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作為一種文學樣式,詞到了宋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達到了鼎盛時期。宋朝的詞壇不僅名家輩出,而且風格多樣。在豪放一派詞人中,蘇軾和辛棄疾無疑是代表性的人物。

從蘇軾開始,其詞已經“一洗綺羅香澤之態”,而辛棄疾的詞更是被稱為“剪紅刻翠之外,別樹一幟”。他們二人的詞都是擺脫了傳統婉約詞作的綺羅香澤剪紅刻翠的作風,轉而抒寫自己的襟懷抱負。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蘇軾

對於詞的發展,他們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雖然同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他們表達的感情是不一樣的,他們各有千秋,共同彪炳史冊。

蘇軾的豪放,一方面表現為儒家的積極進取之意,一方面表現為道家曠達的襟懷。

首先,來看他積極進取的一面。

蘇軾少年時期就有一種關心國家、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這可以說是中國傳統讀書人的一種共性。

蘇軾曾經讀《後漢書·範滂傳》。當他讀到範滂本想成就一番事業,卻受到了迫害,即便如此,範滂不逃避,不委曲求全,不逢迎苟合,最終為理想付出了生命時,蘇軾問母親:他日兒子若為範滂,母親能做範滂的母親嗎?

他母親說,你如果能做範滂,我怎麼不能做範滂的母親?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蘇軾

這是蘇軾少年時期的一件事,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蘇軾從小就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人。

少年時就有的這種追求,在他長大之後,依然體現得非常充分。

王安石新黨當政時,主張變法,蘇軾卻認為,他們變法的步子邁得太大,應該保留過去法令中合理的部分,所以,他被放逐;司馬光的舊黨當政的時候,他又認為舊黨太保守,應該適當進行改變,同樣被放逐。

但是,不管他每次受到什麼樣的政治迫害,只要回到朝廷,他仍然堅持自己的政治理想,決不盲從。他的操守沒有因為這些磨難有絲毫改變,這和他從小就表現出的那種積極進取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蘇軾

其次,再看他表現出的道家的樂觀曠達的襟懷。

少年時,蘇軾不僅經常閱讀儒家作品,還不斷閱讀讀道家的作品。讀到《莊子》時,他說:

“吾昔有見未能言,今見是書,得吾心矣。”

《莊子》把蘇軾心中有卻說不出來的東西表達了出來,這種說到了心坎裡的感覺非常奇妙。除此之外,《莊子》裡表現出的那種高遠的、不受約束的、超遠曠達的情懷令他著迷。從此,他對《莊子》愛不釋手。

蘇軾是在政治上受到打擊,被外放杭州通判後才開始大量寫詞的。也就是說,他是在政治失意後,才以閒情閒筆來寫小詞的。而以餘力寫詞的態度,影響了他的詞的風格,表現了超曠的特色。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蘇軾像

因為儒道兩家的修養,蘇軾既可以“達則兼濟天下”,又可以“窮則獨善其身”。所以,窮困潦倒之時,道家的超曠胸襟拯救了他,讓他沒有被種種艱難困苦打敗。

最能代表蘇軾曠達的作品當屬他被貶黃州時所作的《定風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烏臺詩案”險些要了蘇軾的命,幸好當時皇帝還不算太昏庸,蘇軾才得以活下來。被貶到了黃州後,衣食無著,居無定所。就是在那樣的艱難中,蘇軾放下讀書人的架子,帶領家人墾荒種田,修繕房屋,生生把悽風苦雨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過得超凡出塵。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蘇軾雕塑

在這首詞的小序中,蘇軾交代了寫這首詞的緣由。儘管“同行皆狼狽”,但“餘獨不覺”,所以,他才能發自內心地吟詠出如此曠達之詞。

“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傳達出來的不僅僅是不怕自然的風雨,當然還有人生的風雨。在蘇軾的眼裡,一切不足畏懼。因為在他的眼裡,人生早已“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的心裡應該非常感謝《莊子》,年少時的那次相遇,讓他明白了,一個人活在世間,可以不依賴他物,可以憑藉自己的力量完成“逍遙遊”。他飽受挫折的人生,正是有了自我精神的滋養和保全,才得以綻放出絢麗的光彩。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蘇軾雕像

我們耳熟能詳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就是一首把蘇軾性格中的積極進取和樂觀曠達結合起來的具有豪邁氣象的優秀作品: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裡,既有自然景色的開闊壯觀,“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也有歷史的縱深之感,“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更有他曠達超脫的情懷,“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赤壁

他在悲慨之中升起了一種超脫,一種跟高遠的天地,跟江水與明月的結合。他把自己放在整個歷史大背景之中,通觀古今,這樣,他所感受到的盛衰成敗榮辱,就不再是一個人的獨特體驗,而是古往今來人們共同的盛衰成敗榮辱。

蘇軾的詞豪放如此,那同樣豪放的辛棄疾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辛棄疾的詞體現出的則是他的英雄豪傑之氣。

他一生以收復失地為己任,可惜生不逢時,遇到了一個只想偏安於一隅而不願積極進取的朝廷。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辛棄疾

童年時受到了很好的愛國教育。辛棄疾出生在淪陷區,他的家鄉山東歷城,早就被金人侵佔了。他的祖父辛贊,在辛棄疾童年時,經常帶著一群兒童去遊覽,指點山河,培育他們的國家民族思想。所以,辛棄疾的愛國天性是跟他的生命成長在一起的。

青年時參與到義軍中用行動來愛國。二十二歲,辛棄疾就召集了兩千多人,歸附當時山東的農民義軍首領耿京。所以,他晚年曾回顧當時的壯舉:“壯歲旌旗擁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可惜,辛棄疾在南渡之後,他收復失地的理想始終沒有實現。

中年時只有有機會就訓練軍隊,置辦軍械。在南渡之後的四十多年裡,他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是被免官的。但是,只要被起用,他總要有作為。最典型的一次是他來到湖南後,組織了“飛虎軍”。因為訓練軍隊需要營房、糧餉,他就花了不少錢蓋軍營。這時有人密告他用錢太浪費,南宋皇帝就給他下了一道金牌,讓他停止訓練。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辛棄疾

此時的軍營即將完工,只是缺瓦,他就下了一個命令,要求所轄居民都要從自己家裡找兩片瓦交上來,這樣,他的飛虎營很快就建好了。

他對皇帝彙報說,您的金牌收到了,我的飛虎營已蓋好了。

這真是隻有英雄豪傑才會做出來的,他有膽識,有謀略,敢作敢為。

老年時有機會依然用行動來證明自己發自內心的收復失地的理想。他第三次被起用時已經年逾花甲,但是,來到鎮江後,他又馬上備戰,花重金到敵營去刺探情報。卻又被人以“奸贓狼藉”的罪名彈劾。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辛棄疾雕塑

看他的《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裡,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

作為一個愛國志士,他“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欲上戰場殺敵,可惜“無人會,登臨意”。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中,沒有人理會他,沒有人理解他,他年華已逝,“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搵英雄淚?”故土沒有收回的遺憾、壯志未得施展的悲憤,噴薄而出,一股英雄之氣在詞中飛揚!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辛棄疾

六十七歲時,壯志未酬,遺憾離世。六十多歲的時候,皇帝又想起用辛棄疾,此時,辛棄疾已經老了,他已經沒有能力再上戰場殺敵了。一生愛國的辛棄疾,到死都沒有看到南宋朝廷收復失地。

辛棄疾的詞,是和他的追求、他的生命緊緊聯繫在一起的。他本不想做一個詞人,他只想上戰場殺敵,只想收復故土。然造化弄人,他沒有成為馳騁沙場的英雄,卻成了一個流芳千古的豪放詞人。

縱觀蘇軾、辛棄疾兩人的經歷,比較兩個人的詞風,雖然都是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但是,蘇軾的詞豪放中見豁達,辛棄疾的詞豪放中顯英雄之氣。他們的詞作不僅光耀的宋代的詞壇,還流芳後世,至今為我們所稱道。

蘇軾、辛棄疾:我就是我,不一樣的煙火

辛棄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