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三國鼎立的罪魁禍首是誰?

1234822987


歷史的發展並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合理與不合理,三國鼎立也並非絕對的壞事,導致三國鼎立的人也算不上罪魁禍首,只能說是導致三國鼎立的關健人物。

導致三國鼎立不是一個人,而是四個人,這四個人分別是:袁紹、董卓、周瑜、諸葛亮。

袁紹導致了亂世的開端,董卓加快了亂世的發展,周瑜阻止了三國的統一,諸葛亮則輔佐出三國的最後一匹黑馬劉備成功建立政權,最終由這四個關健人物,導致了三國鼎立的形成。

一、亂世開端

如果說桓靈二帝是東漢晚期最昏庸皇帝的話,那麼大將軍何進則是東漢末年最有權勢的外戚,眾所周知,外戚與宦官專權貫穿整個東漢時期,到漢靈帝去世之後,大將軍何進開始與宦官們分庭抗禮。

按照存在就是合理的說法,宦官已在東漢存在一百多年,如果要對付宦官,只需要把為首作惡的除掉就行,沒有必要殺掉所有的宦官,可是士族出身的袁紹卻給何進出了一個陰謀的主意,殺盡所有宦官。

不僅如此,袁紹還聯合了一幫士族蠱惑何進,並召地方軍進京,以此來威脅太后同意誅盡宦官,結果這當口,地方軍還沒進京,手握天下兵權的大將軍何進就被宦官設計殺害了。

何進一死,京城群龍無首,袁紹、袁術兄弟帶著自已的軍隊進宮殺盡宦官,何進原來的部下吳匡也帶兵殺了何苗,一片殺來殺去的混亂中,地方軍實力派董卓進京了。

可以這麼說,沒有袁紹的餿主意,召地方軍進京,何進也不會這麼快死,何進不死,董卓不敢進京,董卓不進京,天下就不會加劇混亂,而這一切的原因就是袁紹造成的。

袁紹出身士家大族,為了本族的利益,設法挑撥外戚與宦官的火拼,讓雙方互相攻伐,然後坐收漁翁之利,沒想到半路殺出個董卓,董卓原本是袁家門生,可是不按常理出牌,以絕對的軍事實力排斥了袁紹,搶奪了袁紹的果實。

只有天下先亂,才會軍閥混戰,只有軍閥混戰,才會有兼併統一,打到最後,實力強大能活下來的最終只有一家或幾家,所以說袁紹是第一個引發三國鼎立的關健人物。

二、亂世加劇

由於袁紹的行為引進來了董卓,如果董卓是個正直的將領,匡扶漢室、秉公守法、安撫百姓、還政於君,那麼東漢也不會亂,地方上也不會混戰,董卓如果有曹操一半才能,也不致於引起天下大亂。

可是董卓確實是個大惡人,壞事做盡,不僅擅自廢立皇帝這等驚天大事也敢做,而且肆意殺害朝廷官員,隨意欺壓百姓,搶奪物資,搜刮財物,中飽私囊,反正是如土匪一般的人掌控朝廷,引起天下公憤。

同時也引來地方上的聯合討伐,袁紹不甘心勝利果實被董卓搶走,又因為董卓的所作所為人神共憤,讓袁紹抓住了機會,所以袁紹聯合關東地方軍,共同討伐董卓。

戰端一開,就沒這麼容易熄滅了,於是東漢晚年開始了軍閥混戰,開始了兼併戰爭,實力強大的諸侯甚至開始了統一戰爭,而這一切,有董卓的一份功勞,所以董卓是導致三國鼎立的第二個關健人物。

三、阻止統一

當軍閥混戰進行到一定程度時,能夠生存下來的地方勢力是越來越少,而且越來越強,能夠活下來的,都是強者。

首先是北方控制權的戰爭,袁紹擊敗了公孫瓚,敗給了曹操,曹操平定了徐州,斬殺了呂布,收降了張繡,趕走了劉備,逼死了袁術,擊敗了袁紹,統一了北方。

北方統一後,曹操接下來就要進行統一全國的戰爭,曹操選擇了攻打荊州,拿下荊州,再取江東,天下一統指日可待,如果真是這樣,東漢末年的戰亂,到此就再次統一,只有統一才能結束戰爭。

可惜的是曹操在收降荊州,攻打江夏的過程中,於赤壁之戰中敗給了孫劉聯軍,也就是說孫劉聯軍阻止了曹操的統一。而在赤壁之戰前後,擊敗曹操起關健作用的人就是周瑜。

周瑜首先是堅定了孫權抗擊曹操的決心,沒有周瑜這個江東軍事領頭人的支持,27歲的孫權對曹操動武多少還是很擔心的,之後周瑜率領的5萬孫劉聯軍以計謀+火攻大敗曹操於赤壁,硬生生的阻擋了曹操統一天下的步伐。

赤壁之戰周瑜是絕對的首功,如果不是周瑜在赤壁擊敗曹操,而是曹操擊敗了孫劉聯軍的話,再進一步順江東下,孫權也無法抵抗曹操,只要曹操擊敗孫權,江東及荊州則歸屬曹操,曹操統一天下就沒有懸念了。

而正是周瑜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並阻止了曹操的統一,才形成了三國勢力的存在,發展到最後就形成了三國鼎立,而周瑜正是關健的第三個人。

四、三國鼎立

諸葛亮的存在則是輔佐了三國最後一匹黑馬劉備成功建立政權,在赤壁之戰前,劉備雖然名滿天下,但是兵不過數千,將不過關羽張飛,無寸土之地,無一座城池,任誰也不會想到,三國鼎立的勢力之一,在赤壁之戰前既然如此弱小。

諸葛亮為劉備提出了完整的戰略,合理的組織架構,明確的政治目標,足兵足糧的穩定後方和基本的法律制度條框,讓劉備從一個團伙真正成長為合格的政治集團,在短短的十年之間,劉備從一無所有,到橫跨荊州、益州,擁兵數十萬,戰將百員,諸葛亮功不可沒。

也正因為如此,讓劉備恍然大悟,讓劉備如魚得水,讓劉備春風得意,讓劉備迅速得以發展壯大,封王稱帝,成為三國之中最後一股黑馬般的勢力,所以說諸葛亮是促成三國鼎立的第四個關健人物。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順勢而為的天下算不上是罪魁禍首,導致一個朝代的分崩離析都很多問題,而最大的問題在於君主與人臣,制度抉擇與天命。

東漢末年的解體和三國的建立,主要問題有刺史制度,關鍵人物張角、董卓、周瑜、諸葛亮、劉焉。關鍵的人物在關鍵的事情做出了不同的抉擇,直接導致東漢覆滅與三國的形成。


打開潘多拉魔盒的劉焉

制度問題上可以追隨到東漢建立初期,劉秀一路過關斬將,經歷十一年的東征西討,掃除最後一個勢力公孫述之後完成大一統。建立王朝之後劉秀為了防止西漢時期權臣干政的、外戚篡漢的局面出現,直接整頓內政。功臣們也分封為王侯,但是不能幹政,時間平穩過渡到漢武帝時期,為了防止諸侯豪強的發展,實行了一個名為刺史制度。

刺史制度就是利用低等級的官員去監察高等級的官員,達到制衡的目的,隱患在於刺史的權力越來越大,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到了漢靈帝時期,劉焉提出改為州牧,原本的中央和郡、縣之間加入州一級,成為中央、州、郡、縣的四級結構。州牧位居郡守之上,掌握一州的軍政大權。

隨著時間的推移,州牧利用權力逐漸威脅皇權,而皇權沒辦法處理,到了一定程度就可以架空皇室。

也正是這個州牧制度誕生了很多在東漢末年勢力很大的群雄,劉表、袁氏一族、董卓、劉焉、張魯等眾人割據一方,導致亂世的開端。

“廢史立牧”劉焉是這個制度的建立者也是東漢葬送者


掀起亂世的張角

關鍵人物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最開始是張角率領的黃巾起義,戰火燃盡英雄膽,黃巾起義迅速發展,擁有數百萬的跟隨者,朝廷迅速組織盧植、朱雋等人鎮壓,加上地方勢力的配合,很快就被鎮壓。

張角為首的黃巾起義讓很多後來梟雄開始嶄露頭角,袁紹、袁術、公孫瓚、曹操、劉備、孫堅等人都是這個時候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雖然很快就被鎮壓,但這股反動的思想已經萌芽,開始不斷有人挑戰這個朝廷的國祚。

打開黑暗世界的董卓

在189年漢靈帝駕崩,外戚干政的局面又開始出現,皇帝成為一個傀儡,改來改去,董卓趁亂奪取皇權,上位之後開始進行一場洗牌,剷除異己,手段極其殘忍。

暴政帶來的自然是討伐,天下又繼續開始討伐董卓,最後是被王允和呂布等人刺殺。董卓奪取政權本來的行為屬於正常行為,錯就在於利用殘忍的手段剷除異己,這個時候的天下是亂世,隨便有一點不好就能夠被天下給追著打。

當時劉邦對陣項羽的時候不也是抓著項羽殺了義帝這個名號煽動人民,打一場輿論戰嗎?


亂世梟雄的曹操

討伐董卓最大獲利者當屬於曹操,曹操一路用個人魅力和能力不斷擴大自己的勢力,通過一場官渡之戰消滅了袁紹的勢力,這時候基本統一了北方。

曹操的汲取董卓的教訓,不換皇帝,而且讓這個皇帝繼續發號施令,還讓皇帝吃好用好。這就是“挾天子以令諸侯”。這個舉動無疑的最穩定的行為,天下已經成為亂世,這時候所有人都是敵人,只要讓天子安安穩穩的生活,不受一點氣,天下就不會群起而攻之,直到赤壁之戰的到來。


赤壁大戰的魏蜀吳

在赤壁大戰之前孫劉聯盟的組合曹操並不放在眼裡,曹操當時非常膨脹,一招“苦肉計”和“鐵索連環”讓曹操徹底失去加速擴張的野心,也直接讓魏蜀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赤壁之戰是轉折點,是三國成型的關鍵戰役,赤壁之戰前的東吳以周瑜為首,對抗曹操抵禦貴族勢力,赤壁之後的蜀漢靠著諸葛亮的計謀不斷鞏固內政,發展國力。


三國的形成是每一個參與者做出決定的結果,每一個人都想成為至高無上的人,每一個人都覺得是這個時代的主角,“潛龍在淵,名動九天”。


點個關注,一起研究分享新潮歷史,發現更多精彩內容


小旭談歷史


三國是中國歷史上比較特殊的一個時代,三國的形成也是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小編以為造成三國鼎力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直接原因

三國鼎力的直接原因是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兵敗。

曹操起兵本來是想消滅東吳一統全國,卻遭遇孫劉聯軍的對抗,大敗而歸。

孫權和劉備在勝利後,孫權進一步鞏固東吳勢力,劉備取得荊州,有了分天下的資本,而曹操失去了統一南方的機會,短時間不可能統一全國,給了劉備發展的時機。

二、間接原因

之所以會出現三國鼎力的局面,是東漢末年桓靈二帝的昏庸無道,這兩位皇帝把大漢王朝徹底拖入滅亡的前兆。

靈帝死後,董卓進京,東漢王朝就已經名存實亡,從董卓進京開始,三國時代就已經正式開始了。

三國的鼎力是多種原因綜合而來,時代所使,為之奈何!





老孺說名著


不是桓靈二帝造的孽嗎?如果不是桓靈二帝昏庸無道天下會大亂嗎?三國演義開篇第一頁就說了東漢滅亡的原因:“推其致亂之由,殆始於桓靈二帝”。《出師表》中諸葛亮也說了:“先帝在時,每與臣論及此事,未嘗不痛恨於桓靈也!漢桓帝和漢靈帝寵信宦官,直接導致了黃巾起義,而黃巾起義讓東漢王朝名存實亡,最後導致曹丕篡漢,讓劉家丟了江山!曹丕稱帝以後劉備緊接著稱帝這才是正史的三國時代的開始





一夕一夏一世紀


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的原因是多多方面的有制度方面的,也有軍事方便的,也有軍事上的原因。

東漢末年,政治腐敗,各地反政府武裝暴動非常普遍。中央政府無力管轄,為應對越來越多的農民起義,當時的漢室宗親劉焉向朝庭建議,任用宗室重臣為州牧,州牧制度正式確立。州牧制度的確立,造成了地方勢力過大,客觀上導致了群雄割據的混亂局面。

東漢末年又爆發了黃巾起義,在鎮壓起義的過程中,各州牧又趁機擴充自己的勢力,強大的如北方的袁紹,袁術兄弟,曹操和陶謙。南方的劉表,劉蟑。在長期的混戰中,大的吞併小的,最後曹操打敗北方的各路軍閥,統一北方。曹操是最有實力和機會統一全國的。曹操的第一次機會公元208年荊州之戰後,曹操趁著劉表病死,的機會奪取荊州。投靠劉表的劉備,遭受重創,向江東孫權求助。當時曹操集團的賈詡就建議曹操“做觀江東”,但是曹操求勝心切,要連江東的孫權一塊揍。結果促使了劉備和孫權的聯合,曹操在赤壁大敗。還有就是荊州之戰後,劉璋派張松向曹操投降,一向禮賢下士的曹操卻因新得荊州而對長相醜陋的張松極端無禮,極大的傷了其自尊,其反而向劉璋建議向劉備投降。後代的史學家就講:“昔齊桓一矜其功而叛者九國,曹操暫自驕伐而天下三分,皆勤之於數十年之內而棄之於俯仰之頃。”這也是曹操失去的機會。

還有就是劉備也有短暫的機會,由於關羽大意失荊州,從而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機會。


挑燈看唐


三國鼎立的罪魁禍首就是赤壁之戰,造就了三大勢力的對等和勢均力敵。

曹操雖然當時統一北方,實力雄厚,但孫劉聯軍不是沒有勝算把握。吳國之前有孫堅、孫策打下來的基業,再到孫權苦心經營三世,有了和曹操一決雌雄的資本,只是劉備實力最弱。所以孫劉聯軍主要還是靠孫權的軍隊對抗曹操,劉備就像吶喊助威的,當然劉備也是沒有退路了,置之死地而後生,背水一戰破釜沉舟。

當時北方初定,曹操還沒予民養息,軍隊稍加修整,就矛頭一揮殺向江南,著實犯了戰略錯誤,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赤壁被聯合軍重創,元氣大傷五年之內再也沒有舉兵南下。

在赤壁之戰前夕,曹操寫下流芳千古的詩句《短歌行》,在詩句中已經表現出巨大壓力,其內心的憂愁苦悶,對戰爭的勝負難料,都在詩句中流露出來。

這世界從古到今,都會在冥冥之中被各種力量所左右,保持著微妙的平衡。例如古代時候的三國鼎立;近代的國民黨和共產黨;再到冷戰時候的美蘇爭霸;今天美國雖然還是世界老大,但一個東方大國已經咄咄逼人逐漸強大,想要和它平分世界啦!






放大鏡下的史冊


根本原因: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戰敗,不敢再輕易南下。孫權在長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鞏固。劉備在諸葛亮的輔佐下佔據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區,又攻佔四川。

在北方,曹操佔據黃河流域,孫權佔領長江中下游,劉備佔領四川和長江中游的一部分。從地理條件說,蜀有劍閣、三峽之險,進可攻,退可守。吳有長江天險,易守難攻。在經濟上。再加吳蜀聯合,攻雖不足,守則有餘。

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史稱蜀。222年,孫權也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

擴展資料

265年司馬昭去世,其子司馬炎奪取曹魏政權,定都洛陽,建立晉朝,史稱西晉。司馬炎稱帝后開始籌備伐吳,派王濬於益州大造船艦,以羊祜鎮守襄陽與鎮守江陵的吳將陸抗對峙。在264年孫皓即位後 ,交州(約今廣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兩年後吳軍意圖奪回但被晉將毛炅擊敗。

269年孫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陸海兩路會師合浦,至271年方奪回交州。279年,修允部屬郭馬於廣州(約今廣東省及廣西省)叛變,孫皓先後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圍剿方平定。同年晉軍率大軍南征,吳國岌岌可危。

東吳重臣陸凱及陸抗相繼去世後,晉將羊祜提議伐吳,但遭賈充反對而作罷。279年西北之亂始平,王濬、杜預上書司馬炎,認為是時候伐吳,賈充、荀勖等認為西北未定而反對。最後司馬炎決定於該年十一月大舉進攻吳國,史稱晉滅吳之戰。

他以賈充為大都督 ,上游王濬唐彬軍、中游杜預胡奮王戎軍、下游王渾司馬伷軍多路並進。280年一月孫皓急任丞相張悌率沈瑩、孫震渡江抵禦王渾軍,但皆戰敗而亡。

而王濬軍沿長江配合其他晉軍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尋陽等地,杜預也奪下荊州南部。三月十五孫皓見晉軍已包圍建業,認為大勢已去而投降。孫吳滅亡,西晉統一天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



當年惜今朝


在這珍貴時間,很高興給大家分享我對這個問題看法,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關於這個問題。

在下面優質內容我為大家分享,首先我分享下我個人對這個問題的看法與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和快樂,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

崔魁禍首是政治層面的問題,即東漢末年朝廷的積弊。其中最主要的,是漢末刺史權力過大。

刺史是地方長官,官階四品。本來是中央派去監督制衡地方長官的。後來,因為權高位重,名正言順的成為了地方長官。刺史與唐末的節度使一樣,擁有一個區域的軍政大權,朝廷控制力較弱。

黃巾起義後,他們打著“平亂”的旗號並招兵買馬,於是坐大成一方軍閥。軍閥後來互相兼併,在劇烈鬥爭中,曹操、劉備、孫權政權存活下來(當然還有一些小軍閥)便出現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在以上我的精彩的分享是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我的真實想法與觀點,同時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於分享能夠幫助到大家。

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與看法,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走進這話題。

我在這裡,發自內心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擁有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最後歡迎大家關於這個問題暢所欲言,有喜歡我的記得關注下哦,每天為大家分享與解答我的想法與見解哦。



電競日常


這個問題就難說了,歷史是不能評判的,如果真的要說,這裡面的事情環環相扣根本說不清楚,但是捋捋可以。

1、如果曹操不急於南下攻打東吳,多操練水戰幾年後在打或許效果更佳。

2、如果龐統不獻連環計,又是一種結局

3、蜀吳不聯合作戰又是一種結局

4、諸葛亮如果借不來東風,連環計也是很可怕的

5、關羽要是在華容道不放走曹操歷史的走向就大大改寫了。

最後曹操赤壁打敗,關羽華容道放走曹操,得以回去休養生息數十年,至此三國鼎立的局面開始了。




歷史檔


導致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源頭是孫劉聯盟抗魏的赤壁之戰!

赤壁之戰後孫權親率大軍北攻合肥,卻中計退兵;周瑜等亦進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對峙,周瑜另遣甘寧襲取夷陵,曹仁也分兵圍攻。甘寧向周瑜告急,周瑜用呂蒙之計,留淩統守後,自己就與呂蒙前往解救,甘寧之圍解決後,即引到北岸。

吳軍先鋒先包圍前來迎戰的曹仁部將牛金,後來反被曹仁兩次突入救出自軍。後雙方剋期大戰。周瑜親自跨馬上陣,卻被流矢射中右脅,頗為重傷,於是退還。後曹仁知道周瑜臥未起,勒兵到吳陣。周瑜便起來,案行軍營,激揚吏士,曹仁於是退回。

另一方面,劉備於是上表劉琦為荊州刺史,南下荊州南部,包括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投降,拔擢諸葛亮負責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孫權仼命周瑜為南郡太守,程普為冮夏太守,全柔為桂陽太守。而周瑜則分公安給劉備屯駐。

赤壁之戰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時間內統一全國的可能性,而孫劉雙方則藉此勝役開始發展壯大各自勢力,劉備向孫權借荊州後實力迅速壯大,進而謀取益州,孫權屢次親率大軍進攻合肥,數戰不利,損兵折將。

曹操在退回北方後,休養生息五年,平定關中後才大舉南征孫權。此戰形成天下三分的雛型,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