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老师:“君子”和“大丈夫”的前提是什么?看孔孟二圣怎么说!

春秋战国时代,儒家的两位著名人物分别提出了两种作为士人应该去追求的"理想人格":孔曰"君子",孟曰"大丈夫"。"君子"成仁,而"大丈夫"取义。众所周知,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要成为"君子",就必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德明礼、身体力行"忠恕""孝悌"之道。

韩老师:“君子”和“大丈夫”的前提是什么?看孔孟二圣怎么说!

但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自强。《易传》里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慵懒散漫、心无奇志的人,就算是喝了再多的墨水,"四书五经"张口就来,也成就不了"君子"的德行和"君子"的事业。而做"大丈夫"呢?

韩老师:“君子”和“大丈夫”的前提是什么?看孔孟二圣怎么说!

孟子曾用"嗟来之食"的故事来阐明在他的心目中,"大丈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达到这三点,不断地养吾浩然之气,才能算作"大丈夫"。后世文人一般把孟子的这一人格主张解读为气节,甚至用"失节事大,饿死事小"之 类的话来为"大丈夫"做注脚。

韩老师:“君子”和“大丈夫”的前提是什么?看孔孟二圣怎么说!

其实,"大丈夫"之道,也就是自强之道。自强之道,一则坚持道义,不易理想,不荒废信仰,二则努力奋斗,改变现状,不荒废人生。曹操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讲的就是"大丈夫"的自强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