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覺得現在的孩子缺少挫折、不能吃苦、承受挫折和失敗的能力太弱,所以要多給孩子進行挫折教育。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面對困難的時候能夠勇往直向、越挫越勇,表現出堅韌不拔的品格,但是通過什麼方法來培養這種品格卻值得探討。

有些父母認為挫折教育是讓孩子自己面對和解決遇到的困難。

有些父母故意製造困難,人為給孩子製造些障礙,或者將孩子送去吃苦夏令營等,試圖通過這些方法和機會讓孩子提高抗挫折能力。

比如,最近,網上一個女孩和她爸爸的對話就是典型的父母通過人為製造困難和挫折來提高孩子抗挫折能力的教育方式:

打擊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女孩問爸爸:“爸爸,你有個缺點,知道是什麼嗎?”

爸爸:“什麼?”

女孩回答:“有的時候,你總是讓別人不開心,我覺得這是一個缺點,很不好,你能不能改掉呢?”

爸爸回答很乾脆:“不能!”

“我就是故意地讓你現在不開心,這樣你以後遇到困難的時候就能從容應對,就不會輕易崩潰,溫室裡的花朵經不起風吹雨打,我這是為你好。”

女孩不高興地給了個白眼,沒再說話。

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可能會事與願違,效果多數都不盡人意。

挫折教育的三大觀念誤區

1. 孩子缺少挫折

很多父母都看不到孩子面臨的挫折,人總是首先站在自己的立場和角度去看待問題,父母也不例外。

在父母的世界裡,孩子的所面臨的事情基本都不能算是挫折。在父母看來,孩子的事情就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不值得一提的小事。

比如說,對於一個3歲的孩子來說,自己心愛的玩具摔壞了修不好,是挫折;正在玩的球滾到沙發底下自己拿不出來,是挫折;

口渴了卻不小心把裝滿水的水杯碰倒了,是挫折。對於一個8歲的孩子來說,作業寫不完,是挫折;

打擊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被老師點名批評,是挫折;同學嘲笑他,不和他玩耍,是挫折。

在每個年齡階段,孩子都有面臨的挫折。

很多父母意識不到,孩子和大人的世界是不一樣的,一個布娃娃對大人來說就是一個布娃娃,而對孩子來說,那個布娃娃可能就是她的寶,她的全世界。

那些在父母看來雞毛蒜皮的小事可能對孩子來說就是他暫時無法逾越的障礙。所以其實,生活中孩子的世界並不缺少挫折。

2. 人為製造挫折

父母會人為給孩子製造挫折的原因就是他們覺得孩子遇到的挫折不夠,所以需要人為再製造一些出來以達到讓孩子“磨練”的目的,然而實際上孩子的世界根本不缺少挫折。

所以這樣做是結果就是不僅達不到“磨練”的目的,還可能會打擊孩子自信心,讓孩子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變得自卑,也會越來越不開心。

打擊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就比如網上的那個女孩,她其實已經很明確地跟爸爸表達了她的不開心,然而她的爸爸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教育出現的問題,依然固執的以為製造挫折讓孩子現在不開心就能提高孩子的抗壓能力。

如果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忽視和輕視了孩子面對的挫折而沒有得到及時和正確的心理疏導,很可能會造成孩子的“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因為反覆的失敗而形成的一種對現實的無望和無可奈何的心態。

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塞利格曼認為反覆經歷挫折和失敗而得不到幫助,只會讓人放棄努力,對自身能力產生懷疑。

打擊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認識不足,無法客觀地評價困難,更無法自己疏導情緒,所以如果父母看不到孩子的挫折,並且還要人為製造挫折的方式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還會讓孩子陷入悲觀心理。

3. 挫折教育就是打擊孩子

有些父母認為以打壓的方式教育孩子,能讓孩子時刻保持清醒,然而給孩子帶來的痛苦卻是巨大的。

董卿的父親對董卿就是打擊式的教育方式,每次回憶起童年,董卿都是淚流滿面:“小時候父親特別嚴厲,每次吃飯的時候都會指責我這沒做好、那沒做好、這個不對、那個不對,經常是邊哭邊吃”。

打擊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在父親的打壓下長大的董卿,即使功成名就,仍然被童年的經歷所影響:“我是個很沒有安全感的人,總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感覺恐慌,說不定明天就沒了......”。

人為製造挫折和打擊孩子都是“偽挫折”教育,不僅不能“磨練”孩子,反而對他的成長不利。

真正的挫折教育是給孩子

全方位的支持,一同面對挫折

1. 給孩子情感上的支持:認同和疏導情緒

在遇到挫折的時候,即便是成年人也會有難過、沮喪的情緒,所以父母應該首先在情感上給予孩子支持,理解孩子,認同和疏導孩子的這些情緒,讓孩子明白在這種情況下,其他人也會有這樣的情緒,這是正常的。

在認同孩子的情緒之後,可以分享自己在遇到這些挫折的時候是什麼樣的心情,是如何解決的。

2. 給孩子認知上的支持:讓孩子認識到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

孩子評估自己、權衡利弊、管理情緒、決策等的能力尚未成熟,父母需要在認知上給予孩子支持,讓孩子意識到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是不可避免的,失敗和錯誤並不可怕,關鍵是如何看待、以及如何從中獲得進步和成長。

打擊孩子、人為製造挫折?你所謂的“挫折教育”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3. 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給孩子適當建議和鼓勵

排解情緒之後,還是要解決問題,因此要培養孩子“我需要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

父母可以提供孩子不同的看待問題的視角,讓孩子先自己想如何解決問題,正確地適當加以引導和給予建議,然後讓孩子自己想想自己是怎麼解決問題的,從中學到了什麼。

問題解決之後,父母可以及時對孩子做出的努力加以肯定,讓孩子獲得成功的體驗,這樣在下一次遇到挫折的時候,他會積極地去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