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戰略思維:天地人模型

中國式戰略思維:天地人模型

01

做真正的領導者,其戰略思維地圖用中國式思維來看,可從天、地、人三才展開。

天。

天道,即最高至尊之道,具體到人,就是天命,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使命感的最高形式。

比如宋朝理學家稱讚孔子曰,“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沒有孔子,中國人文之天空將一直沉寂在黑夜之中,沒有牛頓,大自然的規律也深藏於黑暗之中。所以,多少哲人都告訴我們,人生為一大事兒來!

對應著哈佛商學院問MBA學生的一句話,則是:

Tell me, what is it you plan to do withyour one wild and precious life?

看歷史多了,總會有一種“命中註定”的感覺,司馬遷寫史記的時候就有一個理想,他要“究天人之際”,要推究天和人分別起作用的邊界。

而普通人所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則是究不清天人之際的一種無奈說法。

到底天命和人事的力量之邊界在什麼地方,至今未知。

而近代伊藤博文和李鴻章的一段對話則發人深思。

伊藤說,除對善良的人外,天意沒有任何影響。如果貴國願意努力行動,上天無疑會幫助貴國實現自己的願望,因為上天對地上的人們一視同仁。根本的問題在於每個國家都應該儘自己最大的努力。

他的觀點無疑是,“天命即人事。”

對於企業來說,這就是願景、使命和目標。

中國式戰略思維:天地人模型

02

地。

《易經》稱,大地有厚德載物之最高品質。

“地”一直是人類所需資源的最重要來源。

從競爭的視角來說,《孫子兵法》中說,“地者,遠近、險易、廣狹、死生也。”

地理位置不僅影響著企業戰略,也影響著人類發展的歷程。

延伸來看,其最重要的是企業的“根本之地”,即定位。

一家企業到底是幹什麼的,這是經營的出發點和根本。

正如群雄爭霸之時,如果沒有“根本之地”就會成為流寇,而如果成為了流寇,就只會有權宜之計,而不可能執行目標清晰的長期戰略。

根本之地第一條,就是企業主營業務的界定。

可以用華為基本法的第一條來作為天、地兩點的案例。

“華為追求的是在電子信息領域實現顧客的夢想,並依靠點點滴滴、鍥而不捨的艱苦追求,使我們成為世界級領先企業。(天)為了使華為成為世界一流的設備供應商,我們將永不進入信息服務業。(地)”

地,是起點,是根本。

對於企業來說,這就是定位、業務範圍、核心競爭力。

中國式戰略思維:天地人模型

03

人。

人是動力樞紐。

首先是人才學,人才學不能不先說的是“人性論”,孟子主張“性善”,荀子主張“性惡”,這直接影響到管理哲學。

如果說人性皆善,滿街都是聖人,管理只是激勵。

如果說人性本惡,人人都是蠟燭不擦不亮,管理只是懲戒。

如此二分顯然偏頗。

這裡有一點,越是高層人才,越需要個案處理。

善惡本是一體兩面。

從管理哲學來看,不需要將其完全對立,但一定要注意個案處理。

高級人才是公司最大的財富,一家公司再沒有比一流人才流失更大的成本了。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裡必然沒有模版,有的只是對人性的深刻體察。

說到人,另一點也猶為重要,即領導人本身。

組織領導者的最高職責到底是什麼?

西漢宰相陳平認為他的主要職責是“理陰陽,順四時”。

用中西醫對比很是貼切,越高級的領導,越應該是中醫。

中醫重視整體觀念,而不是對某種技術的迷戀。

領導人需要加強的是個人的修為,是正確的工作方法,是用人之道。

領導的主要工作之一,是決策。

決策有兩種,分別是“深謀遠慮式”和“即時反應式”,人們很容易落入“即時反應式”的決策陷阱,因此在一堂組織管理課中有一個經典的小案例,經理分蛋糕的故事。

如果領導者沒有深謀遠慮式的決策意識和決策能力,無法洞察問題本質,尋求規則式的解決方案,則很容易成為“救護隊員”,疲於應付和處理各種事件,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無法根治。

人,是核心,是動力樞紐。

對企業來說,這就是團隊,是文化,是企業真正的基因。

雖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但人類是少有的幾類“腳踩著大地,眼睛望著天空”的生物之一。

經過長時間的“仰觀象於天”,得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指引。

經過長時間的“俯觀法於地”,得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指引。

天、地、人。

你心中,有地圖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