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要成器,才能真正的做到君子不器

可能绝大部分朋友都在课本上学过“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的这一段经典名句。

这样的名句,对于我们督促我们养成良好的习惯来说,可能是非常有意义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思考,可能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

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典故的出处。

典故是这样来的,据《后汉书·陈蕃传》记载: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翻译过来就是,东汉名将陈蕃小的时候单独居住的庭院十分肮脏,他父亲的好友薛勤批评他说:“你为什么不将庭院打扫干净后接待来客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的道理就是,应该关心天下大事,有必要去打理一小屋子的事吗?”。薛勤当即反驳他说:“一小屋子的事都做不好,有什么本事去治理天下事呢?”

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包括保持清洁卫生、做事情注重条理,这对人的一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试着往下思考一下,薛勤的质问非常有力量,也非常有价值,但是好像中间存在着很大的逻辑缺陷。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做大事和做小事,需要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很多时候是完全不同的。那个被孟老夫子狂怼的杨朱就碰到过这样的问题。杨朱见到梁王的时候,梁王向他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就是说你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亩的菜园都耘不好,有什么资格谈治天下就易如反掌呢?

先要成器,才能真正的做到君子不器

我们先来看看这一段原文和基本的翻译。

《列子·杨朱》:

杨朱见梁王,言治天下如运诸掌。梁王曰:“先生有一妻一妾,而不能治;三亩之园,而不能芸,而言治天下如运诸掌,何也?”对曰:“君见其牧羊者乎?百羊而群,使五尺童子荷{竹垂}而随之,欲东而东,欲西而西。使尧牵一羊,舜荷箠而随之,则不能前矣。且臣闻之:吞舟之鱼,不游枝流;鸿鹄高飞,不集污池。何则?其极远也。黄钟大吕,不可从烦奏之舞,何则?其音疏也。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此之谓矣。”

简单的翻译一下:

杨朱进见梁王,说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容易。梁王说:“先生有一妻一妾都管不好,三亩大的菜园都除不净草,却说治理天下就同在手掌上玩东西一样容易,为什么呢?”杨朱答道:“您见到过那牧羊的人吗?成百只羊合为一群,让一个五尺高的小孩拿着鞭子跟着羊群,想叫羊向东羊就向东,想叫羊向西羊就向西。如果尧牵着一只羊,舜拿着鞭子踉着羊,羊就不容易往前走了。而且我听说过:能吞没船只的大鱼不到支流中游玩,鸿鹊在高空飞翔不落在池塘上。为什么?它们的志向极其远大。黄钟大吕这样的音乐不能给烦杂凑合起来的舞蹈伴奏。为什么?它们的音律很有条理。准备做大事的不做小事,要成就大事的不成就小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杨朱的回答也可谓是掷地有声、逻辑严密。将治大者不治细,成大功者不成小。

这里杨朱的观点和上边薛勤的观点哪个对哪个错呢?其实,并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他们回答的是不同层面的问题。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如果形不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卫生习惯、做事情的条理等等,这些看似很小的习惯,一个是很容易造成和别人交往的时候带来很多的困扰。另外,一些细节的处理,如果不注意,再大的志向、再好的计划,很可能都会因为一个极其细小的细节而功亏一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

同样,对于自己而言,不讲究卫生很可能会让自己更容易生病;不注重条理,也很可能会降低自己思考、行动的效率。

以我自己举个例子吧,我原来很不注意个人卫生,总是大大咧咧的,还以这样为个性,整天油头垢面,长期抽烟,浑身又散发着浓重的烟草味。我一直也没太当回过事。后来很多朋友跟我说,第一次跟我打交道,很多时候都是强忍着的,只是后来经历过一些事情之后,才算对我的看法大为改观,而对于很多人来说,很可能一看就放弃了和你打交道、和你交往的兴趣了。

虽然我们一直强调,不要以貌取人,但是,实际上,我们的潜意识一直很容易以貌取人,得体的衣着、得体的谈吐,其实更容易拉近你和别人的距离,也更容易有良好的沟通。

我们还是回到杨朱的逻辑上来。

对于做大事和做小事而言,所需要的能力、思维方式都很不一样。人的一生只有几十年,而能用来真正做事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我们在学会成长、学会生活、日常的休息娱乐都要花去大量的时间,真正决定我们人生的密度和高度的,极其重要的因素就是我们是不是能在同一方向上做持续有效的积累,说到底,就是我们要懂得如何使用好我们最为重要的资产,也就是我们的精力。

一个是保证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也就是精力存量的利用;另外一个是就是精力的增量,就是在提高精力的使用效率的条件下,尽最大的努力提升精力的总量。

精力的存量需要我们保持一个健康的体魄,而且很多时候,我们能不能保持精力的高度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都决定了我们思考问题的深度、精准程度。前几天的另外一篇文章里,我也提到过这个问题。

金融大鳄索罗斯在他的最新修订版《金融秘法》(The Alchemy of Finance)中援引了一则神经系统科学家的研究,研究指出人类的决策发源于我们的身体,而不是大脑。

先要成器,才能真正的做到君子不器

一说到决策,很多人觉得离自己很远,其实,我们每时每刻不都面临着不同的选择,而这些选择,其实,也都是决策。不管是做重大决策,还是做每一个选择,背后的逻辑和运作机制基本是一样的。

这样一个结论,咋听之下,会觉得是无稽之谈。我们总是认为,一个人的决策水平或者说做选择的能力,是和智识有关,而不是身体。

其实,道理很容易说明白,我们可以把自己的身体比喻成一台车,如果这台车调校精准、保养合理,不光使用寿命会大大延长,而且还更省油,但是如果只知道开,而不懂的保养,自然各种小毛病不断,如果不注意,则会造成大的故障和事故。

不是每个人都需要立志做大事,能够平安、幸福的按照自己的理想和对幸福的理解去认认真真的生活,都是最幸福的事。

但是,如果你立志要做点大事,则需要的能力、积累、学习的方向就会很不一样,因为做大事更重要的不是把每一件事情都能亲力亲为、事无巨细的做到尽善尽美,更重要的能力是你要学会团结跟多的人跟你一起去努力、去奋斗,更为重要的是学会决策,下决断,在别人都还在迷茫的时候,清晰的认识到方向,认识到未来的走向,简单的说,就是你要学会看到未来,而不是被当下迷惑。

可能有朋友会问了,只有做好当下,我才有更上一层楼的可能性啊。我们不是总是说要“做一行爱一行”吗?这里当然涉及到一个度的问题。

我们设想一个场景,比如说我长期的理想是创建一家伟大的企业,但是当下什么也没有,需要从底层做起,进入一家公司,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只有做到更好,你才有可能逐步被提拔,才有可能接触到更多你没有接触过的工作。

这里,我们可能有很多选择,比如说,我专注于一项工作,要在这个工作的点上做到最好,这当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还有一种选择,就是做到足够好,但是并不是最好。

我们可以用孔老夫子的经历来做个参考。

先要成器,才能真正的做到君子不器

孔老夫子说:君子不器。(《论语·为政》)。这句话有不同的解释,也有不同的理解。最普遍的理解是:作为君子,不能囿于一技之长,不能只求学到一两门或多门手艺,不能只求职业发财致富,而当“志”于“道”,就要从万象纷呈的世界里边,去悟到那个众人以下所不能把握的冥冥天道,从而以不变应万变。

孔老夫子做过多种小吏,做的都还不错。但是他的追求不是只做一个小吏,不是只做个会计,而是志于道。

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人而言,首先要学会谋生的手段,也就是谋事,但是又不能拘泥于事,如果你的工作正是你喜欢的,那恭喜你,坚持做下去;如果不是,做到超过80%的人,就可以了,不用用尽全力,而应该留点时间为未来谋划一下,该学习的学习,该提升的提升,该做好准备的做好准备。

记得以前看过一个小故事,说一个人在一家工厂辛辛苦苦干了20年,人到中年,40多岁却要被辞退,很气不过,就要找老板去理论。说我有20年的工作经验,为什么你还要辞掉我。老板的回答很扎心:你有的不是20年的经验,而是20年的重复劳动。

答案却是很扎心。有时候我们总是在进行重复的无谓劳动。

有些人可能会反问,现在不是讲工匠精神吗?工匠精神不是说几辈子只做一件事吗?这里必须搞明白,事和事不一样。上边说的这个工作的事,是属于一个工序,而工匠精神说的一件事可能包含了很多工序。

一事精致,足以动人。

上边说的事和事的区别就在于,这件事如果你做一辈子,来个没有经验的,培训几天就能达到你的水平,或者接近你的水平,那基本可以判断,这不属于工匠精神。

而你把一件事做到不可替代,那可能接近或者就是工匠精神了。

现代社会,把一件事做好,很多时候,基本也就可以满足日常的生活,做的好一些可能基本也就能够衣食无忧,很多时候,是我们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总是觉得做一件事来钱太慢,看不到前途,总想着一夜暴富,结果,哪一件事也做不下去,最终一事无成。前几天的文章里还说,如果你愿意用二十年只做一件事,你基本上可以超越所有人。因为你只要愿意踏下心去做一件事,那一刻,你已经超越了90%的人,后续的积累,就是慢慢超过那剩下的10%。

很多人误解了孔老夫子的君子不器,其实,孔老夫子的君子不器的前提是你要先能够成器,才有资格不器。

找到自己的舞台,找到适合发挥自己优势和长处的事情,尽力让自己先成器,但是又不被自己的这些优势以及取得的成绩所困扰,去学习、思考那些更为根本性的问题,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君子不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