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如何看待死亡?

用户6209706670995


亚瑟·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开创了非理性主义思想先河,同时也是德国近代唯意志论哲学的创始人。

叔本华的生死观是建立在其哲学思想之上的,所以谈论他如何看待死亡前,有必要简单了解他的哲学理念。

在其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中,叔本华认为意志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它的内在本质,而“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仿佛一个承载意志的容器,只有意志才是真实的,世界皆是虚妄。我们可以看到,这与康德的理性主张背道而驰,康德认为理性才是客观的世界本原。

这里所说的意志就是指人类的各种欲望,叔本华认为人类生活由各种欲望堆砌,人们永远不能感到幸福和满足就是因为他们对欲望的追求是无尽的,一个欲望得到满足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所幸福只能出现在一个欲望实现的那一瞬间,在此之后又回到追求新欲望的痛苦之中。<strong>

虽然说叔本华的这种思想带有消极意义,但其实十分接近于现代社会人的生存状态,就是人们很难真正享受生活,即使实现了全部欲望,生命也会陷入到一种无聊之中。

在这一基础上,叔本华思考生命问题时,“生命意志”可以说是他哲学思想的关键词,这种思想主张生命是虚幻的,意志是真实的、永恒的。生命本就虚无,因此他对待生死有种近乎旁观者的淡然。

首先,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为什么这么说呢?

他说我们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这是“生命意志”的本能驱使,也就是我们有活着的欲望,但死亡是必然的,因为人类本就非自然之物。

他把人分为“非存在”、“存在”、“非存在”三个阶段,出生前人本不存在,出生时才是存在的状态,而死亡即是回归,再次回到不存在状态,人类本就从“不存在”的黑暗中而来又回到黑暗中,所以他沿着伊比鸠鲁的说法认为“死亡与我们无关”。

其次,叔本华认为个人的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终结,而意志则是永恒的。

意志不是可触摸的实体,叔本华认为在一个世界中生命实体可以寂灭消失,但是存在另一个世界意志会获得重生,这类似与佛教六道轮回的观点。

他认为人人都有“生命意志”,但是阻碍这种意志实现的就是死亡,所以他主张要想达成生命意志就必须先克服对死亡的恐惧,换句话说,就是要人去接受死亡。

但是这种克服是积极的,他反对人们自杀的选择,自己终结生命这不是对生命意志的成就,相反是一种抛弃,叔本华认为成就生命意志的办法就是度过痛苦的一生,接受生命的苦果,他主张通过艺术、哲学、宗教以及禁欲去达成意志自由。在这一观点上有其积极意义,一方面他让死亡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使人的恐惧得到心灵慰藉,具有宗教信仰的效果。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叔本华对待死亡仍然继承了古希腊时的思想。

柏拉图认为,死亡就是灵魂从肉体分离,因此死亡一分为二,灵魂与肉体成为一组二元对立,笛卡尔主张“灵魂不死”,到了叔本华这里也如此,死亡是意志与表象世界的分离。

但当我们看尼采的时候就有了转折,尼采重新评估了生命的价值,他对生命是积极的,尽管他同叔本华一样认为死亡不可避免,人生极其痛苦,但尼采主张超越和斗争。

他反对消极懦弱的“等死”,主张征服与超越人生的痛苦,这就是他所说的“成就之死”,较之叔本华要乐观许多。


静静的顿鹅


叔本华是一位典型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他向人们揭示了“生之罪”,向人们揭示了如何摆脱幸福,实现幸福。叔本华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创立了意志哲学。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结构。这里的本质就是“意志”,意志与表象又是对立统一的。叔本华从这一观点出发,认为生命本身只是一种表象,而生命的意志是人们的意欲。生命的延续离不开意欲,而意欲有时人们痛苦的根源。只要生命要延续下去,就必须不断地满足那些无止无尽的“意欲”,因而,必须不断地经验到那无止尽的痛苦,这就是他所强调的“生之罪”。叔本华认为,要根本摆脱痛苦,就是要摆脱意志的束缚,而要摆脱意志的束缚,人只有走向死亡。同时叔本华认为作为个体必然有死,但是我们生命的意志却是永远不可毁灭的。生命意志是一种驱动着个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力量,因而它不会因为个别有机体生命停止而化为乌有。到此,我们对死亡才有了全面的认识,这才是真正哲学探索的开始。


悠哉但丁


这个问题其实有人已经回答过了,而且还很经典,以叔本华,康德,黑格尔等一批德国古典主义哲学思想为德意志的辉煌垫一定的思想基础,然而他们毕竟是垂暮的一代,代表了那个垂暮的时代,马克思有对那个时代欧卅革命及思想的发展历程有过经典的总结,他说:"英国完成工业革命用了一百年,法国用了一百五十年,而德国却用了二百五十年,德国的革命是德国人胸膛里的呐喊。"也就是说德国是被迫地革命,由此可见德国思想文化界的顾冥。回到具体的问题上,叔本华是唯心主义的祖宗之一,他对物质表像与本质的认知论述完全就是自我痴迷的自呓,对此尼采不是在偶像的黄昏,查拉斯图拉,道德的谱系三部曲中以精采的语言直接抨击这种唯心的桎梏吗?在物质世界里,任何物质的表像都是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如生命,死亡只是生命能量形式的一种休眠形式,是一种感观上的表现形式,生命只不过是以另一种物质形式又展开了新的历程,为了说明这个生命死亡的问题,我不得不费点笔墨,权作科普吧。唯物主义者认为宇宙为物质的世界,我们已知的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元素是碳元素,生命之所以以各种生动的形式于世,是因为生命体中碳元素被自然赋予了能量,对,是能量,你大可以参照汽车没油便无法奔驰,具体到人,身体里的能量来源于体外自然界中生产的各种食物,当人体里能量耗尽时,生命体这种形式便终止了,那这一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呢?是能量守恒,是物质不灭定律。如何理解能量守恒呢?简单地说你的身体从自然中吸取了多少能量,最终你的身体组织会以碳元素的形式还原这些能量于自然,也许这些碳元素成为花草树木动物等别的生命体的能量来源,最终进入到自然的食物链中,循环往复,看!生命不过又是以另一种形式展开了历程。这又引发了另外一个问题,能量从何而来?这是一个科学性更强的问题,我不得不从宇宙的起源开始说起,在这里篇幅受限不便展开,我曾就此写过一篇专文《生命的故事》那里我尽可能就我所识从宇宙起源开始详细描述了一切,由于此文结尾段带有一定政治倾向不合时宜被和谐掉了,此文发于十年前,如果此平台不拘于此,我可以重发以飨众人!


凯恩1997


叔本华~十八世纪德国哲学家,对待死忘他是这么说:

“生即死,死亦生,生死不由命,物定能胜天……菩提本无树,何惧生死?”


有邰一夫


叔本华是一位典型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对生命有着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他向人们揭示了“生之罪”,向人们揭示了如何摆脱幸福,实现幸福。叔本华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康德的思想,创立了意志哲学。认为,我们只能认识事物的表象,无法掌握事物的本质结构。这里的本质就是“意志”,意志与表象又是对立统一的。


裸岩石


从我个人肤浅的理解来说,叔本华认为在个体存在之前和死亡之后都是无穷无尽的不存在,既然我们从未因为我们存在之前的不存在而悲伤,为何对死后的不存在感到悲伤?这都是不值得的。

大自然关心的是一个种属的存在,而不是个体的存在,比如说我们人类是一个种属,大自然会让个体死亡而不会让一个种属消失,但是所有个体最本质的东西都是以种属延误的形式存在下去。

所以我们可以说我们死去了,但是自己本质的东西却永恒存在。

我们从不存在的无中生有,又最终回归到无中,所以我们对死亡的态度也不必在太意。

他的思想让我想到了佛教还有《自私的基因》,佛教即使无我,自私的基因说我们个体的存在只是为了延续基因的传承,个体只是基因的载体,个体终究死亡,但是基因却会让个体以性欲存在的方式通过生殖无限存在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