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国际贸易学中的原理解释个人成长的方向选择

几个月之前我就想写这篇文章了,但却迟迟没有动笔,平日太忙只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每次想到写这篇文章时,就会很惭愧的意识到自己当时上国贸课时并没有那么十足的用心,把一部分注意力放在了由书本到“实践”中……

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把国贸与人生结合起来,总之下意识里觉得它们是相通的。

其实很多学科都是相通的,今天我想表达的观点大概在哲学里也说得通。

首先提几个问题吧,我们可以一起思考思考。

  • 你了解自己的性格吗?是什么样子的呢?内向还是外向?安静还是活泼?
  • 你有什么兴趣爱好或特长?
  • 你高中时期选择文理科的依据是什么?
  • 你在读书期间有什么喜欢或者擅长的科目?
  • 你在读书期间有什么不喜欢或者不擅长的科目?
  • 你主修什么专业?你从事什么工作?
  • 你学的专业是你喜欢或者擅长的吗?你的工作与你的性格、兴趣、爱好、特长、优势学科中的几种相匹配的吗?
  • 如果上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为什么要选择自己现在的专业?为什么要走上现在的行业道路呢?
  • 你想改变吗?

我会在下文中多少涉及到以上的一些内容,其中会包含我个人对这些问题的理解。

一、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回忆一种情景——当你参加完高考准备报志愿的时候,你是如何选择你所学的专业的?如果你的数学成绩一直在你们班排名很靠前,你会不会把自己关注的点都放在数学类或者经济金融类等重视数学能力的专业?如果你的文笔在你们班一直都是数一数二的,你会不会侧重于浏览与自己分数段相符合的各大院校的文学、新闻学、英语等专业?

如果你在高中时期有一门自己非常擅长并且喜欢的学科,那么我猜想大概你可以很直接地选择出自己的专业。

而那门学科,就是你的“绝对优势”。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Wealth ofNations)一书中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在他的观点中,“如果一个国家能以比我们低的成本提供商品,那么我们最好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它交换。”

类比到我们假设的情景中,也就是说,如果我们很明显的感受到自己在某一个学科上是有绝对优势的,那么我们就直接选择相关的专业就好了,因为其他专业存在着更擅长去学习它们的人,如果我擅长数学,选择了金融学,那么当我以后需要一些文字工作的时候就可以去找我那位文笔好的同学,我们都发挥自己的绝对优势,共同合作,利益最大化。

岂不两全其美。达到win-win。

我们所绝对擅长的学科,就是国贸中的绝对优势。这点很好理解。

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但是现实并没有我们所想的那么完美。

因为绝大多数人在高中并没有那么一门或几门绝对擅长的学科,每一门都差不多,甚至还有几门是学起来很吃力的。

那么这个时候我该如何选择呢?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李嘉图早在200多年前就告诉我们的“比较优势原理”。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根据“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贸易理论在更普遍的基础上解释了贸易产生的基础和贸易利得,大大发展了绝对优势贸易理论。

也就是说,就算我们没有那么一门极其擅长的学科也没有关系,比如我觉得我每门成绩都差不多,但是英语每次都比其他科目多那么几分,或者我学英语相比其他科目轻松那么一点点,那么英语专业对于我个人(强调只考虑个人学科能力,家庭等因素为不考虑的外生变量)来说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只要我把英语学好,也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

以上关于“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通俗解释我只是以学科作为变量,现在可以回顾一下我在文章最开头提出的那些问题,实际上个人性格、兴趣爱好、特长、学科等等都是适用于这两个理论分析的,而且可以结合起来分析,限于篇幅此处不展开赘述。

那么这些变量背后所隐藏的原理是什么呢?

三、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y)

赫克歇尔—俄林定理(Heckscher-Ohlin Theory),又叫做要素比例理论(FactorProportion Theory)。

用俄林自己的话说就是:

“一国应出口在生产中需要使用大量丰裕生产要素和少量稀缺要素的商品,用来交换那些要素投入比相反的商品。因此就是间接地出口丰裕要素而进口稀缺要素。”

故学科背后所蕴含的“要素禀赋”就是每个人的思维能力。“数学”代表着数理逻辑思维,是一种理性思维;而“文学”代表着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等,是一种感性而直观的思维。

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着个体所擅长的学科不同,继而决定了最适合他们自身所学习的专业。

“贸易”意味着交换。步入社会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合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交换。

但现实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用自己本身最擅长的思维、能力去和他人“交换”。

其实“发挥自己的长处”、“做自己擅长的事”等等类似的观点在教育中是几乎早被所有人认可了。

但是现实又为何会如此?

为什么很多人没有根据自己的禀赋选择做自己最擅长的事,为什么很多人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或者所从事的工作感到“不喜欢”、“不擅长”、“厌倦”?

四、斯托尔珀-萨缪尔森定理

该定理认为:在一些条件和假设下,一国产品相对价格的变化毫无疑问会产生两种效应:

  • 价格上升的产业中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益将会提高。
  • 价格下降的产业中密集使用要素的实际收益将会降低。

所以,为什么擅长文字工作,喜欢文学的人会选择对数理要求高的金融专业、会计专业?

为什么大量人前赴后继涌入计算机专业?即便他们并不擅长或者并不喜欢编程。

因为一旦涉及就业,我们所进入的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社会,不同的产业有不同的收益。

计算机、金融学等如今的显学,学习的人越来越多。这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报酬高的行业,从事者越来越多。

很多人几乎忘了自己。

忘了自己的禀赋到底是什么。

忘了自己真正喜欢的是什么。

忘了自己擅长的是什么。

忘了自己最不擅长的是什么。

忘了自己是谁。

忘了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甚至,不知道自己每天在做什么。

不知道自己这一生想要什么。

于是他们一边往高薪行业挤,一边失去自己。

并不想批判什么。只是想描述一下现状,并浅显的解释一下原因,或许解释的也并不准确。

个人的一点拙见。

人在物质方面必然要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价值”,获取应得的报酬。

但是在我看来,精神世界在每个人身上是远远比物质世界更重要的。

你要找到自己的要素禀赋,活出你自己,而不是资本主义的奴隶。

用国际贸易学中的原理解释个人成长的方向选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