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宋国、鲁国初期版图较大,后期是如何慢慢积弱下来的?

谢谨辉


今天我们看到的周朝诸侯分布图大多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分布图,通过分布图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处于周朝边疆地带的诸侯国疆域往往很大,不是一般的大,是中原诸侯国的十几倍,几十倍的大。像齐国、燕国、晋国、秦国等等。而郑国、宋国、鲁国等好像夹在诸国中间,国土面积狭小,诸侯林立,生存环境很差。


其实这是一种误导,西周的大规模分封有两次,一是武王伐纣之后,二是周公摄政时期。两次大规模的分封都是加强对殷商贵族及周王室对边疆地区的统治,所以分封在当时交通不发达而疆域又极为辽阔的周朝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政治创举。但是当时分封诸侯并不是像我们后世看到的那么样,诸侯都有广阔的疆域。其实在中原经济文化发达地区,诸侯国的疆域都很小的,往往只有一城或者数城大小,我们今天也会注意到,在中原地区有数量极为众多而又很小的诸侯国。在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时代,这些地处中原经济发达的小诸侯国,首先成为被兼并大对象,因为他们国力太小,又处于四战之地,扩张起来极为困难,像如今的德国,处于欧洲四战之地,扩张成为奢望。一不小心就会成为被群殴的对象,德国能有今天的领土和国力相当不错了。但这些中原小国一旦有一个大国崛起,往往国力上升很快,因为中原地区经济发达、人口众多,在古代,这些就是国力,像春秋的郑国、宋国和战国时期的魏国。像郑国、宋国、鲁国等中原诸国,地处中原,人口稠密,经济发达,逐渐吞并周围势力弱小的国家,疆域逐渐变大。但这各过程很慢,因为中原诸国诸侯林立,征伐频繁,而可动用的力量有限。几场大战下来,自己也累得半死。相比边疆各国,自己的扩张能力受限,在快速的扩张中慢慢输给边疆诸侯。面积和他们秦。楚、齐、晋相比,面积就小的多。


那些处于周朝边疆地区的诸侯国,今天我们看来他们疆域都很辽阔,其实在西周分封初期,他们是最惨的。他们的分封之地在当时都是蛮荒之地,周王室根本无力直接统治的地区。不像中原地区经济文化发到,像当时姜子牙的齐国,当时山东半岛地区还是东夷部落, 处于原始状态,殷商势力在极大地影响力。秦国更不用说了,就是一直空文,因为他的封地还在戎狄的势力之下。所以当时周王室在边疆地区的分封,更多的是分给你一个据点,给你点人口,自己建个城,代周天子统治该地,能有多大作为就看各个诸侯国的本事了。类似于后世的殖民地,到一个地方,建立一个据点,然后慢慢扩张势力。

所以在当时边疆地区还处于权利真空的时代,各个边疆地区诸侯国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起强大的军事实力,然后在不断地抗击部落的侵扰与主动的扩张之后,疆域越来越大,最终成为疆域广阔、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实力远超中原各国。像南方的楚国,在那个时候南方都是实力弱小的原始部落,楚国就不断的、无休止的向四方扩张,疆土最大时几乎是整个北方各国疆域总和。

所以,在西周时期周天子还有权威的时候,诸侯国的面积是差不多的。但到了东周,周天子地位一落千丈,各个诸侯国开始发起兼并战争,地处中原的各个诸侯国,由于实力受,诸侯林立,扩张受限。


史海沉沉


郑国没有发展空间

郑国跟战国时期的韩国有些类似,他的北面是强大的晋国,南边是强大的楚国。晋国不断消灭杂居的翟人,楚国不断消灭南方的蛮族。当这些事情都完成之后,晋国势必向南,而楚国也一定会向北发展,郑国就是前沿阵地。他经常在晋、楚之间来回摆动。晋国来了,他就投降晋国,楚国就不高兴,就要揍他,他就投降楚国。晋国又不高兴,又要来揍他,他又投降晋国,楚国又不高兴。郑国在郑武公之后,出现了继承人的争夺战。郑国国力大为衰减,郑文公的时候国家主权就剩一半了,郑文公死后,郑国成了一个几乎没有主权的国家。就这样,在两个大国的夹缝中不断求生存,终于最后为韩所灭。


宋国好战必亡

宋国被三国联军灭掉的时候疆域非常大,因此宋国并不是积弱。宋国与建国时差别不是很大,只是其他国家变强了。宋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缘很好,国与国之间的只有利益,到人与人之间是有感情的。比如晋文公在流亡的时候到宋国,当时已经病重的宋襄公对重耳很好,因此在城濮之战时,宋国才没有成炮灰。还有后来楚国攻下宋的彭城,诸侯们联合起来攻打楚国,把彭城还给了楚国。宋国灭亡是因为

宋国灭亡是因为他们的末代君主找死。


君偃十一年,自立为王。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乃于齐、魏为敌国。 《史记.宋微子世家》

宋国的末代君主,宋君偃非常残暴,人谓之“桀宋”。他先后打败了齐国、楚国、魏国,成为了东方最亮眼的仔,但离他灭亡也不远了。因为他是除了战国七雄外的第八雄,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因此齐国就纠结了魏国、楚国把宋国给灭了。《宋微子世家》中说“三分其地”。

鲁国中规中矩

鲁国跟郑国不一样,他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他的附近有泗上十二诸侯,鲁国为首。如果他想,在春秋时期,他可以在泗上称霸,战国时,把他们全部吞并。但是他没有,一直在中规中矩的遵守周代礼制。直到泗上十二诸侯全部被楚国灭掉。

对此,你怎么看?



文史辩论谈


千年依旧,鉴往知今!


郑国、宋国、鲁国作为周朝的近亲和商朝最后的属国,在春秋初期 和周天子血缘近、爵位高、地盘大那是必须的,所以鲁国一直是老牌诸侯国,郑国在庄公时期小霸,而宋国在春秋中期的宋襄公也几乎成为霸主。但他们情况不同,衰落的原因也有差距,接下来我就说一下具体原因。


郑国

开国君主是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到平王东迁后立国于新郑(今郑州),春秋初期,郑庄公以其雄才大略,伺机兼并周边小国,挑战王室权威,甚至的周天子交换人质,史称周郑换质。也因此庄公被称为春秋三小霸之一。

但是郑庄公自小不为母宠,养成了他极端的性格,对子孙溺爱,造成其死后,儿子争权。而看上面地图也可以看出,郑国其实是四战之地,地缘也限制了他进一步发展,加上晋齐楚等大国的崛起,以至于春秋中后期郑国迅衰落,沦落到晋来从晋、楚来从楚的命运。

宋国

宋国也是作为老牌诸侯国,爵位最高,但实力一直不强,在周朝建国初期,爆发的三监之乱就是在宋地,之后被周公派兵平定;到齐国桓公死后,宋襄公想代为霸主,被楚成王大败于泓水,宋国实力进一步削弱。但在战国中期,宋国雄起了一回,别看其处于四战之地,宋王偃 西败魏、南侵楚、东伐齐,几乎打败了当时东方所有大国,以至于他膨胀的无以复加,但他穷兵黩武的背景下,注定会盛极而衰,人称桀宋,之后的悲剧也就理所当然了,三个大国开始达成默契,攻灭宋国,平分宋地

鲁国

之后就是鲁国。我们今天常称山东为齐鲁之地,是因为从周朝初期,齐国和鲁国就分别被封于山东,但是齐国经过数代明君的治理,到桓公之后 彻底称霸于诸侯,与鲁国差距一日千里。恰好两国相隔较近,以至于鲁国常被齐国压着打,怎么发展实力?何况鲁国周礼 最严重,一直比较保守,还经历过三桓之乱。而能坚持到战国末期,完全是各个大国利益平衡,加上不如宋国富裕的结果,最终在楚国 考烈王时期为楚国所灭。

三个国家都是春秋初期的大国,也算强盛一时,但是逐渐衰落,是因为三国都处于四战之地,韩魏这样的大国尚且不能发展起来,何况他们?再加上各国的国情,都能坚持到战国已经非常不错了。


日月千年依旧


说起春秋这段历史时,我们常常忽略一个事实:从平王东迁到桓公始霸,足足有100年的历史!

因此,郑国、宋国所谓地处四战之地、处于晋楚争霸之间两头受气,把握不了自己命运,都只是他们在竞争中势弱以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郑、宋、鲁衰弱的原因,还是要到那“缺失的一百年”中去寻找。

传统看法经不起推敲

对于中原地区各中等诸侯的衰落,历来有两种看法:

1、文化因素。

由于这些地区处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受到周礼等旧观念束缚较多,固步自封,难以适应争霸要求。

这种看法,与事实南辕北辙。

文化发达,就一定要固步自封吗?

恰恰相反,在历史变革的潮流中,走在最前列的,正是这些文化发达的诸侯。

以郑国为例。郑武公时期,就开始擅自用兵,吞并小诸侯;郑庄公更是与公开周天子开战,开启小霸之业,哪里看得出受到“周礼束缚”呢?

到了春秋后期,子产新政,更是开启了春秋后期战国初年列国变法的先河,这哪里叫“固步自封”呢?

宋殇公,更是公开宣称自己不做周王官职,不向天子纳贡!这是哪门子“束手束脚”?

即使是公认“供奉周礼”的鲁国,他也推出“初亩税”,是最早进行土地改革的诸侯国。


2、地处四战之地。

这个好理解。地处中心,易守难攻,随时遭遇群殴。

这个看法,虽有道路,却有失片面。

地处四战之地,就一定会陷入弱小吗?曹操、朱温怕是要笑了。

诚然,兵要地理,在历史进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可是,如果唯地理论,就陷入片面了。


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的抉择:话语权,成为比领地更划算的追求

还有一种看法:秦、晋、楚,地处边缘,可以向周边扩张,这是他们迅速走向强大的主要原因。而郑、宋,地处中原,周边国家实力都不弱,因此没有发展空间。

有道理,却片面。

春秋初年,楚国“土不过同”,不过百里之地。后来被他灭掉的庸国、邓国,都比他强。

从进入春秋之世,到前666年楚成王开始伐郑,逐鹿中原,历史已走过将近110年。

秦国,更是从一纸空头支票起步,开始去“欺负”周天子畏惧的西戎。

自秦国受封岐西之地到穆公“独霸西戎”,历时120年,经数代努力,数位国君战死沙场。

历史书中,秦楚晋灭掉“蕞尔小国”,就是几个字。可是,对当时的他们来说,需要付出的是几代人,近百年的努力。

郑、宋等国,灭起小国,甚至姬姓小国来,并不手软。这说明,什么周礼、什么地位尊贵,并没有束缚他们的手脚。

像东虢这样的姬性诸侯,郑国可没少灭。

可是,很快,他们就陷入了瓶颈。这个瓶颈,并非完全来自客观形势,更重要的,在于他们追求的东西“高级”了。

对他们来说,攻打其他中等诸侯,试图开疆拓土,不划算!

郑庄公时期,经过苦心的外交经营,联各国伐宋,与宋国交手,宋国拥立的公子表示“当世为陪臣,不敢贰心”后,郑国停止了战争。

这次“假命伐宋”,郑庄公未动兵马,既收服宿敌宋国,并连带着收服了追随宋国的小弟,是他小霸之路上的一个经典之作。

显然,比起费时费力的攻城战来,这种方式,对郑庄公来说更划算!

郑庄公之后,宋国又干预郑国君主人选,引发了郑国长期内乱!

当然,对宋公来说,这种干预君王人选,加强对他国控制的手段,也比辛辛苦苦的作战要划算得多!

接下来是鲁国。

鲁庄公时期,他曾两次击败齐国(其中一次,就是著名的“一鼓作气”长勺之战),击败宋国、戎狄。

可是,这些胜利,并没有开疆拓土。反倒是在会盟中,勇士曹沫劫持刚即位的齐桓公,要回了一些土地!(奇葩的是,尽管鲁国干出了会盟现场劫持别国国君的事情,鲁庄公依然因“邦交道义”而闻名天下,看来,短期内,掌握话语权、舆论权,确实可以名利双收)

对他们来说,外交、政治影响力,是最划算的追求!


今天,随着中国的崛起,我们感受到,一些西方国家站在“人权”等制高点,对我们发动媒体、舆论战,试图削弱中国的政治、经济影响力。

由于西方国家掌握话语权,他们的挑拨、诋毁,确实在一段时间内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看到这些新闻,怎么能不生气呢?

可是,长期来说,一个国家的地位,取决于实力!只要我们安心发展实力,由他说去吧!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郑国、宋国、鲁国地处中原,为四战之国,身边强国林立,不进则退,因此在历史的长河中三国先后衰弱至亡。中原的晋国、齐国是两个超级大国,有他们存在,郑、宋、鲁就不能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只能被一步一小蚕食。秦国地处西部,一家独大,东则不能胜晋,则可据肴函天险自守。楚国地处南蛮,虽不是一家独大,但是在发展过程中兼并了不少强国,最终成为一个巨无霸。楚国北上跟齐国或者晋国争霸,不胜则可退回长江以南,不存在亡国之危。郑国跟晋国接壤,鲁国跟齐国接壤,宋国处在晋、齐之间,地缘关系决定三国无法成长为大国强国。

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郑国始封时为伯国,后来郑武公拥立周平王,升为公国,且郑武公在周王室担任卿士,权势极大。郑国利用王室宗亲的身份,攻掠了周边不少的国家,领土进一步扩大,特别是郑庄公击败王室联军后,势力达到顶峰。郑庄公之后,郑国诸子争权,陷入内乱之中,渐渐衰弱。春秋时期,郑国时而是晋国的附庸,时而是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新兴的韩国攻灭了郑国。

宋公国存在的时间为约公元前1039年-公元前286年,商纣王的兄长微子启是宋国首任国君,也就是说宋国是商朝遗脉。宋国面积约有十万平方公里,皆膏腴之地。 宋国经济发达,宋国人善于经商,在继承与发展殷商文化,特别是商业文化方面,功不可没。商丘、陶丘,彭城,都是极为繁荣的商业都会。春秋时宋襄公平定齐国内乱,以齐桓公霸业继承人自居,楚成王亦有称霸中原之志,于是宋楚爆发了泓水之战,宋国势弱还不击半渡之兵,最终被楚军重创,宋国沦为二流国家。公元前318年,宋康王在秦国的支持下,实行政治改革,宋国遂强盛起来。宋康王东伐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取二城;灭掉滕国,取其地。宋国受到齐、楚、魏大国的忌恨,公元前286年齐国发兵击灭宋国。

鲁侯国,周朝的诸侯国之一,国君为姬姓,侯爵,首封国君为周武王弟弟周公旦之子伯禽。鲁国始封时疆域较小,"封土不过百里",后来陆续吞并了周边的极、项、须句、根牟等小国,并夺占了曹、邾、莒、宋等国部分土地,成了"方百里者五"的大国。鲁桓公、鲁庄公、鲁僖公时期是鲁国最为强盛的时期,一度与齐国争夺东方的霸主,鲁僖公更曾领导诸侯抗衡过楚成王与晋文公。直至战国初期,仍有数个诸侯国向鲁国进贡。在周代的众多邦国中,鲁国是姬姓"宗邦",诸侯"望国",故"周之最亲莫如鲁,而鲁所宜翼戴者莫如周"。鲁国成为典型周礼的保存者和实施者,世人称"周礼尽在鲁矣"。克守周礼的鲁国在战国之世越来越弱小,受到齐、楚两国的强大压迫。三桓执政后,鲁国国势更弱,最终在公元前256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


大秦铁鹰剑士


简单来说,这是对比的问题。

郑、宋、鲁、卫四国初期版图大,到了后期也很难说是弱国,但在我们印象中,他们就是渣渣,为什么?是因为对比。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正是因为晋、楚、齐、秦、吴、越迅速发展以至于到最后碾压郑、宋、鲁、卫,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们才会以为发展比较慢的郑、宋、鲁、卫是弱国,其实在被强国逐步蚕食以前,他们都算比较强的。

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郑、宋、鲁、卫都是中型国家,没有战国七雄大,也没有他们强,但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像薛、蔡等国,才是朝不保夕的弱国。

此外,就是这四国,也是分等级的,宋国明显较大,鲁国还好,郑国、卫国就要比宋国弱上许多,这跟四国的地缘不同有关。

宋国:四周都是缓冲区

能够影响到宋国的强国主要就是晋、齐、楚三国,宋齐之间隔着鲁国等国,宋晋之间隔着卫国、郑国等国,宋楚之间隔着陈国等国。

齐国主要扩张范围是山东,为对付楚国还与宋国联合,双方关系一向融洽;晋国的主要扩张范围是山西和河南,楚国的则是湖北和河南,双方交汇在了河南,具体来说,集中在了郑国,所以郑国成了晋楚争霸的最大受害者。

郑国在宋国西边,给宋国吸引掉了最大的火力,这些周边诸侯国也成了宋国与强国的缓冲地带,为宋国赢得了发展的大好时机,使得宋国拥有中原诸侯除强国外最大的生存空间,国力自然最强。

因此,强国跟宋国的关系就相对平等一些,齐国与之联合对付鲁国,晋楚齐在争夺霸主之位的时候,宋国也是其中重要角色,能不能把他拉到自己的战车上,对争霸会有很大的影响。

可有得必有失,周边诸侯国保护了宋国,也限制了宋国,兼并消化诸侯国不仅在道义上处于劣势,其成本是远超征伐消化蛮夷方国的,晋、楚、齐、秦周边有大量的蛮夷方国,使得他们可以用较小成本完成强国资本的累积,接着转过头来经略中原。

当强国入场,自然不会允许中原出现一个可跟他们匹敌的强国,原本速度就比较慢的宋国,进一步被强国限制扩张,除非碰到强国相互制衡、局势大乱,否则宋国很难浑水摸鱼。

最好的机会应该是齐桓公去世后,齐国陷入内乱,宋襄公送立齐孝公,与齐国关系良好,晋国、楚国虽已展露强国风采,毕竟还未真正称霸,宋襄公就想趁着这档口,把自己推向霸主之位。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楚国的一个大巴掌狠狠地拍在了宋襄公脸上,霸主之位就此无缘了,宋国退而求其次,只求保住自己最强中等国家的地位,宋国的主要对手,也从强国变为郑、鲁、卫三国。

宋国在稳住自己的地位,强国却在继续变强,到了战国时期,郑国、卫国、鲁国都被蚕食得差不多甚至灭亡了,宋国就成了曾经的郑国,被魏、齐、楚三国轮番教训,虽然亡国前来了个称王的高光时刻,但最终还是难逃被吞噬的命运。

郑国:机会不常有

郑国最初的疆域其实很小,只在周王畿里面有一块土地,西周快要玩完的时候,郑国第一任君主郑桓公高瞻远瞩,把国都迁到了东虢国和郐国之间,躲开了西周灭亡的噩运,当然,郑桓公本人身为周朝卿士,是跟周幽王战斗到最后的,他死于犬戎之手后,留守新郑国的郑武公继位,开始郑国的奋斗历程。

郑武公参与了护卫平王东迁的行动,获得周平王赏赐的大片土地,随后又灭掉东虢国和郐国,吞并周边鄢、蔽、补、丹、依、弢、历、莘八邑,开创了郑国新局面。

郑武公之子郑庄公更是春秋三小霸之首,连周王都敢干,把周王室的颜面扫得一干二净,同时也不忘对外扩张。

在开国三代人的努力下,郑国从周王畿内10座城邑的小国蜕变成了大中型诸侯国,对天下事务都能说上几句。

郑国能够这么迅速地扩张,还是在成本巨大(中原扩张)的情况下实现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抓住了西周灭亡、王室威望下降、强国尚未崛起的契机。郑国指点江山之时,齐国、楚国在做着同样的事,秦国还在跟犬戎死磕,晋国在忙着曲沃代翼,大家都没空,可等到郑庄公去世后,齐楚国力都起来了,尤其是齐国,对郑国影响颇大,郑国也陷入了扩张困难的局面。

到晋文公时期,周王室内乱,晋文公迅速出兵助周王平叛,获得了黄河以北的大片土地,晋国于是从一个偏离中原的诸侯国,迅速进入中原。随着楚国的北上,晋楚会师河南,开始了晋楚争霸的百年篇章。

在晋楚两国巨无霸面前,郑国的战略纵深被迅速推平,成了晋楚两国边上的墙头草,今天挨晋国打,明天挨楚国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直到弭兵之盟后,郑国才喘了口气,在子产治下,国力有所提升,可在晋楚压制下,注定郑国无缘强国。

进入战国时期后,韩国谋划了几十年,费尽心思灭掉了郑国,这也证明了郑国虽非强国,却也不是弱国,想要啃下来,是要费一番力气的。

鲁国:两个商人邻居

山东号称齐鲁大地,正是因为山东境内有着齐国和鲁国这两个著名诸侯国,鲁国除了有齐国这个强国邻居外,还有个同段位老大邻居——宋国,偏偏这两个邻居都是做生意的好手。


鲁国跟这两个邻居比起来,倒像是个城管,因为鲁国设立的本意,就是监视齐国和宋国。可城管背后要有中央支撑,随着西周灭亡,中央垮台了,鲁国就只能靠自己了。

在周初时,鲁国获得了殷民六族,在商业上也算有所发展,可惜两个邻居太强了。

齐国靠海,自建国起就尽东海之利,卖盐、卖海鲜,还搞搞手工业,富得流油。宋国本身就是商人的后裔,国境内又有一系列水道,可以顺利到达列国,其繁荣程度,甚至让齐国也为之垂涎。

我们知道,战争打得就是钱,谁有钱,谁就能在长期战争中占据上风,鲁国虽然在春秋前中期能跟齐国掰一下手腕,玩几招以少胜多之类的,但随着齐国国力不断攀升,鲁国却在原地踏步,挨打也就成了必然。

宋国耍阴招的手段也不弱,想收拾鲁国有很多方法,在这两个邻居的打压下,鲁国简直看不到光明。

当然,这样也有好处,鲁国跟在宋国后面,宋国站哪边鲁国就站哪边,出了问题,首先收拾的也是宋国。到宋国被玩死以后,齐国很快也半死不活(五国攻齐),鲁国虽然没了齐国这个大威胁,又见到了魏国这个阴险的家伙。

这时候,可没有老大来挡刀了,鲁国自己就是最强的小弟,站错队是要被搞死的,只有一个魏国还好,可很快楚国也来了,鲁国在双方之间摇摆,最终被楚国所灭。

结语:实力才是一切

宋、郑、鲁三国并不可怜,他们在被强国欺侮的同时,他们也在欺侮弱国,也就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作为小鱼的他们还有回旋的余地,作为虾米的弱国可就只能等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