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近日,山东济南男婴被“活埋”事件触痛了无数网友的心。一个刚刚出生仅几天的孩子,竟然被活埋到荒山里,如果不是附近村民恰巧听到了孩子的哭声,或许这条鲜活的小生命真的就要长眠在这里了。

在男婴得救两个月后,男婴的爷爷到当地派出所投案,称婴儿是双胞胎,老二被查出患有多种疾病,住院治疗后“以为他死了”,遂按照土办法进行“厚葬”。

马上有记者跟踪报道:男婴出生在泰安一家儿童医院当时的主治医师介绍,孩子出生后被发现肺部发育不成熟和炎症病灶,还有两节脊椎骨发育畸形。在转入新生儿科44小时后,患儿父亲及亲属签字确认自动出院。医生声称,自己并没有开具死亡证明,如果继续治疗下去,孩子恢复的概率特别大。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已经活埋的男婴被村民解救

案情披露到这里,网友们就明白了,这个可怜的孩子之所以被活埋,都是先天畸形惹的祸。可孩子是亲生的,即便有病也不至于被遗弃啊!开始还有人怀疑是贫穷和愚昧激发了人性的恶,随后媒体曝出婴儿爷爷刘某是已经卸任的当地镇民政办主任,这对双胞胎是刘某的头胎孙子,刘某家贴着大红对联和喜字的楼房入户门照片也紧跟着被放到网上。

原来一家人为了丢掉包袱,甚至心急得等不到孩子咽气!当人们意识到这个家庭并没有穷到拿不出住院费的时候,愤怒的情绪一下子燃爆了网络:

@雪花飘飘:让人联想到日本鬼子的毒气室和南京大屠杀的万人坑,这种恐怖的惨剧竟然在9012年的文明社会上演了!

@醉清风666:像处理小狗小猫一样,拿个纸箱子就埋了,这得有多着急啊!

@赛珍珠:黑心的一家人,该判重刑!

@带刺的玫瑰:就是因为孩子畸形吗?原来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

看到最后一句留言,想起曾经有人说:人类最大的谎言就是,天下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而事实的真相是,绝大多数的父母之爱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纯粹。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父母往往对子女寄予过高的期望

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看过湖南卫视的一期《少年说》,一个小女孩站在天台山喊话她的妈妈:“能不能不要老拿我和别人比?”

女孩说她体谅这是父母关心自己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她不喜欢,所以她努力说出自己的想法,希望让妈妈能够重视自己的意见。

但是妈妈的反应呢?

这位总是“喜欢别人家孩子”的妈妈在自己的女儿委屈得哭出来时,依然全程居高临下的阐明自己的观点。

“我很客观……要跟别人的孩子比,不止是你闺蜜……我拿你比,是在让你学习人家的优点……我认为你的性格是需要一些打击的……”

当女儿直接说出“你们总是打击我,我很痛苦”时,妈妈又开始说“承诺”。这样一轮轮被“怼”的窒息感受,终于让孩子彻底崩溃了,哭着跑下了台。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能不能不要老拿我和别人比?”

另一位热爱跳舞的女生因为成绩下滑,被妈妈停掉了拉丁舞课,她站上天台的目的是希望妈妈可以支持她的梦想。妈妈先说可以考虑,后来在孩子的追问下,说只要考进全校前100名就可以。

女孩说我做不到,妈妈说:“你努力就好,我会看到你的努力的。”所以母女俩就开始了砍价……最后定在前150名。

这就像有些妈妈热衷的口头禅:“你再这么不听话,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你再这么调皮捣蛋,妈妈就不要你了!”“你再不好好学习,妈妈就把你送人了!”这些话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条件的,但实际生活中,很多家长常用“妈妈的爱”作为对孩子的威胁工具和惩罚手段。

我们一直歌颂母爱的伟大,传统意义的父母之爱是这样的:我爱你,仅仅因为我是你的父母,你是我的孩子,而并不是因为你是怎样的人。无论你是否成功或者是失败,爸爸妈妈都会永远陪伴在你身边,直到你长大。

但是很多父母在表达对子女的爱时,总是会出现一些附加条件,最常见的是把自己对子女的期待掺杂在里面:只要你“足够的优秀”,他们就会给你认可,以你为骄傲;只要你能够“足够的顺从”,他们就会满意,觉得你是好孩子;只要你生而性别为男,你就可以得到他们更多的重视;只要你手脚健全能自食其力,不给他们带来负担,才配做他们的孩子……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你不配做我的孩子

有条件的爱对孩子的伤害有多大

作为家长,他们之所以做出这种言不由衷的表达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因为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即使面对自己的亲生骨肉也不例外;另一方面,面对不听话的孩子,不知道该用什么办法对付,所以才会使用这种短暂有效,长期会有明显副作用的方式应对。

可是,家长们没有想到,这种附加了筹码的爱会对孩子造成多大的伤害呢?

■ 孩子安全感缺乏,终生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

曾经看过一期《奇葩说》,辩手庞颖表达了这样一个观点:因为她小时候一定要做到“别人家的孩子”,她爸爸才会在假期的时候对她好,这让小小的她觉得自己必须达成了父母的期待,才配得到父母的爱。

而在这种“有条件的爱”的成长过程,让她在感情中缺乏安全感,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直到成家后,她还很在乎伴侣的想法,他一说什么东西,会觉得他是不是在嫌弃自己,是不是自己在他心目中的分数会降低。庞颖心里明白,这都是源自于自己从小在父母那里得到的爱是“有条件的”。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庞颖从小缺乏安全感

有条件的爱会让孩子感觉父母爱我是因为乖巧、礼貌、成绩好,如果我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父母将收回对自己的爱。在此后的日子里,他会不断地反复试探和验证“妈妈是否爱我”。如果孩子一旦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那么孩子是非常容易没有安全感、自卑,从骨子里认为自己不够好,不值得被爱。

■ 孩子丧失自我,遇到不公平待遇不懂反抗

有些孩子一旦意识到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就会极力迎合父母的期待,让自己变得听话、乖巧。这种讨好型人格,会让孩子丧失自我,即使走上社会,遇到不公平对待也不懂得如何反抗。

去年愚人节前夕,一则关于“研究生被导师逼死”的新闻刷爆朋友圈。

陶崇园从小是个乖孩子,却遇到了一位长期压迫他的研究生导师,导师支使陶崇园帮自己做各种杂事,甚至要求他称呼自己为“爸爸”,俨然把学生当成了自己的私人物品。

陶崇园被强迫在导师手下读研、读博。当陶崇园决意要出国读博,导师就将其踢出实验室,撤去干部身份,剥夺优秀毕业论文的权利,还打电话给国外导师阻断他的求学之路,甚至以拿不到硕士毕业证为威胁。

虽然之前面对导师的种种不公平对待,为了顺利完成学业,陶崇园一直选择了忍耐,但是积蓄的忧郁总有一天是要爆发的。最终,在2018年3月26日,陶崇园当着自己母亲的面,坠楼身亡。

太顺从的孩子,习惯了以父母的意志来为自己做指引,从小就缺失抗压的能力训练,通常都没什么主见,在遇到困扰时,也不知道如何自救。一旦遇上善于利用“乖巧”的“坏人”,也就是他们人生噩梦的开始。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丧失自我,遇到不公平待遇不懂反抗

做合格父母,从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开始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说过,对孩子们只是爱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无条件地去爱。并且指出,要去爱他们本身,而不是爱他们所做的事。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如何才能做到无条件爱子女呢?

■ 正面表达爱和观点

我爱我的孩子,我爱她的全部,我爱她本来的样子,这是很多人做父母的初心。那么,请反思自己对孩子的说话方式,在指正孩子不好的行为时,不要说“我不喜欢你了”,而要说“你的这个做法不对,我非常不喜欢”。千万不要因为错误的表达方式,让孩子感觉自己不被爱。

两岁的牛牛突发奇想,有一天爬到床边的写字台上撒了一泡尿。妈妈看到桌上被尿液浸泡的书,严肃地对他说“这些书没法看了,以后去盆盆尿尿”,牛牛冲着妈妈得意地笑起来。

第二天,当牛牛又一次爬上写字台想撒尿的时候,妈妈赶忙跑过去把他抱下来,他就开始哭,身子打着挺不肯往盆子里尿。妈妈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昨天牛牛尿在桌子上,那些书都不能看了,妈妈喜欢牛牛,不希望牛牛做坏事”。同样的话大概说了三四遍,两分钟后牛牛就不哭了,还对妈妈说“对不起,妈妈,以后我不尿书了”。

在整个过程中,妈妈对牛牛表达了她的感情——我很爱你,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不喜欢尿在书桌上,还说明了原因——被尿湿的书不能看了,最终也得到了想要的结果,孩子不哭了,并且知道了这个行为是不能做的,乖乖地去卫生间尿尿。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要善于表达对孩子的爱

■ 放下盲目的期待,多给孩子情感鼓励

比如一个妈妈说:我的儿子到家总是先打游戏,而不是先写作业。我跟他说过很多遍,可他就是不听。有时候我就会忍不住打他骂他,然后又非常后悔。

对这个妈妈来说,那一刻,他对儿子的期待是积极、上进、自觉。儿子实现了这个期待,这个妈妈就会爱他。儿子没有实现这个期待,就会不满意他,打他。

事实上,能困扰子女的,绝对不是父母的期待,而是父母盲目固执的期待。父母对子女有期待也不是问题,问题是应该如何更好的表达自己的期待,而不是用打的方式。

在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一生》中,松子是一个典型缺爱的银屏形象。可怜的松子想尽办法极力讨好父亲,从不反驳父亲。父亲希望她成绩优异,她就努力向上;父亲希望他作为一名教师他就考进国立中学。松子如此顺应父亲的心意,只希望得到父亲的一点点支持和鼓励。

然而她并没有得到父亲的情感回应,即使到了最后,她明白父亲其实是爱自己的,但那时候一切都晚了。因为父亲的不善表达,导致松子一生的痛苦。

在我国,这种情况更普遍,很多父母都“爱在心里口难开”,因此,父母在与子女的日常交流中,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爱,一定要用行动和语言明确地告诉孩子,你对他们的爱是多么的浓烈和深沉。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跟孩子平等对话

■ 摒弃形式主义教育模式,跟孩子平等对话

“如果你学习成绩不好,爸爸妈妈会不高兴,如果你成绩考到前三名,爸爸妈妈就会带你去你想去的地方。”

简单地来看,这个说法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仔细咂摸一下,再把这句话用在自己身上加以比对,就会发现,这种“如果你能怎么样,就可以得到什么”的说法,表达的是孩子的行为比孩子本身更被看重,这会让孩子自我否定,对自己失去信心。其实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教育法,是在祖辈教育中不断渗透的一种教育传统模式。

形式主义教育模式将亲子双方置于不平等的关系中,父母应该放下大人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真诚、平等地沟通。首先,要尊重孩子,把他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来看待,比如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秘密,不要偷看他的日记,不当众批评他,不监视他的交友情况。

其次,蹲下身子与孩子说话,让孩子意识到自己跟家长是平等的,自己是受到尊重的。这有利于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自尊的人格,更能帮助孩子认真对待家长提出的问题或缺点,也为孩子创造乐于接受教育的良好心境。而不会致使孩子对父母所说的话充耳不闻或产生逆反心理。

最后,自我中心倾向严重的父母,在跟孩子开口说话和沟通前,应该进行一番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这需要父母理解和体会孩子的想法,但是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很多家长对孩子早已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结论,因此很少留意孩子是怎么想的。

济南荒山埋婴案:很遗憾,爸爸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

跟孩子进行换位思考

纪录片《何以为家》的主角是黎巴嫩难民营里的一个小男孩,这个孩子十二岁就成了少年犯,以他自身经历改编并拍成这部影片。电影中的小男孩把父母告上法庭,控诉理由是:“你们生了我。”

既然你们生下了我,为何不能好好待我?电影放映后,引发世界各地包括我国在内许多成年子女同样的追问。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父母,应该对这个问题发出灵魂拷问,永远不要让同样的困扰成为笼罩在我们亲子关系里的巨大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