候就以田文鏡的名義參了隆科多一狀,雍正就等有人揭發隆科多呢,終於田文鏡第一個發聲,雍正順水推舟,將隆科多嚴查,不查不知道,一查果然事情很多。要知道那個年代做到那種級別的官員,是根本經不起查的。

隆科多在雍正二年被問責入獄,在監獄裡待了不到兩年去世。從此之後,田文鏡走進雍正的視野,事業順風順水,一路升官發財,好不自在。可是人總有一個壞習慣就是卸磨殺驢,田文鏡也如此,隨著權利增大,他就妄自菲薄,覺得鄔思道可有可無,就開始冷落鄔思道。



鄔思道何許人也,一看一個準,他明白田文鏡的心態,遂轉身離開田文鏡,不久後田文鏡就再次感受到鄔思道的重要性,如今再請鄔思道出山,鄔思道可不能掉價。他一開口就是每天五十兩(清朝施行低俸制度,官員工資很低,一年一個縣令也就45兩,像曾國藩成為從四品官員,一年也才155兩)的報酬才出山,可把田文鏡給將了一軍,沒辦法,田文鏡只能答應他請他出山,誰叫自己當初要作呢。

鄔思道再次出山之後,田文鏡繼續升官,後來雍正也發現田文鏡身邊有高人,所以在田文鏡生病去世後就把鄔思道請到自己身邊重用。這個時候鄔思道遇到年羹堯的妹妹年秋月,心生愛戀之情,可惜很快就被雍正看出來,快刀斬亂麻,將年秋月佔為己有,鄔思道只能空悲哀。

所以要說鄔思道還是差點就與年羹堯有關係,可惜雍正太機智,沒有讓這種結果產生,從而避免了鄔思道有救年羹堯的動機。


二、鄔思道想救年羹堯也無能為力

上邊也提到過年羹堯,他與隆科多一樣都是權臣,隆科多主內,年羹堯主外,手握兵權,在外作戰,雍正對他一直有所顧慮,也有所防備,就連年羹堯的妹妹嫁給雍正,雍正也要用歡宜香讓她不孕,防止生下孩子影響大清江山穩定。

本來雍正就對年羹堯有防備,偏偏年羹堯還要繼續作死,你說誰救得了他呢?年羹堯先是到西北作戰的時候,長時間沒有什麼戰況彙報,雍正覺得有問題,就派鄔思道前往查看,一看發現年羹堯根本沒有作戰,而是在騙國家軍費養兵發展自己勢力呢。


鄔思道迅速幫助年羹堯找到敵人窩點,一網打盡,然後返回京城,年羹堯也不敢明著造反,還是乖乖回家。隨後雍正二年十月,年羹堯去京城見皇帝雍正,一路上牌面可大的不行,直接命都統範時捷、直隸屬總督李維均等跪道迎送,感覺就像自己是皇帝一樣。

他見到皇帝也不跪,和隆科多基本也一樣,都是因為目中無人最後送命,要知道皇帝最討厭不下跪的臣子,歷史上從來沒有意外,我估計年羹堯肯定不讀歷史,要不然也不會那麼慘。

雍正三年四月,年羹堯便被調離西北老巢調任杭州將軍,九月被革職,十二月被押解京師勒令自裁,僅僅14個月就被賜死,結束了自己狂傲不羈的一生。

看到這裡,你就會明白,不是鄔思道不出謀劃策去救他,關鍵是雍正要殺他,鄔思道敢去湊這個熱鬧麼,一不小心牽扯進去,自己都會小命不保,還是撇清關係遠離是非才是聰明之舉,何況鄔思道與年羹堯的一面之情還遠遠達不到自己願意為之出生入死的地步。



結語

不管是隆科多還是年羹堯,都是自己作死的,至於鄔思道,就是當時特殊時代背景下產生的一個聰明人物,為了自身利益以及安危著想,他是不可能捨身相救誰的,何況他與年羹堯的感情那麼淺,更不可能出手相救,僅此而已!



嗔痴歷史觀


許多朋友在觀看了《雍正王朝》之後都會產生這樣的疑問:鄔思道神機妙算,老謀深算,為什麼不為年羹堯出謀劃策,使年羹堯避免被雍正賜死的結局呢?畢竟當初是年羹堯將鄔思道從大牢裡面救出來的,年羹堯是不是得罪了鄔思道?

鄔思道不救年羹堯主要有3個原因:

1、年羹堯和鄔思道並無深厚的交情

年羹堯是奉命行事,並不是出於自己的意願解救鄔思道,因此鄔思道即便是要報恩,也是要將這份恩情算在四爺胤禛的身上,而不是一個奉命行事的年羹堯身上。

2、年羹堯人品不行

首先是年羹堯奉命剿滅江夏鎮之時將搜刮的大量的金銀財寶據為己有,並未向胤禛彙報。鄔思道替年羹堯解釋治軍花費甚大,已經是還了年羹堯的人情。

然後是年羹堯在胤禛運作其擔任甘陝總督之時,不知道感恩,反而私下串聯,謀求後路,不能忠心侍主。

其三是年羹堯在擔任大將軍之時,養匪自重,不顧皇帝和國家的危難,奢靡浪費,險些陷國家於動亂之中。

3、為年秋月鳴不平

鄔思道和年秋月耳鬢廝磨,互生情愫,卻因為年羹堯的不老實,使胤禛對年羹堯產生了不放心的念頭。

需要通過娶年秋月為側福晉,來拉攏、牽制、恩賞年羹堯。犧牲了年秋月一生的幸福,而鄔思道卻沒有辦法。

所以說年羹堯得罪了鄔思道也就只能是這裡得罪了。

基於以上3點鄔思道就不會幫助年羹堯,更不要說幫助年羹堯風險太大,有生命危險,而且依照年羹堯的性格,也不會接受鄔思道的幫助。

任何的神機妙算,當事人如果不能配合執行,也是枉然。


逝去即歷史


莫說是鄔思道救不了年羹堯,就算是能救他,鄔思道只怕也不會做。

1.打擊年羹堯是雍正的政治需要,無論是誰,也別想救他。

康熙還在的時候,因為胤禛“外有年羹堯”牽制大將軍王胤禵,所以為雍正的登基立下了汗馬功勞。雍正登基後,放棄了老十四大將軍王,而利用年羹堯平定西北羅布贊旦增的叛亂,為雍正元年的政治局面的穩定又立下了擎天之功。這兩件事,足可以讓年羹堯永載史冊,名垂不朽。

但是,年羹堯卻因為自己的功勞飛揚跋扈,無所顧忌,天下督撫,半由己出,號“年選”,嚴重阻礙了雍正的新政,同時又損害了清流的利益,殺了孫嘉誠,引起神人共憤。

雍正需要的改革環境不是這樣的,他需要的是一個皇權絕對至上的改革環境。這一點,像鄔思道這樣的人,焉能不知,還要去以身試法,為年羹堯出謀劃策,除非他腦子真的進水了。

2.年羹堯的人生意義與鄔思道不同,道不同不相為謀。

鄔思道一個殘疾人,憑著自己有謀國智慧,雍正給予他舞臺,雍正即位就是他的終極目的。他的目的其實很簡單,就是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將自己的謀略之道得以實現。他做到了,所以沒要官,沒要財,甚至連年秋月都沒要。這是古來讀書人的的風骨和氣節,是古代讀書人的最高化境。

年羹堯就不同了,他出身雍王府潛邸,雖說也是一個讀書人,但是其境界顯然難與鄔思道相比,他所求的無非就是官,就是財和權。因為如此,也和自己的親妹妹年秋月鬧僵了。得到擎天大功之後,不是功成身退,而是不懂珍惜,為所欲為。

這樣兩個人放在一起,道不同不相為謀,鄔思道就算是要幫她,年羹堯又會聽從麼?要他年羹堯放棄功績,放棄權勢,放棄高官厚祿,我想年羹堯一定不會的。

3.年羹堯就是一頭猛獸,鄔思道躲避不及。

江夏鎮事件之後,鄔思道算是徹底看清了年羹堯的為人,知道他今後必闖大禍,所以建議胤禛派李衛將他看管起來。推舉陝甘總督之後,年羹堯回京亂竄,肆意抬高自己身價,逼迫胤禛以娶年秋月為代價拴住年羹堯,這些事情,鄔思道是樁樁件件都看在眼裡的。

在年羹堯的眼裡,官位,財富和權勢顯然比鄔思道和年秋月的感情更值錢,他依附和利用的是老四胤禛,而並非像鄔思道這樣的謀士。就算是胤禛這樣的主子都不可深交,像年羹堯這樣的猛獸,鄔思道是對他躲避不及,怎麼會為他出謀劃策呢?

所以,鄔思道看著年羹堯死,也不會為他出謀劃策,正所謂“天作孽猶可活,自作孽不可活。”


青燈問史


小編認為,在《雍正王朝》中,鄔思道不救年羹堯,是因為他和年亮工是不一樣的人,不值得救,救了他,自己也要陪葬。

如果說鄔思道是幫助雍正奪取王位,掌握江山的謀士,有張良之才。而年亮工則是幫助雍正鞏固王位,坐穩江山的大將軍。

但是,他們二個為人明顯不同。

鄔思道是一心一意扶持四爺上位,可以說是毫無二心。他教四爺多辦差,勤勞王事;結交的人除老十三,自己的包衣奴才外,不結交其他外臣,象個“冷麵王爺”,當個“孤臣”;服侍康熙,儘量以“孝道”服侍君王。這一切,恰好博到了康熙的歡心。

而且盡心輔導弘曆,把他培養的和他的“皇爺爺”一樣,果然,康熙一見,非常歡喜。

可以說,老四奪取王位,在謀劃上,鄔思道的功勞最大,而且對老四沒有二心。

而年羹堯這個人其實根本不靠譜,是一個有奶便是孃的主。雖然老四經常敲打他,但是他仍然是多方投資。因為他不相信雍正一定會奪取王位,所以也暗中結交“八爺黨”,甚至還送禮給寵臣張廷玉。

雍正登基後,他擁兵自重;西北平定後,他又挾功自傲。他吃飯叫“進膳”,寵幸自己的妻妾也叫“翻牌子”,譜擺得比雍正還大。甚至插手地方官吏選派,稱為“年選”。

鄔思道知道,他自己和亮工都是四爺心中的刺兒,早晚都想著除了他們。年亮工如此囂張跋扈,他怎麼救他?而且年羹堯自恃智計過人,也不會聽他的。

鄔思道自己幫雍正辦了幾件大事,帶著心愛的如月姑娘(秋月的盜版)隱居了,四爺也放過了他。而他也早就看穿年羹堯的結局,自從年羹堯把江夏鎮屠殺一空,財富據為己有,他就說過,“此人早晚會出事”。

鄔思道怎麼可能會救一個該死之人,年羹堯的死和他毛的關係也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