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读脂评本,对脂砚斋这位弹幕始祖真是又爱又恨,恨TA的插科打浑,却又爱TA的剧透,总希望能从TA的批语中,找到有关结局的线索。

关于宝玉的结局,读者基本达成了共识:出家为僧。但是他到底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产生了出家的想法?或者说,是什么原因导致他出家?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有人说,宝玉是因为黛死钗嫁,不愿意和不爱的宝钗相守一生,所以愤而出家。果真如此吗?

其实,脂砚斋早就用四个字告诉了我们答案:悬崖撒手

这四个字,从我们世俗的角度去理解,会以为它指的是结果,即撒手而去,出家为僧。实际上,它指的正是宝玉出家的原因而非结果。脂砚斋也和作者曹雪芹一样,给我们设置了一个谜题,只有解开了这个谜题,找到谜底,才能理解这四个字所代表的真正含义,找到宝玉出家的真正原因。

“悬崖撒手”是一句禅语,是凡人很难达到的一种境界。

“悬崖撒手”是一句禅语,首见于禅宗名著《景德传灯录卷》,取自苏州永光院真禅师的一句传灯语录。

言锋若差,乡关万里。直须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非常之旨,人焉瘦哉。

禅语都是有机锋的,能不能听懂,全靠悟性。这句禅语该怎么理解?宋代著名禅僧圆悟克勤大师在他所著的《碧岩录》里,通过一件公案进行了解说。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赵州和尚和投子大同禅师都是唐末著名的禅机,两人经常互对机锋。一次,赵州和尚问投子祖师:“大死 的 人,却活 时如 何?”(涅槃的人,涅槃之后是什么感受?)佛家称涅槃为大死,佛家弟子都想修成涅槃,但这是个可望不可求的境界。赵州和尚此问,有故意为难投子禅师的意思。

投子禅师回答:“不 许 夜 行,投明 须 到。”(不准晚上赶路,但天没亮就必须到达。)

如果以我们的普通思维去理解,会觉得这两个人是在纯粹抬杠,不能晚上赶路,天没亮又必须到,这怎么可能呢?

这就是禅语的机锋,投子禅师的意思是说:涅槃这种事,说不明白,只能自己去经历才能体会。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就是错。所谓悟禅,主要靠悟,不靠说,再好的禅师,也无法把自己的体验说明白,何况是没有体验过呢?

对于这件公案,圆悟大师便引用了永光院真禅师的话来评说:“

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对于佛家来说,死有大死和小死,普通人的死叫小死,佛家弟子的死叫大死。无论小死还是大死,当事人在未死之前,都不知道是种什么体验,所以无法言说,说不出来。

但是,佛家的大死有一种体验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悬崖撒手”。

我们可以想象下这个场景:人吊在悬崖边,仅靠手维持着一线生机。有生机,就有生的希望,我们普通人面临这种境界,会一边呼救,一边拼命求生。为何要拼命求生?因为向生畏死。

但是,对于佛来说,生命是永恒的,无生无死,死的只是肉体而已。因此,面临这种境况,没必要去挣扎求生,撒手反而能得永生。

问题就在于愿不愿意撒手!

不愿撒手,是因为放不下尘世中的一切,情感、物质享受等。

因此,撒手代表的是舍弃:世间一切皆可舍,包括自己的肉身,不担心摔得粉身碎骨

这就叫“自肯承当”,自己非常清楚撒手的后果,安然接纳这个后果。因为死后会不会永生,谁都不知道,因此这个后果必须自己想清楚能不能承当,愿不愿意承当。只有这样,才能“绝后再苏”,向死而生,因肉身的死亡而获得永生。

说起来容易,世间有几人能做到?所以是“欺君不得”,死到临头会发现很多人所说的其实是自欺欺人,包括若干苦苦修行的佛家弟子。

说到底,做不到“悬崖撒手”,是因为放不下俗世的一切,而能做到“悬崖撒手”的人,已经完全看透生死,变成一个绝情之人:绝世间之情。

尤三姐自刎、甄士隐和柳湘莲出家,都属于悬崖撒手。

“悬崖撒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死,一种是出家。对于佛家来说,死和出家并没有区别,都是告别俗世走向永生。

为了诠释这一主旨,作者曹雪芹分别用尤三姐自刎、甄士隐和柳湘莲出家来为宝玉出家做铺垫。

描述最为细致的,是甄士隐出家。

甄士隐原本是“神仙一流人物”,过着“观花修竹,酌酒吟诗”的脱俗生活。一系列的变故,让他不断失去,先是失去爱女,然后失去产业,不但物质生活陷入困顿,而且招来各种无以承受的非议。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这种境况,正如吊在悬崖上,拼一拼,努力一把,还有起死回生的机会。但他在跛足道人的点化下,因一首《好了歌》,突然开悟,领悟了世间的一切都“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于是“悬崖撒手”,说了句“走罢”,随道人出家了。甲戌本在此有一批语:“一句走罢,真悬崖撒手,若个能行。

此时的甄士隐,不会想老妻如何生活,也不会想失踪的女儿要如何找回,他已经做到了绝情,心中再无俗世之念。

这是脂批第一次出现“悬崖撒手”,用在了甄士隐出家之事上。

尤三姐和柳湘莲,本可成就良姻,但因阴错阳差,而造成一自刎一出家的结局。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对于尤三姐的自刎,多解读为羞愧之举,因被柳湘莲毁婚而羞愧,这是对尤三姐的误读。原文中指明,尤三姐是“耻情而觉”,是觉悟之举,也是在那一瞬间看透了生死,于是选择“大死”,“悬崖撒手”,舍弃了世间的一切,包括母女情和姐妹情。

柳湘莲却是因错看尤三姐自悔而悟,在跛足道人的点化下,“将万根烦恼丝斩断”,出家了。柳湘莲的出家和甄士隐相似,都是突然开悟,所以“悬崖撒手”。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脂砚斋在此写了一段评语:“末四回撒手,乃是已悟;此虽眷恋,却破迷关。是何必削发?青埂峰时证了前缘,仍不出士隐中;而前引,即湘莲、三姐。

“末四回撒手”,是指宝玉撒手,柳湘莲和尤三姐是宝玉撒手出家的前引。

至于说到“青埂峰时证了前缘,仍不出士隐中”,则是作者曹雪芹在开篇第一回为宝玉出家所埋的伏笔。

宝玉的“悬崖撒手”早有前兆,他是个有悟性的禅者。

因宝玉是主角,且需要花大量笔墨来展示他的人生历程,因此,作者按照他的写作风格,为宝玉的结局埋下了不少伏笔。

第一个伏笔在第一回,甄士隐梦中听到僧道二仙说起绛珠还泪,提到神瑛侍者“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

”。神仙下凡,是要回归的,回归之日,即是“悬崖撒手”之时。因此脂批说“青埂峰时证了前缘,仍不出士隐中”。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这是作者早就预设好的人物结局:宝玉必将“悬崖撒手”出家。

另外,宝玉是个有悟性的禅者,作者在第二十二回,花大量笔墨写宝玉“悟禅机”,这也是“悬崖撒手”的伏笔

这一回,宝钗过生日,给宝玉念了一支《寄生草》,其中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深得宝玉之心。然后宝玉读《庄子》,续写《庄子》,并“立占一偈”: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去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写此偈时,宝玉虽然离悟还很远,但已经走在了悟的路上。尤其是他所填的《寄生草》:“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此句与甄士隐的“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宝玉还没悟到甄士隐那种程度,他还处在“欺君不得”的阶段,即只是嘴上说说而已,心性却未达。

要做到“悬崖撒手”,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绝情,即能舍弃世间一切。

从宝玉的人生来看,似乎他很难做到,因为他有执着,执着于世间美好的事物,从花草树木,到美丽的女孩。因为执着,所以舍不得放手。

如此执着,又怎能做到“悬崖撒手”?这正是宝玉的乖僻之处,原文中多有体现。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因与袭人赌气,宝玉把自己关在房内生闷气,有一句心理描写:“说不得横心只当他们死了,横竖自然也要过的。便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乐”。

“他们”指的是平素围绕在他身边的女孩们,这一句心理描写,说明宝玉是能横得下心的,“权当他们死了,毫无牵挂,反能怡然自乐”。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这里也有一段脂批:“宝玉有情极之毒,亦世人莫忍为者,看至后半部,则洞明矣。此是宝玉三大病也。宝玉有此世人莫忍为之毒,故后文方能悬崖撒手一回。

宝玉的“情极之毒”,是“世人莫忍为之毒”。所谓“情极之毒”,宝玉生性多情,但情到极致是无情,宝玉的无情是世人做不到的,他却能想舍时便能全舍,舍了还能“怡然自乐”。

因此,这一处,也是宝玉后文“悬崖撒手”的伏笔。

《红楼梦》| 贾宝玉到底因为什么而出家?答案在这句禅语里

有了甄士隐、尤三姐和柳湘莲的铺垫,还有多处伏笔,后文宝玉的“悬崖撒手”就不突兀。他的出家,不同于世俗意义的出家,不是找一个庙宇修行,而是像甄士隐和柳湘莲一样,从世间消失了,无处找寻,就和尤三姐肉身死去一样。

因此,宝玉“悬崖撒手”之日,即是回归天庭重做神仙之日,从此获得了佛道意义上的永生:“悬崖撒手,自肯承当,绝后再苏,欺君不得。”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