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浙江海島風光

文|知甬

‌‌浙江自古人文薈萃。‌‌特別是近代“西學東漸”,江浙沿海地區最先受到影響。“庚款”‌‌留給的公費留學機會,讓更多小康之家的浙江子弟,‌有機會遠赴重洋求學深造,為人文氣息過於濃厚的舊中國,注入些科學和民主的味道。

‌‌‌‌民國時期,‌‌浙江人‌‌在政界、商界和文化界均有建樹。‌‌學者陳萬雄考證《五四新文化的源流》指出,蔡元培執掌北京大學期間,‌‌文史科聘請的教授‌‌,浙江籍達三分之二,如‌‌陳漢章、‌‌馬敘倫、‌‌錢玄同、‌‌周作人、馬裕藻、沈君默‌‌‌‌等,可謂燦若星河,難怪有人說:一部民國史,半是浙江人。

這兩天在讀《潮起潮落——我筆下的浙江文人》。作者擷取了馮驥才、‌‌施蟄存、‌‌豐子愷、黃宗英、鬱風、‌‌戴望舒、馮雪峰、‌‌馮亦代,‌‌艾青、‌‌徐遲、‌‌董鼎山、‌‌董樂山、‌‌夏衍、邵燕祥、‌‌何滿子‌‌等浙江籍文人,談及種種往事,饒有趣味。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1993年在三味書屋。左起袁鷹、應紅、馮亦代、黃宗英、李輝

李輝與他們‌‌或長期書信交往,‌‌或曾為其寫書立傳,‌‌或策展‌出版過其作品。百度了一下李輝,發現‌‌同名同姓的實在太多,‌‌好不容易找到正確答案,網上資料顯示‌‌,作者為人民日報文藝部副主任、‌‌傳記作家,二0一六年退休。‌‌

在《人民日報》耕耘三十餘年,使李輝有更多機會接觸到‌‌一眾文化名人。‌‌難得的是作者有豐富的知識積澱,‌‌並善於通過‌‌彼此錯綜複雜的聯繫,將‌‌橫向縱向的歷史人物及背景,如‌抽絲撥繭一般找出來,使許多正史之外‌‌未為可知的史實一一呈現,達到還原真相,拾遺補缺目的。

這裡且選取三段。

蔣夢麟

蔣夢麟是浙江慈溪人,民國時期擔任北京大學校長達十六年之久,在蔡元培的強勁風頭掩蓋之下,蔣夢麟人稱“歷史價值嚴重低估的北大校長”。為了採寫蔣夢麟的史實,作者專程赴武漢某研究所,訪到蔣夢麟最小的兒子‌‌蔣仁浩。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蔣夢麟

蔣夢麟的幾名子女當中,蔣仁浩與父親生活時間最長。據蔣仁浩回憶,西南聯大期間,父親帶著他們,與普通教授同住在昆明一個小平房裡面。由於敵機轟炸頻繁,在躲進防空洞裡的時間,‌‌蔣夢麟始終在用打字機寫東西。

這部著作就是《西潮》‌‌。蔣夢麟將1840年鴉片戰爭至蔣生活的一百年間的歷史事件,從鄉村生活、童年教育、家庭影響,一直到留美參與辛革命的經歷,以及國家統一、抗戰中的諸多故事,作了比較完整的記錄。

重慶談判期間,廣播播出毛澤東到重慶的消息。蔣夢麟憶起毛澤東進北大圖書館之事。當初李大釗‌‌找他,說毛澤東沒飯吃了,“你是不是可以給他找個工作”。‌‌‌‌他當時就批准了,“十幾塊錢,‌‌就這樣子‌‌情況”‌‌。毛澤東於是成了北大圖書館管理員。‌‌‌‌

艾青

改革開放初期,因為報紙‌開設“作家近況”專欄,‌‌作者有機會採訪著名詩人艾青。艾青是浙江金華人,一九八三年八月作者採訪期間,艾青剛獲平反不久,即以詩融入正在掀起的否定“文革”的潮流,‌‌‌‌寫出《魚化石》、‌‌《虎斑貝‌‌》及長詩《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系列作品。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著名詩人艾青

當時顧城、舒婷、北島等新生代詩人以寫“朦朧詩”‌‌聲名鵲起,並且得到北大教授謝冕、‌‌福師大學教授孫紹振等人熱捧。‌‌艾青在《文匯報》上發表七千字長文《‌‌從朦朧詩談起》,批評“連高級知識分子也看不懂”的朦朧詩‌“寫給誰看呢”?‌‌

此文改變了不少人對艾青的敬仰與期許,使他‌‌站到了‌年輕人‌對立面的位置。受到非議正在鬱鬱不樂之際,他的老朋友,著名女作家丁玲‌發起籌辦《中國》‌‌雜誌,‌‌邀請他擔任編委會成員。

艾青考慮再三,拒絕了丁玲‌的邀請,兩人友情隨之破裂。

‌‌這些看似不合情理的舉動,‌‌其實與當時許多社會事件‌‌緊密相連的。李輝‌‌也敘述,也讓讀者對整個事情有了清晰認識,脈絡背景更清晰了。‌‌直到一九九八年‌‌艾青逝世,其題給李輝的“時間順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也就成為永久的紀念。‌‌

郁達夫

畫家、詩人鬱風是浙江富陽人,其父為民國時期殉國的法官鬱華,‌‌三叔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郁達夫。鬱風和‌‌沈從文‌‌十分熟悉‌。一次,沈從文化告訴鬱風,‌‌郁達夫是第一個幫助他的人。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郁達夫與沈從文拼版照,左為郁達夫

當年沈從文‌‌孤身一人來到北京,成為最早的北漂青年。因為貧困潦倒,‌‌無奈之下便給《‌‌晨報副刊‌‌》編輯‌‌郁達夫寫信。‌‌某個下雪的上午,‌‌ ‌‌郁達夫‌‌推門而入,‌‌在‌‌看見冷若冰窖的屋子裡,沈從文正裹著被子寫作,‌‌幾乎一時說不出話來。

他解下自己的毛圍巾披在沈從文的身上,‌‌又拿出‌‌5塊錢請他吃吃飯,‌‌並把零錢都給了‌‌沈從文‌‌。回去以後,‌‌郁達夫寫了著名的《‌‌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為受到社會冷遇,生活艱難的青年鳴不平,‌‌進而抨擊社會的黑暗與不公。

此後,‌‌《‌‌晨報副刊‌‌》成為沈從文早期發表作品最多的副刊。‌‌《‌‌給一個文學青年的公開狀》也成為前兩年《朗讀者》節目的熱門篇目。

接著,‌‌沈從文認識‌‌了浙江海寧人徐志摩。‌‌彼時徐志摩在文壇影響力如日中天,‌‌但他十分欣賞‌‌沈從文‌‌流露出的文字之美、意境之美、‌‌靜穆之美,對沈多有提攜。

他將沈從文介紹給自己的朋友,如聞一多,‌‌羅隆基,‌‌潘光旦,‌‌葉公超,‌‌胡適,‌‌梁宗岱,‌‌林徽因,‌‌梁思成,‌‌金嶽霖等,沈從文的世界從此打開了全新的一扇窗。

‌潮起潮落的浙江文人

1984年張兆和為病中的沈從文洗手。李輝攝

甚至‌‌與張兆和的結合,‌‌也是在胡適的‌‌撮合下實現的。這段時間,沈從文‌‌也寫出了《邊城‌‌‌‌》《湘行散記‌‌》等系列文學經典。‌


《‌‌潮起潮落--我筆下的浙江文人》,‌‌一共22篇,‌‌每一篇有長有短,‌‌文字簡樸平實,‌‌並佐以豐富的史料。使這些‌‌叱吒文壇的名家大咖,‌‌在他的筆下,‌‌都流露出‌‌普通人的‌‌那一面‌。

由於時代隔膜,讀這本書的時候,筆者經常為了某篇中涉及到的某人名、地名等,再去網絡查詢相關背景材料,往往‌‌為自己的知識淺薄而汗顏。‌‌

不過,讀書就是讀思想,正是通過不斷的知識積累,才能達到自我提升之目的。‌宋代理學家程頤說:外物之味,久則可厭,讀書之味,愈久愈深。只要開卷,終會有益的。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