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三宝的由来

天津三宝是天津在明清时代的三座主要建筑,天津俗语称「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

1.鼓楼坐落在天津旧城中心,建于明弘治三年(1492年),四面开门,城中东西、南北两条大道在鼓楼交汇,原名钟鼓楼,是旧城内最高的建筑,上有对联为「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1953年因扩建旧城道路,以其妨碍交通被拆毁。21世纪初,改造旧城建筑,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外,旧城中平房全部拆除,道路加宽,又在原址重新建一座新鼓楼,新鼓楼式样和原来鼓楼一样,但更为高大,改为绿色琉璃瓦顶(旧中国只有清真寺用绿色屋顶),并增加了汉白玉栏杆(以前只有皇家建筑和「敕建」的寺庙才允许使用汉白玉)。

天津三宝的由来

翻新后的鼓楼

2.大沽口炮台位于市东南60公里塘沽区海河与渤海的交汇处,现存炮台3座,以“威”、“镇”、“海”三字命名。大沽海口是“津门之屏”,明代开始设防,清代修炮台逐渐形成较为完整的防御体系,大沽口炮台是中华民族抗击侵略、不畏强暴的历史见证。1840年至1900年六十年间,西方列强为夺取在华的经济利益和 政治特权,先后对大沽口炮台发动了四次入侵。随着《辛丑条约》的签定,清政府被迫拆毁大沽口炮台。 大沽口炮台遗址位于天津海河入海口南、北两岸。初以砖石砌就,后以三合土夯筑。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炮台建制不断发展,防御体系逐具规模。鼎盛时期形成以“威、镇、海、门、高”以及石头缝六座炮台为主,配置千、万斤级铜、铁大炮及附属设施强大的海防防御体系。

天津三宝的由来

大沽口炮台

天津三宝的由来

大沽口炮台遗址

3.铃铛阁原来是旧城西稽古寺的藏经阁,建于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因为飞檐四出,风铃丁冬,俗称铃铛阁。光绪年间因附近板场失火被波及而焚毁,民国期间在原址建铃铛阁中学。铃铛阁中学位于天津县城外西北角,初名稽古寺,建自唐代,寺内存有《大藏经》全卷。明万历七年,(1579年)建藏经阁,重檐四出,甚为壮观。阁角装有风铃,铃声可远闻数里,乡人因呼为铃铛阁。康熙三十八年,住持含光和尚又重修一次,清代文学大师朱彝尊曾为文以记其事,并描述其登临时的感怀:"夕阳在衣,风铃铮然;翔鸟上下,为之目旷神仪。光绪十八年,不慎于火,延烧及藏经阁,房子及所储存的大藏经都化为灰烬。1901年,严范孙、高凌文、王世兰等倡议以稽古书院旧址改办新式中学,名为天津普通中学,但由于习惯大家叫它为"铃铛阁中学"。在其校旗校徽上,铃铛作为其主要标志现铃铛阁中学礼堂现铃铛阁中学礼堂如今,想看到铃铛阁的原貌是不可能的了,如今惟一能找到的是因铃铛阁而得名的“铃铛阁中学”和学校里的六块碑刻。在这只鳞片爪中,我们慢慢体味着被掩埋的过去。

天津三宝的由来

铃铛阁旧貌

天津三宝的由来

现存的铃铛阁中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