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符經:修煉與悟道的核心

根據《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的思想,剖析道與盜,三才與三盜,五行與五賊的內在聯繫,提出認盜識賊是此經的核心;修煉就是要反奪天地之生氣,逆取造化。此為修煉之樞要。

《黃帝陰符經》舊名《陰符》、《陰符經》、《鬼谷子陰符經》、《太公陰符》、《周書陰符》等。六朝及唐朝開始加“黃帝”二字,稱為《黃帝陰符》。在明代編輯《正統道藏》時,將所收錄的各家注本統一改稱為《黃帝陰符經》,此名即沿用至今。(以下稱《陰符經》,經文附後)

《陰符經》是一部重要的典籍,曾經作為道家、兵家、醫家、縱橫家等的本經,而且歷代都受到人們重視。他們認為,認真學習和領悟此經,並待“機”而動,可以神仙抱一,位列仙班;可以治國安民,成就王道;又可以強兵戰勝,所向披靡;而失其宜,則喪國殞身。唐·皮日休即言此經:“不測似陰陽,難名若鬼神。得之升高天,失之沉厚地。”(《讀陰符經詩》)宋·高似孫稱此經“鑿天之奧,洩神之謀”(《子略》)。歐陽詢、褚遂良、陳子昂等抄寫過此經;李荃、李靖、焦竑、葛洪、王道淵、侯善淵、蹇昌辰、黃居真、伍照一、劉處玄等大德和高道名真均為之作過注;朱熹除化名崆峒道士鄒欣以作注外,還撰寫《陰符經考異》;書志上亦載有曹操、諸葛亮等人作過的注。宋·鄭樵《通志·藝文略》中所載此經書目有39種之多;《正統道藏》收錄有關《陰符經》的著作,包括此經的經文、集註、經注、經疏等亦達33種。修真的羽客們認為此經與《道德經》同是達真詮、成正果的鑰匙。張伯端即贊曰:“《陰符》寶字逾三百,《道德》靈文滿五千,今古上仙無限數,盡從此處達真詮”。(《悟真篇》)《重陽真人金關玉鎖訣》對此經的評價也很高:“昔日老君鍊金木水火土,留下三乘妙言,行行滅罪,句句長生”,但認為此經的作者是李老君。《陰符經》認為,天道與人道同根一炁,有陰符暗合之理,故以“陰符”名之。唐·李荃對此經名稱的解釋也是從天機與人事“闇也”與“合也”入手的:“陰,闇也。符,合也。天機闇合於行事之機,故曰陰符。”(《黃帝陰符經疏》)它雖以“經”相稱,文字亦較古老,但貫穿著樸素的唯物論和辯證法,處處閃爍著東方智慧的光輝。本文從醫家,重點從養生學與修煉的角度,從陰陽、三才、五行入手,探討此經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參天地的思想和以此為基礎所倡導的修煉方法。

關於天道

《陰符經》開宗明義地指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

觀:格物致之,認真觀察,借鑑、鑑戒,極深研究,心領神會,觀心,反觀內省,觀照,迴光返照,不隱不瞞,形成正確的觀點、觀念,以及利用“神機鬼藏”的八卦甲子認識天道,等等,均為觀。執:專心致志,無過不及,身體力行,愈久愈力,始終如一均為執(黃光華、一了子《中國氣功十大名著講解·黃帝陰符經》)觀執的目的:是為我所用。態度是非常積極、主動的。人們應該對天道進行認真的觀察、研究,直到心領神會、徹悟,掌握其運動變化的規律;再按照規律辦事,專心致志、身體力行。即:觀天道無為之功,頓悟也,所以了性;執天行有為之學,漸修也。頓悟與漸修相結合,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

什麼是天道呢?老子認為,天道就是自然之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且天道“生而不(私)有,為而不(自)恃,長而不(主)宰”。(《老子》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孔子講,天道就是行四時,讓萬物生生化化的力量。“天何言哉?四時行焉,萬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陰符經》與他們的觀點不大一樣。它既談生又談死和殺,更直言不諱地講:“天生天殺,道之理也!”此經認為,天道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天生天殺”。其實,生與死,天生與天殺,是很平常的事情,在此之前地球上大約已經有850億人出生、存活、亡故。(楊文衡《易學與生態環境》)又以人體為例,我們在進行合成代謝(生)的同時,也進行著分解代謝(死);在新細胞生成(生)的同時,也有衰老細胞壞死、分解(死);在骨骼中既有成骨細胞活動以形成新的骨骼(生),同時又有破骨細胞活動破壞一些不起作用的骨骼(死)。可見生與死和我們是相伴而行的,是很普遍的想象,也是不能迴避的事實。生物,包括人類的生死過程還將繼續下去,萬古不變!

天道的核心是陰陽變化之道。《黃帝內經·素問·陰陽印象大論》講:“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董仲舒認為,一氣流行、陰陽消長,陽主生髮,陰主肅殺,“陽為德,陰為刑”,“陽,天之德;陰,天之刑也”。(《春秋繁露·王道通三》)“春氣生而百物皆出,夏氣養而百物皆長,秋氣殺而百物皆死,冬氣收而百物皆藏。是故唯天地之氣而精,出入無形,而物莫不應”。(《循天之道》)即是說,一陰一陽謂之道,一生一殺謂之理。天道決定了世間萬物都尊從生、長、化、收、藏的規律,在人便表現為生、長、壯、老、死。就像天生萬物,隨後又殺之,故曰“盜”(能取而害之,之謂盜)。生與死,是自然法則,萬古不變。所以,《老子》(第五章)講,“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陰符經》也講,“天之無恩”、“天之至私”。正因為有此無恩、至私、不仁的天道,才有活活潑潑,生化不已的世界。故謂“天之無恩而大恩生”,“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氣)”。

關於“道”和“盜”

請注意,“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這句話是此經第一章,“神仙抱一演道章”的開篇之言,緊接著便話鋒一轉,圍繞“天生天殺,道之理也”,不加掩飾地大談盜、賊、生殺與殺機。等等。此經將五行(木、火、土、金、水)比作“五賊”,聲言認識它、瞭解它、心領神會,就能把握宇宙運動變化的規律,並反過來施行於天,在自身及周圍就會出現很多非同尋常的變化。“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此經又將三才(天、地、人)稱為“三盜”,三盜之間不僅有相互盜取的關係,也有殺伐的關係。經文講:“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又直陳他們發出“殺機”的情況與結果:“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翻覆。天(地)人合發,萬化定基!”(後文還要討論)並強調指出,通過在適當時機的盜取與殺伐,最後有可能達到理想的結果,即是“三盜既宜,三才既安。”

筆者以為,“盜”與“天生天殺,道之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提示。此經清清楚楚地提醒修煉者,天道除生生不息之外,還不斷地“盜取”人的生氣,使之不能免於死亡;為此還使用了奸、禍、生殺與殺機,以及機、時、生克、伏藏等眾多觸目驚心的名相,言出其它大多數經典未言、不言、不敢言之言。這是《陰符經》大不同於其它經典的地方;在“神仙抱一演道章”開篇就這麼講,更有其不同尋常之處,是明明白白地提醒修煉者,要實現“神仙抱一”應該如何“演道”。換言之,《陰符經》的核心,在於認盜識賊;搞明白這個核心,全經的奧妙便迎刃而解了。再來細細地研究和品讀這第一句,可否認為,在“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的“道”字的背後,是不是隱含著一個“盜”字呢?“道”和“盜”之間是不是也存在著陰符暗合的關係呢?是不是可以進而將這句話想象成“觀天之‘盜’,執天之行。盡矣”呢?結合上下文來看,“道”與“盜”之間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的聯繫,似乎可以將這句話看成是以道為主,道與盜又是可以互換的。既然“天生天殺”是天道之理,修煉者就要設法躲過“天生天殺”之劫。不言而喻,為了達到“見之者昌”與“萬化定基”的目的,如何認識和掌握這個“盜賊”就很重要了。

須知,盜賊有兩方面的意思:一是偷盜,二是反奪。如上述,天地和萬物“不斷地‘盜取’人的生氣”之“盜”,屬於前者;而另一方面,從養生與修煉的角度而言,需要認識、掌握,並“施行於天”的這個“盜”,不是偷盜之盜,而是“反奪”的意思。此經告訴修煉者,要從死裡求生,返老還童,復歸於嬰兒,就要反奪天地之生氣,逆取造化。此為修煉之樞要!經文中之賊和昌、殺和生、巧和拙、動和靜、神和不神、固躬和輕命、生和死、無恩和大恩、至私和至公、恩和害,等等,都是生殺予奪之機,互為根據。修煉之人掌握樞要之後,潛心修煉,便能化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進而能夠死裡求生,害裡求恩,生之不已,化之無窮,達到長生久視的理想的境界。(田誠陽《道經知識寶典》第三章)知此修煉,謂之聖人。

關於“五賊”

中國的先民們通過仰觀俯察,發現世間萬物均由五種不同性質、不同體用的物質構成,稱之為“五行”,即水火木金土。《尚書·洪範》便講:“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先民們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將五行的概念與自然界種種現象,如味道、色彩、方位、季節、過程等相對應;又和人體的臟腑、五官、五體和五志等相對應,形成了一個很大的系統。(見表1)《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對五行與臟腑、音樂、聲音和變動的關係也進行了描述:肝木在音為角,在聲為呼,在變動為握。心火在音為徵在聲為笑,在變動為憂。脾土在音為宮在聲為歌,在變動為噦。肺金在音為商在聲為悲,在變動為咳。腎水在音為羽,在聲為呻,在變動為慄。

陰符經:修煉與悟道的核心

天以陰陽五行化生萬物。氣以成形,人稟受此氣,以生以長,五行本來是渾然一體的。但經十月懷胎而成形,陽極生陰而呱呱墜地,先天入於後天,五行遂不能再和合而相互分離,各一其性,雖有相生,也有相剋而自相賊害。相生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剋即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進而可以推導出,五行之間也存在著生我、我生和克我、我克的關係。如,以火為例,生我者為木,我生者為土;克我者為水,我克者為金。餘類推。《陰符經》明確地講:世間萬物莫不在五行的相生相剋中生生滅滅,所以此經也將五行視為“盜賊”。五行相剋,就是相互為賊,換而言之,木為土之賊、土為水之賊、水為火之賊、火為金之賊、金為木之賊。至於“火生於木,禍發必克”這句話,是認識與克服“五賊”的鑰匙。為此,需要弄清楚五行之間的生與殺(死)、害與恩、相生相剋的辯證關係。相生(施“恩”),在生髮的同時存在著相應的消耗,最後,我與生我者同歸於盡,我生亦不能正常進行,五行相生的鏈條因而斷裂,生命也就終結了!最典型的便是木生火,在發光發熱的同時,也伴隨著木的耗損,最終,木盡火滅,火生土亦不能正常進行!餘可類推。反之,相剋(加“害”),雖有抑制,但得以保全,可見克中有生,這也是克服“五賊”的主要辦法。按此相剋相生之理,顛倒五行,逆施造化,使五行之用不在一般意義上的生髮而在於適當剋制,減少不必要的消耗,積少成多,從量變到質變,就能在新的、更高的基礎和層次上生成更加活潑、更加深刻的五行生剋的關係:金克木,木反而能成器;木克土,土反而繁榮,草木豐茂,避免荒漠化和水土流失;土克水,使水有序流動而不致氾濫成災,且能成就更大的功用;水克火,使火不過燥,產生應有的功用而不致蔓延成災;火克金,使金千錘百煉,具有新的性質和作用。克中有生,“五賊”即化為五寶。其間,既沒有萬馬脫韁似的水流,也沒有明亮耀眼、熱氣襲人的火光,不顯山、不露水地便達到返本還原,昌盛長存。如前所述,五行相生相剋的規律既能被我們認識,進而掌握天道的規律而執之,修煉者便應該潛心調服“五賊”,將喜、怒、悲、思、恐五志轉化為仁、義、禮、智、信五德,於是就可以把握天地之間的各種變化,便可成就功德,進而達到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參天地的境界,所以經文講,“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須知,萬化雖多,仍不出一身之內,淨化身心,方可達到養生修煉的最高境界。

顛倒五行的理論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現以《無根樹》的顛倒理論和《周易參同契》的“五行錯王”,“逆運五行,以成丹道”的理論以及晉·嵇康的摒除“五難”以登壽域的思想予以說明。

內丹理論認為,人身五臟五行之氣,如果聽其自然順行,則液化為血,血化為精氣,流溢於外,氣竭精涸則身亡。丹道乃用逆轉顛倒之法,“五行錯王”之術,逆施造化,使精化為氣,氣化為神,神化為虛,虛歸無極,則可長生而不滅。《無根樹》便講道:“順為凡,逆為仙,只在中間顛倒顛。”李涵虛注:“仙凡相似,只是凡人用順,仙家用逆耳。……中間顛倒,先要知逆字妙用。人能知逆,則金木鉛汞皆在其中,陰陽乾坤盡行顛倒,而且有等等殊勝的事情發生,皆迴旋於逆字之內,得藥還丹,片晌可期也。”

“五行錯王”內煉方法之大要,也是逆運五行,以成丹道。“五行錯王,相據以生,火性銷金,金伐木榮。”俞琰注:“金生水,木生火,此常道之順五行也。今以丹法言之,則木與火為侶,火反生木;金與水合處,水反生金。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也。”朱元育注:“常道之順五行,俱從順生,如金生水,木生火之類。順流無制,必至精氣耗散,去死不遠,生機轉作殺機,所謂‘生者死之根’也。丹道之五行,全用逆轉,……水火互藏,金木顛倒,方得歸根覆命,劫外長存,殺機轉作生機,所謂‘死者生之根’也。故曰‘五行錯王,相據以生。’”(《周易參同契闡幽》)

嵇康認為,過度的慾望,會明顯地損傷身體,故欲勝則身枯,順欲者美其名曰“厚生”,其結果,只能是“殺生”。他將影響壽命的因素歸納為“五難”,即“名利不去為一難;喜怒不除,為二難;聲色不去為三難;滋味不絕為四難;神慮轉發為五難也。”摒除此五難,才能登壽域。“五者無於胸中,則信順日濟,玄德日全,不祈喜而有福,不求壽而自延。此養生大理之所效也。”所以養生的根本在於“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愛憎不棲於情,憂喜不留於意,泊然無感,而體氣和平。”(《養生論》)

關於“三盜”

天、地、人被稱為三才。天雖然生萬物,但無地卻不能養萬物;而地通過萬物對人的衣食住行而發生作用。天地、萬物、人三者之間亦存在著相生相殺的關係。萬物盜天地陰陽之氣而生長,故稱之為“盜”。人從萬物得到衣食住行,還破壞環境,形同竊取一般,亦稱之為“盜”。萬物有賴於人氣之生養而存其性,還能造成災害,如水災火災,戕害人類,故也“盜”人。天地雖然讓萬物生生化化,最後卻毫無例外地將他們通通歸於滅亡,更是大“盜”之行為。“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也”。天發殺機的時候,天上星宿的位置發生移動;地發殺機的時候,陸地上的龍蛇也會驚得跑起來;人發殺機的時候,體內的小天地也會顛倒反覆。“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翻覆”。陽主生髮,陰主肅殺。發殺機,即生殺變化之機。陰肅之氣,可以造成傷害與肅殺。然而,無陰不能生陽,非殺無以衛生,故天之殺機一發,則星宿移轉,斗柄回寅,週而復始。地之殺機一發,則剝極而復,龍蛇起陸,靜極生動。而人,自有一個小天地,一個小陰陽,如果能法天則地,便能使陰陽五行顛倒而形成天地交泰。因為,“人心若與天心齊,顛倒陰陽只片時”,天時人事合而一之,則萬物變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這就是“天人合發,萬化定基”。與儒家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意思相近。

黃元吉認為,“天人合發”實為天人感應、天人感通、天人合一,是玄關一竅開通,使修煉者與先天一氣溝通,其極處便是與道合一。“‘何謂天人合發’?從無知無覺時,是純乎天不雜以人;忽焉有知有覺處,是純乎人亦不離以天,故曰天人合發。如此天人合一,始是真陽,可以為丹母者。”(《清·黃元吉養生靜功心法註釋》)

老子講,“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講,人、地、天和道,均法自然,以自然為最高準則。天賦之性,即天性是按照自然規律發揮作用的;人心也應該順應自然規律而起作用。所以說,人得天地之道以為性,雖然以心為樞機,但此機不能妄發,必須順應自然的規律而動。這正是人安定之道,此即“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

通過以上敘述,可否認為,此經將道與盜、五行與五賊、三才與三盜不加掩飾地相提並論,還使用了諸多觸目驚心的名相,其主要目的大概是想提醒修煉者,要將這些名相及它們的種種表現通通看破,進而跳出它們的束縛,真正像無為的天道那樣,按照規律,自自然然地做人,自自在在地做事,自然而然地修煉;無為而無不為。所以《悟真篇》也講:“三才相盜食其時,此是神仙道德機。萬化既安諸慮息,百骸俱理證無為。”

顛倒五行理論的一個重要的內涵,就是要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如此才能不斷地化五賊為五寶,這大概相當於老子講的“莫如嗇”;注意,千萬不要用有為法的眼光來看待顛倒五行的理論,須知,必須至虛極,守靜篤,歸根覆命,真正觀天道之無為,執而行之。佛經也講:“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當作如是觀。”(《金剛經》)對三才的理論也可參考,照此辦理。

機是很重要的。如前述,經文中例舉了不少互為根據的生殺予奪之機。修煉者不但要認識機,更要把握機;前已述及,如果搞得不好,就可能出偏差,“而失其宜,則喪國殞身”。該如何把握呢?筆者以為,掌握這個機的關鍵是適度:首先,應該自然而然,勿忘勿助;其次,度要在賊和昌、殺和生、巧和拙、動和靜、神和不神、固躬和輕命、生和死、無恩和大恩、至私和至公、恩和害等等之間尋找、體會、捉摸。換而言之,度在有意無意之間,方能取捨適當,應當做到:不取不捨,既取又舍;似取非取,似舍非舍。成都文殊院有一副對聯:“教有萬法,體性無殊,不可取法舍法非法非非法;佛本一乘,根源自別,故說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其上聯所講的“不可取法舍法”大概適合對度的體會和把握,可以作參考。

有一位哲人曾經講過:“天下之事,惟忘機可以消眾機,惟懵懂可以拔不祥。”忘記陰陽、三才、五行吧,忘記這些機以及眾多的名相吧,請在恍兮惚兮、惚兮恍兮之中去體會、感悟天地萬物和人生的真諦!

破除迷信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

《陰符經》闡述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參天地的思想,又指出人不應該只是消極地順應自然。這是基於對人自身的存在、構造、活動的深刻認識,形成以人為本的強調人參天地的積極能動的人文主義世界觀。人是小宇宙,正如孟夫子所言,“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孟子》)這是人所以能上參天地,下化萬物的依據。

人要上參天地、下化萬物,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就必須破除迷信。從古到今,不少人以神化的態度來對待天地萬物的造化,並將掌握造化知識和技能的人當成神靈,頂禮膜拜;以愚昧落後的頭腦來猜測這些“神靈”的行為和成就,又對他們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期待。這些都是愚笨的,對人參天地是有害無益的。而正確的,是去探究天地萬物造化的規律,不神化掌握這些規律的人,將他們視為聖賢(哲人、智者、覺悟者),以智慧來衡量他們的成就,以平常心來對待他們的境界。《陰符經》講:“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這種崇尚自然,探究其規律執而行之,不違背自然規律,對神靈、鬼怪之說不以為然的思想(同“子不語怪力亂神”(《論語》)很相似),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中的精華,應當努力繼承、發揚光大。

修煉,實際上是由淺入深,由低級到高級的自我調控的過程。一般認為,道家修煉的結果是長生久視、返樸歸真、天人合一。為此,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勞作。”達到“形與神俱而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要調整好心態,降服其心。《黃帝內經·素問·靈蘭秘典》就明確地講,人的身體,包括五臟六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但心是君主之官,主神明,發揮主要的調控作用。主明則五臟六腑和諧,身體健康,能長壽,以此治理天下則大昌;反之,會全身失調,疾病叢生,用以治天下,則宗廟江山危矣。當引以為戒。“主明則下安,以此養生則壽,歿世不殆,以為天下則大昌;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使道閉塞而不通,形乃大傷,以此養生則殃,以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在修煉時則要有博大的胸懷,注意做到“生而不(私)有,為而不(自)恃,長而不(主)宰”,既精進又不執著,以德為本,體道懷德,重德、守德、有德、修德、積德;從上到下,從內到外都要像嬰兒那樣純樸自然、天真無邪、毫無雜念:“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老子》第十章)才能進入修煉的高層次。同時排除外來的和內生的干涉(受邪),人的九竅均能受邪,其中眼、耳、口是主要的受邪之處,“九竅之邪,在乎三要”。“三要”之中,又以目為最,“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所以,必須戒目收心,無邪妄動,讓後天之神(意識)伏藏,“性有巧拙,可以伏藏”。否則著空執相,追求神異,是不會有大作為的,甚至有害無益。反之,如果“致虛極、守靜篤”(《老子》第十六章),便能“性住氣自回,氣回丹自結,壺中配坎離。……通明造化機”。(呂洞賓《百字碑》)即,採鴻蒙未判之氣以為丹田,聖功由此而生,大成就由此而出,真如自性顯現,非色非空至無而實則萬象森列。果能如是,不追求神異反而能通明天地造化。“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

虛極靜篤、返樸歸真的狀態下,修煉者可能會獲得“象”、“物”、“精”之類的“信息”。這些都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和體驗:“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名不去!”(《老子》第二十一章)換言之,通過“致虛極、守靜篤”,進入“虛壹而靜,謂之大清明”的狀態,便能“坐於室而觀四海,處於今而論久遠”。(《荀子·解蔽篇》)這很可能就會使修煉者獲得某些特定的智慧和信息,獲得宇宙的某些特定的智慧和信息。此時,如果關注心理學中的“集體無意識狀態”,是很有意思的。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無意識狀態是比意識狀態廣闊得多的領域——人所有的感覺、經歷、記憶、信息都儲藏在這(大腦!)裡;無意識當中還繼承了祖祖輩輩的經歷和信息,錄入了人類的歷史,濃縮了整個宇宙的演化史。人腦本身便是宇宙信息和智慧的天然寶庫,在一定條件下,便能顯現出來成為意識,能被人自己所認識。顯然,將進入“恍兮惚兮”,“窈兮冥兮”的狀態以及此時獲得的體驗和感受,同進入“集體無意識狀態”及其心理活動之間有哪些聯繫、能不能畫等號,還需要做很多工作才能弄清楚,但是為積累資料、深化認識,對二者進行比較和研究是有必要和有可能的。

《陰符經》對八卦、甲子是很推崇的,認為它們是自然之道的模式,是聖人創造出來闡述自然之道的工具(奇器),“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這同孔夫子的說法“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周易·繫辭·下傳》)是很一致的。

客觀地講,《陰符經》仍有不足之處:雖然從宏觀上把握了天道與人道的關係、陰陽五行與修煉的關係,但其敘述簡略,且須有明師指導,方能體會“顛倒陰陽”、“顛倒五行”和“發殺機”之說。等等。如前述,文字較古老。另外,關於該經成書年代和作者說法較多,尚無定論。但是,瑕不掩瑜,《陰符經》倡導的崇尚自然,要求探究自然規律執而行之;倡導的人與天地精神相往來,人參天地;倡導的“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等等,都顯示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特有的氣質和雄偉的氣魄。《陰符經》從樸素唯物論和辯證法的角度,闡述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人參天地的思想,應當認真繼承和在當代條件下發揚光大。如前述,《陰符經》講的“天性,人也。人心,機也”,說明在人參天地的過程中,人心起著重要的樞機作用。在修煉中“調心”是很重要的。顯然,在人體科學和修道文化的研究中,對腦和“五臟”的研究應該擺在重要的位置上。

小結

1、根據《陰符經》“天生天殺,道之理也”的思想,對道與盜、三才與三盜,五行與五賊的內在聯繫進行剖析;提出認盜識賊,是此經的核心。

2、修煉的途徑,就是要掌握時機,顛倒陰陽五行,反奪天地之生氣,逆取造化。此為修煉之樞要,所以經文講:“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3、要注意,掌握機必須適度;這個度,在有意無意之間、在取捨之間體會。修煉者不要執著於種種名相,要真正像無為的天道那樣,按照規律,自自然然地做人,自自在在地做事,自然而然地修煉;無為而無不為。

4、要破除迷信,正確認識和把握人生。

陰符經

上卷

神仙抱一演道章

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於天。宇宙在乎手,萬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機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發殺機,移星易宿;地發殺機,龍蛇起陸;人發殺機,天地反覆。天人合發,萬化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竅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動靜。火生於木,禍發必克,奸生於國,時動必潰。知之修煉,謂之聖人。

中卷

富國安民演法章

天生天殺,道之理也。天地,萬物之盜;萬物,人之盜;人,萬物之盜。三盜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時,百骸理;動其機,萬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數,大小有定,聖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輕命。

下卷

強兵戰勝演術章

瞽者善聽,聾者善視。絕利一源,用師十倍;三反晝夜,用師萬倍。心生於物,死於物,機在目。天之無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風,莫不蠢然。至樂性餘,至靜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於害,害生於恩。愚人以天地文理聖,我以時物文理哲。人以愚虞聖,我以不愚虞聖。人以奇期聖,我以不奇期聖。故曰:“沉水入火,自取滅亡”。自然之道靜,故天地萬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陰陽勝。陰陽相推而變化順矣。是故聖人知自然之道不可違,因而制之。至靜之道,律歷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萬相。八卦甲子,神機鬼藏。陰陽相勝之術,昭昭乎進乎象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