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之死

西征完畢,返回草原的成吉思汗已經六十三歲了。人生七十古來稀。昔日雄姿英發的王者已經垂垂老矣。而且在回軍的同年,他那四十六歲、正值盛年的長子朮赤在自己的封地病逝。白髮人送黑髮人,更讓他悲情不已,深感人生的無常。

但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一生征戰、滅國無數的他,即使在人生的暮年也依然充滿鬥志。最終,這位不世英豪,如他自己所說,還是在戰場上走完了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元太祖二十年(1225年),剛剛遠征中亞花刺子模帝國歸來的成吉思汗聽聞,西夏獻宗李德旺納其仇人赤臘喝翔昆並且拒絕派遣質子,不禁勃然大怒。西征時,西夏竟然拒絕了成吉思汗的徵兵要求,還與金朝訂立了盟約。如今西征已畢,騰出手來的成吉思汗自然不會再姑息養奸,決定大舉伐夏。

次年二月,成吉思汗親率大軍十萬自北路侵入夏境,開始了他人生的最後一次征伐。

早已千瘡百孔的西夏雖然頑強抵抗,但仍是敗多勝少,損兵折將。河西地區幾平全部丟失。面對蒙古軍凌厲的攻勢,無能為力的西夏太上皇神宗李遵項、皇帝獻宗李德旺在是年五月和七月先後優懼而死。繼位的末帝李峴,面對戰局仍是一籌莫展。

元太祖二十二年(1227年),成吉思汗率大軍包圍了西夏首都中興府,西夏右丞相高良惠“內鎮百官,外勵將士”,日夜拒守,終積勞成疾而死。大將嵬名令公率軍前來解圍,也被蒙古軍擊敗,只得退守城中。西夏最後抵抗的希望也就此破滅了。

就在此時,成吉思汗突然病重,回師隆德,避暑於六盤山。一代天驕不久於人世,而他人生最後一次征伐也臨近尾聲。中興府被圍困半年,糧盡援絕,軍民早已飢病交加、虛弱不已,加上六月裡又發生了強烈地震,房屋倒塌,瘟疫流行,再無還手之力。李峴遣使投降,“以備貢物,遷民戶”為理由,請給一個月的寬限時間,方能“自來朝謁”,成吉思汗表示同意。

是年七月,成吉思汗病逝,享年六十五歲。而李暝也幾乎在同時率文官李仲諤、武將嵬名令公等奉圖籍出降,西夏至此亡國。

《史集》等書中記載,成吉思汗留有遺囑,下令在其死後秘不發喪,如果夏帝獻城投降,可將他連同城內軍民全部殺掉,於是諸將遵命行事。不過,黎東方先生在《細說元朝》中認為,“成吉思汗生平殺人雖多,卻並不喜歡殺害已經向他投降的人,這個傳說未必可靠”。而《元史》也記載成吉思汗臨終遺言:“朕自去冬五星聚時,已嘗許不殺掠,遽忘下詔耶。今可佈告中外,令彼行人亦知朕意。”同時,留下了滅金方略:“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遣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揭大梁。金急,必徵兵潼關。 然以數萬之眾,千里赴援,人馬疲敝,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史上最偉大的征服者”在生命的最後,一面終結了 一個國家的生命,同時還留下了滅亡另一國家的方略;另一面卻下詔 “許不殺掠”。在人生的終點,他雖沒有改變徵服者的身份,但似乎已經呈現出改變徵服手段的意圖了。

成吉思汗去世後,手下將領遵循遺詔“秘不發喪”,由最忠心耿耿的部下把遺體運回故鄉,下葬到趕造好的陵墓中。出動萬千駿馬來回奔跑將墓地封土踏平,然後植木為林,並以一棵獨立的樹作為墓碑。

近八百年過去了,漫漫草原,茫茫戈壁,神秘的成吉思汗陵墓就如同從來不曾存在過一樣,渺無蹤跡。多少考古學家、探險者甚至盜墓者,希望能夠找到他的長眠之地,但除了一次次失望之外,均一無所獲。

成吉思汗,這位“最偉大的征服者”,其身後評價褒貶不一,可謂“冰火兩重天”。惡評一派中, 巴克霍森乾脆稱他為“禍魔”,餘元愈將其功業一律歸結為 “只有破壞作用”,邁斯基甚至評價說“通觀成吉思汗的全部活動後,必須肯定,這些活動整個說來對人類進步事業造成了很大損害”。好評方面,傑克.威澤弗德奉他為“締造全球化世界第一人”,趙珙尊他為“英勇果決,有度量,能容眾,敬天地,重信義”的明君,宋濂說他“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其奇勳偉跡甚眾”。

其實,這位在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英雄,其光輝不僅在當時耀眼奪目,對後世的影響也深遠綿長,又何必在乎身後的評價?對成吉思汗來說,生前無憾,死後化為傳奇,這便足夠了。

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之死

成吉思汗之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