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邈篇(下)

漢末群雄系列之張邈(下)

煮酒論英雄,且談三國人物。

張邈重大事件之四——家室相托,曹操之信賴

初平三年(192)四月,董卓被王允、呂布聯手除掉。以此為契機,東漢王朝的混亂程度再上一個臺階,關東諸侯失去了名義上的共同敵人,紛紛撕下偽裝刀兵相向。

讀過張邈篇(上)的朋友也許還記得,張邈與袁紹、曹操都曾是好朋友,後來張邈逐漸與袁紹關係惡化,但與曹操仍舊親密。當時袁紹貴為盟主,曹操不過是袁紹的附庸,為何張邈敢於多次跟袁紹頂撞,遭到性命威脅也在所不惜?

原因很簡單,張邈從來就不是甘居二線的人,他也有不小的野心。之前結盟王匡到收留韓馥,多次與袁紹過不去就很能說明問題。那麼,張邈不過割據陳留一郡,哪裡來的膽量呢?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邈篇(下)

這要從當時兗州局勢談起。兗州與冀州分列黃河南北,局勢卻有天壤之別。冀州地界袁紹一家獨大,而兗州則各自為政。早期有兗州刺史劉岱、陳留太守張邈、濟北相鮑信等討董聯軍成員,後來又加入了東郡太守曹操,這些人都手握重兵。至於周邊地區,徐州陶謙、豫州孫堅都屬袁紹對立陣營,河內王匡死後,張楊也不是袁紹派系的人。總體來看,只要張邈有心,可以活動的空間非常大。

但好景不長,劉岱、鮑信先後在與青州黃巾軍的作戰中陣亡,豫州自孫堅死後陷入各方混戰狀態,局勢朝著有利於袁紹的方向發展。果不其然,最終袁紹扶持的曹操登上兗州牧之位。在這個過程中朝廷曾派出金尚接任兗州刺史,但被曹操擊敗。

有證據顯示曹操此時只是兗州刺史,擔任兗州牧時間為興平二年(195),筆者傾向於此種說法,因與文章主題關係不大就不展開論述了。

總之,鐵哥們曹操入主兗州似乎很美好,實則不然。曹操與張邈在這件事上正如一枚硬幣的兩面,心態完全相反。曹操自然興高采烈,張邈卻惴惴不安,開始為自己的前途另尋出路。這是怎麼回事呢?請往下看。

曹操擔任兗州刺史,激起袁術派系的不滿。袁術集結多路大軍向曹操發動進攻,意圖奪取兗州。徐州牧陶謙趁火打劫,藉口征討叛亂也進入兗州東部。正是這次行動中陶謙將曹操父親曹嵩殺害。相關細節請參見陶謙篇。

曹操聞訊暴怒,率領大軍瘋狂進攻徐州並屠城。

初平四年(193)秋,曹操決意出征徐州。大戰在即,曹操特意囑咐家眷:“我如果沒能活著回來,你們就去找張邈,他一定會保護你們。”曹操退軍回來見到張邈,還動情地哭了出來,可見曹操對張邈的信任程度。

《三國志·張邈傳》載:太祖之徵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後還,見邈,垂泣相對。其親如此。

兩人的友情在這一刻達到頂點,隨後將逐漸疏遠,直至勢不兩立。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邈篇(下)

張邈重大事件之五——結盟呂布,暴風前奏

我們仍然花開兩朵,各表一枝。隨著曹操擊敗袁術、陶謙後徹底在兗州站穩腳跟,曹操的力量迅速壯大。曹操的強大代表著袁紹的勝利,地處陳留的張邈作為曹操密友,袁紹死敵,夾在中間非常尷尬。

曹操白手起家時依附於張邈,任東郡太守時與張邈平級,現在任兗州刺史已經是張邈的上級。周邊的非袁紹系割據力量逐漸衰落,難保哪天曹操會為了與袁紹之間的關係而對自己下手。畢竟諸侯之間的權力遊戲來不得半點幻想,稍有不慎就會身敗名裂。所以張邈會像之前結盟王匡一樣,抓住一切能夠利用的外來力量。這一次,他盯上了呂布。

呂布在殺死董卓後不久就被李傕郭汜反撲,逃出長安的呂布先投奔了離自己比較近的袁術,後來又投奔袁紹,都因為以袁家恩人、漢室功臣自居,不知進退而遭到排斥。簡言之,從袁紹處逃出來的呂布準備投奔老朋友張楊,途經陳留時與張邈見了面。

接下來便是重點,張邈與呂布的結盟。

《後漢書·呂布列傳》載:紹聽之,承製使領司隸校尉,遣壯士送布而陰使殺之。布疑其圖己,乃使人鼓箏於帳中,潛自遁出。…道經陳留,太守張邈遣使迎之,相待甚厚,臨別把臂言誓。

呂布為躲避袁紹追殺而跑路,這句很容易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張邈“遣使迎之”的行為。也就是說呂布只是投奔張楊途經陳留,而張邈竟然主動派人迎接呂布,這實在不同尋常。

作為袁紹的死敵,張邈主動迎接呂布的行為很好理解,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但曹操如果得知,會作何感想?張邈不傻,他不會沒考慮到曹操,只能解釋為張邈此時已經不信任曹操,他決心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依靠曹操的保護。想做到這點,只有擊敗曹操,自己掌控兗州,以此作為對抗袁紹的資本,此外別無他途。

《三國志·張邈傳》載:呂布之舍袁紹從張楊也,過邈臨別,把手共誓。紹聞之,大恨。

如果連袁紹都聽說此事,曹操沒理由不知道。最合理的解釋,筆者認為,因為呂布很快就離開陳留轉向河內張楊,曹操只覺得張邈又在作秀噁心袁紹而已,並非針對自己。他還是相信著張邈,以為張邈也同樣相信他曹操,這便是地位強弱不同造成的心理狀態差異。

這次張邈與呂布的結盟已經為後來的事變埋下伏筆,表面風平浪靜的兗州大地即將迎來更猛烈的暴風雨。

後世通常將兗州叛亂主因歸功於陳宮的運作,這不過是因為陳宮因《三國演義》的精彩戲份名聲更大而已。陳宮確實是叛曹主謀之一,但相比既為名士又為諸侯,手握重兵經營陳留多年的張邈,陳宮並非同等級別。

張邈與曹操的決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曹魏名臣高柔在年輕時便已有預見。

《三國志·高柔傳》載:柔留鄉里,謂邑中曰:“今者英雄並起,陳留四戰之地也。曹將軍雖據兗州,本有四方之圖,未得安坐守也。而張府君先得志於陳留,吾恐變乘間作也,欲與諸君避之。”眾人皆以張邈與太祖善,柔又年少,不然其言。

這位高柔很多人不太熟悉,他是幷州刺史高幹的堂弟,高幹又是袁紹的外甥,所以高柔也是袁紹的拐彎親戚。上述引文很清楚地分析出,曹操佔據兗州志向遠大,而張邈起家比曹操還早,絕不甘心屈居人下,兩人遲早會爆發衝突。高柔不只說說而已,他真的勸服宗族搬離故土前往幷州投靠高幹。可惜其他人都覺得高柔人微言輕,沒人聽信。於是只有高柔一族避開了隨後慘烈的的兗州大戰。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邈篇(下)

呂布

張邈重大事件之六——迎接呂布,背叛曹操

《曹瞞傳》載:及在兗州,陳留邊讓言議頗侵太祖,太祖殺讓,族其家。

《九州春秋》引陳琳《檄州郡文》載:故九江太守邊讓…以直言正色,論不阿諂,身被梟縣之戮,妻孥受灰滅之咎。自是士林憤痛,民怨彌重,一夫奮臂,舉州同聲…

上述史料均為裴松之注引用文字,《曹瞞傳》與《檄州郡文》都是擁有強烈傾向性的文章,內容的可信度相比正史要打折扣。但上述兩段史料均提到邊讓不僅身死,而且全家被殺。

簡單來說,邊讓其人常被與孔融相提並論,屬於名聲很大,實際能力一般的人。這種清談名士對非正統出身的曹操總是很有微詞。原因在於曹操的東郡太守和兗州刺史都是依靠袁紹為後臺,以上表的形式取得,在很多名士眼中名不正言不順。相比於認清現實,紛紛依靠袁紹、曹操等軍事強人的名士而言,邊讓就屬於典型的只圖嘴上痛快,只提意見卻毫無手段的空談家。

要知道曹操父親剛被陶謙殺死,正在氣頭上,邊讓仍然不收斂,嘴炮功率開到最大使勁噴,這種撞槍口的事情讓曹操憤恨不已,一氣之下將邊讓滿門抄斬。

這件事與曹操在徐州的屠城事件共同成為兗州很多士人反對曹操的動機,為首的便是陳宮。要知道除袁紹扶持之外,兗州本地士人當初也極力推舉曹操擔任兗州刺史。陳宮作為代表人物,曹操的濫殺行為無疑狠狠打了注重名節的士人們一記耳光。他們覺得支持曹操是個錯誤,必須將其推翻來糾正錯誤。士人階層雖然有社會影響力,但卻無兵權,勢必要推另一位諸侯登場來與曹操打擂。兗州境內,也就只有張邈可以一戰。

於是,早就蠢蠢欲動的張邈,對曹操寒心的陳宮二者一拍即合。

《三國志·張邈傳》載:邈畏太祖終為紹擊己也,心不自安。

《三國志·張邈傳》又載:宮說邈曰:“…君以千里之眾,當四戰之地,撫劍顧眄,亦足以為人豪,而反制於人,不以鄙乎!…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此亦縱橫之一時也。”邈從之。

張邈與陳宮,背叛曹操的動機並不相同。兩段史料中,第一段非常清楚地寫出,張邈就是擔心曹操終將為袁紹與自己反目,不如先下手為強。這是諸侯兼併到最後的必然結局,張邈只是很早就看透了這個殘酷的事實。至於邊讓被殺與徐州屠城,只是為張邈的行動提供了催化劑。

至於陳宮,他是為自己的名節而戰,為了彌補擁立曹操造成的過錯。對張邈與袁紹、曹操的恩怨,這些與陳宮無關。但陳宮想要推翻曹操,必須藉助張邈的力量,所以兩人最終走到一起。

陳宮勸張邈的話語,也能看出陳宮的角色是出謀劃策,最終拍板還是張邈。筆者認為,即便沒有陳宮,張邈遲早也會與曹操決裂,而陳宮的出現為張邈提供了最佳時機。

僅靠張邈的實力仍然不夠,為確保取勝,陳宮提出拉呂布入夥,把呂布推到前臺與曹操相爭,張邈則可以在呂布幕後“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伺機而動。表面上看這是陳宮的謀略,實際上如前文所講,張邈早就與呂布結為盟友,所以這場叛亂大戲如果需要外援,呂布必然是不二人選。

曹操這時一門心思撲在徐州方向,對背後的陰謀渾然不覺。

興平元年(194)夏,機會來了。曹操再次主力盡出東征,希望把陶謙徹底拍死。留守東郡的陳宮立即聯合張邈迎接呂布為兗州牧,一時間兗州各地紛紛改旗易幟,只剩鄄城、東阿、範縣三城在夏侯惇、荀彧、程昱的死守之下。

曹操聞訊急忙率主力回師,與呂布在濮陽激戰。曹操在地盤所剩無幾的情況下幾乎陷入絕境,連袁紹都表示可以將曹操家眷先搬到河北。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邈篇(下)

兗州各郡國區劃

為確保擊敗曹操,張邈之弟廣陵太守張超也趕回家支援。然而事實證明曹操的軍事才能比呂布、張邈強太多,在如此不利的局面下曹操硬是和呂布對峙了一百多天。內亂加乾旱、蝗災造成兗州百姓人吃人的慘像,於是兩軍在冬季暫時休戰。

興平二年(195),曹操逐漸佔據上風,最終在鉅野擊敗呂布,將其趕出兗州。張邈跟著呂布一起逃跑,並留下張超在陳留郡雍丘保衛家眷。

呂布逃入徐州後被劉備安排駐紮在小沛,而張邈因為家族還在陳留,急忙又去找袁術求救。據《三國志》記載,張邈在半路上被自己的士兵背叛殺死。

《三國志·張邈傳》載:邈詣袁術請救未至,自為其兵所殺。

不過也有另一種說法。

裴松之注引《獻帝春秋》載:袁術議稱尊號,邈謂術曰:“漢據火德,絕而復揚…何為舍此而欲稱制?恐福不盈眥,禍將溢世。…當此之時,求為孤犢不可得也!

原文很長,大意是張邈對袁術意欲稱帝進行的勸諫。以此來看張邈並非死於求救途中,後來還做了袁術賓客。

兩種說法互相矛盾,不知究竟為何。如果綜合來看,也很有可能張邈確實見到了袁術並停留一段時間,後來跟隨袁術與曹操作戰而被殺死也未可知。作為曹操最為痛恨的人之一,有關張邈的資料在曹魏及繼承曹魏正統的晉朝極有可能被修飾,這種可能性很高。張邈背叛曹操,又被部下背叛,這樣的結局是一種極大的諷刺。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邈篇(下)

陳宮

結語

從張邈之死的相反記載來看,這位曹操曾經的密友其行為讓他的身份變得非常敏感。曹操對張邈的背叛行為採取了極端的報復手段,在包圍雍丘數月破城之後,斬殺了張超及其全家。而據《武帝紀》所載,張超是自殺,並且張邈被夷三族。

張邈背叛曹操可以說是諸侯權力遊戲中的死結。鮑信與曹操的友誼被後世傳為美談,但假如鮑信活得更久,其結局也很難說能好多少。當大家都弱小時,可以抱團取暖聯手對抗大敵;當共同的敵人消失,諸侯之間為了權力遲早會分裂。曹操最後也與一路幫扶自己的袁紹兵戎相見,不僅擊敗了曾經的大哥,而且將其三個兒子全部殺死,斬草除根。權力的遊戲,贏者通吃。沒有正義與非正義,只有勝利與失敗。

張邈出逃,張超困守孤城,由此還引發了蝴蝶效應,袁紹陣營內部再起波瀾。東郡太守臧洪請求袁紹為張超解圍不成,竟然憤而自立。您沒看錯,東郡太守,臧洪,袁紹部下,而且治所在東武陽

煮酒論英雄之漢末群雄,張邈篇(下)

漢末群雄

這塊曹操的起家之地怎麼成了袁紹地盤?臧洪又是誰?跟張超有什麼關係?下一位漢末群雄,就將為您介紹這位在《三國演義》中沒有姓名,但正史中卻被濃墨重彩記錄的人物,臧洪。

感興趣的朋友敬請點擊關注,您的支持是我持續創作的最大動力,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