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无话不谈,为何最后却无话可说

我有一位相交许多年的朋友,但我能真切地体会到:我们之间越来越生疏了。

隔了好几年,我终于拨通了与她的电话,听到的却是很职业化的语气。而我准备好的一大堆话也在这隔膜中变成了寒暄与解释,然后匆匆挂了电话。

多想像一首歌儿里唱的:“有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

落寞中听到一位心理咨询师同行也说:

“我是非常羡慕那些还拥有‘发小’之类的朋友的,我就不是,我的朋友很多,一拨儿一拨儿的,但通常是这拨儿朋友来了,那拨儿朋友就疏远了,可能长久地与人交往也是我的一个弱项。”

我虽然也有几个交往很多年的朋友,但还有很多朋友在岁月流逝中渐行渐远了……

曾经无话不谈,为何最后却无话可说

1

就像一幅漫画结尾的一句话:

“你看,感情破裂并不需要什么理由,可能只是因为,岁月在变迁,彼此在成长。”

现代的社会,每一个人的社会变迁都很大,我们与很多人交往,但与特定的一个人长期相处在同一个交集中的可能性也变小了。

我们考上了不同的大学,我们去不同的城市,我们换了工作,我们创业、结婚……随着我们人生半径的增大,我们和以前朋友们的几乎重叠的同心圆离得越来越远了……

我们人生的关注点不同了,我们话题的频道不同了。

当年我们有说不完的话,现在,我们却只能淡淡地聊一聊了。

我们都还是原来那个人,也都想留住生命中所有的朋友,但我们的过往、我们的精力渐渐地模糊了彼此。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可是我们在追逐新的人生目标时,我们的视野望向了不同的方向,我们不可避免地与老朋友分开了手。

这是人生的无奈,也是人生的希望吧。

曾经无话不谈,为何最后却无话可说

2

有时,朋友的疏远不是缘于地缘的改变或时间的流逝,这种疏远显得莫名其妙。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我们也经常聊天,很是亲密。

但这些年她对我突然地冷淡,我百思而不得其解。

给她打电话,她总是说现在正忙,待会儿她回打过来,但我就迟迟接不到她的电话了。

我提出去看看她,她总说她有时间会来找我的,但又没有了下文。

我虽然不愿意失去一位老朋友,但还是不得不接受她离我远去的事实。

后来有其他朋友告诉我说她离婚了,和许多朋友都不来往了,过得很孤独。

这就是朋友的一方有了痛点,她以一种“隔离”的防御机制疏远了老朋友。那么,我作为被她疏远的朋友,当然是很无奈的。

哲学老师陈果曾问她的一个朋友:“我过得好,你好像不那么开心对吧。”

然后她的朋友说:“不不不,我希望你过得好,但我希望你不要过得比我好。”

陈果写道:

“那一刻我觉得她特别的可爱,真实是很可爱的。

‘我希望你过得好,但是我希望你过得不要比我好。’这一层就注定我们不可能是知己好友,如果你跟你的朋友现在的关系是这样的话,那你们也不是知己好友,因为你还有一份私心在。那我说的知己好友为什么少有私心?我过得好,我也希望你过得好;我过得不好,我也希望你过得好;我希望你过得好,即使我过得不好;我希望你过得好,哪怕我过得不好,只要我可以,我还会尽力帮你过得好,我无条件地希望你过得好。这才叫知己好友,这里面是没有私心的。”

我不能希翼每一位朋友都成为我的知己,但我希望朋友之间,那一位生活又了坎坷、有了痛点的朋友,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

向朋友们说出自己的困难,说不准就有了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生活也豁然开朗了。

曾经无话不谈,为何最后却无话可说

3

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怎么避免最后却无话可说?

有的人,朋友之间没有人际边界,要好的时候亲密无间,无所不谈,却不曾想到,“过分亲密”也伤害友谊。

“君子之交淡如水”,我觉得这句话是心理学中人际边界的理想写照。

美好的友谊像水一般必不可少,却并不像其他酒水或饮料那般热烈。太浓烈可口的饮料喝多了反而对身体不好。

有人把自己的隐私一股脑倾倒给自己的好朋友,却并不曾想到这样的“信任”导致友谊的疏远。

因为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别人的秘密,别人也并没有为你保守秘密的义务。该给心理咨询师说的话就要讲给心理咨询师。

有的人并不喜欢听朋友的秘密,有的人对说出秘密的朋友有了异样的看法,有的人并不善于保守秘密,最终,不想接受这样秘密的朋友选择了疏远。

因为你有太多的秘密,本身对朋友就是一种压力。

作为朋友,我们要做到“作为陪伴者的倾听,作为知己者的包容。”

作为朋友,一点儿自己的秘密不分享,那也交换不到真正知心的朋友,但事无巨细倾倒自己的隐私也容易让朋友疏远。

过分地分享自己的秘密、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它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

在与朋友的交往中,并不是你完全信任对方就完成了你对友谊的付出,你同时还要考虑对方的人际边界,把握好你和他之间的“亲密度、暴露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